zhonglitianxia zhonglitianxia
关注数: 13 粉丝数: 11 发帖数: 2,067 关注贴吧数: 1
台湾《经济日报》:《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提要]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核心提示      在“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之时,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刊发文章《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一文指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文章中说: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当前,大陆“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已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全部、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在大陆“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谋求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今天,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使得“均衡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锣密鼓,中部崛起风生水起,几大板块已被启动。      中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与其他板块互动、联动、齐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将有力地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的新腾飞。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河南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      在大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横两纵”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贯穿这一区域。      河南更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四年超千亿斤,占中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南还是新兴工业大省。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完善。此外,河南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范围内,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      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然而,构建“中原经济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相关新闻: 吴敬琏:“十二五”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发挥郑州核心作用 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 王健:应以国际视野谋划中原经济区 张军扩:中原经济区将成全国新增长极 周绍朋: 中原经济区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中原经济区-- 台湾《经济日报》:《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提要]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核心提示      在“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之时,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刊发文章《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一文指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文章中说: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当前,大陆“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已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全部、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在大陆“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谋求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今天,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使得“均衡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锣密鼓,中部崛起风生水起,几大板块已被启动。      中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与其他板块互动、联动、齐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将有力地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的新腾飞。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河南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      在大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横两纵”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贯穿这一区域。      河南更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四年超千亿斤,占中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南还是新兴工业大省。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完善。此外,河南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范围内,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      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然而,构建“中原经济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相关新闻: 吴敬琏:“十二五”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发挥郑州核心作用 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 王健:应以国际视野谋划中原经济区 张军扩:中原经济区将成全国新增长极 周绍朋: 中原经济区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台湾《经济日报》:《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提要]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核心提示      在“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之时,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刊发文章《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一文指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文章中说: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当前,大陆“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已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全部、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在大陆“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谋求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今天,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使得“均衡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锣密鼓,中部崛起风生水起,几大板块已被启动。      中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与其他板块互动、联动、齐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将有力地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的新腾飞。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河南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      在大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横两纵”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贯穿这一区域。      河南更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四年超千亿斤,占中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南还是新兴工业大省。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完善。此外,河南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范围内,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      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然而,构建“中原经济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相关新闻: 吴敬琏:“十二五”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发挥郑州核心作用 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 王健:应以国际视野谋划中原经济区 张军扩:中原经济区将成全国新增长极 周绍朋: 中原经济区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台湾《经济日报》:《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提要]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核心提示      在“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之时,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刊发文章《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一文指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文章中说: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当前,大陆“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已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全部、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在大陆“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谋求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今天,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使得“均衡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锣密鼓,中部崛起风生水起,几大板块已被启动。      中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与其他板块互动、联动、齐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将有力地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的新腾飞。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河南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      在大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横两纵”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贯穿这一区域。      河南更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四年超千亿斤,占中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南还是新兴工业大省。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完善。此外,河南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范围内,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      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然而,构建“中原经济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相关新闻: 吴敬琏:“十二五”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发挥郑州核心作用 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 王健:应以国际视野谋划中原经济区 张军扩:中原经济区将成全国新增长极 周绍朋: 中原经济区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中原经济区 台湾《经济日报》:《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提要]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中原地区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核心提示      在“中原经济区”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各界人士热议的话题之时,台湾《经济日报》近日刊发文章《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      《中原经济区助推中国腾飞》一文指出: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文章中说: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      当前,大陆“中原经济区”的构想已成为媒体、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何谓“中原”?从一般地理概念上说,“中原”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全部、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等,但在世人心目中,河南最能代表中原。      何谓“中原经济区”?简单地说,就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      无论从历史演进角度,还是从现实经济联系的实际看,“中原经济区”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这个经济区域地处中国的心脏腹地,与“环渤海”、“长三角”、“海西”、“珠三角”等经济区遥相呼应。      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并推动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关乎中国上亿人的福祉,关乎中部崛起的大局,是统筹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手笔。      在大陆“十二五”规划谋篇布局大背景下,河南的区位、枢纽、人口、文化、农业、资源、基础设施、发展潜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应运而生。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局部问题,而且是全局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谋求中西部协调发展的今天,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备受关注。      大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取得惊人成就的同时,也使得“均衡发展”问题迫在眉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紧锣密鼓,中部崛起风生水起,几大板块已被启动。      中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构建“中原经济区”,可以与其他板块互动、联动、齐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必将有力地撬动中部崛起,助推中国经济的新腾飞。经过多年的努力奋斗,河南经济总量近年来一直位居全国第五位,居中西部地区之首。      在大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布局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就有“一横两纵”即陇海经济带、京广经济带和京九经济带贯穿这一区域。      河南更是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河南粮食总产连续四年超千亿斤,占中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南还是新兴工业大省。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结构日趋完善。此外,河南正处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在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范围内,中原城市群已成为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最强的都市圈。      构建“中原经济区”,将有利于完善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拓展中国内需增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全国人力资源保障能力,有利于构筑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要将“中原经济区”构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五个重要增长极。然而,构建“中原经济区”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相关新闻: 吴敬琏:“十二五”应突出中原经济区 发挥郑州核心作用 加快中原经济区发展 王健:应以国际视野谋划中原经济区 张军扩:中原经济区将成全国新增长极 周绍朋: 中原经济区将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日本有三座山寨“洛阳城”--藤原京、奈良、京都 --东瀛归来话古城   □方双建       平城京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隋唐洛阳城极为相似,而且在平面布局上也与其基本一致,甚至里坊形状也同为正方形,同为棋盘式的格局。       2010年是日本奈良平城京建成1300周年。为庆祝这一历史时刻,奈良县各界乃至日本各界,近几年举办了各种论坛、聚会和展览。可见古城平城京在日本人心中多么重要。       奈良县境内有几处古城遗址,其中两座古城最为有名,一座是原市的藤原京,一座就是奈良市的平城京。藤原京是日本最古老的都城,其仿效隋唐洛阳城建造的观点已经得到日本专家和中国专家的认可。可是,关于平城京是仿效长安城建造之说,两国专家却意见不一。       本人因工作关系多次访问原、奈良和京都,对3座城市的历史产生了兴趣,也产生了若干疑问:平城京究竟是仿效洛阳城还是仿效长安城建造的?仿效谁的可能性更大?       日本有三大古城遗址,分别在原、奈良、京都。3座古城的建成时间分别是:藤原京(原)公元694年,平城京(奈良)公元710年,平安京(京都)公元794年。在短短100年间,日本畿内地区相继建造了3座都城(另有两座建都时间短暂未计于内),此乃日本建都史上的一大奇观。可是,为什么100年间天皇竟3次迁都?我想可能是随着遣唐使的增多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使者带回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都城规模的宏大、市场的繁华以及建筑形式的精美都会对日本天皇产生影响。随着日本国力的增强,天皇开始建造他们认为面积更大、更繁华、更安全也更利于防守的都城,以炫耀自己的实力。       当年,大批遣唐使从原、奈良出发,历尽艰辛来到大唐。他们的第一大站必然是东都洛阳城。唐代洛阳城规模宏大,宫城、里坊、街道整洁有序,仅城墙就有27公里长。当时的洛阳城,一定给东瀛使者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因此他们回到日本进行都城选址时, 就会选择和洛阳城大体一致的地形。日本3座古城的地理环境和隋唐洛阳城的地理环境基本一致,都是选择在有山有水的自然盆地。藤原京和平城京都建在奈良盆地,但平城京和藤原京相比,其地形地貌和洛阳更接近。       平安京(京都)于公元794年建造,自然环境和唐代洛阳城更接近,群山环抱,河流穿城而过,街道、街坊的建筑也都是仿照唐代洛阳城建造的,甚至街道、区域的命名都采用了和洛阳相关的名字,如洛阳、洛南、洛京、洛中、洛北、上洛等,到现在仍在使用。       既然原的藤原京和京都的平安京都是仿效唐代洛阳城建设的,为什么平城京是仿效长安城建设的呢?对此我有些不解。修建一座城市不是一天两天能完成的,需要1年乃至几年的设计规划和施工。天皇想迁都至少要提前几年开始运作。平城京建成于公元710年,从设计到施工肯定要花费大量时间,不可能在公元710年一年内完成。公元623年到公元705年,正是唐代洛阳城的黄金时期,武则天执政,她大部分时间在洛阳度过,政治中心理所当然在洛阳,洛阳城富丽堂皇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日本遣唐使千里迢迢到了大唐,难道会越过洛阳去长安?可以推断,日本天皇提出迁都的设想应该在公元705年前后,当时的设计者肯定会到繁花似锦的唐代洛阳城考察,因此平城京极有可能是参照唐代洛阳城建的,不可能会出现前边的藤原京和后边的平安京仿效洛阳城建造,唯独中间建立的平城京是仿效长安城而建。       当然,日本人在建造平城京时,可能会吸纳长安城和其他城池的优点或街道等的名称(如朱雀门),这也是日本人学习外来文化的精明之处,但这不是衡量某座都城仿效其他都城建造的主要因素。平城京不仅在地理位置上与隋唐洛阳城极为相似,而且在平面布局上也与其基本一致,甚至里坊形状也同为正方形,同为棋盘式的格局,而长安城的里坊是长方形的。以我个人推断,日本平城京有可能是仿效隋唐洛阳城而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