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xy剑气箫心 sxy剑气箫心
凡人一个
关注数: 67 粉丝数: 218 发帖数: 4,518 关注贴吧数: 19
我也科普(反复烧开的水究竟能不能喝?) 水被称为生命之源,它对健康的影响也就特别让人们关注。一方面,虽然卫生部规定水产品不得宣传有保健作用,但市场上仍然有各种各样的保健水在推销,而且销路不错。另一方面,又有各种关于饮水不当有害健康的传闻。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是说,已经烧开过的水如果喝不完,就要倒掉,不能再烧开了喝,如果反复烧开水,喝了会致癌,甚至会致死。就连中学化学教材都告诉学生不要喝反复烧开的水,几乎成了生活常识了。  为什么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呢?理由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一种是说水多次烧开后,水中溶解的氧气都跑光了,喝缺氧的水对健康不利。我们人类不是鱼,不靠从水中吸收氧气,而是通过呼吸吸收氧气。一个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每分钟大约呼吸16~20次,吸入氧气量大约是250毫升,等于360毫克氧。常温常压下一升水的溶氧量大约是6~10毫克,也就是说,你呼吸一次吸入的氧气量已经超过了一升水中的氧气量了,水中那点氧气对人体来说微不足道,毫无价值。  另一种说法是,因煮沸过久,水垢会溶解到水中,水中钙、镁等重金属成分浓度会增加,让水变硬,对健康不利。硬水中浓度较高的钙、镁离子,煮沸以后,生成碳酸钙、碳酸镁、氢氧化镁等不溶性物质沉淀下来,形成水垢。所以反复烧开水的结果,不仅不会溶解水垢,反而会增加水垢,不仅不会让水变得更硬,反而会让水变得更软。而且,钙、镁并不属于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实际上它们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如果能从水中吸收钙、镁,反而对人体有益。  如果喝的是纯净水、蒸馏水、去离子水,基本上不含杂质,再怎么烧,水还是水,不会变成别的物质。但是饮用水中可能含有微量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有的具有挥发性,反复地烧开反而有助于把它们去除掉。但是也有的有害物质不会挥发,例如重金属、硝酸盐。认为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的第三条理由就是,水反复烧开后,水蒸发掉了,不挥发的有害物质留下了,这样有害物质的浓度增加了,对人体就有害了。但是我们烧水时一般是盖着盖子的,而且烧开了就会熄火,所以蒸发掉的水很少,有害物质浓度并不会增加多少。而且,如果你把烧过的水全都喝下去的话,那么不管水烧了多少次、有害物质浓度如何,喝下去的有害物质的总量都是一样的。  高中化学认为反复烧开的水不能喝的一个理由是,煮沸多次后水中原有的硝酸盐会分解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毒性比硝酸盐大,过多地摄入亚硝酸盐,会破坏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导致体内缺氧;而且,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质,长期摄入有可能致癌。  理论上,硝酸盐受热能分解成亚硝酸盐和氧气,但是有的硝酸盐很稳定,不容易发生分解,有的则较不稳定。所以,硝酸盐能不能分解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种类和反应条件都有关系。那么,水中的硝酸盐经过多次沸腾后能不能生成亚硝酸盐呢?这必须用实验来证明。有人把水煮沸了10次,发现硝酸盐的含量不变,也没有检测到亚硝酸盐,因此认为硝酸盐在这个条件下不会分解成亚硝酸盐。也有人更长久持续地用饮水机反复加热桶装水,发现水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逐渐增加,加热到181次后,水中亚硝酸盐离子的含量是一开始时的约5倍。  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可能把水煮沸这么多次,只在一种情况下有可能发生:饮水机的加热一直开着,每隔20分钟左右自动加热一次。不过,饮水机用的桶装水是已经过纯化的,多次加热后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很有限。上述实验中,加热181次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增加到3.53微克/升,超过了桶装水的卫生标准(2微克/升),但也超得不多,要引起中毒更差得远了。按亚硝酸钠计算,人要吃下大约0.2克才会出现中毒症状,这相当于喝下了几万升这种水。而且,饮水机的水是流动的,会不断地被取走饮用,亚硝酸盐的含量实际上不会像实验结果那么高的。  实际上,在日常饮食中经常会遇到亚硝酸盐。亚硝酸钠作为合法防腐剂和着色剂,被广泛用于肉制品中。即使是没有超标的肉制品,其中的亚硝酸钠含量也能达到每千克0.03克,比水中的亚硝酸盐更让人担心,如果亚硝酸盐真的那么可怕的话。长期摄入微量的亚硝酸盐会不会致癌呢?亚硝酸盐其实不是致癌物,它要跟氨基酸反应生成亚硝酸胺才是致癌物,微量的亚硝酸盐对人体是无害的。  即使是中学教材中言之凿凿的生活常识我们也不应该轻信,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可能遇到。把水多煮沸几次并不会对身体产生什么危害。如果担心饮水机的几十次、上百次反复加热会产生过量的亚硝酸盐的话,那么也有简单的方法可以避免:不要让饮水机的加热持续开着,只在需要饮用时再打开,或者干脆直接饮用凉水(桶装水本来就可直接饮用),这样能节省能源,更环保。
林剑芒的文章,打脸教主 课程介绍:  随着中国社会不断进步,舆论环境日益成熟,质疑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在今天,不仅专家学者在质疑,普通人也经常提出质疑。在现代社会中,质疑是重要的建设力量,质疑越多,则民智越开,公共事物就越有望得到良治。  然而,从质疑到改善,需要妥协、磋商与等待,这就对质疑提出更高要求,即:坚持理性,坚持逻辑。   遗憾的是,在今天,质疑被误用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质疑本应直面公共事务,如今却经常闯入私人领域,质疑本应重视逻辑,可当下“伪逻辑”却层出不穷。  不能正确质疑,将撕裂社会共识。李剑芒先生的这节课为读者们深入讲述了质疑的常识。  质疑不是基本权利  人的权利分两种,一种是天然就有的,即所谓“天赋权利”,属于基本权利;而另一种是购买来的,比如质疑的权利。  公民向国家纳税,他就拥有了质疑公共事物的权利;老板向企业投资,他就拥有了质疑公司管理的权利;顾客到饭馆消费,他就拥有了质疑饭菜质量的权利。  需要说明的是:质疑和提问不同,质疑是必须回答的,而提问对方可以不回答。  质疑不是基本权利,而是花钱买来的权利,所以不能超越所购买的范围,一般来说,公民的质疑止于公共事物,不能面对私人。  不少网友说:质疑是天然的权利。这个说法是错的。  可以举报,不能讨论  从原则上说,个人的质疑不能进入他人私领域,因为这可能对个体带来毁灭性的伤害。  那么,如果某人的行为对公共利益构成危害,怎么办?难道也不可以质疑吗?这就要公权力机构介入。因为公权力机构有一套既定的程序,能够保护个体的隐私。比如嫌疑犯在出镜时,要蒙面处理,在没定案前,细节不能公开等。总之,公民在处理这类问题的原则是:可以举报,不能公开讨论。  以“代笔门”为例,如果认为某人有代笔嫌疑,就应向公权力机构举报,相反,如果在事实还没确定前便向公众公开,这是不负责任的,涉嫌故意伤害。  在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即:个人不能以任何借口闯入他人的私领域,否则应视为极端不道德。  正确理解沙利文案  很多网友都知道“沙利文案”,但理解有误。  沙利文案的直接成果是“必须保护错误意见”,但沙利文是公共官员,与公众利益关联紧密,其隐私权必然要受限制,但名人不在此例。沙利文案后,一家足球队的教练也因相似理由闹上法庭,结果他赢了,因为他不是公共官员,隐私权受保护。  据我所知,我国目前法律还没有定义公共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既然没定义,那么就更不能以公共人物隐私权受限为借口,闯入他人私领域。  隐私必然不符合逻辑  为什么现代社会要设立质疑的边界?因为在公众视野中,隐私往往难以用逻辑解释清楚。以“代笔门”为例,作家每次解释,都会被网友抓住逻辑漏洞。  逻辑要求的是绝对真相,只有展示个人的全部历史,才能在逻辑上完全贯通,可谁能全部曝光自己的隐私呢?这相当于全**地站在公众面前。  如果没有隐私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前提,个人回应质疑,只能有选择地曝光部分隐私,这就要切断这部分隐私和其他隐私之间的关联,在逻辑上一定会有漏洞。“文革”中,很多人被打成***,就是基于他的隐私来判定的,其中绝大多数人不论怎么解释,依然解释不清,反而越解释问题越多。 警惕伪逻辑  把鼻子伸进别人的私领域,是逻辑的盲点,由此派生出各种伪逻辑,在网络论辩中,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  例1:有的网友问“这可能吗”、“这合理吗”,这其实不是逻辑,而是用生活经验在判断,其结果是人数越多,就显得越有道理。  然而,有些经验可能大家都有,但有些就不太普及。像“作家怎么可能忘掉自己写过的书的内容”,貌似合理,可绝大多数人没写过书,没有相关经验,这就很可能集体做出错误判断。  例2:有的网友提到“证据链”,认为这么多可能性都指向一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是对的。但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从证据到结论应该是充分的关系,必须100%契合,不允许有反例,绝不能用可能性来替代必然性。  例3:有的网友通过文本分析,说“这就是铁证”,其实任何证据都有个公权力机构认证的过程,未经审查之前,“铁证”也不是证据,不能想当然。比如DNA检测,由于它做不到100%的准确,所以在法庭认可后,才能成为证据,可哪个公权力机构认可过“文本分析”是证据呢?不能自己发明一个检测方法,就认为它是证据,你搞“文本分析”,他搞“家庭关系分析”,这就乱套了。  警惕多数人的暴政  在“文革”中,大字报也都有一二三,动辄就是“十大证据”之类,乍一看很有说服力,但结果却是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为什么这么多人会从理性走向了非理性呢?因为一是拿别人的私领域当证据,二是将怀疑看成是证据。在今天,我们应特别警惕这种思维方式。  在“证据—逻辑—结论”之间,必须建立100%的对应关系,不能出现任何反例,否则就是伪逻辑。  由于人性的缺陷,伪逻辑思维方式特别容易转化成群体行为,因为公众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往往忽略了自己没有这个权力。由于法不责众,公众踏入私领域后,即使给个人造成了伤害,也往往无法追究,结果造成“多数人的暴政”。
【(摘自凤凰网)我国正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建成后将与地铁联网】 本报讯 昨日,北京市地震局专家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介绍,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地震预警系统,建成后将与地铁轨道等城市生命线联网。而北京上世纪80年代前建设的老旧房屋和部分农宅将排查,不能进行加固的将拆除 未来几年可能应用 日本大地震时,日本电视台、手机等平台发送的地震预警避免了很多人员伤亡。 昨日,北京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主任邢成起在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解释称,地震发生时会传出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后者反之,针对这不同性质地震波的时间差,可以利用无线电等速度快的波向公众发出预警信号。 其表示,目前,美国、日本等均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我国大陆地区的预警系统还在实验阶段,但他表示,在未来几年可能会用于实际应用中。 北京可监测1级地震 同时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的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邹文卫表示,北京市地震局的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地震预警系统列入研究和探索,国家正在重点立项研发这方面的工作。 邢成起表示,一旦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后,将可以与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工程联网,包括地铁等轨道交通。 根据北京市地震局的十二五规划,北京市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将优于1.0级,专家解释,这意味着北京市将可以观测到小于1.0级的地震,其表示,微小地震活动的监控数据对于监测较大地震有着重要意义。 老旧房屋将加固 邢成起表示,目前,北京市可以在2到3分钟内对地震烈度给出速报粗报,8分钟内给出正式的结果。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度,烈度速报会对城市受到的破坏情况画出分布图,政府依照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做出抗震救灾决策。 专家解释,上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房屋,如果建筑商完全按照规范建设,都可以达到8度抗震能力。 邹文卫表示,北京市将在今年对中小学校舍完成抗震加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对上世纪80年代前建设的老旧房屋和部分农宅进行排查,可以进行加固的就加固,不能进行加固的要拆除,使其达到8度设防标准
【(摘自凤凰网)我国正研发地震预警系统 建成后将与地铁联网】 本报讯 昨日,北京市地震局专家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介绍,我国目前正在开发地震预警系统,建成后将与地铁轨道等城市生命线联网。而北京上世纪80年代前建设的老旧房屋和部分农宅将排查,不能进行加固的将拆除 未来几年可能应用 日本大地震时,日本电视台、手机等平台发送的地震预警避免了很多人员伤亡。 昨日,北京市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主任邢成起在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时解释称,地震发生时会传出纵波和横波,前者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小,后者反之,针对这不同性质地震波的时间差,可以利用无线电等速度快的波向公众发出预警信号。 其表示,目前,美国、日本等均建立了地震预警系统,我国大陆地区的预警系统还在实验阶段,但他表示,在未来几年可能会用于实际应用中。 北京可监测1级地震 同时做客城市服务管理广播的北京地震局宣教中心主任邹文卫表示,北京市地震局的十二五规划中,已将地震预警系统列入研究和探索,国家正在重点立项研发这方面的工作。 邢成起表示,一旦建成地震预警系统后,将可以与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工程联网,包括地铁等轨道交通。 根据北京市地震局的十二五规划,北京市对地震的监测能力将优于1.0级,专家解释,这意味着北京市将可以观测到小于1.0级的地震,其表示,微小地震活动的监控数据对于监测较大地震有着重要意义。 老旧房屋将加固 邢成起表示,目前,北京市可以在2到3分钟内对地震烈度给出速报粗报,8分钟内给出正式的结果。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度,烈度速报会对城市受到的破坏情况画出分布图,政府依照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做出抗震救灾决策。 专家解释,上世纪80年代后建设的房屋,如果建筑商完全按照规范建设,都可以达到8度抗震能力。 邹文卫表示,北京市将在今年对中小学校舍完成抗震加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将对上世纪80年代前建设的老旧房屋和部分农宅进行排查,可以进行加固的就加固,不能进行加固的要拆除,使其达到8度设防标准。
李时珍(摘自明朝那些事)勿插楼 三十年多前,作为一个想要考取功名的秀才,他曾三次参加乡试,不过运气不太好,总是考不上,于是一气之下,便干起了父亲的老本行。 虽说名落孙山总是一件悲痛的事,但这个人的落榜实在值得全人类放鞭炮庆祝,因为他的名字叫李时珍。 事实上,李时珍原本不想做医生,因为他的父亲虽是当地的名医,家里也有点钱,但在那年头,四书五经才是正道,医学算是杂学,那么医生就是杂人了。 杂人自然是不受待见的,有钱又如何,就是瞧不起你!所以李时珍的老爹千叮咛万嘱咐,将来千万不能从医。 李时珍是听话的,但就是考不上,你有什么办法?更为麻烦的是,二十岁的时候,他还染上了一种极为难治的肺病,百般折腾,死去活来,才算保住了一条命。 于是不久之后,久病初愈的他找到了父亲,只说了一句话: “我不考了,请将医术传给我。” 父亲想了一下,点头同意了。 我所经历的痛苦与折磨,不想再让别人承受。 在我看来,这大致就是李时珍的行医动机。 虽说读书不在行,但摆弄药材,李时珍还是很有点天赋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见过的怪病越来越多,经验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 这么看来,现在医院里五六十岁的老头老太太坐镇门诊,二三十岁的医生只能坐在一旁打苍蝇,也实在不是没有来由的,医术如何暂且不说,人家毕竟多活了几十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但李时珍明显不是一个具备现代观念的医生,一点潮流意识都没有,他给穷人看病,竟敢不收上百万的医疗费,竟敢热情问诊嘘寒问暖,竟敢免除所有的检验费、治疗费,实在是“罪大恶极”! 行医十几年,不计成本,只求救人,李时珍就这么坚持了下来,他的积蓄越来越少,名声却越来越大。 于是到了嘉靖三十年(1551),他迎来了人生的一场大变,在这一年,几个人找到他,十分客气地把他请到了楚王府,希望他担任楚王的私人医生。 能吃饱饭,还有无数的医书和药材资源,李时珍不是傻瓜,他答应了。 在楚王府,李时珍干得很不错,治好了很多人,被称为神医,名镇天下。 好东西人人都想要,尤其是嘉靖这样的人,所以在听说李时珍的大名后,他便告诉楚王,你另外找一个医生,把这个给我送过来。
这是中医郝万山说的 不过既然已经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我就认真地讲授,也是把我的 学习向各位同行,向每一位同学作汇报。 大概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学术会议。这一次医学 界的学术会议重点讨论的议题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 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同一 个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不管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不管是男女老幼, 都用规范的统一的治疗方案,这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像1999 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我们的医院就根据这次流感流行的 主要临床特征,搞了一个协定处方,用大的煎药设备,煮出大量的汤药 来,每一个流感的病人都用同样的汤药来治疗。当然,大多数病人吃完 这个汤药以后,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什么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就是针对每一个病人感受邪气以后, 他的具体反应状况,也包括他的身体素质,制定上一个非常符合这个病 人具体情况的这样的一个治疗方案,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还举那一年的流感的例子,有的人吃了我们群体化治疗方案的药 疗效不好,没有退烧,我们就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或者辨为风寒,或者 辨为风热,或者辨为夹湿,或者辨兼有阴虚,然后我们用辨证论治的手 段开一个符合他本人证候表现的这种方剂,基本上用上一付药,烧就退 了,这就叫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二十世纪末这次医学界交流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个体化的治 疗方案在当代仍然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应当是最先进的选择。然后大 家就讨论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是哪一位医生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 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认为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家是中 国的张仲景。他的代表作就是流传到我们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 略》。所以这次我给大家讲授《伤寒论》,应当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代表。 而创立这种方案的著名医家张仲景,这是我首先要介绍的问题。
【(转载)阅方舟子的《批评中医》(勿插楼)】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3月,出版了一套名为《中医新世纪大论战》的丛书,共四册。其中有一册是方舟子先生的《批评中医》,有傅景华先生的《捍卫中医》,还有何裕民先生的《爱上中医》和《发现中医》。这套书以方舟子为一方,以傅景华、何裕民为另一方进行争论。笔者认为这次争论没有胜负。关键在于双方都忽略了给基本概念定义。比如说,方舟子先生反中医的立足点就是动用的是“科学”这个概念,各家却都没有围绕着“科学”的概念来讨论。也就是说,“科学”是个什么东西还不知道,大家就争起来了,争得翻天覆地,最后如果有人出来问:“什么是科学?”于是你看我,我看你,说不出话来了。这不是太不好意思了吗?这只能叫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算什么论战呢? 顾名思义,这四册名为“大论战”的可没有论战。我认为的“论战”,应该是:我提出的,你来驳斥;你提出的,我来驳斥。现在的情况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怎么叫论战呢?只有“论”,没有“战”。只能说是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我认为,医学是为了维护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的知识体系,本就不应分中医西医的,只要它有利于维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就行。所以我认为,出版社要发起论战,应该把论战的重心放在主要概念的争论上。其实问题很简单,怎么会解决不了呢?即什么是科学与医学?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不需要争论了。 中医是否科学之争,实际是利益之争,从哲学学术的角度来看,是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也是时间思维与空间思维之争。所以,医学的科学不科学之争既是学术的问题,也是利益的问题。学术追求的是真理。是真理就扼杀不了。学术之争的结果是互补;利益之争是弱肉强食。如今,西医是掌权派,中医是在野派,科学不科学是掌权的说了算。不过,靠利益买通的权力,靠利益拉起的团伙,不是真正的科学或民意代表:“暗杀”可以,明干就得看本事,方舟子先生不要想得太简单了。 一、方舟子反中医学源于无知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有过一场大争论。凤凰卫视为此组织了一次播出,据说,无法说谁赢了。不过,最终的结果是国家的立法机构把法规中的“伪科学”这个词删去了。也就是说,立法机构发现,“伪科学”曾经被学术界某些人利用作为攻击对方的工具,做出了许多对学术发展不利的事。学术讨论会本来能弥补某些研究的不足,加速学术的进步步伐。然而竟有人不怀好意,借伪科学之词为自己谋取不义之利。中医是一个巨大的知识体系。在任何一个知识体系中,人们都可能找出一些不够让人满意的地方,如果以为借此就可以打倒或否定这个巨大的体系,那就好比蚂蚁想撂倒大象一样荒唐。 学术研讨本是非常严肃之事,但作为科学家的方舟子竟然可以不当回事,在他的书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学术界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自己概念未分清,对别人就叽叽喳喳起来。尤其是医学这样的大事,就像水、电和粮食,是全社会须臾不可缺的,竟然也会被少数几个人,闹得一团糟。在方舟子书中的中医学,一下是不科学,一下是伪科学。不科学与伪科学是不等同的,就如不革命与***不等同是一来的道理。科学家方舟子不懂,比科学家还科学家的科学院院士也不懂,原还与他合伙,让他更翘尾巴,学术界被闹翻了天。 (一)知识体系无科学不科学之分 学术上的有争论,才会有进步、有发展。方舟子先生在我国发起“中医学是伪科学”的争论,其目的不是为学术进步,而是为西医争市场——出发点不纯,也许,他也有自己的无奈罢!他想不到的是,中医学是个庞然大物,他的这一点点知识和能力,有点让人觉得像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我是不是把中医学夸大了?当然不。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积累,与方先生自恃的那一点点知识相比,当然是个庞然大物。他能撼得动吗? 什么是医学?袁钟先生说: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中医学与西医学只是因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出来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用科学不科学来定性、区分,是方舟子的思维逻辑出错)。笔者将袁先生这话改一改:“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和维护生命与健康的知识体系。”那么“科学”是什么意思呢?在“百度百科”里说:“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与“知识体系”等同。
大医精诚 大医精诚原文 唐·孙思邈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已。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若盈而益之,虚而损之,通而彻之,塞而壅之,寒而冷之,热而温之,是重加其疾,而望其生,吾见其死矣。故医方卜筮,艺能之难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做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钜贼。自古明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常识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盼;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línglù)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老君曰:人行阳德,人自报之;人行阴德,鬼神报之;人行阳恶,人自报之,人行阴恶,鬼神害之。寻此贰途,阴阳报施,岂诬也哉? 所以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眩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志存救济,故亦曲碎论之,不可耻言之鄙俚也!
教主放中医言论被反驳 方舟子观点一:大概是我上高一的时候,不知为何发起了高热。我那时候因为喜欢上了生物、医学,看了一些有关的科普书籍,知道中医所说完全没有生理解剖基础,毫无科学依据,已不相信中医了,对鲁迅有关中医的名言深以为然。父母自然是相信中医的,请来一位懂中医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邻居对我进行了一番望闻问切,开了药方。等到药抓来、熬好了,我虽然有些抵触情绪,但在父母的劝说下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它喝了下去——处于病痛中的人的意志总是比较薄弱的。药的味道极浓极苦,服药后热不仅没有退,还拉起了肚子,虽然只喝了一帖药,却让我拉了两三天的肚子。从此我发誓绝不再尝试看中医、喝中药。 毛嘉陵点评:方博士从小阅读兴趣广泛,看了一些现代的生物、医学书籍,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却受了鲁迅那句在学术界早已被公认是错误的“名言”的影响,所以从心里抵触中医。这与中医药及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力有很大关系。现在新的一代国人完全是在西方现代知识影响下成长的,对自己的母体文化已缺乏了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这是令每一位中国人痛心和尴尬的事情。 方博士说父母给他找的是“一位懂中医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邻居”来治疗高热,请大家注意一个“懂”和一个“邻居”,什么是懂?懂就是“了解、知道”的意思,同时并未说明这位邻居是中医专业人士,因此,即使这个人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们也只能认为他仅仅是一个“了解一点中医”的业余爱好者。服了这样的人开的药,没有退热,还拉肚子,连这么普通的疾病都治不好,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定这个邻居是一个“庸医”。也就是说,当时方博士是找庸医治病而未治好,却反而在现在倒打中医一耙,这合适吗?方博士曾经对中医宣传治病个案很有意见,认为即使治好了也不可信,反过来我们请问,那次即使是中医没有给你治退高热,不也是一个个案吗?方博士不是很注重科学的数据统计吗?根据以上逻辑,不论肯定还是否定一个事情,都不能靠个案。因此,在没有更多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仅仅根据一个庸医的个案怎么就可以将中医一棍子打死呢?而且还要“从此我发誓绝不再尝试看中医、喝中药”,这不可笑吗? 方舟子观点二:经常见到的一种批评是说我不懂中医。其实我对中医的了解估计要比大部分中国人、甚至大部分中医支持者多。……我自学过中医学教材,翻过中医典籍,读过名中医的医案、经验之谈,所以总体上知道中医是怎么回事,了解其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当然,我没有系统学过中医,不知道如何用中医方法给人看病、开处方,对中医细节的了解肯定不如中医从业者。但是要批评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无需了解太多它的细节,只要根据通用的科学标准加以衡量即可。正如要批风水、算命的非科学性,没有必要先去学习如何看风水和算命。尤其是在有现代医学可作为对照的情况下,只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要判断中医的非科学性就更为容易。 毛嘉陵点评:中医药源于生活、源于几千年的医疗临床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诊疗体系,方博士仅仅“自学过中医学教材,翻过中医典籍,读过名中医的医案、经验之谈”,而且也承认“没有系统学过中医,不知道如何用中医方法给人看病、开处方,对中医细节的了解肯定不如中医从业者。”任何一个人在没有参与过中医临床实践的情况下,仅凭一点书本知识,是不可能领悟那些医理的,更不可能亲身感受到在这些与现代医学说法完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患者获得满意疗效后的喜悦心情,并以此更进一步感知中医药的价值。因为方博士对中医了解并不全面,即使看过几本中医书,甚至还会说几个中医术语,也并不能证明他“对中医的了解估计要比大部分中国人、甚至大部分中医支持者多”,从而自我推导出他拥有了评判中医的资格,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伪资格”。 接着,方博士谈了他是如何来评判中医的:“要批评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想方法,无需了解太多它的细节,只要根据通用的科学标准加以衡量即可。”请问,什么是通用的科学标准?按照现在法制社会的管理模式,既然是标准,就有发布标准的权威机构,请问方博士所说的标准是由谁发布的?总不能是方博士赞同什么,什么就是标准吧?在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一些人所常用的所谓“科学标准”,都是一些哲学家的个人观点,根本构不成全球的统一“准则”,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去查一下,很容易就能找到几十种对“科学”的解释,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标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依据任何一种“标准”来评判,都不具有权威性。 而且,他还说“尤其是在有现代医学可作为对照的情况下,只要具有现代医学知识,要判断中医的非科学性就更为容易”,这就更荒唐了,如果能够如此容易地用西医知识就可以评判中医的科学性,为何共和国建立50多年了,这么多卫生行政官员和专家都不懂这种如此简单的逻辑判断,难道这些人都是傻子,独有方博士一人精明、一人清醒?可见,方博士的这种逻辑推理是十分幼稚的,而且缺乏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
教主批柴胡 回复@YYC园艺超:小柴胡冲剂的主要成分是柴胡和黄岑,二者都有肝毒性。日本在90年代有很多人因为吃小柴胡汤导致间质性肝炎,有的因此死亡。此后日本仍有因为服用小柴胡汤而导致肺水肿的报道。 //@YYC园艺超:那些小柴胡感冒冲剂??? 自1976年厚生省批准和汉医疗进入医疗保险之后,日本汉方制剂生产与日俱增。今天,日本生产的汉方制剂仍为张仲景的210个处方,其中147个被批准为“医疗用医**”,可以在医院中使用,其余63个为“一般用医**”,相当于OTC**。      1990年,日本厚生省规定,只对取得西医资格者授予汉方诊疗资格,换言之,日本中医师(和汉医师)没有法定地位。事实上,日本迄今没有一所正规中医药高等院校,仅1982年开办了一所明治针灸大学;1991年日本与北京中医学院合办的“北京中医学院继续教育日本分院”是日本中医药的唯一最高学府。也就是说,日本的政策是“废医存药”。汉方制剂由西医大夫对病使用而非辨证使用。日本80%西医大夫都使用过汉方制剂。      1990年,日本厚生省宣布首先对小柴胡汤应用现代医学、药学的再评价方法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经过大量研究,1994年厚生省对小柴胡汤改善肝病患者的肝功能障碍之功效予以认可,于是该方作为肝病用药被正式收入国家药典,日本出现百万肝病患者同服小柴胡汤的盛况。小柴胡汤成了肝病患者治疗首选药物,且贯穿治疗全程,例如,一患者连续三年服用,累积服用了7.5公斤小柴胡汤制剂。1995年,小柴胡汤制剂的年销售额超过当年日本医疗保险范围内147种汉方制剂总销售额的25%。1996年3月,媒体披露:自厚生省认可小柴胡汤治疗肝病功效以来的两年内,有88名慢性肝炎患者因服用小柴胡汤而致间质性肺炎,更有10例死亡。厚生省立即发出紧急通知。民众对此反响强烈。是谓小柴胡汤事件。      小柴胡汤事件的出现绝非偶然,系日本废医存药、中药西用、对病而不辨证的必然结果。不能说日本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小柴胡汤方面没有下功夫;事实上,日本对小柴胡汤按西医西药的研究思路进行的临床与药理研究,特别是对其治疗肝病的研究,可谓广泛、深入,而且系统、全面,手段亦甚先进。因此,有专家认为:从现代西医的药理学立场与方法出发,常常难以阐明汉方制剂及中药的疗效机理;从中医辨证立场看,小柴胡汤不可能适用于所有肝病患者,也不可能适用于某一患者病程的始终。换言之,现代药理学研究结论很难成为汉方制剂或中药临床应用的唯一依据。      也有人认为,日本厚生省公布小柴胡汤的“副作用”,意在将汉方制剂从国家健康保险中排除,以解决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小柴胡汤事件之后,日本汉方制剂生产出现低潮,不仅未能再现 1992年的辉煌,而且似有逐年减少之迹象。
【(转)“打假”名人方舟子遭打假 被曝剽窃他人著作】 打假”名人方舟子 被曝剽窃他人著作 近日,北京一自称“以科学和事实打方舟子的假”的网友“打假巡抚”在微博曝光方舟子抄袭剽窃他人著作。昨日,“打假巡抚”再次于微博曝光:光明网正式发表方舟子抄袭的事情。此事立即在微博上炸开了锅,短短几个小时,该条微博被转发226次,评论上百条。 根据“打假巡抚”提供的网页链接,记者打开光明网,该报道于2011年1月26日发表,以《创作、翻译、编译、还是抄袭?——评方舟子的〈“智商”的误区〉》为题,原稿刊登来自美国的华人学者葛莘博士来稿。该报道主要讨论方舟子发表于2002年第4期《牛顿-科学杂志》上的《“智商”的误区》一文。 葛莘博士于几年前阅读这篇文章时,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近日“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葛莘博士提到,原来这篇文章基本上是根据两本英文书翻译而成。这两本书一本是已故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科学史学者古尔德写的《误测人类》,另一本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数学教授道尼写的《对,我们没有中子》,这两本书各有一章专门讲述“智商”的发展史。古尔德的书属于学术著术,篇幅比较大,叙述详细,论证严密,引用文字也比较多。而道尼的书,则属于反“伪科学”的科普书,文字浅显,篇幅也比较简短。 “而方舟子的《“智商”的误区》,实际上就是以道尼的文章为骨架,然后根据古尔德的文章来充实内容写成的。”葛莘博士对三者的文章进行详细比较,总结出三者的结构、观点、文字都很相似或相同,甚至就连出现的错误都相同。这问题的性质是创作、翻译、编译还是抄袭呢?葛莘博士说,撰写科普文章,一般可以分为创作、翻译、编译几种方式,方舟子根本就不“具有必要的学科知识”,他也根本就没有“阅读原始论文”,方舟子的这篇文章,即使不是照译别人的文章,也不能算是创作。方舟子在文章中没有透露原作者的半点信息,并且把这篇文章当作了自己的作品一再发表,所以方舟子的这篇作品不是合法的翻译作品。 葛莘博士总结道,方舟子的《“智商”的误区》是一篇跨国界、跨语言、侵犯他人版权的全面抄袭之作。 此外,“打假巡抚”还在微博上发布方舟子一系列涉嫌抄袭造假案例汇总。“打假巡抚”的微博引起众网友的围观。大多网友惊讶于以打假著称的方舟子居然也被曝抄袭作假,有网友表示“极其震惊”。 有网友认为,方舟子是一位“伪道德高佬”,“打假也终于轮到方舟子”,以“科学和事实打方舟子的假”。有网友认为,方舟子应该在其自身专业领域内发挥一些科普努力,而不应以科普的名义勉为其难广泛涉猎。有网友评论说:“方舟子有些不懂的东西,他也打,造成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打中医,这是一个十分愚昧的人做的事儿;比如打宗教,这更愚昧,你讲科学,人家是宗教,宗教跟科学本身就两码事儿。” 不过,对于方舟子涉嫌抄袭作假的披露,也有部分网友对此表示质疑。有网友提出,如何界定抄袭以及谁来界定抄袭都是值得认真讨论的话题。有网友质疑,葛莘博士为何会远在美国而特意关心方舟子的文章,这其中或许有内情。 记者浏览网友的评论,大多网友还是希望能够尽快查出真相,并期待方舟子能对此作出回应。直至昨晚记者截稿时,方舟子仍未在其微博上对此事作出回应。记者 郑健阳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中医治疗糖尿病,反中医的有什么看法? 这个方子中央四套报道过。方剂里面有糖尿病人不能吃的大枣,但效果很显著,不知道反中医的有什么邪恶的想法。不会又是什么“自愈”吧,来点新鲜的。 消渴病(注:糖尿病)兼肌肤麻痹症 症状 : 消 渴病病人常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多呈对称性发作,尤以下肢为甚,由麻木,触电感,蚁爬 感,继而刺痛,甚则可呈放射性,或牵扯性,或痉挛性作痛,多以夜间疼痛较剧。本证以肌肤麻木不仁、 脉微而涩为辨证要点。 治法 : 益 气温阳.和营通痹。 方药 : 黄 蔑桂枝五物汤。 黄蔑 30 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10克。 黄蔑 桂 枝 五物汤原用于阳气不足、血行不畅之血痹病,具有温阳行痹,调和营卫之功。熊曼琪教授 在长期的糖尿病临床工作中总结经验,将本方拓展运用。由于消渴病日久不愈,气阴两虚,血脉癖阻, 肢端失养,气虚血寮,阳气不达所致本证,正如《金魔要略》所说:"A痹阴阳俱微,寸口岁乏L微,尺中 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蔑桂枝五物汤主之”,说明本方有益气温阳,和营通痹之功,故可用 于本症。方中黄蔑补气,桂枝通阳,白芍和营,姜枣调和营卫,共奏温阳行痹,调和营卫之功,此外, 本方还可酌加熟地、玄参、牛膝、桃仁、当归、虎杖、知母、鸡血藤等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