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野空灵 旷野空灵
关注数: 19 粉丝数: 2 发帖数: 62 关注贴吧数: 0
管乐 什么叫管乐?形象的说就是从管子里发出的音乐叫管乐。严格的说就是从一定金属或木材、一定形状、一定尺寸制作出来的乐器叫管乐器,从管乐器里奏出来的音乐叫管乐。西洋管乐器主要指大号、长号、圆号、小号、次中音号、黑管、长笛、萨克斯、巴松、欧勃等。这些乐器奏出来得音乐叫西洋乐。也叫管乐。我国的管乐器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些年有了很大的发展。管乐有了一定的普及,形成了一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管乐。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相互影响,管乐也要进一步和世界交流,尤其在音乐的表现上和风格的要求上多进行交流,使我国的管乐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管乐强国。 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区分:许多人对铜管乐器和木管乐器的区分不太清楚,认为金属铜制作的乐器就叫铜管乐器,木头制作的乐器就叫木管乐器。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的区分关键在于键子的结构上。如果采用垫片键子结构的,也就是通过抬起闭合键子,来改变气流通过管子路程长短,达到声音变化的:如长笛、黑管、萨克斯等叫做木管乐器。如果采用活塞式,通过上下移动或左右旋转,来改变气流通过管子路程长短,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如小号、圆号、大号等叫做铜管乐器。长号是通过拉管的伸缩来改变气流通过管子路程长短,达到声音高低变化的,也属铜管乐器。
乐 音 体 系 音乐:通过生动的艺术的艺术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它可以让我们快乐,也可以让我们忧伤。它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它是世界上人们共同的语言。音乐语言的要素:包括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 旋律是指长短、高低、强弱不同的一连串乐音有组织地进行。它是音乐的基础和灵魂。 节奏是指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节拍是指时值相等的强拍和弱拍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速度是指音乐进行中的快与慢。 力度是指音乐进行中的强和弱。 音区是指人声或乐曲在某个作品中的音域范围。通常分为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 音色是指不同人声或乐器在音响上的特色。 和声现代是指音的同时结合及其连续进行。 调式是指几个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体系,并以其中的某个音为中心(主音),该体系即称为调式。 调性是指调式所具有的特性。乐音:振动规则,听起来高低明显的音。噪音:振动不规则,听起来高低不明显的音。乐音体系:音乐中使用乐音的总和。音级:乐音体系中各个音叫音级。它包括基本音级和变化音级。半音:在钢琴键盘上,任何相邻两个键的音高关系为半音。全音:在钢琴键盘上,任何隔开一个琴键的两个键音高关系为全音。音名:音的名称。用C、D、E、F、G、A、B表示。唱名:唱谱时使用的名称。用do、re、mi、fa、sol、la、si来唱。音组:七个基本音级循环重复,产生了许多音名相同而音高不同的音,于是可以分成若干个组,这些组称为音组。音律:音乐体系中各音的绝对高度。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音律是十二平均律,另外还有纯律和五度相生律。十二平均律: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均等的部分。基音和泛音:琴弦振动发音时,不仅全弦振动,它的二段、三段、四段……也在振动发音。全弦振动产生的音,即听得最清楚的音叫基音;其它各段振动产生的音,不易听清楚,叫泛音。音域:指乐音体系、人声、乐器或某首作品的音 高范围。
外国音乐的主要流派 西欧音乐在古希腊时曾一度兴盛,但到中世纪,音乐被教会和封建统治阶级所垄断,成为他们宣传宗教、麻痹人民、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专业作品大多是教堂用的圣咏曲。到十六、十七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器乐曲、歌剧相继出现,音乐才开始进入剧场,转向市民。到十八世纪,音乐逐渐摆脱宗教的束缚,作曲家受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作品逐渐着重人性的体现和人民生活的反映,创作技法也日趋丰富和精深,遂开始西欧古典音乐黄金时代。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达,乐器也逐步改进和完善,广大群众成为演出的对象,加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音乐艺术获得很大发展。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今天,短短二、三百年间,对世界音乐具有深远影响的大音乐家辈出,闻名世界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名著)也大量产生。在创作思想和音乐风格的先后变化方面,则形成不同的流派。主要有古典乐派"(十八世纪),浪漫乐派(十九世纪),民族乐派(十九世纪下半叶),和二十世纪起至今的现代乐派(包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印象乐派与二十世纪的表现主义、原始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体系、序列音乐、具体育乐等形形色色的流派)。历史上著名的音乐家基本上分属于各个不同的流派,但也有兼具不同流派的特点或先后进行不伺流派音乐的创作的。即便是同属于一个流派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也是各有其民族特点和个人音乐风格特色的。      (一)古典乐派      出现于十八世纪初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主要作曲家有亨德尔、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及歌剧作曲家格鲁格等人。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其音乐创作力图摆脱教会和封建宫廷的束缚,倾向自由、民主和人造主义。作品着重体现新兴的市民阶层的精神面貌。创作方法讲究乐曲的结构严谨、形式完美、昔响和谐与逻辑严密。曲风大都淳朴、严肃、稳重,崇尚理性,而对情感的表现较含蓄内在,器乐曲多是无标题音乐。赋格曲、奏鸣曲式、交响曲、室内乐以及歌剧等体裁和曲式均于此时期奠定了完美的基础。其中巴赫主要进行复调音乐写作;亨德尔用主调与复调;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则着重主调音乐的写作,其中贝多芬更着重主观激情的表现,重视器乐的标题性,他是古典乐派向浪漫乐派发展的先驱。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      (二)浪漫乐派      “浪漫”(Romance)二字是译音,它源于中古时期描写神话、英雄与美人的文艺作品。十八世纪德国文学常以此为题材。到十八世纪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封建君主复辟,音乐家对现实不满,又找不到明确的出路,精神苦闷,于是在文学的影响下,十九世纪的作曲家也走向浪漫主义。作品倾向于以古代传说和神话、幻想故事为题材,或着重于生活现象的描绘、个人生活感受的细致体现。音乐着重感情的抒发和心理的刻划,而不象古典主义着重理性。他们认为文艺有共性,廊以提倡诗歌、戏剧与音乐的结合和音乐的标题性,注重音乐中的诗情画意,而对曲式结构则较灵活。浪漫乐派音乐家们,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创造了很多秤体裁形式,如:无言歌、夜曲、叙事曲、小品套曲,音乐会序曲、交响诗、抒情歌曲、声乐套曲等。他们在创作手法方面则重视民族、民间音调的运用,音乐节奏比之古典主义更加复杂而细致,和声手法更加丰富,管弦乐队的编制及配器法到柏辽兹、瓦格纳手中更加发展。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前期有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歌剧作曲家韦伯、罗西尼、威尔第等人;同时期和中期的作曲家有柏辽兹、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等人,俄国的柴可夫斯基也属浪漫乐派;在近、现代(十九世纪末一二十世纪)的现代乐派中,还有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拉赫玛尼诺夫等人,他们可以说是浪漫乐派的最后几个代表人物。浪漫乐派著名的作曲家还有去诺、比才、约翰·施特劳斯、圣-桑等人。
感受音乐 (转) 我喜欢听音乐,喜欢在有旋律的氛围中阅读、赏画、思考和养神。音乐是一汪风平浪静的海,心灵有如一尾光溜溜的鱼,在动人的旋律中自由自在的游。 或听丝竹轻吟,管弦细语。那分明是天籁之绝唱:舒缓、低沉、温婉,并杂有一味淡淡的忧伤。如春日之和风细语,以其固有的柔情永远感动着江南的画舫;如蚕之抽丝,连连绵绵,晶莹剔透,生似没有尽头。那份缠绵,那缕阴柔,那团祥和,即便是贵妃之浴池,亦不及十一。心灵沐浴其中,思维如一池春水,不思不动,澄净舒爽,超然世外,陶然忘机。 或听万鼓擂动,铙钹齐响,那该是心灵深处的躁动:雄浑、豪迈、开阔,且透出种种无以言及的惬意。如钱塘之潮涨,声声轰响,声声骤急,声声直透游人内心;如六月之暴雨,来若雷鸣,去若电闪,一来一去,干脆利落,节奏明快,酣畅淋漓。那份洒脱,那份强劲,那份雄浑,虽成吉思汗之铁骑重生,亦难抵其一。心灵浮游其间,纵横激荡,如登高山,如临大海,若鹰击长空,若龙戏汪洋,酽酽然,陶陶然,自有一股浩然之气充盈心中。 设若在细雨的午夜,独坐窗前,在音乐弥漫的雅室里展卷阅读,掩卷深思,于文字中品茗《二泉映月》的苦涩、《病中吟》的艰辛;也可以眯眼养神,什么也不想,任音乐如淙淙流水淌过心田;或者放飞心灵,徜徉于《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听《雨打芭蕉》《寒鸦戏水》,用心去怀念一些人一些事,将心灵过滤得清纯透明。 最妙的是在冬日阳光的午后,觅一处草甸,闲看人来人往,卧看云卷云舒,沐浴温和的阳光,呼吸来自自然的清新空气。这时候,音乐是一艘宽敞舒适的游船,载着你的心事漫游古今,超然物外。你可以在《笑傲江湖》中为自己跳出了名利而庆幸,也可以在《渔舟唱晚》中驰骋想象,用心描摩大珠小珠溅落玉盘的美景。喜怒由心,笑骂由人,何等自在! 昔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今细思,绕梁余音,三百日亦未必绝,因为音乐已经深入你的心灵。音乐之美妙,不止在其动听,还在于她拓展了世界,给了我们心灵飞翔的空间。如果红尘已经塞给了你太多的忧烦,那么,为什么不投身于音乐中来呢,让音乐洗掉你俗世的烦恼,从而心境平和,凡事顺从自然,岂不乐哉! 生而有音乐,善莫大焉! 心中有音乐,善莫大焉
古典音乐欣赏者特质 也许很多人认为古典乐迷们之所以欣赏古典音乐,完全是各人的喜好罢了,和欣赏流行音乐没有两样,或者他们以为古典音乐欣赏者食古不化,把流行音乐当成是不道德的或是不协和的。甚至有人把古典乐欣赏者说成势利的,认为我们只是用欣赏古典音乐来表达身份。这些说法完全误会了古典乐欣赏者的想法。许多古典乐迷其实比一般人的想法还来得开放和前卫,对各类现代思潮的接受力也较高。古典音乐欣赏者常常是最不在乎传统和别人想法的,不是一般人认为的老古板。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首贝多芬和一首流行歌曲,我们就会发现,贝多芬音乐里所使用不协和音的机率其实比流行歌曲中多得太多了。相对于一首古典乐曲,流行音乐反而显得保守而缺乏变化,犹如一篇光看第一页就知道全部情节的小说。 最受古典音乐欣赏者敬重的作曲家,绝大多数是当代最大胆前卫的作曲家,如莫扎特,贝多芬,萧邦,华格纳和德布西等人。即使是一般公认的保守派如巴哈,他所使用的和声在当代也是极为大胆的。相对的,缺乏新意的作曲家的作品就很少流传下来。 古典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呢?又为什么那么多古典乐迷会对流行音乐大肆批评呢?这个现象可以由音乐欣赏者对音乐各要素的注重的比例得知。音乐要素分为三方面:旋律要素,节奏要素和和声要素,其中节奏要素又可细分为节拍和乐句。古典音乐欣赏者之所以偏好古典音乐绝非偶然。 一般人欣赏音乐的方式是欣赏音乐中的旋律要素。流行音乐欣赏者大多属于这种类型。他们注重音乐是否有流畅悦耳的旋律,因此贝多芬和巴哈等非旋律性的作曲家对他们来说是艰深难懂的。旋律要素的欣赏者经常需要跟音乐一起哼唱,或诉诸歌词等非音乐性的东西,因为他们只有这样才会被音乐感动。相对的,许多古典音乐欣赏者宁可欣赏他们听不懂的外文音乐,以防止歌词左右他们欣赏音乐本身的乐趣。 节奏要诉的欣赏者分成节拍的注重和乐句的注重。许多摇滚乐和重金属乐曲的欣赏者就是节拍欣赏者,因为摇滚乐强调低音和打击乐的节拍效果。许多古典乐欣赏者也是节拍取向的,但是他们注重的是节拍的复杂变化,而不是摇滚乐中过于规律的节奏。 乐句取向的欣赏者较旋律倾向和节拍倾向的欣赏者为少,但却占古典音乐迷的一大部份。他们是所有音乐欣赏者中最知性的,注重音乐中动机的发展,变化和组织。一段乐句或音乐素材无数的变化让他们有如看万花筒般地兴奋。缺乏发展性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因为流行音乐的结构太过松散而简单。他们喜欢结构紧密而复杂的音乐,如贝多芬和布拉姆斯,对二十世纪的古典乐曲也颇能接受。 和声取向的音乐欣赏者是所有欣赏者里最稀少的,但在古典乐迷中也十分常见。和声听觉并非每个人都有,因为欣赏者必须有同时听数个声部的能力,但是如果一个人养成了和声听觉,音乐就会出现某种令人疯狂的感动力。这类欣赏者注重和声和音色的变化,因此和声复杂多变的音乐是他们的偏好。他们有可能喜欢巴哈,萧邦,华格纳,德布西,或马勒的音乐,因为他们作品里的和声发展极富特色。和声取向的欣赏者对二十世纪古典音乐和不协和音的接受力是所有欣赏者中最高的,也有许多人热爱史特拉汶斯基和巴尔托克等人的音乐。和声保守又大同小异的流行音乐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无聊透顶。 古典乐迷因为多半属于乐句或和声倾向,因此会感到流行音乐似乎完全没有内容。流行音乐的"保守性",而非"前卫性",才是许多古典乐迷不喜欢流行音乐的主因。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