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小骨头 黑暗小骨头
关注数: 1 粉丝数: 33 发帖数: 603 关注贴吧数: 12
看到这个讨论的题目,我就震惊了! 我按照国内算应该是高三了吧..不过现在在外面读书,所以很委屈的刚刚准备上高一 - -我很惭愧的说,我读的鲁迅的文章不多,主要全在初中语文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等几篇经典的文章。但是我看到的是一个严肃铁面的斗士面具下带着丝丝温情的鲁迅,一个从针砭时事笔锋犀利到闲谈生活琐事即可引出深刻哲理的鲁迅。囿于年龄的关系,我那个时候无法品读里面深刻的思想。但是我仍然记得我们语文老师评讲文章时眼中放射出的讲其他课文时所不具备的激情与兴奋。我还清晰的记得,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中,老师告诉我们,首先鲁迅阐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接着又说那些认为失掉自信力的人压根没有自信力,又何来失掉可言。这种让人拍案叫绝,让我在课堂上只能用傻笑来表达我的敬佩的逻辑与文思,只有随着年龄的叠加,阅历的丰富才能被我们深刻了解。而在故乡里面,我依稀记得,闰土喊的那一声“老爷”,读的我寒意顿生,心中倍感凄凉。那是一堵无法逾越的厚厚的封建礼教的墙壁。不用任何大道理的批判,不哗众取宠的用与性有关的比喻来夺人眼球,而仅用几句对话和心理描写便描绘的淋漓尽致,试问又有多少所谓的青年作家能够达到这样一个高度。中国的语文已经不能再失掉经典了。从五四运动基本彻底的废掉了古文,到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废掉了繁体字,我们失去了太多太多。但是无一例外的,胡适,季羡林这些相对的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晚年重新审视当年的热血澎湃时,都感到了一丝后悔。由于学校的要求,我不得不专心于英语与理科。但我仍然抽出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品读名家散文以及古文经典。闲来背诵逍遥游,忽复吟诵滕王阁序,但是毕竟少之又少。五四运动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胡适,鲁迅,钱钟书等等等等,他们所达到的文学成就是今人也仍然叹为观止的,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些人的文章应该被加入课文中,用来弥补课余阅读时间缺失的遗憾。怎么能反其道而行之,大谈删除云云。这种行为怎能不让人感到彻骨的寒意。这就是我想说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屁孩的心里话。文章中言辞欠妥或引用失误之处还请众位大仙海涵~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