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渤海 飞越渤海
关注数: 0 粉丝数: 27 发帖数: 3,557 关注贴吧数: 2
史料:莱阳、栖霞的抗清起义和1662年清军血洗莱阳栖霞 1661年12月16日(清世祖顺治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清朝统治者命都统济席哈为靖东将军,统率满汉官兵征剿山东于七起义军。清代初年,当赵应元领导的青州起义,秦尚行等领导的昌乐、寿光起义,谢迁领导的高苑起义相继失败后,其他地区的抗清斗争仍在继续发展。1648年(顺治五年),栖霞人于七领导的抗清起义军在栖霞锯齿山、巨禺山一带爆发。1650年(顺治七年),赵义军攻占宁海(今烟台市牟平),杀知州刘文淇。后迫于清廷的军事实力,于开曾一度接受“招抚”,至1661年(顺治十八年)春重新举起了抗清义旗。这年十月,于七领导的起义军向清军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于七部下邢小泉进攻福山;宁海常和尚等攻文登,并攻宁海城;鳌山和招虎山的起义军也分别出击。一时在胶东一带形成燎原之势。1661年12月16日(顺治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清朝统治者派靖东将军济席哈、兵部郎中舒木录图喇及山东总督祖泽溥等,分三路向起义军发起进攻。由济席哈率领的一路清军直趋莱阳;舒木录图喇则进至栖霞,包围巨禺、锯齿两山,并派军进犯鳌山。鳌山起义军将重要物资疏散隐蔽,使清军一无所获。顺治十八年十二月,清军集中兵力进攻起义军的主要根据地,将锯齿山团团围住。起义军在于七的指挥下坚守阵地,英勇奋战。清军在屡次失利后,调来“红衣大炮”轰击义军阵地。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于七等于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突围出走,锯齿山、昆嵛山、招虎山等地的义军在清重兵镇压下先后失败。 于七起义被镇压之后,清军对起义地区的人民和抗清士绅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曾记载:“于七一案,连坐被诛者栖霞、莱阳二县最多,一日俘数百人,尽戮于演武场中,碧血满地,白骨撑天。上官慈悲,捐给棺木,济城工肆,材木一空,以故伏刑东鬼多葬南郊。”清《莱阳县志》也载:“今锯齿牙山前有村日血灌亭,省南关有荒冢,地日栖莱里,杀戮之惨可知矣。”于七领导的农民起义震动了整个山东半岛,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在栖霞、莱阳、即墨、宁海等地的统治,牵制了清军的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南方人民的抗清斗争。起义失败后,于七很快被人民隐藏起来。据说,于七后来到崂山华严寺当了和尚,并终老于此。
山东43个河流断面污染严重 仅1个达到农灌标准 山东43个河流断面污染严重 仅1个达到农灌标准山东省政府日前通报,这个省2007年度首次环保专项行动暗访的43个河流断面中,仅有1个河流断面水质达到农灌标准,绝大多数被监测的河流断面污染严重。   山东省在3月9日至15日专门组织了2007年度第一次整治违法排污环保专项行动,对省内部分河流断面进行了暗访,结果发现被暗访的43个河流断面中,竟然有42个断面水质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Ⅴ类标准,环保人士表示,劣Ⅴ类水完全为废水,起码的农业灌溉也不能使用。   据了解,在所有被暗访的河流断面中,胶东地区河流断面污染尤其严重。其中日照市莒县淤泥沟断面水质长期超标,在2006年被环保及监察部门挂牌督办后未能认真整改,这次专项检查中断面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和氨氮浓度分别超标12.88倍和4.75倍。  山东省表示,被检查的绝大多数河流断面污染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一些排污单位法制观念淡薄,部分企业超标排污以及一些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转不正常。根据检查发现的违法事实,山东省责成莒县政府采取措施,确保淤泥沟断面水质在6月底前得到明显改善,否则将停止审批其境内所有涉及水污染的建设项目。同时,对其他辖区内河流断面污染仍比较严重的市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责成当地政府尽快查找原因,限期整改。
另一种胶东移民(转自我爱烟台网) 关于明代洪武、永乐从年间山西和山东输出大量移民,充实辽东、京师,河北、山东西部、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已经不止在一本史籍中记载,其中某本《中国通史 明》认为各自的输出移民数为50万,这些事情也多见于迁出地和迁入地家谱。尤其以从山东迁出的移民家谱籍贯故里记载比较详细,也可以在两地找到证据。根据曹树基先生《中国人口史——明代卷》对明初人口的研究,当时北方地区,形成了几个人口相对稠密和相对稀疏的区域人口比较稀疏的区域包括元大都附近(现在的北京),永平府(现在河北东部秦皇岛一带) 山东的东昌府(现在的山东聊城一带),山东的兖州府运河以西地区(现在的山东济宁西部,菏泽一带)人口比较密集的区域一个是山西的东南部(就是民间所说的“山西洪桐县”) 山东以益都为中心,包括 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现在潍坊、日照、青岛、烟台等地区。在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得当地传说是“山东枣林庄”),还有河北中部偏西的地区(现在石家庄,衡水一带。山东北部的传说为“河北枣强县”),这三个地区曾在洪武、永乐年间大量输出移民。在这个之间的区域是过渡区域。河北东部和东南部得很多地方流传着“燕王扫北”,当地人烟灭绝的传说,根据某些地区的统计,按照家谱所说永乐时期迁入的移民,三分之二来自山西,三分之一来自山东,主要来自于中部和东部的登、莱、青三府。山西移民的籍贯记载相对较为简单,基本为“洪桐县”,山东移民的籍贯故里记载的比较详细。这是河北清河县部分村庄家谱所记载的山西、山东移民清河县 黄金庄镇 先来一个山西移民作比较段吕坡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3.3公里处。有86户,367人;耕地540亩,均为水浇地。家庭工副业有精梳山羊绒、建筑等行业。据传,该村祖居李氏,原名李家坡。据段氏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来落户,改段李家坡,后演变为段吕坡。西高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1.7公里处。有255户,1068人;有耕地2126亩,其中水浇地1396亩。家廷工副业精梳山羊绒。据传,西高庄和东高庄均建于明永乐年间,刘氏先祖和宋氏先祖分别从山东昌邑县、文登县治平乡迁来,相邻而居,均因地势高而命名,旧时当地历年水患,此处从未受灾,因有俗语云“淹了临清塔,淹不了高庄瓜。” 连庄镇 王庄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0.8公里外。有266户,1082人;耕地1901亩,其中水落地1071亩。家庭工副业合金刀具等。据《王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王氏先祖王福能从山东莱州府昌邑县沟里王家迁来定居,以姓氏取名王家庄,后演变为王庄。渡口驿乡 前郭屯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南2.6公里处。有295户,1235人;耕地1671亩,其中水浇地1621亩。盛产大蒜、白菜等。明永乐年间,移民郭纲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定居,以姓氏改村名为前郭屯。城关乡 牛城后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7公里处。有152户,431人;耕地936亩,其中水浇地500亩。家庭工副业汽车配件。牛城后系牛氏先祖牛彩兴同宫氏先祖所建,当时两家从山东宁海县牛庄迁此建村,因此村坐落在城池之北,故取村名牛城后。谢炉镇 罗屯 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西2公里处。有275户,1108人;耕地1635亩,其中水浇地1592亩。家庭工副业有纺织苇箔,精梳山羊绒。据传,古名丰盛屯,明永乐年间,山东青州罗殿祥一家迁此定居,改名罗家屯。后简称罗屯。谢炉镇 房楼庄 位于镇政府地东1.2公里处。有200户,810人;耕地1138亩,其中水浇地1110亩。明永乐二年,杜峰一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居住;一年后房宽兄弟由山东沂州迁来,因村有座古戏楼,故名房楼庄。 辛集乡 李家庄 位于乡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有191户,819人;耕地1611亩,其中水浇地800亩。有砖厂1座。据传,“燕王扫北”前,有李氏土民在此定居,村名李家庄。(传说中少数的老村庄)赵店乡 前孙庄 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处。有334户,1383人;耕地1148亩,其中水浇地870亩。每年种植西瓜600余亩。果园1处,主产梨,历史上所产无糁梨曾为贡品。明初山东登州府莱阳县移民孙氏祖孙三辈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孙庄。后因北边邻村冯家楼改为后孙庄,故又加前字,而成前孙庄。陈庄乡 黄台头 位于乡政府驻地南2.7处。有100户,435人;耕地952亩,其中水浇地782亩,明永乐年间,黄氏先祖由山东省登州府黄县鸭窝庄迁来,初到落沙口,又到黄家口,第四世黄帮月,因嫌黄家口靠近河道不安全搬迁到今址。取名黄台头。 王官庄镇 马厂 位于镇政府北部,其中心在镇政府驻地北2公里处。有172户,686人;耕地1198亩,其中水浇地660亩,有果园1处,主产苹果。家庭工副业摩托拉线。据传村庄处于800亩官地里,官家为放御马,在此建有厩厂(马棚),故得名马厂。居民原有徐、袁两姓。明万历时,又有山东登州移民韩氏与山西移民薛氏先后迁此定居,沿用旧名至今。 请注意山东移民的家谱中籍贯记载,详细,与现在看到的小云南 洪桐县这种笼统地传说完全不同。
仲姓,起源于济宁,而今仍几乎完全集中于山东东北苏北豫东 仲氏家族从仲子到四十四代仲永宗的一千五百多年间,多为单传,人口增长缓慢。自英宗以后,人口发展略快,分支较多。到明清两代,人口剧增。从明永乐年间划分小宗北支、南支、东支和西支加上以前的分支已有数万之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族人口增长很快。仲氏大宗,从一代起,到仲崇治已延续七十四代。其他支子有的已传到七十九代。升学、就业、流动性大,进入城市的越来越多,分布遍布全国。其族集中定居在山东微山、邹城、梁山、汶上、东平、郓城、曹县、巨野、宁阳、章丘、莱阳、莱西、平度、龙口、费县、即墨、诸城、蓬莱、昌邑、太安、泗水、新泰等地;江苏赣榆、沭阳、睢宁、邳州、江都、江阴、泰州、丹徒、吴江、海安、兴化、宝应、常熟、东海、灌云、大丰等地;安徽濉溪、五河、固镇、怀远、含山、宣城等地;河南民权、睢县、襄城、濮阳、夏邑、汝南、光山、商丘、新县等地;河北清河、新河、沧县、唐山等地;辽宁盖州、海城、庄河、东港、营口、清原、开原等地。明末有一支因故落在陕西并有少量流寓东南亚、欧洲、北美洲等一些国家。秦汉时期,仲子后裔迁往他乡不多。后来,由于人口增加,或因居官,或因避乱,或因逃灾,先后外迁定居,其后裔也日渐增多。
座山雕老家是新泰? “座山雕”家谱小考 阿滢 近日,我收集到一本“座山雕”的家谱——《新泰崔氏族谱》,证实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土匪头子“座山雕”是山东新泰人的说法。在《新泰崔氏族谱》卷二第四十三页崔氏第十六世栏里,我找到了“座山雕”的名字:“守宗,行三,又名振声,字鸣远。元配陈氏,继配臧氏,均无所出,又继配李氏,子一家魁。此支在口外凌源县。” “座山雕”是山东新泰市龙廷乡苗庄村人,生于1882年,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三,故后人称“三爷”。现在苗庄村崔氏后人讲起“座山雕”,都津津乐道。据“座山雕”近支族人讲,崔守宗少年家贫,靠讨饭为生,二十五岁时一人闯关东,在一富户家做长工。他长得身强力壮,干活实在,深得主人的喜欢。一日,主人家遭贼人抢劫,崔守宗誓死保家,为主人家减轻了损失。主人家有三个女儿,见他为人实在,便招他为婿,继承了岳父家的财产。他因从小受穷,过上了富裕日子后,就常常接济穷人,最看不起那些剥削穷人的大户,经常组织一些人在夜里去偷抢大户。因他讲义气,来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日本侵占东北后,他便拉起了队伍进山,外号“座山雕”,专和日军作对。日本投降后,他又和解放军作对,终被解放军消灭。 崔氏家族是新泰的名门望族,原籍山东沂州府沂水县,明中叶其太公祖崔瑾迁居山东新泰城东苗庄。瑾生荣,荣生文奎。崔文奎字应宿,号松溪,明成化丁酉举人,登甲辰科进士。授刑部主事,南京工部尚书,嘉靖乙酉致仕,进阶一品,九十一岁卒。上增太傅,晋光禄大夫,并在县署前立司空坊。 《新泰崔氏族谱》共分四卷,于1932年编成,由岱东石印局石印,每页九行,行二十二字。墨色浓厚,表线齐整,白色四股线装订,白宣纸黑线边题签,蓝绫包角,外为细蓝洋布骨针套。 崔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四修家谱。民国21年(1932年)由十六世孙守业、守经、守铭、守正、守田、全文、全章等人组织第一次纂修族谱,主编守业。 崔氏行辈:(十五世——三十世)世守家传,锡庆基昌,载兴以仁,咸绍鸿祥。 谱后附有一印谱合同书,从中得知,该谱共印二百册。(旧书信息报) 中国网2003年3月26日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