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の恋 故都の恋
关注数: 3 粉丝数: 43 发帖数: 2,872 关注贴吧数: 4
【开封菊花试图“切”开新天地】 新华网河南频道3月13日讯 大河报报道:(记者孙志刚朱庆红)种植历史上千年,菊花品种上千个,历届全国菊展上拔得头筹,昆明世博会上金牌、奖牌总数居榜首,成功举办了24届菊花花会……这些造就了“开封菊花甲天下”的美名。但是,盛名之下的开封菊花却长期走不出市场小、利润少的小农种植阶段。今年,菊花产业化被写入开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和民间组织正积极探求着开封菊花的发展途径。 菊城客人北京生产基地取经 3月7日,春寒料峭。北京大兴区采育镇,冻雪还未融化。开封市市长周以忠和随行的市菊花协会负责人来到北京双卉新华园艺有限公司的大兴采育切花菊生产基地参观考察。 这个时节,开封的菊花刚开始栽苗,而这里的菊花已长了约1米高,一株株成畦植于塑料大棚里。大棚顶上装着补充光照的阳光灯和浇水的微喷装置,地上设置有滴灌和暖气设备。每个大棚都有一整套的电子监控设备,可以全天候对大棚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监控。生产基地中建有气象站、操作间和化验室,浇水、施肥、光照、杀虫都实现精准控制。菊花按客户要求的花朵大小、花茎长短、花瓣色彩周年生长,整齐划一。在3个多月的生长周期内吐出花蕾,然后分拣、包装,远渡重洋出口日本。 来自菊城开封的客人们对采育切花菊生产基地现代化的种植水平和高额产值,感到新鲜和羡慕。 在今年2月召开的开封人大会议上,菊花产业化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周以忠市长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切花菊的工厂化生产模式,为几十年来一直在盆栽布展中徘徊的开封菊花寻找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歌舞清明上河图献礼两会 再现开封千年繁荣】  《清明上河图》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剧照  阅读提示  河南省“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之一,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是开封市尽力打造的展现北宋风情的城市“文化名片”。无论是资金的投入、创作者耗费的心血,还是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这部歌舞剧在开封市的文艺项目中都是空前的。  然而,这部歌舞剧在诞生之初遭遇了市场生存的困境。全国两会期间,《清明上河图》高调晋京演出,在为两会献礼的同时,创作者也希望为这部歌舞剧寻求市场运作的突破口,让这部文化精品在更为广阔的平台上向世人展示宋都开封的文化魅力。  3月7日和3月8日晚,大型原创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以下简称《清》剧)作为献给全国两会的一份厚礼,在北京天桥剧场接连演出两场。这部歌舞剧以地方色彩浓郁的乐曲、精美绝伦的服装舞美、精彩纷呈的歌舞杂耍,向人们呈现出千年前醉人的盛世风情。  这场文化盛宴在京城引起强烈反响,观看演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纷纷给予高度赞许,众多媒体对演出盛况进行了及时报道。  开封市委、市政府主办的这次晋京演出,被看作是《清》剧迈向演出市场的前奏。这部歌舞剧能否和同样诞生于“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风中少林》一样,通过晋京演出迅速提升知名度,在市场上有所作为,来自京、沪、豫三地的100多位主创和演职人员在共同期待着。 
【开封联手陇海-兰新沿线其他地市共同推介“穿越中国”之旅】 2007中国西安(国际)旅游博览会主要活动3月7日全部结束。记者从市旅游局与会负责人夏丰处获悉,在刚刚召开的陇海-兰新沿线城市旅游局局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来自开封、郑州、洛阳、西安、连云港、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25个地市的代表共同商定打造华夏文化旅游“金腰带”,以陇海铁路为纽带,以“穿越中国”之旅为主题,联手打造横跨东西部的“陇海-兰新陆桥旅游板块”。 据了解,陇海-兰新沿线城市旅游局局长联席会议从2004年起举办,每年举行一次,以整合和重组丝绸之路沿线地市区域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交流,推行区域无障碍旅游为主旨,开封是首批加入的城市之一。陇海-兰新经济带横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长达4000公里,涵盖了孔孟之乡、中原大地、始皇故里、丝绸之路等中华文明积淀最为深厚的辽阔地域,演绎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加之从东海之滨到西域边陲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为陇海-兰新沿线地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夏丰介绍,与会各地市旅游局共同签署了有关协议,约定将联手打造旅游产品体系,以“穿越中国”之旅为主题,推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分门别类的系列产品,包括历史文化游、华夏之路游、宗教游、胜景游、民俗游、祭祖寻根游、体育健身游、红色旅游等,并将陇海-兰新沿线各地市的代表性产品汇集成册,编印出《“穿越中国”之旅旅游指南》,推向国内外市场。陇海-兰新沿线各个地市将进一步建立合作互利的联合宣传促销体系,通过置换播放旅游宣传片和网页等形式相互促销;同时推进旅游咨询、救助、投诉受理为一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跨区域的联动服务,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提高旅游投诉处理水平。 作者: 杨晓川 2007-03-09 11:24:36 来源: 汴梁晚报
【质监护航 兰考起重业大步“跨栏”】 近日,河南省兰考县起重机制造业捷报频传,亮点纷呈。有6家企业的产品通过了型式试验,其中3家企业获得了制造许可证,另外3家企业即将获证;起重机产销量全线飘红,比去年增长了20%,成为该县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起重机制造业是兰考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这些起重机生产企业未取得制造许可证,再加上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当地这些生产企业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起重机制造业又是一个特殊行业,如能健康发展,将会成为当地的城市名片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果管理不善,有可能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隐性炸弹。  兰考县质量技监局的一位负责人说:“为了促使兰考县起重机制造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县质量技监局先从思想上纠正重监督轻服务的倾向,提出了规范与发展并重的思路和监管与服务和谐发展的工作理念,找准监管与服务的黄金分割点,在打击以旧翻新、以次充好生产起重机不良行为的同时,通过规范管理,来帮助企业取得制造许可证。”  据介绍,兰考县质量技监局为使当地的起重机制造业规范发展,先对起重机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掌握每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企业档案,根据不同企业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帮扶。还向有关企业下达限期办证安全监察指令书,起草了《关于兰考县起重机械厂存在问题的汇报书》,并上报县政府,利用政府的作用和影响来加强监管。  与此同时,兰考县局把为起重机行业服务纳入日常工作范畴。2006年,兰考县质量技监局帮助兰考永昌机械厂等企业编写标准,并顺利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实现了该县制造许可证零的突破。在去年合肥农机展览会上,兰考永昌机械厂参展的样机被客户抢购一空,外地客商也纷纷与该厂签订了购货合同,这给当地起重机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使该县起重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兰考飞龙工程机械厂也是兰考县质量技监局帮扶的受益者。该厂负责人说:“去年在山东青州、安徽阜阳质量技监部门对起重机械的检查中,十多个起重机生产厂家的产品都被查处,而我厂生产的产品因具备制造许可证,当天便被放行。目前生产的产品也供不应求,这都是县质量技监局对我们帮扶的结果。”  为促进兰考起重机行业和谐发展,避免个别企业为了价格优势而偷工减料,使产品质量受到影响,兰考县质量技监局提出了成立兰考起重机协会的设想,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去年9月21日,由县政府牵头,以县质量技监局、县工业局和14家起重机生产企业为成员的兰考起重机协会正式成立。行业协会的成立,避免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将企业纳入到了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求发展的良性轨道上来。  兰考县质量技监局服务企业的做法得到了兰考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质量技监局服务企业行动迅速,措施得力,效果明显,经验值得推广。  (《中国质量报》)作者:宋晓霞 徐龙绪 孙中杰
【 代表十提定牡丹为国花 人大答复08年前确定 】 中国种植牡丹已有1500年历史 全国人大代表邓志芳今年第十次提出建议:“将牡丹定为国花。全国人大已经明确表态,2008年奥运会前会确定国花。所以今年我还要把这个议案提上去。” 案由:评选国花 牡丹呼声最高 邓志芳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花评选一直是国内花卉界议论的话题,并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国花评选历经20余年,有关国花的各种主张纷纷呈现,但把牡丹确定为国花的呼声尤为强烈。 1994年,人大通过了“一国一花”方案,牡丹以占评选总票数58.06%的优势入选国花。 案据:牡丹象征安定繁荣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牡丹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人间和平、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邓志芳说,牡丹代表了我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 经过一千多年的精心培育,牡丹的栽培范围已遍布全国。目前,全国除海南省外,各省(区、市)都有牡丹种植。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河南等牡丹生产区的牡丹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品种已达1156个,分三类十型九大色系,已经形成集牡丹生产、观赏、科研、加工、旅游和种苗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邓志芳说,“牡丹”新品种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洛阳、菏泽每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牡丹在历次国际花卉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扩大了牡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建议:尽快将牡丹定为国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渐临近,我们有必要尽快将牡丹这个中华民族共同喜爱、世界人民十分认同的花卉确定为国花。”邓志芳说。 2005年全国人大会上,她和其他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评定牡丹为国花的建议。会后全国人大给了他们一个书面答复,称在2008年之前,全国人大会把国花确定下来。“今年是我第十次提交这个建议了,希望全国人大能尽快批准。”记者 曹帆 侯亚媚 郭富 (责编:张艳茹)
【 代表十提定牡丹为国花 人大答复08年前确定 】 中国种植牡丹已有1500年历史 全国人大代表邓志芳今年第十次提出建议:“将牡丹定为国花。全国人大已经明确表态,2008年奥运会前会确定国花。所以今年我还要把这个议案提上去。” 案由:评选国花 牡丹呼声最高 邓志芳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花评选一直是国内花卉界议论的话题,并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国花评选历经20余年,有关国花的各种主张纷纷呈现,但把牡丹确定为国花的呼声尤为强烈。 1994年,人大通过了“一国一花”方案,牡丹以占评选总票数58.06%的优势入选国花。 案据:牡丹象征安定繁荣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名贵花卉,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牡丹花历来被人们视为人间和平、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邓志芳说,牡丹代表了我国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家兴旺发达、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景象。 经过一千多年的精心培育,牡丹的栽培范围已遍布全国。目前,全国除海南省外,各省(区、市)都有牡丹种植。 “近年来,特别是山东、河南等牡丹生产区的牡丹种植面积达数十万亩,品种已达1156个,分三类十型九大色系,已经形成集牡丹生产、观赏、科研、加工、旅游和种苗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邓志芳说,“牡丹”新品种与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863”计划。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洛阳、菏泽每年一度的国际牡丹花会的成功举办,以及牡丹在历次国际花卉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进一步扩大了牡丹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建议:尽快将牡丹定为国花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渐临近,我们有必要尽快将牡丹这个中华民族共同喜爱、世界人民十分认同的花卉确定为国花。”邓志芳说。 2005年全国人大会上,她和其他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评定牡丹为国花的建议。会后全国人大给了他们一个书面答复,称在2008年之前,全国人大会把国花确定下来。“今年是我第十次提交这个建议了,希望全国人大能尽快批准。”记者 曹帆 侯亚媚 郭富 (责编:张艳茹)
【开封联手陇海-兰新沿线其他地市共同推介“穿越中国”之旅】 2007中国西安(国际)旅游博览会主要活动3月7日全部结束。记者从市旅游局与会负责人夏丰处获悉,在刚刚召开的陇海-兰新沿线城市旅游局局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上,来自开封、郑州、洛阳、西安、连云港、银川、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25个地市的代表共同商定打造华夏文化旅游“金腰带”,以陇海铁路为纽带,以“穿越中国”之旅为主题,联手打造横跨东西部的“陇海-兰新陆桥旅游板块”。 据了解,陇海-兰新沿线城市旅游局局长联席会议从2004年起举办,每年举行一次,以整合和重组丝绸之路沿线地市区域旅游资源,促进区域旅游合作、交流,推行区域无障碍旅游为主旨,开封是首批加入的城市之一。陇海-兰新经济带横贯我国东部、中部、西部,长达4000公里,涵盖了孔孟之乡、中原大地、始皇故里、丝绸之路等中华文明积淀最为深厚的辽阔地域,演绎了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加之从东海之滨到西域边陲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为陇海-兰新沿线地市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据夏丰介绍,与会各地市旅游局共同签署了有关协议,约定将联手打造旅游产品体系,以“穿越中国”之旅为主题,推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分门别类的系列产品,包括历史文化游、华夏之路游、宗教游、胜景游、民俗游、祭祖寻根游、体育健身游、红色旅游等,并将陇海-兰新沿线各地市的代表性产品汇集成册,编印出《“穿越中国”之旅旅游指南》,推向国内外市场。陇海-兰新沿线各个地市将进一步建立合作互利的联合宣传促销体系,通过置换播放旅游宣传片和网页等形式相互促销;同时推进旅游咨询、救助、投诉受理为一体的合作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跨区域的联动服务,并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同提高旅游投诉处理水平。 作者: 杨晓川 2007-03-09 11:24:36 来源: 汴梁晚报
兰考超限站月票成敛财工具 纵容超载 ·首页 ·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财经证券 ·产业市场 ·国际经济 ·地方新闻 ·时尚生活 ·科技频道 ·CE读书 ·中国图片 中国经济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广角 > 社会广角更多新闻 > 正文 兰考超限站月票成敛财工具 纵容超载 --------------------------------------------------------------------------------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2007年03月07日 16:21 刘 畅 兰考超限运输检测站出售月票现象让人费解,有的司机开始质疑:超限站本是道路的一道保护屏障,而现在却成了敛财工具,这是超限站,还是收费站? 在不少司机口中流传着一个对河南公路凹凸不平现象的经典段子:在汽车上睡觉,道路颠簸的话,不用睁眼看,肯定是行驶在河南的公路上。什么时候道路不颠簸了,那就是已经出河南境了。 河南省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道路不好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河南省境内道路的超重车辆很多。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在河南省设置了132个超限检查站治理车辆超载,但依然改变不了该省境内公路上超载车辆成群结队的现象。 近日,记者接到多个司机投诉称,他们在通过国道310线兰考超限运输检测站时,该站向经常经过此地的货车司机出售“月票”。在经过该超限站时,司机只要出示一下“月票”,即使超载很多,也会畅行无阻。如果不买“月票”,超载车辆只要交20元钱,不用卸货就可以通过。 “月票”成为通行证 2007年1月11日上午,记者赶到国道310线兰考超限运输检测站了解情况。在该站附近记者看到,拉砖的车辆被超限站的执法人员拦下,有的司机和执法人员说几句就被放行了,还有的司机出示一张纸,在一张小票上签个字也被放行了,货车没有被要求检测。 2007年1月11日下午6时10分,在该超限站东约1.5公里处,一辆拉砖的轻型货车被一辆车牌号为豫B27030的汽车拦在路边。从豫B27030汽车上下来3个身上穿着带有“路政”字样的反光背心的人,他们和货车上的司机交谈着什么。 记者随即过去了解情况。货车司机对记者说:“我的‘月票’今天是最后一天,他们(超限站的工作人员)就开车拦我的车了!”记者从现场一名工作人员的胸卡上看到,带队的是G310兰考超限站的书记张长海。张长海称,小货车从超限站经过时,撞坏了超限站的“桶”,他们才驱车过来追赶的。 记者跟随张书记来到超限站,发现写有“路政”二字的桶并没有被撞。这时张书记解释说,站上的工作人员没有将情况汇报清楚。 下午6时30分,货车司机和记者一块来到张书记的办公室。在办公室内,货车司机对记者说:“我的车刚买两个月,经常拉砖从此超限站经过,共买了两个月的‘月票’,每个月200元钱。”货车司机还没有说完,张书记便大声喊道:“你不要胡说,我这就不卖‘月票’!你的‘月票’呢,拿出来……”吓得货车司机急忙告诉记者:“‘月票’丢了。” 出了张书记办公室,货车司机找到了一张折得皱巴巴的“开封市交通局交通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告诉记者,这就是“月票”,拿着它就能在兰考超限站畅通无阻。从“月票”上记者看到,违法事实一栏写着:该车经检测为2轴车,货重25520Kg,超限5520Kg,擅自超限运输。处罚依据一栏写着:《公路法》第76条第五项。处罚决定一栏写着:行政罚款200元整。开具的时间是2006年12月11日,和货车司机所说的“月票”到期(2007年1月11日)正好吻合。 记者随后询问了其他从此超限站经过的货车司机。他们告诉记者,该超限站经常追赶车辆,强行拦车,将处罚书当“月票”卖,并且只卖给那些经常从此通过的车辆,特别是附近拉砖的车辆。一位刚从超限站通过的拉砖司机拿着“月票”给记者算了一下账:“买一张‘月票’花200元钱,可以保证一个月内没事;如果不买‘月票’,超载车辆通过一次要交20元钱。就是一天一趟,一个月也要交600元。谁也不想买‘月票’,但是不买又没有办法。”还有的司机称,拉砖司机开的是农用车,有一些司机没有经过正规培训,遇上超限站的人追车,司机一慌就容易出交通事故,出了事故就是车毁人亡。 2007年1月16日上午,开封市交通局负责管理该超限站的负责人陈健见到记者说,他们超限站根本就没有办理什么‘月票’。“‘月票’这个概念不能弄错,假如说我们站存在这种情况,就等于私设小金库,是违法的。”陈健说。 由于陈健认为超限站反映的情况和投诉人以及记者所说有出入,他表示回去后再次进行调查,若真的像记者调查的那样,他自己也负有一定责任。
【 屡遭破坏 开封市“大梁门古马道遗址”喊痛 】 大河报报道:昨日,记者在开封“大梁门古马道遗址”现场看到,展示厅外围一米处到处是玻璃碎片。厅内杂草丛生,房顶的玻璃大部分碎落至展示坑中,雨水可以直接冲刷在遗址上,厅内各种垃圾随处可见。  开封城墙是国家第四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城墙的一部分,“大梁门古马道遗址”2000年的发掘出土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但遗址展示厅自2004年建成后一直遭到人为破坏。河大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东涛告诉记者,目前展示的明清城墙遗址由于雨水的冲刷,表层布满了青苔,受到外来污浊空气的侵蚀,墙体砖层将会慢慢脱落。而古马道受地下水及雨水的侵蚀也会出现相同情况,这将彻底使其丧失珍贵的考古研究价值。会对开封乃至全国考古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开封城墙管理所郭世军书记说,破坏遗址展示厅的行为是从去年春天开始的,第一次被砸了三块玻璃,他们立即重新进行了安装,但此后这种破坏活动屡禁不止。他说:“展示厅更换一块大玻璃要1000元左右,全部更换大约要10万元,我们现在已经没有财力重新安装玻璃了。”  他表示,白天他们对遗址展示厅进行不间断巡查,但城墙管理所一共就四个人,还要负责全市14.4公里的城墙保护,受人力限制进行24小时巡查根本做不到,而严重的破坏活动往往就发生在深夜。  
【开封王琪表演拿手“绝活”——单手举60公斤杠铃68次】 春节期间,开封空降兵某部一连士官王琪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他单手擎起60公斤重的杠铃,连续完成了68次,创造了一项新的大众体育纪录。王琪系该部一连班长,1.81米的个儿,身材魁梧,读书的时候就爱好体育运动。参军入伍后,他在官兵中参加各项比赛总是拿第一,没人能及,战友们特别佩服他的手劲儿。每逢训练间隙,王琪总爱找别人扳手腕,只见他一吸气,一咬牙,就将对手制服了。就凭借这股子虎劲儿,在部队组织体能比赛时,他特意选报了举杠铃项目。在战友面前他单手将60公斤重的杠铃举过头顶,战友们在一旁呐喊助威,60、61、62……竟连续完成了68次。提起王琪没有不佩服的。平日除参加专业训练外,他还根据自己的情况科学地制定了训练计划。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他都坚持不懈。为了不影响战友的休息,他经常偷偷地一个人来到器械室,先作150个双手举哑铃,然后是200个俯卧撑,接着又在器械上做组合练习,有时每晚还要到练兵场打一阵沙包。随着时间的增加,强度也在增加。在最初的时候,王琪累得双手拿不住筷子,吃饭时他就用勺子。战友们心疼他,可他却笑着说:“不碍事,过两天就好了。”困难对于王琪来说真是不算什么,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他举起杠铃来轻松自如,一次能做几十个。一亮胳膊,那突起的肌肉一块一块的,真惹人羡慕。单手举杠铃要求挑战者必须用单手,左右手不限,举杠铃时每次需举过头顶,中间可以停顿但不能把杠铃放地上,挑战不计时间,计算最后连续的次数。郭博文谭荣勇  (来源:中国体育报)
开封石锁人【 组图 】 日前,推开古朴的东大寺大门,一群身着白色运动服练石锁的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他们的手中,石锁的重量仿佛消失了一样,粗糙的石头被赋予了生命,表现出人与石的息息相通。石锁这项民族传统体育瑰宝正在开封熠熠闪光。 名声不胫而走 一只重达15公斤的石锁从开封市东大寺回族石锁表演队队员马青海的头顶飞过,向他身后落下,说时迟,那时快,他一转身右手一伸,用拳头顶住了落下的石锁。12岁的郭中正年纪虽小却身手不凡,只见他右手持锁于体前,向裆下摆锁,回摆至体前时,肘关节微屈,快速提,压手腕,将锁抛出高于头部并旋转1周,左手稳稳接住。66岁的马子建不甘示弱地玩起了“腰穿”、“掏腿”等绝技。狄科、王龙哥俩则马步站立,全身放松,耍起了双人花样石锁。 伴随着他们抛、接、举等动作,石锁上下翻飞,左右旋转,锁随人转,人随锁动,刚柔相济,令人眼花缭乱。 “他们这帮人可都是身怀绝技”,开封市伊斯兰教协会秘书长郭宝光介绍说,开封东大寺回族武术源远流长,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开封市东大寺回族石锁表演队曾于1995年、1999年、2003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了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三次均摘取了石锁表演金奖。而2006年,开封武林新秀鲍峰更是在第三届全国武术功力大赛上勇夺石锁上拳冠军。开封石锁人的绝技展示还于2005年11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开封石锁队的名声不胫而走。
【肖秋成把开封美名传遍边疆】 春节了,记者惦记着徒步中国边疆行的开封壮汉肖秋成,便拨通了他的电话。出发130多天了,行程已近4000公里,如今的他怎么样呢? 电话通了,手机那头传来肖秋成激动的声音:“哎呀!是家乡晚报的电话,太感谢了!我真是好想你们啊!春节好吧!” 肖秋成去年10月10日从连云港出发,沿着顺时针方向徒步向南。4个月过去了,他走了江苏、浙江、上海、福建4省市的边疆线,春节前来到厦门海边一个土建工地。过节了,民工们都回家了,当地政府和旅店也都放假了。肖秋成住不成店也盖不成章,却巧遇工地老板喜欢这个开封壮汉,喜欢听他讲开封的故事,热情地把他留了下来。工地上有了看场的,肖秋成也有了住处,真是两全其美。肖秋成说:“两平方公里的工地上,共有5个活的,我,加上4条狗。” 今年43岁的肖秋成是开封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他小时候就有走遍中国边疆的理想。然而,因为工作忙,还要赡养老人、抚养女儿,他一直把理想埋在心底。如今二老辞世了,女儿上大学了,自己也有了一点积蓄,他边疆万里行的理想像火一样又开始在心底燃烧。去年,在妻子和朋友们的支持下,他终于成行了。他要用5年走遍中国边疆16个省区的2000多个村庄、岛屿,行程计10万公里。出发前,肖秋成到本报社来辞行,报社老总告诉他:“走遍千山万水,读懂社会风情,磨炼精神意志,传播开封美名。”肖秋成说:“放心吧,历尽千辛万苦,只要一息尚存,我一定走完全程。”出发了,这位壮汉真的没有再回头。他背着30公斤的行囊,每天以35公里的速度前进,日出而行,日落而息,风雨兼程。他要让全中国边疆的人都知道今天的开封,他要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下祖国的山水风情。每到一地,他都会到当地政府和报社,让他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盖一个当地政府的公章,并到邮政局盖一个邮戳。两本盖满公章和邮戳的笔记本已经寄回开封。记者数了一下,总共366枚。 最令人感动的是笔记本里那一段段鼓励肖秋成的话,“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一路平安”的祝福像潮水般托起着他。肖秋成,把一个勇敢坚毅的开封人形象传遍了他走过的村村寨寨。路经之地的人们看了肖秋成的事迹,无不为之感动,有陪他走一段的,有愿意资助他的,也有记下他的手机号、经常发短信鼓励他的。现在,肖秋成的手机上已有200多条新朋友发给他的短信。 肖秋成说:“外地人对开封很感兴趣,一些有钱的老板也愿意到开封来投资。春节期间,浙江乔一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柳相法先生就到开封来考察了,他想在开封办一个大型服装厂,还准备回家时先带走500名缝纫工人。”电话那端的肖秋成滔滔不绝,有很多话要对记者倾诉,他说:“已有30多家媒体报道过我的事迹了,他们都管我叫‘开封壮汉’、‘开封英雄’。我真为自己有这么多人关注而自豪,我的名字承载着开封人的声誉,我一定要为开封人争光。”许多人知道了肖秋成后,真心实意地想资助他,他都一一谢绝了。肖秋成说:“我不会要别人一分钱的,我要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完成我的征途。”一路上,肖秋成从不与人发生争执,从不坐车,就是从住过的旅店出发,也要帮旅店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好再走。他把每天的开支控制在20元之内,一日三餐7元到8元,晚上住宿5元到10元。离开开封时,肖秋成的体重73公斤,现在体重60公斤,人瘦了许多,但精神却更加饱满了。他说:“人生很短,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全力付出。现在,我的目的比出发时更明确了,我在做一件普通人做不了的事,我是用生命来实现理想的。”是的,肖秋成还刚刚启程不远,随后的路途更艰险,他要出福建过广东,走广西进西藏,跨越新疆。无数座山岭要等他攀登,茫茫草原在等他跋涉,戈壁滩、大沙漠、无人区……狂风暴雨、烈日严寒……但肖秋成说:“只要还有一口气,一定胜利回去。” 电话挂了。肖秋成一路奔走、艰难前行的形象浮现在记者眼前,肖秋成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回荡在记者耳畔。肖秋成,祝你一路走好! 作者: 陈剑平 2007-02-25 09:59:52 来源: 汴梁晚报
【大年初一,开封市景点接待游客13.8万人次】 节日气氛浓、年味足,在开封过春节与在香港过得真不一样。”昨日是大年初一,也是春节黄金周的第一天,9时未到,开封府门前就聚集了两个香港旅游团队。景点正式开门前,开封府广场上已经有300多名游客等待入园。同样火爆的场面昨日发生在全市各大景点。我市春节黄金周首日旅游接待情况异常火爆,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比往年有大幅增长。 昨日上午,在龙亭湖风景区,清明上河园、龙亭公园、中国翰园等景点周围停满了外地车辆,游客数量完全可以同旅游旺季“五一”、“十一”黄金周相比。通往龙亭湖风景区的交通干道上,外地车辆猛增,其中以郑州市车牌居多。大梁路、西门大街上排起了长长的车龙。各大景点内,到处悬挂着的红灯笼把节日的古城装扮得格外喜庆。游客逛庙会、看民俗表演,深刻感受到我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重的年味。 中国翰园负责人姜斌激动地告诉记者,按照往年情况,初二以后景点人流才比较多,但今年春节第一天游客进园人次就有两万多,这一数字比往年要翻一番。龙亭公园副主任刘荣说,初一景点门票收入是往年的3倍多。记者了解到,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大相国寺等景点昨日接待游客人次也至少是往年的一倍。据市旅游局统计,大年初一,全市旅游接待总量达13.8万人次,同比增长62.4%;全市旅游总收入达1620万元,同比增长63.6%,两组数字均有大幅增长。 对此,旅游业内人士分析说,大年初一天气晴好,周边地市的游客纷纷到我市过年,从而造成来汴旅游人次比往年猛增。这一方面是由于郑开大道开通及初一我省交通干道不收费,另一方面,我市各大景点春节期间举办的民俗、庙会、灯会等活动已经形成品牌,营造的节日气氛非常足,对周边地市游客有相当强的吸引力。
赵雅芝凄美再婚的沧桑内情【图文】 相信有些朋友也知道,赵雅芝祖籍河南开封,出生于香港。赵雅芝毕业于香港天主崇德中学,毕业那年正赶上日本航空公司在香港招聘空中小姐,梦想环游世界的赵雅芝便去面试。天生丽质的她过关斩将,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香港飞至日本的航班飞机上的一名空中小姐。这份工作虽然没有使她环游世界,却也跑了不少地方,增长了很多见闻。随后,香港无线电视台举办香港小姐选举,标准是美貌与智慧并重。当时赵雅芝在妈妈的提名支持下参加了竞选。当年参选的佳丽,自然没有今天的女郎开放,从服饰到思想都保守的多。偏偏在选美台上,又有穿泳衣环节,这对于第一次参选的佳丽们,无疑在心理上增添了很大的压力。而当时的赵雅芝在台上体现出相貌端庄与身材苗条,同时答辩机智沉着,经过紧张激烈地角逐,阿芝最终获得了这届港姐竞选的第四名。当年她虽未夺冠,但是却被制片商和导演分别看中,出演了热播电视剧《乘风破浪》中的美少女而迈进了影视圈。其后,她又饰演了大型古装电视连续剧《楚留香》中的苏蓉蓉,由此而一炮打响,开始成为出演古典美女的第一人选。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又连续主演了《上海滩》《金华烟云》《新白娘子传奇》《豪门夜宴》等影视剧,逐步红遍东南亚。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