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卫 微笑的卫
关注数: 11 粉丝数: 104 发帖数: 11,958 关注贴吧数: 11
洛轴沦陷记[转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石玉 2006年3月,河南省国资委呈送河南省主要领导的《关于洛轴集团重组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指出:“从90年代中期开始,洛轴集团领导班子由于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意识和胆略,在求稳怕乱的思想下,多次错失改革良机。 ……加之管理粗放,对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使违法违规者活动猖獗,财务黑洞触目惊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   在一片赞誉与欢欣之中,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洛轴集团”)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1月16日,在河南省省长史济春的召集下,一个以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下称“LYC公司”)为平台重组“洛轴集团”的决议被通过。按照这个方案,永城煤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永煤集团”)控股LYC公司67.5%的股份。   至此,历经三年的洛轴集团重组方案终于花开蒂落。   早在去年3月,一份名为《关于洛轴集团重组发展问题的调研报告》(下称《调研报告》)就摆在了河南省主要领导的案前。在这份《调研报告》中,河南省国资委对洛轴集团的结论是,“对生产经营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使违法违规者活动猖獗,财务黑洞触目惊心,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并将其归咎于集团领导班子“观念陈旧,缺乏改革的意识和胆略”“多次错失改革良机”。   循着洛轴集团10年的足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试图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洞悉其极盛转衰的历程。   1 自掘坟墓:“自杀式”销售   整个营销体系僵化并与市场脱节,导致产品贱价出售,使得公司亏损严重,而集团公司追求“账面盈利”,做假账成风,使情况日益严重   “中国开采石油所需陆地钻机、海洋钻机的配套轴承,还有所有的轧机轴承都是由洛轴集团研制生产的。”洛轴集团老厂长韩永丰的话语,至今还留存着一种王者的骄傲。   上世纪90年代,洛轴集团一直傲视群雄,其产值一度超过瓦房店轴承和哈尔滨轴承两家的总和,而今天的洛轴集团却只能仰其项背。   作为老一代洛轴人,韩永丰自有着其引以为傲的资本。洛轴集团业内老大的地位,使得河南省政府一度设立了轴承厅(正厅级单位),该厅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予以撤销。以一企业而使政府部门设置如此高级别的对口机构,国内恐怕也只有洛轴能独享此殊荣。   一个业内老大的龙头企业,如何沉沦到今天?摆在记者面前的答案首先就是盲目扩张,管理混乱。   在一片与“市场接轨”的口号下,1992年,洛轴集团斥资4000多万元,在上海等24个大城市建立销售子公司。1994年,这类子公司增加至30多家,全部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   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洛轴集团的子公司均由洛轴集团销售处统一管理。一个奇特的现象呈现在大家面前,作为洛轴集团一个职能处室的销售处却管理起了众多资产高达数千万元的法人公司。   这种僵化的模式直接导致了市场决策上的溃败,而这正是整个“洛轴大厦”崩塌的起点。   据了解,子公司以比市场价格平均下浮约15%的标准从集团提货,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利润提高价格销售,以此保证洛轴集团盈利。   1996年,一个具有临界点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江浙及环渤海等区域轴承企业兴起,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这直接导致轴承企业业绩下滑。至此,洛轴集团“一赔到底”,再也没有呈现出振兴的迹象。   1995年,洛轴集团利润总额为1497.4万元,1996年竟剧减为-4808.1万元。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业务员为取得好的“销售业绩”,开始贱卖产品,使得最终的销售价格竟低于出厂价。一位原洛轴集团高层人士向记者透露,“各地的子公司实际售出价格(在出厂价基础上)再压低12%左右。算上其他开销,平均亏损率为18%”。   国企固有的固有弊端使得集团公司为了账面“漂亮”,虚做业绩,将这“18%的亏损”全部纳入“应收账款”。这样一来,整个集团公司账面实现盈利,而亏损则“留给了”子公司。
首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