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房夫人 粽房夫人
关注数: 4 粉丝数: 4 发帖数: 273 关注贴吧数: 3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转贴) 丧家狗:我读论语 自序    ● 李零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古典文献专业,也给本科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负责教其中的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一            我的讲义,正标题是“丧家狗”,副标题是“我读《论语》”。首先,我想把这个题目解释一下。    什么叫“丧家狗”?“丧家狗”是无家可归的狗,现在叫流浪狗。 无家可归的,不只是狗,也有人,英文叫homeless。    在这本书中,我想告诉大家,孔子并不是圣人。历代帝王褒封的孔子,不是真孔子,只是“人造孔子”。真正的孔子,活着的孔子,既不是圣,也不是王,根本谈不上什么“内圣外王”。“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这是明明白白写在《论语》里面的话(《述而》7.34)。子贡说,孔子是“天纵之将圣”,当即被孔子否认(《子罕》9.6)。读我的书,你会明白,为什么孔子不接受这个荣誉,而他的学生一定要给他戴上这顶帽子。很多人都并不明白,这顶帽子的含义是什么。    我宁愿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他很执着,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这才是真相。    当年,公元前 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    他只承认自己是丧家狗。    孔子失望于自己的祖国,徒兴浮海居夷之叹,可是遍干诸侯,还是一无所获,最后老死于鲁国。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很多知识分子的宿命。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至于副标题么,非常简单。我的书是用我的眼光写成,不是人云亦云,我才不管什么二圣人、三圣人怎么讲,某某大师、小师怎么讲,只要不符合原书,对不起,我概不接受。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    我这个人,“文革”受刺激,比较多疑,凡是热闹的东西,我都怀疑。比如现在的“孔子热”,我就怀疑。我读《论语》,是为了破除迷信。第一要破,就是“圣人”。    读他的书,既不捧,也不摔,恰如其分地讲,他是个唐•吉诃德。    这是我的印象。二            其次,我想讲一下,为什么过去我不爱读《论语》,现在却要卖劲儿读《论语》,而且是当作一部最重要的经典来读。    我先讲不爱读《论语》是怎么回事。    坦白地讲,我读《论语》,是重新补课。这本书,我过去读,中学就读,但不爱读,一直没下过功夫,一字一句仔细读。    当年读《论语》,我的感受是,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    我想,如果没有心理暗示,像我小时候一样,像很多外国人一样,既没人劝我尊,也没人劝我不尊,很多人的感受,可能和我一样。    我更喜欢《老子》、《庄子》和《孙子》,戏称“老装孙子”。
《飞行日志》其他演职人员介绍 韩可一,字凡杰,毕业于电影学院摄影系,天资聪明再加上后天勤奋走上了导演之路,先后从事广告及MTV创作,去年李宇春的MTV《甜蜜的我爱你》就是出自他手。《飞行日志》是韩可一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剧本也由他本人完成。音乐励志题材及与超女再次合作,相信会为影片取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飞行日志》主创摄影指导杜杰,毕业于电影学院摄影系。最新作品《疯狂的石头》。 六月,原名章珺,处女座女生。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剧中饰演飞飞的好朋友——萝卜。六月不仅精通国语、日语、英语、粤语,而且她的血管里似乎天生就流淌着艺术家的天分,不仅唱作俱佳,在音乐和主持节目方面也很是了得。这次在《飞行日志》中出演女二号,一个热爱音乐、忠于友情的精灵样的女孩,在剧中将陪伴许飞一起走过一段音乐道路。【剧情简介】《飞行日志》是由视袭影视与成龙影业中国部共同打造的中国第一部青春音乐励志电影。影片以社会“主动力”人群代表阿行(黄觉饰)和小飞(许飞饰)等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们在为音乐理想而拼搏的过程中,对自我个性的坚守和对梦想的追求。影片着力捕捉年轻一代的价值观、思想力、行为特征和生活方式,力求用唯美的画面语言和音乐特质,勾勒出人人向往的、追逐梦想的生命轨迹。  小飞与萝卜是音乐学院的好朋友,机缘巧合认识了酒吧老板——阿行。在萝卜的撮合下,有着相同音乐理想的小飞和阿行彼此靠近,但最终却失之交臂。渐渐地,小飞的星路旅途开始闪亮、璀璨,可是她却觉得当初的梦想离她愈发遥远。几经思量,小飞决定放弃眼前的浮华,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又在她梦想旅途上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障碍。此时阿行适时出现在了她身边。物是人非,他们还能走到一起吗?几经磨难,小飞能够冲破藩篱,实现当初的梦想吗?  飞行的故事正在继续——
王江月:王朔的另一面 3月15日我们《北京青年周刊》A本的封面人物是王朔,我采写的这篇文章有15000余字,其中有很多王朔的精彩言谈。关注王朔的朋友欲知详尽内容可阅读我们杂志上的全文——王朔:说的就是心跳。这里特选摘其中的“头”和“尾”与大家分享。其中,是我的所见所闻,透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可以了解王朔的不同侧面。引子:〔关键词〕电视、音乐、猫、普洱茶拿到王朔的电话,敲定采访只用了几分钟,三条短信后我们约定第二天下午在他家见。当晚熟悉了一下近期他在不同媒体上的言谈。感觉他是一个主观性很强,表达欲望强烈、言辞犀利、比较情绪化的采访对象。一直在设想谈话的主题以及从哪个话题切入,但几次都推翻了原有的思路。面对沉寂6年曾经文坛上叱咤风云的王朔,我们有太多的话题需要他解读,不是一两个既定主题能概括的。关于采访方式,一向自称“无知者无畏”,“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王朔,会被采访者驾御,掌握话语权吗?我想,在他面前显摆学识滔滔不绝者一定是愚蠢的。谁能比王朔有文化呢!鉴于此,我把自己的作用定位为穿针引线,掌控脉络,做一个态度诚恳、反应灵敏、能适时接上他话茬的聆听者。对话中,我只有一个大概的框架,不限定具体的主题,采用聊天和漫谈的方式。主意已定,忐忑的心情随之释然。到了王朔的家。他在门口接我们,笑呵呵地跟我们打招呼!他胖了些,穿了一件普通不能再不通的格衬衫。引我们进了客厅。因为有沙发,有茶几,有电视,应该叫客厅,但是,其中,还有一张很高很大的床。房间里有些凌乱,主人似乎没有因为有客人来,而刻意拾掇一下。倒也符合聊天的氛围,随意、自然,不造作。有两个细节,跟我之前看到有关他的采访中写的一样:电视开着,但是静音状态,似乎是他喜欢的中央12套。音响中放着音乐,声音很大,但王朔的声音每每能压住它。“猫呢?”这是别人采访中着力描述的。“它在楼上睡觉呢!”王朔边招呼我们边为我们泡茶,他说是普洱茶,“现在都流行喝这个!”特立独行的王朔也赶时髦!他娴熟地调好,然后分别给我们倒在很精致的杯子里。如此热情、随和的王朔,看来有些先入为主的印象需要我们重新解读了。一个轻松的开始,正好是聊天的气场。就从几则新闻聊起吧。……采访后记:〔关键词〕母亲、女儿、女人、曾子墨、王子文与王朔的对话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他很少坐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说话,一会坐在我的对面,一会又坐到了旁边,间或还经常在房间里边走边说。以致我要经常变换录音笔的位置,怕录不清他的话。一度,我曾想抓着录音笔索性跟着他一起在房间里走。那景象一定很滑稽。但是,在不大的房间里,我还是变换了几次位置。一次,他让我在电脑上看他为新书《我的千岁寒》写的序;还有一次,他打开书柜,从里面拿出一个相架,说照片中的是年轻时的父母。我看过去,王朔的妈妈长得很漂亮,很雅致,王朔的父亲一脸英气。王朔说他长得像父亲。他不无自豪地说“我妈是‘第三军医大学’的校花,我爸跟我妈是两个尖子凑到一起了,我当然聪明极了。”还有两次是聊到他的女儿时,他让我看床头、书柜里女儿的照片。很清纯的女孩,眉眼挺像王朔的。在王朔的客厅和另一个他写作的房间里(似乎不太像书房),她女儿的照片很醒目。我发现,提到女儿,之前还嬉笑怒骂言辞激烈不依不饶的王朔一下子就会柔软下来。还有一个话题,让王朔很“和颜悦色”。那就是女人。他多次表明对女同胞的热爱和欣赏,并称现在只接受女记者的采访。总结了一下,她欣赏的女明星按时代分有:50年代的刘索拉,60年代的王菲,70年代的徐静蕾。还有他重点推崇的凤凰卫视主持人曾子墨。他应该没把他划为“明星”的行列,他称她是“知性美人”。聊天中,王朔情绪不错,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所顾忌。以前众多的采访经历中,我常被被采访者叮嘱“这些可不能写啊……”这次,轮到我几次问王朔:“这个能写吗?”每每他都一副敢做感当的姿态:“怎么不能写!”但是,她敢说,有些我还是不能写。王朔替王子文抱不平打官司,让王子文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媒体中。王朔申明,他和王子文的父亲是朋友,他和王子文是邻居,他们的关系很清白。也因此,他从来不忌讳在我们面前夸王子文。采访末了,他带我们去另一台电脑看他的猫的照片时,说王子文和他的猫现都在他家楼上睡着呢!说来也巧,前几天我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演员表中看到了王子文的名字,她演一个叫飞飞的女孩,看电影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很精致很灵秀的感觉。时间不知不觉就过了三个小时。我问王朔说累了吗?他意犹未尽:“不累,聊天多高兴啊!”还说前几天来了几个时尚杂志的女孩,一直跟他臭贫,他喜欢这样的女孩。”但是,拍照的时候他坚决拒绝被人摆来摆去,可以随便抓拍,凡事他都图个自在。握别的时候,接近晚饭时分,我问他平时都在哪儿吃饭。他说自己在家做,他厨艺可好了,可以给自己做一桌子的丰盛的菜。他在房间里给我们叫了出租车,并说外面冷,等车来了再出去。如此细心的王朔和刚才架着机关枪说话时的他反差很大。与他接受另一家媒体采访的结束语——“王朔挥舞着手臂说:我灭了丫们!”不同,他挥着手臂跟我们说的是:“看吧,我天天都进步!”
【转载】广电总局:港台主持人内地主持不得连续超过三期 2007年2月28日 港台主持人内地"淘金"受限制 只能做嘉宾主持 不得超过三期节目  在对选秀类节目的播出时间进行限制后,记者昨日获悉,广电总局又将“紧箍咒”对准了在内地集体“淘金”的中国港台地区主持人。记者从广电总局内部了解到,近日将对卫星频道中有港台主持人参与的节目进行规范,港台地区主持人只能以嘉宾主持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连续主持不得超过三期。   随着两岸文化交流的逐渐多元,港台地区主持人来内地荧屏露脸已从偶尔“串门”发展到长期“定居”,吴宗宪、曹启泰为首的一批“名嘴”纷纷进入主流卫视,以独特的思路和主持风格吸引眼球。如今限令一旦颁布,对于想方设法争夺收视率的地方节目来说,无疑是“温柔一刀”。   吴宗宪担任主持的央视四套《中华情》节目组向记者表示,他们目前只接到通知说,一台节目中不能同时使用两个以上港台艺人作为主持,对于是否不能连续主持三期的情况就不清楚了。湖南卫视一位内部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此前广电总局其实一直有相关政策在发布,2005到2006年曾规定一年中12个月中,每个月就只能用一个港台地区嘉宾做主持人,一人只能上一期节目,因此台里当时考虑邀请黄子佼来主持,就没有获批。   江苏卫视此前已为此吃过“闭门羹”,台里的选秀节目《名师高徒》曾计划邀请曹启泰来主持,结果未得到广电总局批复,理由是曹启泰在内地主持的节目已经够多了。而上海第一财经频道的《上班这点事》自开播以来,就因为曹启泰幽默睿智、恣意洒脱的主持风格而广受好评。如果限令颁布,节目可能要和曹名嘴说拜拜。昨天节目组一位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目前没有收到任何通知,但是如果批文下达会仔细研究寻求对策。“对于政策性文件的迎合,首先考虑的是能否继续保持节目风格,即便要换主持,我们也会从内地选择跟曹启泰主持风格比较相似的人。”   ■相关新闻   选秀限令可以减少恶性竞争   关于广电总局对选秀节目播出时长不得超过两个半月的限制,本地最大的造星平台东方卫视首当其冲,记者昨日采访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总监田明。田明向记者证实,台里确实接到了限制选秀类活动时间的相关通知。不过是否会波及“非常有戏”、“舞林大会”等几个品牌选秀节目还很难说,“目前我们还没有拿到法规的细则,情况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梳理一下自己的节目。”对于这重重“紧箍咒”是否会影响节目的效果,田明否定地说:“这些规定对各方来说都有好处。可以从整体上规范电视市场,净化荧屏,减少恶性竞争。对电视台也是一个正确的引导。只要节目质量过硬同样也会有很好的收视效果,广告商也会得到更好的回报。” 来源:青年报
电影《三峡好人》评论汇集 1 这部电影整体看上去像是一部纪录片,从故事到人物,平淡而沉默,犹如静态写生一般,但又散发着木刻版画的粗放色彩和潜藏的巨大能量,故能带给人很大的震撼力。我觉得很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观看贾樟柯的电影作品。早两年就听说过贾樟柯这样所谓第六代导演的名字,但自从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之后,我对于第六代就产生不太恭敬的先入之见,觉得无非尔尔,还没有到真正独立行走的地步,就如同我对待所谓80后作家的看法一样。我总期待着年轻的文艺家能够早日超越前辈文艺家,但事实却是,越来越多年轻的文艺家的心态和作品渐趋浮躁,几乎成为通病。这部《三峡好人》扭转了我的看法,它的深沉的写实态度和创作功力使我深信中国的青年导演将在不远的将来接过前辈导演的棒子,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电影作品。 很多人觉得贾樟柯现时的作品就象是张艺谋早期写实电影的继承者,都是在致力于向世界揭露中国的丑陋和黑暗。我不知道这样的批评者是不是在开黑色幽默的玩笑,但是据我观察,两人的立足点截然不同,天悬地殊。张艺谋早期的作品譬如《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确实流露出许多故作神秘的暧昧姿态,但究其根本,也正蕴含着对于历史和民族性的深刻反思,虽然他使用的极端表现手法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贾樟柯跟张艺谋不同,我总觉得他是一个乐天派,虽然在电影里表达出彻骨的孤独感和挫伤情绪,但他却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在逆境困苦中坚强忍受的达观精神,这也许更接近于中华民族的精神骨髓。在此之外,贾樟柯大概还具有一点天才导演都喜好的超越思维。譬如他在影片中强行安排飞碟出现以及让那座移民纪念碑突兀地凭空飞升,这当然不能简单解释为衔接场景或表达人物心理的需要,而只能说是一种敏锐的直觉性的表现手法,——即他觉得纪念碑应该飞出地面,或者化作青烟,没有确切的一个理由——让人很难度测他的真实意图。 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地选在三峡移民的奉节县,显示出贾樟柯是一个很善于通过特殊角度观察事物的人,因为这肯定是一个特别容易勾勒出中国普通人真实生存状态的地方。千年古镇,一朝人去街空,成为水底幽坟,在这种错乱纷繁的时空里,人们总是自然地暴露出千奇百怪的生存面貌,或者是借机发财,或者是永沉深渊。在这样坚实而精彩的故事外壳之上,这部电影的故事却主要由两个来自山西的外乡人来完成叙述,他们分别代表着在痛苦生活中的追求和解脱,韩三明从长远的离别走向复合,而沈红则从辛酸的结合走向分离。在影片里,也在所谓人世江湖里,没有人做错什么,即使那个拙劣地学习小马哥抽烟混黑道并因此亡命的小伙子,因为一切都胁裹在残酷的生活里,既然无法逃脱,就只有黯然或欣然地承受。但是生活依然继续,经历过一番匆忙的寻找之后,在一个薄雾的早上,韩三明带领着一群民工兄弟赶往山西的黑煤矿去淘金,他们走得从容而随意,一步一步迈向江边的渡轮,即使他们明知道那也许是一个更深沉的苦难的开端。 (文/流氓虎)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