璐村惂鐢ㄦ埛_0072CVR馃惥 -
关注数: 0 粉丝数: 19 发帖数: 6,440 关注贴吧数: 1
爱到飞蛾扑火是一种美丽…… 有一只刚破茧而出的飞蛾,在天空中自由自在的漫无目的的飞,这一飞就是整整十八年。十八年后,飞蛾遇到了今生惟一的爱情。那一天,他飞到了一片花园的上空,在片片花海中,他却爱上了一支玫瑰,一支并不惹人注目的玫瑰,一支并不惹人注目且布满刺的玫瑰。日复一日,飞蛾的生活不再是漫无目的的飞了,而是来守护他的“天使”,守护他的爱情。多少次他被风吹得晕头转向;多少次他被雨淋得追心刺痛;多少次他被烈日灼烧得头晕目眩;多少次他被玫瑰刺刺得遍体鳞伤;多少次……可是在他的心目中,这一切都不重要。飞蛾的翅膀上早就刻下了“相守一生,至死不渝”八个字,他也在日日夜夜坚守着他的诺言,就这样不知道过了多少个日夜,飞蛾一直没有离开玫瑰的身畔。有一天飞蛾离开了玫瑰一晚上,第二天早上他高高兴兴地来找玫瑰,可是玫瑰却不见了,留给他的只有一根光秃秃的玫瑰枝,他疯了,他在埋怨自己不该离开玫瑰,他在拼命地寻找玫瑰,他在漫天里寻找他的玫瑰……可是留给他的只有悔恨和失望。就这样他一直找了几天几夜,可是玫瑰就像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一样,毫无音讯。飞蛾失望了,他彻底的失望了,他就像是僵尸一样没有了思想,没有了意识,没有了感觉,他的一切都麻木了,他的世界是一片的黑暗,他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在漫无目的的飞了好久后,他病倒了,可是他还是要飞,虽然他已经绝望了,可是冥冥中好像有种力量在驱使着他要去一个地方。就这样,他在黑暗的天空中飞,远远地他看见了一片亮光,他觉得玫瑰就在亮光中等着他,于是他便一头扑向了亮光……第二天,有人在一堆燃尽的火堆旁,发现了一只飞蛾,一只已死的飞蛾,一只被火烤死的飞蛾……“等过了漫长寒冬冰冷夜漆黑,以为我会化成蝶儿飞,破茧那一刻才知爱情的凄美,爱上了多刺的玫瑰,情丝万缕已经无路可以退,让心中的烈火把所有的爱焚毁……”不知道爱到飞蛾扑火是一种美丽还是一种堕落……???
得与失的顿悟 比平衡木上更难的平衡动作是表演人生的三大平衡,即心理平衡、生理平衡和人与环境的平衡。一个平衡的丧失,会导致其他两个平衡的倾斜。人生的艺术,就是保持或恢复这三个平衡的艺术,使人生的金字塔不至于陷落。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是否还能掌握得了人生平衡的艺术?还是让我们在得与失中有所顿悟吧! “四十不惑”是指人过40后,做人处世能从容不迫,心平气和。这并非是说年过40便可以对事物麻木到无动于衷的程度,只是40开外的人应该有足够的阅历和真知灼见,能洞察人世间哭哭笑笑、颠颠倒倒的情态,在相互对立的生活矛盾中发现其内在必然的同一性,从而奋然摆脱并超越患得患失的心理焦虑,一得失两便的心情去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梁漱溟在《朝话》里对他的学生说:“我识人任事是非所长,所以有时会觉得苦,可是我不固执,几乎把我摆在哪里就在哪里,顺乎自然的推移,我觉得把自己的态度放得宽大好一点。 ‘随缘’,多少有点儒家‘矣天命’的意思。我自己每因情有所难,情有所牵,就顺乎自然地随着走。” 不把世俗的称赞与非议看作是光荣和耻辱,心理才有区分光荣和耻辱的标准。 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来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是否极具辨证思想呢?他告诉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去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占下风,却总觉得自己是遭受损失,渐渐地心理就会不平衡,于是就会去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得吃亏,一定要分辨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以为一些鸡零狗碎,给自己招徕来许多烦恼,惹一身闲气。而希望得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柳下惠是鲁国的大夫,曾任士师,三次被国君免官,可他却不走。故此《鲁论》上记载:柳下惠,担任士师,三次被罢免。友人对他说:”你怎么不离开鲁国呢?“他回答:”正直清白得做官,到哪里去不会被多次罢黜?没有正义感的做官,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的国家呢?“孟子说: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没有怨言,穷困了也不显出可怜的样子。 柳下惠之所以能不被任用却没有怨怒,处于落魄境地也没有可怜的样子,是以为他明白要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势必会遭到邪恶势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但即便是个人利遭受损失,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主张,所以能够正确对待自己所处的环境。 对于得失问题,古人还认识到:自然界万物的变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间的事情也同样如此,总是有得必有失。 最早记录这个真理的书籍是《周易》。《周易.谦朴》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祸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在这里“盈”与“谦”是两个对立的范畴。盈就是盈满,谦就是谦虚,诸如得与失,利于弊、福与祸、进与退,都可置换成盈、谦两个概念。其中思想即:生活中对立的矛盾都是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相互转化总是走向自己的反面。“亏盈而益谦”的结果,则盈变谦,谦有成盈。如此遁环往复,便是生活的真相。其道理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言论:愚蠢的人可以让他做官吗?如果让这样的人做官的话,还没有得到官位的时候,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后又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 同样,庸人在没有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就是害怕得不到;得到富贵与权力的时候,则又惟恐失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的过重。其实人生百年,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美,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易使人变得心胸狭窄,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发生的 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得到的利益可能是意想不到的。 人生的许多烦恼都源于得与失的矛盾。如果单纯以事来讲,得就是得到,失就是失去,两者泾渭分明,水火不容。但是,从生活的整体而言,得与失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其观为一件事情。不惟得失如此,诸如福祸、利弊、进退、成败、贵贱等,也多像孪生姐妹一样彼此相依,难分难舍。这是我们对生活的一个普遍感受。不妨仔细想一下,在生活中有什么事情纯粹是利,又有什么东西全然是弊?显然没有!所以凡是明白人都晓得,天下之事,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失同生。 幸福来得慢的地方,灾祸也来得慢,比如清贫人家;幸福来得快的地方,灾祸也来得快,比如王侯门第。韩愈写过一个泥瓦匠王承福的故事:他常去富贵之家修屋添瓦,有的去过一次的人家,再走过这家人家时就成了废墟;有的去过两三次,再次走过也变成了废墟。一打听,都不是满门抄斩就是罢官归田。这些几乎都应了《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只有正确得对待个人的得失,不要患得患失,用平衡心态处世任何付出都会有所得的。千万不要因为表面的或眼前的一时之失而失去理智,自身失控,陷于无端的困扰。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正有意义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利益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意义是什么,只有泰然自若的态度对待得失,才能掌控心理平衡和人与环境的平衡这门人生的艺术,你人生的金字塔才能越建越高,坚固耸立。 言至于此,应该对得与失有所顿悟了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若能想到以上这些典范、道理,你近乎失衡的心理便会很快找到另一种平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