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佳思嘉 阿拉佳思嘉
关注数: 34 粉丝数: 35 发帖数: 867 关注贴吧数: 7
你买的房子也是租的[转贴] 你买的房子也是租的 千年等一回,等谁?等来的未见得是你期盼的人。 上海终于下雨了。 在瑞金宾馆一号楼的酒吧,看雨中的绿地及被雾气推远的高楼,体会旧上的海的清幽,突然感到身处钢筋水泥森林中有些恐怖。也许,我们时刻都生存在危险之中,只是不知现代化的生死时速随时都可能出轨。 陈捷喜欢上海,因为大环境无奈,所以小环境的做作反倒成了一种风格。上海的风格,就在大中有小和小中见大中相得益彰。如果,你厌倦了南京西路的摩天大楼,那么,你可以在某个老洋房里喝一杯咖啡。你不会想到老洋房的主人,也不会理会今天这座房子姓字名谁。你只管放松你的心情,让思绪飞舞起来。于是,当眼前出现一个红衣少女在绿地中央,不禁记起一句久远的诗: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佳人十六岁,可你猜她二十一。不过不要紧,一种向往总要有刻意的贴近,中年男人的怀旧更多缘于爱的积累。就这样,摸一摸稍许风化的大理石,体味它蕴藏已久的温度,既便再坚硬的顽石,也会在瞬间匆忙地伤感。 与此同时,李月庆在上海交大的院子里万分感慨。人类的将来,可能连猪狗都不如。我们在改变环境的同时彻底得罪了环境,所以只能自作自受。 烟雨朦胧,上海连续的高温被雨水浇注得热气腾腾。电闪电鸣,自然的闪光灯照亮了城池的每一个角落,快门的响动也异常大声。 全神贯注,凝视着玻璃窗上滑落的雨水。突然发觉,生活中不知何时已缺少眼泪,歌厅里的口水渗杂着嗲声嗲气,一场宿醉成了临时的安慰。 别说你的眼泪无所谓,那可是真情告白。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丫环的身子也做小姐。摇身一变,出现在南京西路的名牌中间,名不见经传,有名牌支撑,假名牌也不掉价。因为,名牌成了宗教,盲目地崇拜一把,不会有人说你品位低下。 一个小男生说,他晓得《文化苦旅》,也知道余秋雨。不知是《文化苦旅》成就了余秋雨,还是余秋雨成就了《文化苦旅》。蓦地看见,那个发现了余秋雨的王国伟也在雨中,一把油纸伞下安然地踱步。 一个人,做出了一本畅销了十几年的书。这可能是一辈子的安慰,一辈子,一件事,千年一叹,却做不到一叹千年。千年等一回,等谁?等来的未见得是你期盼的人。 想不明白或想明白了,都容易进入婚姻。看着淮海路上貌似幸福的一对对情侣,脸上荡漾着性冲的的欢娱,接受人们的注目,感觉他们是整个上海的主角。 实际上,这个世界主角很容易被换下来。听说过陈澍改名陈数了,不敢过多地奇怪,总觉得数与澍境界不同。 陈数在上海,也在北京。在北京,也在上海。好在她还在憧憬,可北京可上海可上海可北京,不必画地为牢,走来走去是现代的生活方式之一。 听闻龙永图关于不一定要买房的高论,不以为然的义愤填膺的莫衷一是。有业内人说,你买的房子不是你自己的,只不过,你预支了70年的租金,因为你只有70年的使用权。从这个意义上看,你买的房子也是租来的。 中国人总乐意置办个什么家当留给子孙,却有意无意地做着对不住子孙万代的事情。当我们不管不顾地破坏了子孙生存环境,千秋功罪子孙万代自然会评说。 别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添麻烦了。
“时不我待”与“时不待我” “时不我待”与“时不待我” 我们知道,很多成语都来自古语。而古汉语的语法和现代汉语的语法有所不同,因而有为数不多的部分成语仍然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语法特点。“时不我待”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我待”是“待我”的倒装。 在古汉语中,有这样一条语法规则: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未、莫”等,如果代词作宾语,一般(不是一律)放在动词之前。如廖序东的《文言语法分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一书就列举了这样一些例句: ①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郑风·搴裳》)你不想我,难道还没有别的人? 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供养你多年,可是你不肯体恤我。 ③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传》)而狼还不知道这一点。 ④尔无我诈,我无尔虞。(《左传·宣公十五年》)你不欺骗我,我也不欺骗你。“无”,毋。 “时不我待”一语,就是因为有一个否定词“不”,又是以代同“我”作宾语,所以宾语“我”就放在动词“待”之前。这就是从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时不待我”但却要写作“时不我待”的原委。类似语法结构的成语还有一些,较常用的如“人莫予毒”。莫:无指代词,没有谁。予:我。毒:伤害,威胁。全句意思是:没有谁能够伤害我。因为有一个否定词“莫”,又是以代词“予”作宾语,所以宾语“予”就放在动词“毒”之前。 “时不我待”一词出现得较晚,但它的起源却很早。《论语·阳货》中已有“日月迭矣,岁不我与。”(《文选·与吴季重书》中有“然日不我与,曜灵急节。”《文选·幽愤诗》中有“实耻讼冤,时不我与!”无论是“岁不我与”或“日不我与”,还是“时不我与”,其义都等于“时不我待”;其语法结构也和“时不我待”相同。与:动词,等待。因为有一个否定词“不”,又是以代词“我”作宾语,所以就放在动词“与”之前。现以“时不我待”较为常用。如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忽而念及时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条,不顾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 史式的《汉语成语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综合各家之说,给成语下了这个定义: 凡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句,谓之成语。 我认为这个定义是比较恰当而全面的。其中“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更是各家一致的看法。准乎此,作为成语的“时不我待”已是约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就不宜改为“时不待我”,尽管“时不待我”意思并不错。 不仅如此,有一些语法结构和现代汉语没有大的差别、但用词不同的成语,也不应根据现代汉语套改。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意为“无”,现在已不用“靡”来表示“无”了,但也不必就将“靡不有初”改为“无不有初”。理由还是这些成语已“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 综上所述,从语言规范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用“时不我待”而不用“时不待我”。对于一般人来说,知道“时不我待”的意思就是“时不待我”就可以了;对于语文工作者来说,还应懂得为什么要用“对不我待”而不用“时不待我”。
心无尘埃何须洗?身入仙境便是佛! 心无尘埃何须洗?身入仙境便是佛![转贴] 我历来对日子的概念是糊涂的。 不喜欢说:生日快乐!也不喜欢说:新年快乐!唯独喜欢那句: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 佛说:人生即苦,我偏是不信。哭着入世,不由我选择,可我能够选择笑着离世,了无遗憾,心神自安。人之一生,坦途顺境固然美好,而我却始终钟情于跌宕起伏百味尽尝。或于生命背面反观之,或于生命之上俯视之,笔在我手,浓淡由心,高低成曲,苦乐皆境。生命的结局永远唯一,但过程却是如此之丰富,穷尽我们一生的努力,不能得其亿万分之一。唯有用心体会,用情感受,方不负这清风明月,山高水阔。来则拥之,去则送之,寒暑于我,岂有异同?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非逆来顺受,更非随波逐流,而是看透了生命的本质,懂得了争与不争的辩证取舍。世人的眼光与评说,已很难在心底激起波澜,唯一所求,只是自我的内心满足与快乐。一年时间,是拼命工作去挣一百万的收益,还是冒着生命危险独自驾车环游世界,谁更值得?当朋友果断选择后者时,我会心地笑了。一个不为物质与情感所奴役的人,他面前的世界,将是你无法想象的开阔与宽广。 视野随阅历打开,道路顺脚步延伸。你在云天,万山不过沙盘;你是佛眼,顽石亦具灵性。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说是渐修也好,说是顿悟也罢,机缘巧合中冥冥自有天意。身在此山,便爱此山之花草溪涧;身出此山,便爱此山之高峻叠秀。心情愉悦,四季各显其妙;目光所及,处处皆为美景。爱虽简单,要用一生去参详。世虽繁杂,目光清澈就能看到最深处。怕的不是他人扰乱你心,而是自身蒙尘,愁覆灵台,十字路口,左右徘徊。什么都想要,结局往往不太美妙,因为你并不比他人更多一个怀抱。聪明人不满溢其怀,只是将最重要的东西安置在那,一生无悔。我想醉时,白水一杯可销魂;我不想醉,即便是极品美酒又奈我何?物之轻重,由心,不由它。情之取舍,由内,不由外。 仙境何在,你我本知。心中无蓝天,便是晴空万里亦当视而不见。心中有蓝天,风雨如晦也能闲庭信步。原不敢与佛并坐,可佛却说:人人皆佛。善者,善己,善人,善世。心驻阳光,何景何路不明媚?心存大爱,何人何时不可渡?言语自口而出,不想己痛,难道别人就活该承受?推己及人,将心比心,难吗?一点都不难。 佛不神秘,更不遥远。心有天地,天地自宽。心存快乐,快乐常在。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