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龘♬ 董彬1
关注数: 9 粉丝数: 39 发帖数: 1,457 关注贴吧数: 27
你了解鲍墟吗?请用心看! 鲍叔牙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蠡县鲍墟村人。清末民初,鲍墟村仍有“鲍叔牙故里”牌楼一座,后毁于战乱。鲍叔牙以其知人善任而又笃于友谊而名垂青史,和管仲(齐桓公时的相国)是要好的朋友。   据《史记》载,管仲早年与鲍叔牙交好,管仲贫困,曾欺鲍叔牙,而鲍终善遇之。《列子·力命》中说:“管仲叹曰:吾少贫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后鲍叔牙又力荐管仲给公子小白即齐桓公,管仲后任宰相,青史留名。管仲感叹说: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友之道,感人肺腑。唐朝大诗人杜甫曾作《贫交行》以赞之,其诗云: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日弃如土。”   上面说的是鲍叔牙二十岁那年,和管仲合伙在燕、赵、齐三国之间做皮毛买卖。鲍叔牙的本钱多,管仲的本钱少。然而在分“赚儿”的时候,鲍叔牙却以管仲“贤而贫”为由,不顾家人的反对,让管仲拿大头,自己分小头,后人常以“管鲍分金”、“管鲍之交”来比喻朋友之间的友谊笃厚。   鲍叔牙深深懂得,要想通货积财,就必须有交易市场,因此,他和管仲一起,走遍了蠡县(时称晋州)的村庄,认真规划建起了三十个大小不等的集市(时称墟)。海西集(现在的留史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一月三十天,天天都有集,做买卖的商人每天都有集可赶。   十年之后,而立之年的鲍叔牙带着小他两岁的管仲和做买卖赚来的金银财宝,一同去齐国做官。临走前,他念念不忘经营皮毛给他带来的财富,把他一个贴身管家施承宗留在了海西,海西集也由此改称留施集。施和史同音,史字好写,又和历史有关,天长日久,留施集便改为留史集了。据说,现在留史镇李佐村的施姓村民,便是施承宗的后代。   二千多个寒来暑往,当年鲍叔牙所建的集市有不少变迁、存亡,但留史集却越赶越大。和今天留史仅一河之隔的鲍墟村,不仅保留着当年的集市,而且还以此作为村庄名字,以纪念先贤鲍叔牙。   如今的留史名声在外,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已连续六次成功举办了全国畜产品暨全国皮毛交易会的留史皮毛市场,交易量越来越大,上市皮毛品种一百三十多个,约占全国有价值皮张大类的百分之八十。日上市摊位五千个,上市人员近十万人,年交易细皮一千五百多万张、粗皮五千多万张。全国二十七个省、市、自治区的近千家企业,常年在此设点经营皮毛皮革,目前该市场已累计投资六亿多元,成为亚洲最大的皮毛集散中心。
此吧为“鲍墟”吧的附属贴吧,希望大家多多光顾“鲍墟”吧 鲍墟乡位于蠡县县城东南部,距北京、天津、石家庄各180公里,距京九铁路8公里,距朔黄铁路2公里。辖23个村,总面积66平方公里,潴泷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西北侧,耕地5.9万亩,总人口36920人,土质为轻壤,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大豆、花生、麻山药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工业主要是以皮毛皮革、服装加工、硝染、柳编等行业为主。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为26102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61元。     麻山药种植、珍稀动物养殖及皮毛经销、柳编是鲍墟乡的经济特色支柱产业。目前,鲍墟乡的麻山药种植业已经扩大到13个村,种植总面积3000多亩,2002年,种植区内人均增收200元。珍稀动物养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鲍墟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瞄准国际市场,打造基地,发展珍稀动物养殖"的战略举措,把发展养貉、貂、芬兰狐做为重点项目扶持,2002年,全乡共有珍稀动物养殖场9个,存栏达3万只。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皮毛销售业,初步统计,有8个村近2000人在从事皮毛销售,年供应国内外各种珍稀动物皮3000万张,占珍稀动物皮张的80%以上。柳编是鲍墟乡的传统产业,历史悠久。     今后鲍墟乡将着力规划集林畜于一体的"珍稀动物养殖园区"的建设,该园区规划总占地面积5500亩,分两期工程建设,一期工程占地2700亩,拟建养殖场21个,珍稀动物存栏33.6万只,种植环保速生杨13.5万棵;二期工程占地2800亩,主要是水、电、路、通讯、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后,珍稀动物存栏达到150万只,使园区达到生态平衡,环境优雅。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珍稀动物养殖基地。.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