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颂月 独孤颂月
关注数: 168 粉丝数: 390 发帖数: 7,771 关注贴吧数: 14
齐先生的护道方式—转自雪夜孤灯看闲书 雪夜孤灯读闲书 06-12 15:56 关注 陈平安和崔东山本是闲聊。崔东山掌握大骊王朝的谍报系统,是第一手真实可靠的信息来源。陈平安问起嫁衣女鬼的近况,那是一个可怜、可恨、可憎的女人,很难用是非善恶来定义。 崔东山随后笑着问,“那么先生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有事乱如麻,于先生何干?”。 崔东山是知道很多内幕的,又不能一直跟在陈平安身边,他要借这次谈话,让陈平安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别人的是非对错,对于其他人来说有关系吗?陈平安没有给出答案,表示要再想想。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内幕 崔东山仍然不肯放弃这次机会,“上山修道有缘由,原来都是神仙种”。这是有歧义的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上山修道的都是有神仙种的人”,也可以理解为“所有人都有神仙种,只是有些人因为某些缘故需要上山修行”,那些喜欢怨天怨地的人,选择相信第二个意思,怪罪上天不公,没有给自己修道资质。崔东山是在解释“嫁衣女鬼”现象,不过是她个人在不同阶段的选择罢了。 陈平安不同意这个观点,他用脚画出两个同心圆,里面的圆有极小的缺口,说“必须有路可走,所有人才会有机会可选”。这时候的话题,已经从“嫁衣女鬼”转移到了对人性的理解上。 如果根本就无路可走,你非要说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你崔东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陈平安在感慨自己的经历,渡船陷落蛟龙沟的无助,老龙城面对杜懋的绝望,书简湖拯救顾璨的纠结,有太多绝境一般的境地。 困境 这才是崔东山最想跟陈平安说的事情。如果陈平安以为能够绝境逢生是偶然,那就是太大的误会,将来就有可能误判很多事情。 崔东山接着引导陈平安,“除了第一次,先生此后人生,其实并未经历过真正的绝望”。你以为你经历的就是绝境了?其实第一次过后,你就从来没有陷入到绝境了。这就是话里有话了,崔东山的意图昭然若揭。 崔东山口中的第一次,推想应该是陈平安第一次的采药经历。一个六岁的儿童,背着比自己还高的药篓,跋涉在阳光曝晒之下,远方的山是那么远,每挪动一步都是在和自己搏杀,等到从山上归来,天降暴雨,家里有生病卧床的母亲,前面有茫茫的河水拦路,即不能退又不能进,那次陈平安是真的绝望了吧。他选择纵身入水,不知道是要拼命游回家,还是想就此了结自己,杨老神君现身将他救起。 河水汹涌 崔东山举了几个绝境的例子,刘羡阳的生死,顾璨的知错改错,裴钱面对曹晴朗的心路,这些或许都是陈平安想都不敢想的心结,他想让陈平安能够提前想想,但这些话也还都是掩饰,他最想说的是,“比如齐静春其实才是幕后主使,算计先生最深的那个人”。 崔东山虽然用了“比如”二字,还是激起了陈平安的强烈情绪,他有话不吐不快。先不管看陈平安怎么说,先想想崔东山为什么这样说?崔东山到底想要什么? 当年国师崔巉的事功学问走入瓶颈,便想着借观道陈平安突破,可陈平安本身又岌岌可危,也不知道能走多远,国师不愿把所有赌注都押上,所以神魂两分,其中一半来到骊珠洞天,和陈平安的大道绑在一起,后来文圣切断了崔巉神魂之间的关系,骊珠洞天这一半的神魂就成了崔东山。 观道 崔东山在陈平安的影响下,已经不断在修正自己,但其原本的核心世界观,认为“人是自私的,把希望寄托在人性上,注定都要失败”仍然没有彻底改变。在书简湖,陈平安分析人性之圆时,崔巉和崔东山有过一段对话,当时崔东山确实希望陈平安能赢,心里却更相信陈平安会输,最后更是直接就认输了,就是这个原因。 如果以这样的世界观去看,齐静春确实是在算计陈平安。那些爱护、授道、解惑,甚至劝说剑灵认主,都可以当成保护棋子,以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齐静春之死也可以理解为赢下大道之争的代价,只要能证明自己才是真理,这些大佬是不怕牺牲的。 齐静春只是在利用陈平安,崔东山真的是这样想的吗?我看未必,但这肯定是崔巉的想法。 思想 陈平安还没形成自己完整地大道体系,崔东山是跟随陈平安大道的,虽然原本的世界观得以改观,但也没有建立新的世界观,或者说崔东山现在就是矛盾的,即不由自主的用原来的世界观分析问题,又否定由此带来的结论。他想提醒陈平安,有没有可能齐静春只是在利用他?如果是真的,那就想让他有个心理准备。 回过头来再看看陈平安的说法,同样的惊心动魄,“齐先生死后,却依旧在为我护道,因为在我身上,有一场齐先生有意为之的三教之争。我知道”。 陈平安能够想到他是三教之争的延续,这并不是很奇怪的事,因为三教出手算不得如何隐蔽,而且三教之争落在他身上,也的确是齐静春的特意的安排。 安排 齐静春一直都没干涉陈平安的成长,只是在遇到的时候,才邀请陈平安来旁听讲课。齐静春很欣赏陈平安,却没想把陈平安拉到三教之争中来,但蔡金简出手断了陈平安的长生桥,然后被陈平安反杀,这时候齐静春如果不出手,陈平安定然会死在报复中,或者这是有人在试探齐静春对陈平安的心意,齐静春在不得不出手后,陈平安就成了对付齐静春的筹码。 从这时候开始,齐静春才下决心,要把战场扩大化,把三教之争放在陈平安身上,如果运作得当,陈平安不但能保住性命,没准还能收获巨大,为自己赢得一个未来,还能帮自己赢下这场大道之争。 齐静春开始了一系列的准备,首先劝说剑灵认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为利益足够大,三教才会采取怀柔政策,希望能让陈平安自愿加入。其次,齐静春携带光阴片段,拜访最得意读书人和白泽,希望这些人能关注陈平安,这些人是最佳观众,是大道之争的监督者,也是确保陈平安安全的第三方。如果有人用暴力手段杀了陈平安,就算是刺杀成功了,那在第三方判定中,这些势力也同样是输了。 比赛 齐静春本是大道之争的焦点,师门内和崔巉的大道之争,儒教内部的三四之争,儒教和道教、佛教的宗教之争,相互叠加在一起,亚圣一脉和道教要自己死,佛教则态度暧昧。 齐静春用自己的死亡,终结了你死我活的大道之争。陈平安身份的不确定,又给了各方转圜余地,三教之争从要齐静春消失,转化为争取陈平安的加入。 齐静春的安排是成功的,崔巉、亚圣一脉、道教和佛教,虽然各有各的招式,但都没有采用直接的暴力手段,这样陈平安只要扛过心性的争夺,就能坚持按照自己的理念行事。在各大势力的争夺中,也给了陈平安很多的机缘。齐静春非常信任陈平安,他相信陈平安能够坚持本心,最终帮自己赢下三教之争,或许齐静春还有未来。 事情就是这样的事情,以崔巉的世界观,说齐静春是在布局利用陈平安,也完全说的通。 恶意 陈平安是怎么看齐静春的呢?或者说陈平安的世界观是什么样的?从陈平安对待陈暖树、陈灵均就可以知道,陈平安是为了他人活着,无论是原来的母亲,还是后来的刘羡阳、顾璨,到现在的落魄山众人,陈平安愿意为这些人付出所有。齐静春为了保住骊珠洞天丧命也是事实,说明齐静春同样肯为了别人付出生命,陈平安和齐静春是一样的人。 只要世界观是一样的,那些所谓的布局可以理解为帮助,所谓的利用就可以理解为是器重。 崔东山再也不敢坐下去了。陈平安面无表情的说,“齐先生不会输,我陈平安也不会输”,陈平安是自信的,他的脸色是对崔巉的,崔东山你不用害怕。
大神的书评-雪夜孤灯读闲书 雪夜孤灯读闲书 06-10 15:36 关注 落魄山的拍马屁之风由来已久,要把责任都推给崔东山,确实有些不公平。如果真追根溯源的话,还得从陈平安说起。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图片 陈平安承认自己成了孤儿后,为了生存下去,有给父母翻案报仇的机会,他伪装自己,假装感恩,学着讨好身边人,后来在煎药的过程中,触类旁通,懂了怎么把握讨好的火候,怎么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吃下他精心包装的糖丸,就是最苛刻的老人,都会对他点头,承认这孩子真懂事,为自己赢得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陈平安走出骊珠洞天后,开始接受儒教的思想,儒教又最重视礼仪,那一套标准刻板的行为模式,成了他的最佳的伪装。一板一眼作揖、角度恰到好处的躬身,每一个动作都符合儒教礼仪,让你相信他就是个谦谦君子,是个忠厚的老实人,当他毫无烟火气的吹捧时,你还会有怀疑他的诚意嘛? 陈平安靠这个本事,在嵇岳现身后仍能安然无恙,其实何止是嵇岳,他接触的所有老一辈里,就没有一个不喜欢他的,如果只用读书人的魅力那绝对说不通,因为有人是很讨厌读书人那一套的。 陈平安是落魄山的灵魂,但他的拍马屁的风格,的确是润物细无声,如果没有识货的人,以为那就是他的心声,老实人说老实话而已,自然就不会影响到落魄山的整体风气。 事实却是落魄山已经朝马屁山的方向一路狂奔,根本就停不下来,有两个关键人物,就是崔东山和裴钱。 崔东山原来是文圣的弟子,儒教的学问堪做文庙大祭酒,学问做到极致,形式就成了浮云。所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这是指真正懂了学问真谛的,那些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用这些看似有道理的话语,掩饰自己松裤腰的行为,那就成了狗屁话。 崔东山就是真正懂了儒教精髓的人,那些规规矩矩的礼仪,在他看来是初级爱好者的圭臬,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举止乖张。其实,陈平安知道他自有分寸。 到了这种水准的崔东山,看到陈平安规规矩矩的样子,偏偏说出来许多哄鬼的话,别人还欣然接受,如何不心生佩服,用他略显夸张的表演,积极配合师父的光明伟岸,长此以往可不就成了马屁风。 如果说崔东山是主动配合,把陈平安的马屁功夫发扬光大,毕竟他错过了成长阶段,心中是很清醒的,他知道自己哪些是吹捧,什么时候又应该严肃。陈平安要和他下棋,他要让陈平安十二颗棋,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崔东山并没有真的掌握拍马屁的精髓。 裴钱才是陈平安的身传弟子。裴钱被牛鼻子老道扔给了陈平安,陈平安是满心的不愿意,又实在做不出抛弃小女孩的事来,只好委委屈屈的带在身边。 裴钱心中一清二楚,陈平安不喜欢她,只要陈平安抛弃了她,她就会再次成为流浪儿,以她当时的智慧,她在乞丐群内的经历,为了保住陈平安这个金饭碗,一边观察陈平安的行事风格,避免踩到陈平安的红线,一边刻意的恭维奉承,希望能取悦陈平安,这是她在做乞丐时的看家本领。 裴钱成功了。她只有在那个小镇时,装神弄鬼的骗钱,差些越过陈平安的红线。在当时的裴钱心里,她哪里能想到陈平安的真实想法,自然不会放弃拍马屁的作风,坚持原本的两个基本原则,就是她最佳的选择。 在画卷四人加入后,尤其是在朱敛的配合下,两人一唱一和,相互攻击,相互拆台,拍陈平安马屁的风气,更是蔚然大兴。 待到裴钱和陈平安的感情日益加深,崇拜信赖陈平安成了她的信仰,各种马屁话说的理直气壮,关键是她坚信那就是事实。到现在为止,本书最佳的马屁话,是裴钱用鄙夷的眼神看向朱敛,“师父的境界不得要翻倍啊”,那小眼神似乎在说着,“你朱敛是不是傻?是不是傻?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本小姐告诉你?”,朱敛当时听了,心悦诚服,甘拜下风。 以陈平安为源头,崔东山的刻意追捧,裴钱的真心实话,有这两大弟子的倡导,落魄山的世风日下,落魄山就这样成了马屁山。 披麻宗、春露圃同样如此。前有竺泉的死守鬼域谷,以身作则,寸步不退,披麻宗才有死忠的修士。后有谈陵的锱铢必较,这个可能不那么明显,细想一下,衡量陈平安的能力,来安排相对的接待方案,不肯有一丝怠慢,也不愿有什么额外付出,可不就是在心中天平两端不断加减砝码?期待最佳的方案,有谈陵如此,才有了春露圃内部的争权夺利。 一个宗门的风气,肯定与他的掌事人相关。 如果只是这样,那又难免流于肤浅,可以继续追问下去,掌事人为什么会这样的?是他们刻意在塑造宗门风气吗?一个小集体乃至大的集体,内部风气的形成,其实是适应环境的结果。 陈平安是为了适应小时候的环境,才会成为吹捧界高手,等到有了掌控能力,又希望落魄山是个有人味的地方,提拔周米粒做宗门右护法,看似毫无理由,其实暗藏了陈平安的心思。 趴地峰严禁拿修为说事,陈平安却更进一步,让修为最低,又单纯可爱的周米粒担当重任,外人看来是胡闹,有点像让孩子监督父亲戒烟的感觉,那就是家的感觉啊。相互吹捧没问题,成为马屁山也没关系,陈平安是想要一个像家一样的宗门。 同样道理,披麻宗始终处在危险中,如果没有强力领导,而且身体力行,披麻宗恐怕早就被拿下了,也不会有披麻宗的存在,披麻宗的修士也不会选那样的宗主。 春露圃的生存环境正好相反,身处北俱芦洲腹部,又得天独厚,占据风景名胜之地,发展旅游业、传媒业是最佳选择。春露圃周边的势力水平,也大都与其大致相仿,甚至春露圃还占有优势,没有外敌威胁,只需要平稳运行就可以了。春露圃修士在这样安稳的局面下,自然就没了精进的念头,变得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也成了自然的事。 再深想一层,与其说是环境造就一个集体的风气,不如说是环境中的困难起到了关键作用。 披麻宗的最大困难,就是阻止京观城出鬼域谷,力量却又相对薄弱,这造就了披麻宗的强悍风气。 春露圃的最大困难是平衡各种复杂关系,确保生意能够顺利进行,内部就是复杂关系的交汇区,自然就有了内部的争权夺利的风气。 落魄山的主要困难,起码在陈平安看来,随着融入的修士越来越多,减少相互之间的隔阂,避免形成山头林立的局面,彼此打屁聊天,充满人情味的气氛,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 困难才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甚至大到国家,皆是如此。转自百度雪夜孤灯读闲书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