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无寒歌✨ 汉月关山
关注数: 15 粉丝数: 210 发帖数: 5,013 关注贴吧数: 33
关于乐毅伐齐 旧文再在亮吧发一遍。 真以为乐毅是带着一个弱燕差点灭齐的? 公元前二八七年,赵国赵梁攻齐; 公元前二八六年,赵国韩徐为攻齐; 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昭襄王与楚顷襄王会于宛;与赵惠文王会于中阳;秦国蒙骜伐齐河东,【先出声于天下】; 次年秦昭襄王与魏昭王会于宜阳,与韩釐王会于新城。同年燕昭王入赵会见赵惠文王;摆明了是五国联合伐齐,外交工作做的好好的。 而《赵世家》里说得明明白白,【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 《秦本纪》:【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 (《燕世家》、《楚世家》对于联军国家说法不一,一般是指秦赵燕魏韩五国。) 而乐毅伐齐的过程中,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多逆天的军事才能? 乐毅作为燕赵共相,他伐齐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场大会战,即济西与秦周两战。除了五国联军的优势兵力,齐国自己也是不停地出昏招给机会。 济西之战,《吕氏春秋》:【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將,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声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战国策·齐策六》也有记载。很明显是齐王瞎搞,临战侮辱主将触子,导致触子报复社会直接把齐军送了。这要吹乐毅很厉害? 秦周之战,《吕氏春秋》:【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达子请求给士卒发赏金,鼓舞士气,齐王不给,导致大败。又是齐湣王作死导致的败局,又要吹因为乐毅多厉害? 吹乐毅如何以一弱燕逆天改命是假的,真正的目的都是黑诸葛亮北伐无功罢了。 吹功业说到底还是想吹能力,可惜功业跟能力不是完全正相关的。诸葛亮斩首破城这种数据是不多的,没事。最喜欢刷这种数据的,早一点的像曹参周勃,近的有乐进于禁之流,他们的传记有大量这样的数据记载。而公认的军事家,孙武司马穰苴这种,也不需要靠斩首破城这样的数据来吹嘘。
巫蛊之祸与宣帝之立 聊点与诸葛亮没关系的东西。 征和二年,即公元前91年,爆发了一场震骇朝野内外的大案。此案持续时间之久、株连之广、影响之深,都可以说是西汉之最。此案由治巫蛊而起,所以称为“巫蛊之祸”。事后武帝对太子冤案进行平反,筑思子宫,建归来台,族灭江充与苏文等人。经历巫蛊之祸后,太子势力几乎被消灭殆尽,幸存孑遗人员也只能苟全而已。此案又直接关系到武帝的立嗣,随着太子刘据的死,刘弗陵成为武帝的继承人。霍光的辅政,又直接影响力昭宣两朝的政治。 对于这起大案,有必要从太子身上讲起。 武帝在二十九岁时,卫子夫生下了刘据。武帝对这个儿子非常喜欢,【为立禖,使东方朔、枚皋作禖祝。少壮,诏受《公羊春秋》,又从瑕丘江公受《穀梁》。及冠就宫,上为立博望苑,使通宾客,从其所好。】卫子夫也因此直接封后。对于太子的成长教育,武帝倾注了大量心血。也正因为武帝的【从其所好】,久而久之,在太子的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势力集团。这个势力集团,有以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为首的军事集团,以皇后卫子夫为首的后宫势力,以及群臣中拥护太子的宽厚长者。 太子才能出众,又颇得人心,本是非常理想的继承人,然而太子的为政理念与武帝存在巨大的分歧。首先【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武帝好用峻法,任酷吏,而太子宽厚仁恕,多为人平反冤狱,赢得了许多大臣与百姓的拥戴,却引起了围绕在武帝身边酷吏的不满。再有,武帝征伐四夷,多兴兵革,以至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太子对此经常加以劝谏。【太子每谏征伐四夷,上笑曰:“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 随着太子羽翼的日益丰满,而且太子与武帝观念的分歧越来越大,终于使武帝对太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武帝本人不认同太子的政治能力与处事风格,【嫌其材能少,不类己】。加之王夫人生子闳,李姬生子旦、胥,李夫人生子 髆,卫皇后宠益衰,竞争对手的增加使得卫皇后与太子常常感到不安。
讲讲汉代的衣冠服饰 皇帝冕服: 头戴冕。冕顶有板,宽七寸,长一尺二寸。前圆后方,前低后高,相差一寸。朱色(赤黄色)里,玄色(黑色)面。前高八寸,后高九寸。前后垂旒。旒用白玉珠,以十二枚为一串,长约一尺二寸。按冕冠的下沿来算,前面垂下沿以下四寸,后面垂三寸。前后各垂旒十二串。穿小玉珠的丝绳和系冕的丝带,都用赤色。三公诸侯七旒,青玉为珠;卿大夫五旒,黑玉为珠。 冕正前的那块金色牌子一样的东西叫金颜。数一数刘备的正好是十二旒。 又有黈纩充耳。黈纩读“主况“,为黄色丝绒。冕上节以绒球下垂在两耳的旁边,叫作充耳。以此寓”塞耳不听谗言“之意。央三里没有,而且系冕的丝带用了黑色。 穿玄色衣。衣上画日、月、星辰、龙、山、火、华虫、宗彝八种图样,称为“八章“。穿赤黄色裳。裳为下衣。裳上绣水藻、粉米、黼、黻四种图样,称为“四章“。 后背腰中系有大绶,下垂至地。大绶用黄赤色丝编织,加绀、缥、黄、赤四采,淳黄圭。长一丈九尺九寸,宽一尺二寸。刘协这里看得很清楚。不过大绶没有垂到地上。旁边那两个就是小绶了。 佩剑,黄金剑鞘,貂错,半鲛鱼鳞,金漆错,黄里。 大珮,上有珩(横玉),下有璜和冲牙。中有琚、瑀。均用白玉制作。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系玉用串珠。 小绶二片,长三尺二寸,宽六寸。色彩和大绶相同。佩于腰下两旁,衬在大珮的下面。 穿赤色舄(鞋),有絇(装饰物)、繶(丝线织成的带子)、纯(镶边)、綦(鞋带)。 穿赤色袴,赤色袜。 穿中衣,用赤色缘衣的领、袖及边。 下图就是标准的衣冠图。央三也有个别地方没有完全符合。
说说史书:正史、野史等概念的辨析以及史料取信的问题 关于正史的界定,直接贴旧文。 所谓内事不决问百度,百度百科的定义:正史是指以纪传体为编撰体例的史书。代表史书有纪二十四史。其他纪传体体裁的史书也可称为正史。 说得大体不差。 正史之名,首见于《隋书》。《隋书 经籍志》:【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刘知几《史通》曰:【夫史之有例,犹国之有法。国无法,则上下靡定;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司马迁作《史记》,有本纪、世家、列传、志、表,至班固的《汉书》,删去世家,其它沿用,后世史书基本沿用此体例,奉此为规范。清人冯桂芬在《<明纪>序》里提到:【史家分纪传、编年二体,而纪传为正史。】 所以用吕思勉的话总结一下,所谓正史,【若就体裁言之,则当称为表、志、纪、传体。】 正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狭义的正史,自然就是二十四史了,为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总叙》:【《正史》之名,见於《隋志》。至宋而定著十有七。明刊监版,合宋、辽、金、元四《史》为二十有一。皇上钦定《明史》,又诏增《旧唐书》为二十有三。近蒐罗四库,薛居正《旧五代史》得裒集成编。钦禀睿裁,与欧阳修书并列,共为二十有四。今并从官本校录。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后来算上《新元史》,就是二十五史了;又加上《清史稿》,则为二十六史。这二十六部书,都是纪传体、并按照纪、传、志、表的体例而著的。 广义的正史,为学者齐世荣总结的观点。他认为,列入官书的可包括国家档案、起居注、日历、实录、正史、诏令、谕旨、奏议、政书、方略、法规、则例、公报、调查报告、会议记录、备忘录、公约、条约、协定、官方统计,等等。这里不作讨论。
简单说说三国避讳 蜀汉除刘备刘禅父子名字外,仅有孟达字子敬,避刘备叔父刘子敬讳,改字子度一例。 因曹操女汉献穆皇后名节,不应与曹腾父同名,故曹腾父曹节为误,当作曹萌。 避曹操讳。《笃论》云:【杜伯度名操,字伯度。善草书,曹魏时以其名同武帝,故隐而举字。后人见其姓杜字伯度,遂又削去伯字,呼为杜度。】又琴曲多有名操者,如《广陵散》本名操,避讳改为散。又有操刀改为捉刀。 避曹嵩讳,鱼豢《魏略·勇侠传》有北海孙宾硕,本名嵩,因避曹嵩讳,但称其字。 避曹芳讳,改芳林园为华林园。 曹奂避父燕王曹宇讳,诏曰:【凡诏命、制书、奏事、上书诸称燕王者,可皆上平。其非宗庙助祭之事,皆不得称王名,奏事、上书、文书及吏民皆不得触王讳,以彰殊礼,加于群后。】 吴避孙坚讳,以牢代坚。又因古之甄音同坚,遂改甄读音为真(此有争议)。 避孙策讳,策曰称诏曰,或以计代策,如智无遗策改为智无遗计。 避孙权讳,以柄、势、枢等代之。如【皆阴气陵阳,小人弄势之所致也。】《汇考》云:【凡”权“字皆易以”柄“及”势”。】 孙权因和、禾同音,立子和为太子后,改禾兴为嘉兴。 避孙休讳,改休阳为海阳。 孙皓字元宗,吴令孟宗遂改名孟仁。 最神奇的是滕牧丁固二人。滕牧本名密,避丁密,改名牧;丁密避牧,改名为固。二人互相避讳改名,也是一特例。 《后汉书》:【并州刺史张懿、凉州刺史耿鄙并为寇贼所害】,《三国志》:【而并州杀刺史张益,梁州杀刺史耿鄙】,张益本为张懿,陈寿因避晋宣帝司马懿讳,遂改张益。 陆机《辩亡论》中张昭皆避司马昭讳改为张公。 刘邠本名炎,犯晋太子司马炎讳,改为邠。 羊祜卒,【荆州人为祜讳名,屋室皆以门为称,改户曹为辞曹焉。】 亲属之间的避讳,王肃曰:【同名,同从祖昆弟所讳之名也。从祖昆弟之父,小功之亲也,於礼不讳,妻名重则讳之。】 帝王往往为了方便避讳,避免麻烦,而故意选择较为冷僻的字作为名字。 比如曹奂本名曹璜,太后诏曰:"古者人君之为名字,难犯而易讳。今常道乡公讳字甚难避,其朝臣博议改易,列奏。"于是改为奂。 再如孙休,给四个儿子取名时说:【此都不与世所用者同,故钞旧文会合作之。夫书八体损益,因事而生,今造此名字,既不相配,又字但一,庶易弃避。】(四子的名字我一个都不认识,也很难打出来,可自行翻《三嗣主传》。)
关于亮吹 某小吧似乎对咱们亮吹很有意见。一边大卖苦情戏,说自己只读出了艰辛与无奈,一边说立靶打靶地说亮吹瞎吹诸葛亮的战绩。讲道理说,亮吹都知道战绩并非吹点,而是短板,是要拉上张良孙武司马穰苴这些同样战绩匮乏的军事家来圆的。不知道这位碰到了啥脑洞新奇的亮吹,给咱介绍一下,认识一下大神。 诸葛亮艰辛无奈不假,但即使直面万难仍然有着龙骧虎视,苞括四海的雄心壮志,卖惨不适合诸葛亮这样心比天高的人。【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诸葛亮尚且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如此自信,作为亮吹有啥道理就要替他妄自菲薄?诸葛亮虽然在生活上崇尚淡泊宁静,但从他的行事上看,还真不是个佛系的人。学习淡泊的精神哪里是用在吹偶像的场合,洒脱如庄周,尚且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笑。 战绩虽然不多,吹一吹干掉【识变数,善处营阵,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的张巧变,说说北伐对宣王的压制却是亮吹的基本素养。《晋书·宣帝纪》里,朱然、孙伦围樊城,诸葛瑾、步骘掠柤中,司马懿自告奋勇去平讨。【议者咸言,贼远来围樊,不可卒拔。挫于坚城之下,有自破之势,宜长策以御之。】别人建议他以逸待劳,坚守不出,然后见机而动,是不是跟宣王对阵诸葛亮所用的坚守大法一样?这下宣王咋回应的?【帝曰:"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行动上,是【休战士,简精锐,募先登,申号令,示必攻之势。】完全是雷厉风行的打法。究其原因,恐怕一句气候因素开脱不了。无非是觉得吴人入寇是软柿子,好捏罢了。曹叡、司马懿对阵蜀汉坚守不战的方略自然是最正确的选择了,但一如《通典》中李靖的总结,归根到底,还是出于对诸葛亮军事能力的忌惮,宣王对诸葛亮,就是【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邪】的情况。宣王善用兵是共识了,【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所以亮吹吹对宣王的压制表现才值得吹嘛。 说来惭愧,作为一只亮吹,大多数时候依然是拾人牙慧。张俨、袁准、张辅、李靖、杜甫、裴度、孙樵、胡寅、张栻、吕祖谦这些大亮吹,早就教了我们吹的姿势,所以咱亮吹直接引用前人观点,有样学样地吹就行了。所以,演义吧是看不惯么?亮吹咋吹,让某些人看了烦,那就各凭本事,欢迎来撕。
两汉官员为何多有家贫记载 一般不治产业,都会家无余财,生活清贫。郑当时,尹翁归,朱博,翟方进,公孙弘等多有家中清俭的记载。宣秉为司隶校尉【常服布被,蔬食瓦器】尚且是因为供养亲族的缘故,但王良为大司徒司直,【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时司徒史鲍恢以事到东海,过候其家,而良妻布裙曳柴,从田中归】,张堪【去职之日,乘折辕车,布被囊而已】。延至三国,夏侯惇【有馀财辄以分施】尚可解释,而邓芝贵为车骑将军,【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馀财】,费祎荷国之重,【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岂不是非常奇怪。 按说汉代官员俸禄并不少,尤其是大吏,不应该是俸禄难以维持生活。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就提出了这种疑问。 《汉书·贡禹传》:【至,拜为谏大夫,秩八百石,俸钱月九千二百。廪食太官,又蒙赏赐四时杂缯、绵絮、衣服、酒肉、诸果物,德厚甚深。疾病侍医临治,赖陛下神灵,不死而活。又拜为光禄大夫,秩二千石,俸钱月万二千。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廪食太官,疾病有侍医,四时又有各类赏赐,福利待遇可谓非常优渥,以致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这与前面诸人可谓截然相反。 按居延汉简的记载,官员甚至有菜钱、肉钱等额外收入。 那么以上官员为何仍然生活拮据,家中清贫,他们的开支是怎样的?
怎么评价易中天的集团论 有文科大神看不起咱这样的工科硕士,然后捧着易中天的臭脚鼓吹地域集团论。 原贴被删了,那就请这位继续回答一下,只是同一个籍贯,可能并没有什么联系,甚至互相有仇的人,是怎么组成利益集团的? 刘备手下是有大量的荆楚士人为官,随着刘备入蜀进入益州就成了荆州集团?不问问他们自己同没同意组成集团么?至少魏延杨仪要举手反对。 同为所谓东州集团的李严吴懿是不是组成集团了?吴懿上书支持废黜李严是不是因为吴懿背叛了东州集团? 同为益州人的张裔杨洪被诸葛亮重用是不是对益州集团的背叛?另外张裔杨洪不和是否要标志着益州集团的决裂?李恢跟雍闿一个叛乱一个镇压,是不是益州集团分裂的又一例证? 一个集团或者政党,谁是魁首,谁是党羽,有何政治主张,为何共同利益,至少说明白吧。不然啥都没有,甚至水火不容,仅仅因为生在一个地儿的就划去一个集团,一分析具体的政治斗争发现跟籍贯啥关系没有,搞笑的吧。 说破了态度跟利益决定的事。愿意合作的双方利益一致,皆大欢喜,董和父子张裔杨洪马忠李恢作为易中天口中的东州集团益州集团,比所谓荆州集团的廖立杨仪之流过得好;抗拒合作的,廖立来敏李严李邈之流,管你是哪个地方的,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我觉得拿乐毅黑诸葛亮的,应该去学习一下战国史 真以为乐毅是带着一个弱燕差点灭齐的? 公元前二八七年,赵国赵梁攻齐; 公元前二八六年,赵国韩徐为攻齐; 公元前二八五年,秦昭襄王与楚顷襄王会于宛;与赵惠文王会于中阳;秦国蒙骜伐齐河东,【先出声于天下】; 次年秦昭襄王与魏昭王会于宜阳,与韩釐王会于新城。同年燕昭王入赵会见赵惠文王;摆明了是五国联合伐齐,外交工作做的好好的。 而《赵世家》里说得明明白白,【十四年,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 《秦本纪》:【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 (《燕世家》、《楚世家》对于联军国家说法不一,一般是指秦赵燕魏韩五国。) 而乐毅伐齐的过程中,成功的关键是因为他多逆天的军事才能? 乐毅作为燕赵共相,他伐齐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两场大会战,即济西与秦周两战。除了五国联军的优势兵力,齐国自己也是不停地出昏招给机会。 济西之战,《吕氏春秋》:【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將,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刬若类,掘若垄。”触子苦之,欲齐军之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声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战国策·齐策六》也有记载。很明显是齐王瞎搞,临战侮辱主将触子,导致触子报复社会直接把齐军送了。这要吹乐毅很厉害? 秦周之战,《吕氏春秋》:【达子又帅其余卒,以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于美唐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达子请求给士卒发赏金,鼓舞士气,齐王不给,导致大败。又是齐湣王作死导致的败局,又要吹因为乐毅多厉害? 吹乐毅如何以一弱燕逆天改命是假的,真正的目的都是黑诸葛亮北伐无功罢了。但是智商问题是硬伤,亮黑吹乐毅却连战国史都不看看,也是搞笑。 @影牙将军
彭羕的罪华丽丽无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无知呢 有一种逻辑,觉得彭羕骄横不是错,诸葛亮检举他就是错;被贬了心怀叵测不是错,刘备贬他就是错。错全是别人的,我永远是受害者。 本来想就这么嘲讽一下这逻辑的,然而某人似乎没察觉到这种逻辑有多无耻。没关系,咱拿史料来打脸。 彭羕一开始【羕起徒步,一朝处州人之上,形色嚣然,自矜得遇滋甚。】这德行被诸葛亮瞧不起有问题?怕是这种小白不懂当时官员对德行要求有多高哦。 《后汉书·应劭传》:【若德不副位,能不称官,赏不酬功,刑不应罪,不祥莫大焉。】 《后汉书·王符传》:【是故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 《后汉书·皇甫规传》:【夫德不称禄,犹凿墉之趾,以益其高。岂量力审功安固之道哉?凡诸宿猾、酒徒、戏客,皆耳纳邪声,口出谄言,甘心逸游,唱造不义。亦宜贬斥,以惩不轨。】 《后汉书·崔骃传》:【德让不修,则非忠也。是以险则救俗,平则守礼,举以公心,不私其体。】 所以,德行不够被弹劾不是很正常? 《后汉书·张俊传》:【郎朱济、丁盛立行不修,俊欲举奏之,二人闻,恐,因郎陈重、雷义往请俊,俊不听。】 张敞、第五伦仅仅无威仪就为人所轻;度尚不修学行,就不为乡里所举;刘郃说窦宪【窦将军椒房之亲,不修礼德,而专权骄恣,危亡之祸可翘足而待】,令狐邵直接评价令狐愚【愚性倜傥,不修德而愿大,必灭我宗】。 跟上面这些比彭羕咋样?说白了,德不副位就是错,弹劾你没问题。 彭羕被贬之后干了啥?【羕闻当远出,私情不悦,往诣马超。】然后骂刘备【老革荒悖】,跟马超提议【卿为其外,我为其内,天下不足定也。】这是想干啥? 不知道这是啥罪,以为这谥莫须有?建议查查啥叫“不道”罪。 《汉书·贾捐之传》:【兴、捐之怀诈伪,以上语相风,更相荐誉,欲得大位,漏泄省中语,罔上不道。】 《汉书·朱博传》:【博执正道,亏损上恩,以结信贵戚,背君乡臣,倾乱政治,奸人之雄,附下罔上,为臣不忠不道。】 《汉书·京房传》:【及房出守郡,显告房与张博通谋,非谤政治,归恶天子,诖误诸侯王】,看看,跟彭羕是不是很像? 《汉书·酷吏传》:【事下御史丞按验,有此数事,以结延年,坐怨望非谤政治不道弃市。】 诽谤政治,煽动马超,意图叵测,彭羕居然有脸觉得自己无辜?不知道说这种话的人脸呢? @文始小子 您老看过几本书?把这几条罪名洗白一下吧。
好像很多传教的历史帝喜欢跪舔陈寿 咱就黑一下喽。不过咱不是史评家,那就用刘知几的话了。 至若与夺乖宜,是非失中,如班固之深排贾谊,范晔之虚美隗嚣,陈寿谓诸葛不逮管、萧,魏收称尔朱可方伊、霍;或言伤其实,或拟非其伦,必备加击难,则五车难尽。 而陈寿《蜀书》首标二牧,谓益州牧,即焉、璋也。次列先主,以继焉、璋,岂以蜀是伪朝,遂乃不遵恒例。但鹏、鷃一也,何大小之异哉? 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 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若王沈《魏录》滥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下字忒狠。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案曹公之创业也,贼杀母后,幽逼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而寿评皆依违其事,无所措言。是未尝抑魏者。刘主地谓门地,居汉宗,仗顺而起,夷险不挠,终始无瑕。方诸帝王,可比少康、光武;以宗室言。譬以侯伯,宜辈秦缪、楚庄。以功烈言。而寿评抑其所长,攻其所短。 既而汲冢所述,方《五经》而有残,马迁所书,比《三传》而多别,裴松补陈寿之阙,谢绰拾沈约之遗,斯又言满五车,事逾三箧者矣。 当三国异朝,两晋殊宅,若元则、仲景,时才重于许、洛;何桢、许询,文雅高于扬、豫。而陈寿《国志》、王隐《晋史》,广列诸传,而遗此不编。此亦网漏吞舟,过为迂阔者。
关于避战与怂深刻的思考 秋风萧瑟,狭路相逢。 “你来了?” “我来了。” “给你的剑谱看懂了么?这次莫要参悟不透反诬我拿假的剑谱忽悠你。” “呵呵……” “出招吧。” “你先出招。” 于是我缓缓拔出了佩剑,左手剑诀斜引,佩剑横过,画个半圆,来了个攻守兼备的起手式。 “哈哈,你已经输了。”他突然露出欣喜癫狂的神色。 我蓦地一怔。这家伙莫不是疯了? “你一见面却不拔剑便刺,偏生做这起手式,这不是你怂了?狭路相逢勇者胜,怂的人已经输了,你不配与我比剑。呵呵。”此刻他连连摇头皱眉,眼神中颇有些不屑的意味,此刻竟宛似一位剑术大宗师。 “剑客竟不敢直接出剑,这岂不是怂包。当年荆轲盖聂论剑,盖聂怒目之,而荆轲为其所摄。今日我直追先辈,必能在江湖留下传说,哈哈哈哈……” 我突然觉得他很无耻,“唰唰”挺剑,用剑身在他脸上扇了两下,霎时那光洁的脸上平添了两道红印。 哪只他“呜——”地一声大哭,弃剑而走,兴许是打疼他了吧。从此任我挑战,他都避而不战。 若干年后,某一天,我独酌于酒馆的角落,看到他竟也来了。他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残月大侠,你又避战了啊!”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被人扇脸了!”他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之前早见过你不敢应战逃跑的样子!”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避战不能算怂……比剑!……剑客的事,能算怂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是他不敢出剑先怂的”,什么“双标”之类,讲着讲着,自己竟也暗自得意,眉飞色舞。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谨以此证明葛贼【军不得交,亮引而还】没有直冲宣王大营是怂逼行为。
谁能告诉我关羽是什么时候知道失荆州的 @智能天使宝宝 我觉得有些人就是玩游戏脑子玩得异于常人了,逻辑挺强。也不想在你的楼中楼里给你精神胜利的机会了,来说清楚吧。没错,我就是要点艹羽黑。 “关羽明知道荆州失守”你帮他知道的?关羽能看小地图,荆州失守就能立马知道?“明知道荆州失守”既然谈不上,那关羽带大军返回荆州有问题? 关羽在樊城前线怎么知道失荆州的?《三国志董昭传》:【即敕救将徐晃以权书射著围里及羽屯中,围里闻之,志气百倍。羽果犹豫。】孙权让曹操给他保密,结果曹操直接让徐晃把消息透露给关羽了。 这时候,你是关羽你信不信?正常人都不会信,你打的好好的,敌人告诉你的情报你敢信?要是关羽真的就确信荆州失守,带着大军退到上庸才是搞笑。关羽虽然败了一阵,但主力还在。《三国志赵俨传》:【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更宜存之,以为权害】,关羽完全有实力跟孙权军较量。 下面关羽就带大军回去看看荆州在不在,如果东吴真动手了就想办法是救是夺。并且关羽一路还一直派人打探。《三国志吕蒙传》:【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说明关羽并不清楚荆州的具体情况,你让关羽这时候直接跑路是不是秀逗? 下面吕蒙用攻心计让关羽军瓦解。《三国志吕蒙传》:【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关羽得到确实消息就撤了有什么问题?晚是晚了,【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走不掉了,但关羽没开上帝视角,有什么可黑的? 而羽黑的逻辑就是:因为荆州失守,所以关羽撤军退回荆州就是送,就不该怪刘封孟达不救。这种纯脑补的东西怎么评价?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