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小米爱苹果 爱小米爱苹果
关注数: 7 粉丝数: 15 发帖数: 446 关注贴吧数: 5
海子诗歌欣赏 9月 九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马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能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海子不少诗歌,含义隐晦,这首诗的隐晦度算中等偏上吧。 对这首诗的理解,重点在其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理解了它们的象征意义,也就基本理解了这首诗。 诗中提到“众神”“远方”的死亡,词虽不同,含义基本相同,海子是在为诗歌精神死亡而痛惜。 “众神”的存在,无论东西方,都是人类初期的特征。到了后期,则进入到“一神”,中国由于深受“不语乱力鬼神”的儒家影响,未像其他主要文化那样,创造出一神的基督、佛、真主。从众神到一神,可以看做人类从感性到理性的旅程。感性和理性都有双面性,感性好的一面是诗意,坏的一面是愚昧;理性好的一面是思想,坏的一面是精明中的庸俗。中国现阶段,把理性发展到坏的极致——没有思想,只有庸俗,也是众神死亡后出现的最坏结果。 “远方”是海子一生吟唱的对象,在早期的作品《龙》(1984)中,就吟唱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到了88年,又吟唱道,“远方就是你一无所有的地方/——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远方》),但尽管这样,作者在《祖国》一诗中,开头就坚决吟唱出,“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追寻梦想中的远方是诗人的本质特征,抛弃远方就是抛弃诗歌,远方死亡就是诗歌死亡。 野花是海子最喜欢吟唱的对象之一。海子几乎不吟唱有名有姓的花,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只有在人生尽头,海子曾经吟唱过梅花和桃花,但那是作为鲜血的意象来写,也可以看作,是作为死亡的意象来写。但对野花的吟唱,则贯穿了一生的所有作品,从《诗全集》中的第一首《亚洲铜》——“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到最后的作品《最后一夜和第一日的献诗》——“羊群和花朵也是岩石的伤口”(这儿的花朵必然理解为野花的花朵),中间还有过许多吟唱野花的诗作,单单以野花作为诗题的就有三首,《野花》、《太阳和野花》、《无名的野花》。野花是和大地最亲近最密切的花,也就是和诗最亲近最密切的花。诗歌精神虽死,但伟大的作品犹在,犹如野花一般开满草原。这是诗人依然留恋草原,留恋人生的主要理由! 风的意象最为飘渺,诗人说,“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寻找对实体的接触(《河流》原序)》)土地,水,空气都是实体,风不是实体,却是我们感受空气最直观最飘渺的对象,或者说,最富有诗意的对象,所以才会“比远方更远”。 “一个叫马头,一个叫马尾”,理解有点困难,或许是在呼应“我的琴声呜咽”,把马头琴拆分来说,是否有“裂开”的含义?海子喜欢用身体被劈开作比,来表现内心的疼痛感。有的版本作“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就更难以理解。碰到海子诗歌中难解之处,我喜欢西川说的,“海子一定看到和听到了许多我不曾看到和听到的东西”,因为海子是个天才。套用一句西川的话——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你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你可以嘲笑一个天才的浅白,你不能嘲笑一个天才的隐晦。因为天才的隐晦,往往是天才天马行空的表现,而他的浅白则是想融入世俗的努力。有人会批评,笔者过于崇拜诗人,近于盲目。记住,盲目地崇拜天才,犹如盲目地崇拜上帝,情有可原,至少比盲目地崇拜金钱好一万倍。 我想,理解了上文,也就基本理解了作者为何“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理解了作者诗中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但诗人并没有放弃,“只身打马过草原”,寻求诗的美丽和真实,是天才诗人的宿命,只有死亡,才能结束。 有人批评我,如此理解海子诗歌,是语文老师的讲解,“令其寒心”。前半句的批评我能接受的,我的思维很理性,却特别喜欢感性的诗歌——这或许是我的悲哀。要说出我的喜欢,只能是“语文老师”的形态。因为感性的感觉,其实很难说清楚。比如说,我最喜欢的诗歌风格,是苍凉。苍凉这种风格,就很难说清楚。 笼统说来,苍凉,或许是孤独达到境界,悲伤被岁月磨砺,无奈酝酿成死宿命,然后混合而成为一种韵味,于是有了苍凉之感。在各种诗歌风格里,只有苍凉无法习得,只有灵魂深处到了有了,才会成为作品的血液。陈子昂浅近直白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正因为内蕴苍凉之感,才成为千古名作。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以含蓄的白描意象,漫溢着人生的苍凉之感,动人之极。老杜晚年的诗歌,也有苍凉之作,李白一生都没有苍凉风格的作品,他太潇洒,不会酝酿出苍凉来。 但是,奇特的是,只生活了短短25年的海子,大量优秀作品,竟然都弥漫着苍凉!这是我认定海子为天才的主要原因,也是我阅读海子常常热泪盈眶的主要原因! 这首《九月》是目前为止,苍凉意味最为浓烈的作品。从手法来说,和陈子昂异曲同工,都是以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旷阔作为背景,来烘托诗人“只身”的孤独。而且,诗人比陈子昂的“怆然涕下”更进一步,诗人要上下求索,孤独前行,一直走向“一无所有”的远方,不死不休,死后依然要“凝聚野花一片”!何等苍凉而伟大的胸襟!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