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歌在树下乘凉 博歌在树下乘凉
关注数: 12 粉丝数: 110 发帖数: 1,328 关注贴吧数: 22
沙城•记饸饹面 小区门口没有什么好选的早点,但是压饸饹的格外多,这一年我早点基本上都吃了饸饹面。 我记忆里最早的饸饹面应该是现在龙潭市场里的老黄。九几年那会老龙潭市场还在,他应该是西面第一家,我人生中第一次在饭馆吃饸饹面就是在那,屋不大,桌子应该是黄色的,我妈跟我大舅一起去吃,要了碗素的,吃完又要了碗面汤,小时候爱喝醋,往面汤里到了很多醋,就着酸味全喝了。吃完,我妈骑着凤凰牌二六自行车带我往回走,坐在后座上,我跟我妈说,吃完面再喝汤这样感觉特别值,那时就觉得沾了好大的便宜。也就是从那时起,可能是因为占小便宜的心态,就养成吃完喝面汤的习惯。到现在,不管吃完面还是饺子,总爱再要碗汤,到上醋,算是原汤化原食吧。 在沙城饸饹面的欢迎程度一直比不过刀削面,一个压,一个削,虽然都是面。直到后来红英斋有几年不知道搬哪里去了,饸饹面才发展壮大起来。当然,这纯属我个人感觉。 饸饹最爱出现在路边,看着哪边新开个工地,用不了几天就会有卖饸饹的商贩到那里摆摊,弄个电动三轮或者铁棚子,架锅烧水,摆上三五张桌子,食客就络绎不绝了。 每天跑完步总去裕园门口的那家饸饹面,他最开始就开路边,从华美西门搬到裕园西门,又从马路对面开了店面,每天早晨人多排队,就为这一口。他火了以后,这排门脸儿又跟风开了几家,不过没有他家生意好,就又转型开烧烤了。 我经常去的还有天润园门口的饸饹面,依然是个路边摊,每次去都需要下巨大的决心,人太多,有时候要等半个小时才能吃上。他家是雪菜土豆汤,加酱,再加点他那罐罐里的辣椒,那滋味,的确好吃。要是想吃一定早,晚去就卖没了。对了,冬天冷的时候,那家不出摊,想吃就只能等来年开春了。 沙城的饭馆貌似都有点不务正业,你去刀削面馆吃盖饭,会发现盖饭给的特别多;去饭馆吃面,面就会给的特别多。偶然间,我在姚老太烧饼那要了碗饸饹面,小碗,给的还真多。 政府那有个卖饸饹和包子的,我去过。朋友说富达园菜市场里也有一家,味道相当不错,不过我住东面,不怎么去西面,那边也不怎么好停车。 今天早晨在东门口摊儿上吃的饸饹面,最近喜欢来这儿,是因为这家给的多,而且,咸菜好吃。要上一碗面,拿小盘子捣点咸菜,放醋和辣椒一拌,拨两瓣蒜,反正就是把店家这些免费提供的捯饬的妥妥当当,感觉吃面时总有孩童时占便宜的心态,想来也十分有趣。上面,清汤褐酱,上面淋着几片香菜,筷子挑几下拌开,挑出来,吹吹,热乎吃但又不能烫嘴,细嚼咽下,肚里暖洋。
我小学的小卖铺 我刚小学时,沙城是没有超市的,那时候买东西还是在小卖铺。 印象最深的是四小的小卖铺。那会的四小在县幼儿园对面,就是现在荣庆后面开发的那块,四小北面是两层楼,前面是平房,小卖铺就在一进学校的左边,对面是门房。学校的门都是绿油漆刷的,冬天的时候还会在门上挂个棉垫子用来保暖。一进小卖铺就是柜台,玻璃的,木框,,后面是一排架子,上面经常摆一些东西。小卖铺是学校最火热的地方,一下课就挤满了学生,那时候孩子们个不高,拥挤着,伸着手,有的管售货员叫阿姨,但我那时候管售货员叫老师,我记得那个小铺好像是承包的,里面那个售货员头发是卷的,嘴角上方有一个很大的黑痦子,总是套个白套袖,收起钱来极为利索,然后把你要的东西交给你。孩子们有时候都穿校服,岁数比较小,他却可以分清楚收了谁的钱,要的什么东西。不过我对他有点印象不好,因为有好几次我他收了我的钱,却没有把东西给我,可能人多忘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故意的。念小学的我一直认为小卖部里才是真正的大千世界,各种稀奇古怪应有尽有,有那种带风扇的帽子,有那种可以重复写的画纸,各式各样。那会儿同学之间最火热的就是收集水浒卡片,卡片是从小当家和小浣熊里吃出来的,小当家里面的水浒卡小一点。为了收集,虽然有时候不想吃方便面,但是也会买一袋。下午刚到学校,会买根冰棍或者冰袋,冰棍一毛钱一根,有白色的有巧克力色的,木棍,纸包,伊利也是纸包的,五毛一根;冰袋两毛,是鼓楼牌,有冰的,有水的,最潮流的是半冰半水的,我们那会叫“半冰半化”,因为大冰块的咬不动,水的又不过瘾。后来又出现一种草莓味儿的冰袋,三毛一个。那时候,我妈会把一百块钱换成一块的,放在抽屉里,我每天拿一块,早饭买个小当家,下午剩两毛买个冰袋。我还记得那会烧饼是五毛一个,甜的就是红糖烧饼,咸的是焙子,里面夹几根咸菜,还有火烧,可以加粉面肠,一毛两毛的加,记得那时候有个同学一下子夹了五毛的,很大一块,很是羡慕。记忆中小卖部被盗过一次,好像是被一个叫“小龙龙”的不良少年偷的,现在想起来还对那个“小龙龙”很有印象,岁数也不大,经常在学校门口抢劫,后来也不知道去哪了。
绿手套和羊肉串 这几天走在街上,灯火通明,路边有空地的饭馆,就会摆上桌子,三五成群,烤串扎啤。闻着孜然味儿,我想起了小时候羊肉串的味道。 小时候我有一副手套,是隔壁阿姨给织的,绿色花纹,五个指头可以漏出来,同时在手背上还有个口袋,用扣子固定,接下扣子反过来就可以把露出的指头盖住,冬天的时候小朋友之间很时兴这种手套,又因为手指可以露出来,总感觉像港台流行过来的那种“霹雳手套”一样。冬天时候我总是带着这个手套,后来就找不到了。 我小时候在沙城就吃过,第一次吃大概是在火车站那,大概就是现在三联影社那,铁棚路边摊,我小时候的羊肉串是当零食买着吃的,而且只有羊肉串,不像现在有桌有酒饭点吃。而且以前的羊肉串是用自行车辐条穿得,一块钱五串,站着吃,吃完把棍给人留下。我感觉羊肉串是新疆人出现在四小门口之后才变成五毛的,而且很多年一直五毛钱,直到路边摊变成烤串店,慢慢的一块的串也原来越少,变成现在两块一串。 我忘记了是哪个冬天带着我的绿手套,吃了第一顿后,就没有没有见过羊肉串和我的绿手套,没过几年,在奶奶家家玩耍,无意间发现了我的绿手套,因为是毛线的,上面满满的孜然味,这是羊肉串的味道啊!那时候不像现在到处都能吃到烤串,好久没有吃过羊肉串了!我闻着绿手套,感觉好像吃到了羊肉串,这是我心心念念的羊肉串啊!孜然飘香,回味无穷。 现在回想起来,童年还真是有趣啊!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