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WGt5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20,051 关注贴吧数: 2
清 宫 茶 具 茶具主要是指人们饮茶时的用具,有时也称做茶器,饮具等。主要有银、铜、玛瑙、水晶、脱胎漆、陶、瓷、竹、木、贝壳、椰壳等,贵重的有金、玉茶具,从古至今中国的茶具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清宫茶具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并以景德镇瓷器和宜兴紫砂器最为出色。所产茶具有壶、盖碗(蛊)、罐、茶盏、茶盘、茶船等。瓷茶具有康熙青花花卉茶蛊、青花仙鹤茶蛊、洒兰描金寿字茶壶、仿嘉靖款青花博古茶壶;雍正青花人物茶壶、东青釉茶壶、黄釉白里茶碗、仿雕漆茶船、青花淡描勾莲长方茶船、白地红花长方茶盘、柳下钓鱼茶盘、白地轧道红彩龙凤纹盖碗、白粉地油红勾莲茶壶、勾莲茶壶、勾莲瓜楞茶壶、开光菊花茶壶、粉地粉彩开光菊花茶壶、粉地粉彩瓜蝶式茶壶、粉彩开光人物煮茶壶、珐琅彩胭脂红茶壶、绿地粉彩开光菊石茶壶、白地红花开光荷花茶壶等。  以上这些茶具以壶器形繁多,有扁平形、高桩端把式、提梁式、竹节式、石榴式、佛手式、桃形倒流式、人形、鸟形及做成福、禄、寿、喜字形的;另外还有菊瓣式、瓜式、梨式、莲子、方体和直流式等茶壶。清宫还藏有大量的紫砂壶,其装饰手法非常讲究,有画珐琅、描金、炉均、雕漆、包漆、色泥堆绘等,造型有扁圆、瓜棱、包袱、树瘿、菊瓣、莲瓣、竹节、桃式等。
分馆长丧命 俄罗斯冬宫220多件珍宝失窃 世界六大博物馆之一的俄罗斯冬宫博物馆(Her-mitageMuseum)周一向外界透露,窃贼从博物馆内盗走了超过220余件包括珠宝和珐琅彩饰在内的展品,价值约500万美元。《华盛顿邮报》披露的消息称,窃案且牵涉到博物馆内部人员,一位分馆长神秘死亡。这件事凸显了俄罗斯文化机构中的安全隐患。   冬宫博物馆与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齐名,拥有从古到今世界各地的270万件艺术品,其中西欧艺术馆、东方艺术馆规模最大。冬宫收藏的名画最引以为傲的是达·芬奇的油画《戴花的圣母》、《圣母丽达》,最古老的文字收藏要算中国的甲骨文,共200多件。  冬宫方面透露,博物馆的内部工作人员很有可能卷入了这起窃案。在一份声明中,博物馆方面人士还透露,全体工作人员在一次对照目录的惯例核查中发现物品丢失,当他们开始详细追查时,掌管部门内失窃艺术品最多的分馆长突然被人发现死于其工作场所。但博物馆并没有说明这位分馆长的死因和死亡时间,也没有给出关于这次窃案的更具体的细节。  “这次事件有许多诡异之处,但是不幸的是,如果没有内部人员的参与帮助,该起窃案根本不可能进行。”该份声明中并没有否认出现家贼的可能。  冬宫博物馆反复说明正在升级针对职员和参观者的监控系统,但无法回避的是他们仍然缺乏完全的保卫措施。博物馆内超过1000间房屋没有充分的通风设备和安全系统,为此博物馆的职员经常开窗以呼吸新鲜空气。  负责保护俄罗斯文化遗产的官员承认,这起窃案是博物馆以及相当一部分文化机构安全工作不到位的标志。国家调查处将派遣专门调查员在周三抵达冬宫,检查其安全措施。  “非常不幸,冬宫的窃案并非第一次,我们国家的诞生一直伴随着艺术品或文件从博物馆、档案管理处消失。”俄罗斯RIANovosti通讯社援引一位官员的话说。  链接  冬宫博物馆  冬宫博物馆在装饰华丽的沙皇皇宫冬宫内,冬宫坐落在圣彼得堡宫殿广场上,俯瞰涅瓦河,初建于1754年,1762年完工。十月革命后成为圣彼得堡国立艾尔米塔奇博物馆的一部分。  冬宫是一座蔚蓝色与白色相间的建筑,长约230米。整座建筑占地9万平方米。宫内有1057间厅室、1886个门、1945扇窗。冬宫内珍玩收藏极其丰富且价值连城。18世纪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在此创建“奇珍楼”,专门从德国购进225幅名画,藏于楼内。  俄文化窃案屡见不鲜  由政府建立的文化基金早在1991年前苏联解体时已完全枯竭,俄罗斯文化机构长期以来陷于资金缺乏,失窃案屡屡发生。  2001年,冬宫内19世纪法国画家让·列侬·何罗麦作品《闺房》被盗。  1996年,圣彼得堡的海关关员拘捕了一位欲去往纽约的俄罗斯旅行者,他所携带的旅行箱内装满了古董书籍、彼得大帝和沙皇的亲笔签名文件。其中部分有冬宫标志,估价达百万美元。  同年,一位官员从莫斯科国家公共历史图书馆窃得200份皮面装订的卷宗,价值200万美元。 来源:东方早报
故宫博物馆十大翡翠收藏 故宫博物院藏有清宫旧藏翡翠器数百件,数量居世界博物馆之前列。这些藏品中,清雍正时期器极少,乾隆时期器渐增,其中摆设用的山子、肖生雕刻及朝珠、搬指等可能都是乾隆乃至嘉庆时的制品。晚清慈禧掌权时期所制翡翠器物多为扁方、簪、环、镯等花素首饰。乾嘉时期翡翠制品的产地包括云南的腾冲、大理、昆明,内廷养心殿造办处如意馆或金玉作以及苏州、扬州等织造与盐政的玉作坊。这一时期的器物是清代翡翠制品的精华,在全国古翠制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晚清时期翡翠品的制作地点可能是粤海、淮关等地,此时的造办处金玉作已无力生产翡翠作品。  在清宫的翡翠日用品中,餐具占有重要位置,主要有杯、盘、碗、盒等。由于日用器具的器形较大,因而高翠作品较少。这些作品胎体薄而均匀,器表平整光滑,较少起伏,表面抛光较好,表现出翠料的质感。  翡翠乾隆款龙纹杯盘,清,杯高5厘米,口径7厘米,盘径18.5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呈丝絮状,杯和盘上又有暗红色,其中可能带有人工染色。杯为圆形,平口沿,口微敞,两侧各有一龙形杯耳。杯身两面各饰一阴线刻龙纹,杯下有圆形座,上琢俯仰菊瓣纹。杯配托盘,八瓣形,盘底中部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双行款。  此种托杯器,宋、明之时已流行,样式颇多,清代的作品更为精致,乾隆朝所制玉、翠托杯为托杯中之珍品。
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国家公园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的至高点,是一个火山丘,有五千九百六十三米高,矗立在周围的草原之上,它那终年积雪的山顶在大草原上若隐若现。乞力马扎罗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还是濒于灭绝的种类。    乞力马扎罗是非洲最高的山脉,面积756平方公里,它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邻近肯尼亚,座落于南纬3度,距离赤道仅300多公里。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而许多地理学家则喜欢称它为“非洲之王”。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由林木线以上的所有山区和穿过山地森林带的六个森林走廊组成。 乞力马扎罗山有两个主峰,一个叫基博,另一个叫马文济,两峰之间有一个10多公里长的马鞍形的山脊相连,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的高山,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雄伟的蓝灰色的山体戴着她那白雪皑皑的山顶,赫然耸立于坦桑尼亚北部的半荒漠地区,如同一位威武雄壮的勇士守卫着非洲这块美丽神奇的古老大陆。 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今仍在活动的休眠火山,基博峰顶有一个直径2400米、深200米的火山口,口内四壁是晶莹无瑕的巨大冰层,底部耸立着巨大的冰柱,冰雪覆盖,宛如巨大的玉盆。巨大的火山傲然耸立,而无其他山脉相伴。
“泥人张”与惠山泥人 民间艺人用天然的或廉价的材料,能够作出精美小巧的工艺品,博得民众的喜爱。在明清以后,民间彩塑赢得了老百姓的青睐,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津的"泥人张"和无锡的惠山泥人。 "泥人张"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末年。"泥人张"创始人叫张明山,生于天津,家境贫寒,从小跟父亲以捏泥人为业,养家糊口。张明山心灵手巧,富于想象,时常在集市上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在戏院里看多种角色,偷偷地在袖口里捏制。他捏制出来的泥人居然个个逼真酷似,一时传为佳话。张明山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经过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一生中创作了一万多件作品。他的艺术独具一格而蜚声四海,老百姓都喜爱他的作品,亲切地送给他一个昵称:泥人张。 张明山的泥人,有民间故事中的人物,也有小说戏曲中的角色,有表现劳动人民现实生活中瞬间的形象,有正面人物,还有反面人物。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例如他塑造的《蒋门神》,就非常传神。蒋门神像通高只有11厘米,人头不过蚕豆大小,却是有个性而令人可憎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只见这个流氓恶棍,双手背在身后,蛮横地腆着肚皮,一副霸悍相,他如同一头狰狞的怪兽,随时随地都可能向人施发狂暴。青筋露起的脖颈,满面杀气的面孔,眉目上挑,嘴角下撇,把一个恶霸刻画得淋漓尽致。泥人张对反面人物的刻画,表现了对恶势力的揭露和抨击。这个蒋门神不是肖像写生,但造形比较准确,塑法娴熟有力,充分体现了作者高度的写实能力。泥人张善于在泥塑中运用绘画技巧,使泥塑单纯雅致,富于装饰趣味,作品透出一种明快清新的气息,也表现了弃恶扬善的道德意义。 与北方"泥人张"形成对照和呼应的是江苏无锡的惠山泥人。惠山泥人产生的时间很早,现在已无从可知其确切时间了。 在这里,一到农闲季节,几乎家家都作泥人,自古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每逢过年,在庙会和集市上,人们托个盘子,盘子里放着自己作的泥人到处叫卖,这也是农家的一份收入。在清代,惠山有袁、朱、钱等姓的专业作坊。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四十多家,专业匠师三十多人。在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为玩具,用模具翻制,大批量生产;细货手捏而成,制作精细。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如果说泥人张的作品清新雅致,那么惠山泥人则鲜明艳丽。 泥塑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一种,它早已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远涉重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和珍爱。
[华中]去凤凰沾染一身春色 凤凰3大“不可不”    1.不可不看   东门、北门城楼:从东门城楼上沿城墙走到北门,城墙与两边屋檐齐高,一路走来,凤凰特有的古镇建筑风格一览无遗。城楼里面要收费,没什么可看的,不进也罢。   沱江跳岩:一根一根的石墩散落江中,走起来颇有趣味。站在上面,放眼四望,吊脚楼错落有致,沿江排列,近处游船飘荡,远处可见美丽的虹桥,是摄影爱好者拍照的极佳地点。   东门老街:即使你不爱走那曲折的青石板路,即使你不爱看两边古色古香的老房,作为一个购物狂或美食家,你也该逛逛这条老街,这里商铺、饭店林立,说不定在哪一家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沱江:乘一叶小舟,荡一程沱江水吧,哪怕只因这江,这水,是凤凰的魂之所系呀。不过,租船费用不菲,最好找个私人船家,可以砍价。入夜泛舟沱江之上是太小资的享受。况且白天是每人30元,晚上才10元。   虹桥:桥上全是书店,卖书、卖画、卖地图,想找古城指南、历史资料,图片中和文字里凤凰,那儿到是个不错的地方。   沈从文故居:位于城中营街10号,建于清代同治五年,四合院的格局,古色古香,到了凤凰,怎么也要去一趟,为了沈从文先生留给我们的《边城》和《湘西散记》。票价20元。
田黄石 田黄石是寿山石系中的瑰宝,素有“万石中之王”尊号。其色泽温润可爱,肌崐理细密,自明清以来就被印人视为“印石之王”。数百年来田黄石极受藏家至爱,崐正如浴语所说:“黄金易得,田黄难就”。 福建省福州市北部山区的寿山乡,乡中有一条约1千多米长,宽2百多米的山溪,崐就是田黄石的出产地。它是脱离石脉而独立成块,长期埋于沙士之中,是“无根而崐璞,元脉可寻”的石材。田黄石分上坂,中坂和下坂三个地段组成,上坂是靠溪水崐上游地区,这儿出产的田黄石透明度高,有通灵感,颜色略显微黄的白色调为主。崐由于上游的水源好,出产的田黄石犹似玻璃一样的光泽明亮。田黄石的上品称“银崐裹金”和“田白石”,出自上坂区。中坂位于溪河的中间部分,所产之石大多标准崐而规范,而且石质洁净湿润,色泽浓重,石中的萝卜纹理清淅,田黄石中的“田黄崐凉石”、“金裹银”、“桔皮红”、“黄金黄”、“楷杷黄”、“鸡油黄”等极品,崐大多产于此坂。下坂因处坑头一带,缺乏水冲性,故石质透明度较差,多为桐油色、崐暗赭色,纹理较粗。 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已有人开始采集,到了明清两代田黄石更是盛名于世。崐许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竞相刻意收集田黄石。相传清初时期皇帝祭天,神案上都崐少不了一方上品田黄石,寓其“福(福建)、寿(寿山)、皇(田黄)”吉祥之意。因此,崐田黄石一直盛名不衰,身价倍增,曾有古话“一寸田黄一寸金”。较为珍贵的田黄崐石品种有以下几种:田黄冻石:田黄石中最上品,全石通体明透,似凝固的蜂蜜,润泽无比。银裹金:似去了壳的新鲜鸡蛋,外表生着一层浅色白皮,光泽明亮。田白石:该石出产于上坂区,如冰似玉,石中红格外醒目。现已绝产。金裹银:田黄石中上品,似羊脂油块,外表色着一层鲜嫩黄皮,皮与肉形成鲜崐明的色彩反差。鸡油黄:出产于上坂区和中坂区的交界处,质细密坚实,湿润凝腻,石之表面崐色有一层似鸡油的皮。桔皮黄:刻石出产于中坂区,色泽艳丽,黄中略带微红,质地纯正。黑皮田:亦名“乌鸦皮”,色泽多为桂花色,外皮如漆似炭,利用此石雕刻作崐品,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黄色,反差尤为强烈。 田黄石在当今的国际艺术品市场上,买主大多是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华人集崐中居住的地区,越是质地优良,雕工精湛的田黄石佳品,越能吸引收藏家兴趣。
椰子树与平等/王小波 二十多年前,我在云南插队。当地气候炎热,出产各种热带水果,就是没有椰子。整个云南都不长椰子,根据野史记载,这其中有个缘故。据说,在三国以前,云南到处都是椰子,树下住着幸福的少数民族。众所周知,椰子有很多用处,椰茸可以当饭吃,椰子油也可食用。椰子树叶里的纤维可以织粗糙的衣裙,椰子树干是木材。这种树木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要,当地人也就不事农耕,过着悠闲的生活。忽一比诸葛亮南征来到此地,他要教化当地人,让他们遵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干我们的活,穿我们的衣服,服从我们的制度。这件事起初不大成功,当地人没看出我们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优越之处。首先,秋收春种,活得很累,起码比摘椰子要累;其次,汉族人的衣着在当地也不适用。就以诸葛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当地天热,搞两片椰树叶把羞处遮遮就可以了。至于汉朝的政治制度,对当地的少数民族来说,未免太过烦琐。诸葛先生磨破了嘴皮子,言必称孔孟,但也没人听。他不觉得自己的道理不对,却把账算在了椰子树身上:下了一道命令,一夜之间就把云南的椰树砍了个精光;免得这些蛮夷之人听不进圣贤的道理。没了这些树,他说话就有人听了——对此,我的解释是,诸葛亮他老人家南征,可不是一个人去的,还带了好多的兵,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刀斧也够用。当地人明白了这个意思,就怕了诸葛先生。我这种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我知道你会说,诸葛亮乃古之贤人,不会这样赤裸裸地用武力威胁别人;所以,我也不想坚持这种观点。
工作与人生/王小波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按我这种说法,工作是人一生的主题。这个想法不是人人都能同意的。我知道在中国,农村的人把生儿育女看作是一生的主题。把儿女养大,自己就死掉,给他们空出地方来——这是很流行的想法。在城市里则另有一种想法,但不知是不是很流行:它把取得社会地位看作一生的主题。站在北京八宝山的骨灰墙前,可以体会到这种想法。我在那里看到一位已故的大叔墓上写着:副系主任、支部副书记、副教授、某某教研室副主任,等等。假如能把这些“副”字去掉个把,对这位大叔当然更好一些,但这些“副”字最能证明有这样一种想法。顺便说一句,我到美国的公墓里看过,发现他们的墓碑上只写两件事:一是生卒年月,二是某年至某年服兵役;这就是说,他们以为人的一生只有这两件事值得记述:这位上帝的子民曾经来到尘世,以及这位公民曾去为国尽忠,写别的都是多余的,我觉得这种想法比较质朴……恐怕在一份青年刊物上写这些墓前的景物是太过伤感,还是及早回到正题上来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