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被占用 我的名被占用
混吃等死
关注数: 49 粉丝数: 134 发帖数: 7,371 关注贴吧数: 34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再现京北后花园美景 秋季里的多伦,山清水秀,遍野葱茏。西部大开发10年来,多伦县累计围封沙化土地230万亩,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8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6.8%提高到28.73%,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全县210万亩严重沙化面积的70%得到有效治理。  2000年以来,多伦县抓住国家林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坚持国家投资与群众投工投劳及发动社会化造林相结合,采取“封、飞、造、禁、移、调”等综合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2003年,多伦在锡盟地区率先实行全年全境禁牧;2006年,确立了“生态立县”目标,坚持一手抓禁牧,一手抓种树;2008年,在生态全面好转的基础上,多伦又在全区率先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消灭荒山荒坡荒滩的“灭荒工程”;2009年,启动锡盟第一个30万亩樟子松造林基地工程。  2001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北京绿化基金会和多伦县政府共同组织实施了以“治多伦一亩沙地,还北京一片蓝天”为主题的大型公益环保活动。到2009年,共吸纳北京4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数万家庭与个人捐款达700万元。用这笔资金,多伦县在Ⅰ号沙带腹地飞播灌草8万亩、营造黄柳网格沙障1万亩、栽植樟子松治沙林6千亩及杨榆防风固沙林3千亩;建起了大宝治沙生态园、大宝世纪林等一大批社会造林的代表性工程。  过去是沙中找绿,现在是绿中找沙,京北后花园的秀美景色如今又在多伦大地上重新展现。随着生态环境的全面恢复,多伦县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目前,以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多伦湖、大渡口、姑娘湖等旅游景区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46万人(次),收入达1.6亿元。多伦县还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配套政策的落实,引进企业进行山杏和金莲花、蕨菜、蘑菇等土特产品深加工,实现了兴林富民。
这是一篇关于西山湾的文章,大家有什么看法 多伦县以创建多伦湖国家5A级景区为抓手,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和建设五大旅游区为重点,全力推进旅游活县战略。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该县重点建设75平方公里的多伦湖生态旅游景区,配套建设东大山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新颖独特的娱乐场所等设施。多伦湖生态旅游景区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内蒙古恒信实业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3.8亿元,依据景区总体规划,主要进行景区道路、景点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星级酒店等。今年开工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亿元。多伦县生态产业园建设项目。该项目由河北三河东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2.2亿元,主要建设以旅游休闲、商务、商业、娱乐、高档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及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分三期建设。今年力争多伦湖景区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汇宗寺、榆木川(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察哈尔抗战纪念地景区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多伦县是内蒙古距北京最近的旗县。该县深挖京津旅游客源市场,加强与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与围场、丰宁、沽源、张北、承德等地成立了坝上旅游联盟,重点推出自治区四条精品旅游环线之一的北京———丰宁———多伦———锡市———克旗———赤峰———承德———北京旅游线路,打造与周边旗县市区周末游精品线路,形成6—9条独有的精品旅游线路,吸引京津冀地区的游客来多伦旅游。 建设五大旅游区。该县依托碧水蓝天、生态休闲、人文历史、草原风情等旅游资源,突出“草原水乡、生态多伦” 品牌特色,建设以南沙梁、北方沙地植物园为主的漠南生态游览区;以汇宗寺、山西会馆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多伦湖、滦源殿为主的水上游乐区;以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姑娘湖、大渡口为主的生态休闲渡假区;以察哈尔抗战纪念地为主的红色旅游区。 与此同时,该县开展多元化培训,增强从业人员标准化意识。采用理论培训和直观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讲解员到汇宗寺、山西会馆等景区实地观摩学习,模拟讲解,与景点工作人员互相交流,及时掌握景区的最新动态,获取相关资料,并充实到原有的讲解词中;通过电视台向全县公告了《旅行社管理条例》,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的各种表现形式,通过对旅游法律法规进行系统宣传,从而提高旅游者**意识。
多伦县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抓好三个关键 按照“ 2年形成框架、 5年初具规模、 10年基本建成”的目标,多伦县抓住“三个关键”环节,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目前,区域中心城市开工仪式已于8月28日举行,土地收储和农民安置工作进入尾声,今年将完成10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抓住规划引领这个关键。该县高度重视各类规划的编制,始终坚持用科学的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将生态文明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认真做好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生态建设等各类规划。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位,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抓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首要环节是交通,正在紧张施工省道308线一级公路、锡盟进京通道多伦段、省道304线,这三条一级公路将在明年底同时竣工通车,届时可实现3小时进京、 4小时进入曹妃甸港口的目标。多丰铁路和锡多铁路复线也在紧张建设中,即将打通多伦至唐山曹妃甸铁路通道。加上规划中的上都机场,多伦县将形成立体化交通格局。同时,与中心城市相配套的水利、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在积极推进中。抓好产业支撑。依托该县的资源、区位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推动“四个基地”建设。即新兴产业承接地、商贸物流集散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京北旅游胜地。其中新兴产业承接地主要以化工、能源、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推进京锡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为中心城市提高产业层次,吸纳高端人才。商贸物流集散地主要依托联邦、大运万通等物流企业,进一步提升物流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主要是进一步壮大“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导产业。依托伊利乳业、大元牛业、蔬菜深加工等项目,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旅游胜地主要是以该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发挥多伦县人文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独特的优势,深入挖掘草原农耕文化、旅蒙晋商文化等多种资源,逐步发展形成了以南沙梁、北方沙地植物园为主的漠南生态游览区;以汇宗寺、山西会馆为主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多伦湖、滦源殿为主的水上游乐区;以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姑娘湖、大渡口为主的生态休闲度假区和以察哈尔抗日战争纪念地为主的红色旅游区
多伦县马具博物馆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县城的一个小巷内,一座古色古香,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里,有一个马具博物馆。   马具博物馆是48岁的马东升个人出资筹建的,去年正式开业,在自治区文物部门进行了注册。博物馆里珍藏了马东升和父亲、祖父三代人搜集来的3000余件辽、金、元等不同历史时期的马具。古老的建筑与珍贵的民族藏品相得益彰,折射出马背民族粗犷、豪放、大气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人与马、马与马具的文化脉络和内涵。 马具博物馆不仅在当地有名,很多外地人也慕名而来。记者到来时,马东升正在给几个来参观的外地游客介绍展品。马东升的爱人陈艳霞便乐呵呵地给记者介绍起来:“我是马具博物馆的常任副馆长和讲解员。我自己封的,呵呵。”健谈的陈艳霞对马具非常了解,什么马鞍、马镫、马棒、马鞭,汗屉、梢绳、马绊,说起来头头是道。   近300平方米的展厅内,藏品主要分为“全套马具、马蹬系列、多伦马具制作”三个专题,全套马具主要展示游牧民族的审美艺术和精湛技艺,从普通牧民到王公贵族以及男女马具配备的样式、工艺变化等;马蹬系列主要展示了辽金元以来马蹬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和制造工艺。多伦马具制作专题主要展示多伦马具制作历史、工艺流程,以实物见证多伦历史上商业鼎盛时期“跑上海马”等商贸活动等内容。   建博物馆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筹建过程仍然很难,仅马具整理修复一项就非常复杂。在技艺几乎失传、零部件缺失的情况下,为了配齐全套马具,马东升走遍了北京、呼和浩特及内蒙古各个盟市的各大旧货交易市场,有时跑好几天也找不到一件藏品。能收藏到这么全的马具, 马东升费了不少劲。“一次,我在一个老牧民家中发现了一盘好马鞍,那是老人用了多年的心爱之物,我也爱不释手。为了说服老人把马鞍卖给我,我在老人家住了下来,反复给老人讲传承保存马具文化的紧迫性,以及我想留住草原民族的传统手艺、把马具文化传承下去的想法。随后两个月时间也频繁去老人家中,最终感动了善良的老牧民。至今,这件藏品依然是所有藏品中最有价值的藏品之一,它将永久珍藏于博物馆供后人参观。”马东升回忆道。   马东升介绍,多伦马鞍以其选材讲究,造型精美,乘坐舒适,结实耐用等特点闻名各地。一盘上好的马鞍需要5-6个工匠共同制作完成,包括砍鞍子匠、铁匠、银匠、赶毡子匠和皮匠,最后由技艺最好的工匠来完成整体的装配,一盘上好的鞍具才制作完成。整个制作过程精细、复杂、严谨,有时一盘上等的鞍具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过去,我们这里曾是草原地区重要的漠南商埠,每年都有大批蒙古马经多伦销往内地。在鼎盛时期,多伦制作马鞍的作坊达50余家,规模最大的作坊有工匠近百人。”马东升介绍,但目前,当地最后一批马鞍制作工匠都已经七八十岁了,而马鞍制作手艺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掌握,随着马逐渐淡出民用的舞台,从事马鞍制作的工匠会越来越少,这项民族工艺正面临失传的窘境。   马东升现在正筹备成立马鞍具制作传承中心,希望以马具博物馆为依托,培养马鞍制作技艺的传人,保护传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他说:“马鞍对蒙古族来说不仅是骑马的必备之物,而且是骑手和马的重要装饰物,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装饰艺术。马鞍的制作和装饰有着久远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他开这个博物馆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草原文化、马具文化,使草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记者 胡芳报道 我的名被占用上传)
古城多伦二次振兴的机遇 历史上,古城多伦便是京畿重镇,曾是中国北方藏传佛教中心和内蒙古地区商贸中心。同时也是因交通而兴起,最辉煌时期总人口达18万,是当时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后来因交通而衰落。  如今,古城多伦迎来了二次振兴的机遇,一批大交通工程正在多伦大城破土动工。按照规划,从多伦到北京的320公里一级公路通车后,3小时即可进京;从多伦途经唐山到曹妃甸全长420公里的公路通车后,4小时就可到达出海口;定位在正蓝旗和多伦县中间建立的上都机场投入运营时,只需半小时就能从北京到达多伦。这个美好的愿景,将在5年内成为现实。  多伦县委、县政府按照“2年形成框架,5年初具规模,10年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分别突破460亿元、6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16万人,城区面积扩展到24平方公里。计划通过5年~10年的努力,将多伦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生态宜居的区域中心城市和锡盟南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产业层次高端、吸纳人口能力及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旅游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在产业规划及布局上,围绕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着力从现有产业转化升级、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三方面入手,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建设中心城市产业基础。  第一产业,大力实施国家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肉牛、奶牛高产创建工程、标准化奶牛牧场、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础建设、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燕子窝水库等项目,培养壮大“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导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产业,围绕能源、化工、矿产品开发、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建材加工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和装备制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300万千瓦水电、100万千瓦风电、50兆与光伏和200万吨煤炭生产4个能源基地,并形成煤—电—化工—聚丙烯下游产品延伸、萤石—氢氟酸—氟化工下游产品延伸、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农畜产品加工三条产业链齐头并进发展的格局。  第三产业,做大做强旅游、物流、商贸流通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其它服务业,打造京北旅游和商贸物流集散地。
多伦县:昔日不愿造林如今抢着栽树  “以前都把造林当负担,现在都抢着种树,谁家要是没林地,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数钱。”8月31日下午,多伦县大河口乡大孤山村民甄久玲说,今年他们家苗木销售收入达26万元。随着生态治理工程的推进,当地林产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农民中引发了观念**。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影响,多伦县2000年的沙化面积达3365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89.2%,而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初期,由于需要投入资金和劳力,不少农民存在抵触情绪。为此,当地林业部门推行“以造代育”高密度造林模式,于2010年起实施樟子松隔株移植试点,在保留国家规定的每亩最低标准株数的前提下,允许林地使用权人疏减树苗,获取移植销售收益。甄久玲2002年把自家的80来亩山坡地和转包的30亩撂荒地都栽上了樟子松苗,2011年移植销售500多株树苗,获利6万余元,“原先不愿意栽树的人都后悔了”。3年来,该县9个试点村的960户农民目前共销售苗木21万株,户均纯收入5.4万余元。  从不愿造林到抢着栽树的转变,使当地生态建设由过去以政府为主导的艰难推动,发展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快速开展。去年该县实施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造林工程以来,由当地农民组成的55家专业合作社积极参与,目前已完成造林40多万亩。(记者 黄永锐)
咱多伦未来的发展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28.8%(按可比价);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51.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盟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盟比重和位次前移,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现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优势支柱产业和多元化工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00元,年均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8.2%。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80%,城市人口达到12万。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水、电、路、讯等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综合盖度分别达到35%和90%以上。   ——社会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增强,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有效发挥。
大家都来说说咱们家乡多伦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到“十二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0亿元,年均增长28.8%(按可比价);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亿元,年均增长51.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盟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在全盟比重和位次前移,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现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优势支柱产业和多元化工业格局基本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对外开放的领域和空间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600元,年均增长18.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8.2%。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初具规模,城镇化率达到80%,城市人口达到12万。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水、电、路、讯等发展瓶颈制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节能减排达到国家要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和植被综合盖度分别达到35%和90%以上。   ——社会建设不断加强。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增强,民主法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有效发挥。
神秘多伦被地图隐藏的秘密 西山湾资料图片   多伦史称“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泊”,是内蒙草原唯一水资源发达的县域。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的东南端,背靠坝上草原,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旅游产业规模已初步形成,多伦的旅游知名度得以显著提升。   >>宗教   多伦因庙而兴,曾是整个蒙古地区的宗教中心。气势恢弘,精美绝伦的汇宗寺是蒙古高原崛起的一座盛极两百多年的喇嘛教寺庙,是倾注康熙、雍正两代帝王无数心血的皇家寺院。2005年举行盛大的开光仪式,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探究多伦辉煌历史的一处景点。   >>商业   多伦因商而盛,曾是“旅蒙商”真正形成并享誉世界的发祥地。多伦鼎盛于道光同治年间,因旅蒙商业发展而成为北方民族贸易的主要集散地,贸易额有“日进斗金”之说,被誉为“漠南商埠”、“塞外重镇”。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多伦又成为塞外主要手工业产地之一。   多伦淖尔镇(多伦县政府所在地),2008年通过全国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专家组评审,成为自治区首个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县级城镇。多伦   特有的“草原水乡”、“漠南商埠”、“历史文化名镇”、“大型煤化工基地”等名片,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和客商。目前多伦已形成天津-北京-丰宁-多伦(滦河寻源三日游)、北京-承德-多伦-丰宁(皇家避暑三日游)、北京-怀柔-丰宁-多伦-围场-承德(自驾车五日游)等区际线路及生态休闲、沙地风光游、水上风光、自然景观、汇宗祈福、探险游、农家旅游等县内精品旅游线路
多伦昔日北方重镇今日草原明珠 多伦史称“多伦诺尔”,意为“七个湖泊”,是内蒙古草原水资源发达的县域。位于内蒙古中部,锡林郭勒盟的东南端,背靠坝上草原,面向京津唐地区,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公里,距多京二级公路也只有360余公里,是内蒙古到北京最近的旗县,人称首都的“后花园”,塞上草原的一颗璀璨明珠。  以1691年康熙会盟建汇宗寺为起点,开创了多伦蒙古草原寺庙之都二百余年的繁荣。多伦鼎盛于道光同治年间,因旅蒙商业发展而成为北方民族贸易的主要集散地,贸易额有“日进斗金”之说,被誉为“漠南商埠”、“塞外重镇”。商业的繁荣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多伦又成为塞外主要手工业产地之一。当时,多伦县城人口达到20余万人,相当于北京同期人口的一半;各种商号4000余家,年税收60多万块现洋,相当于当时归化城和包头的税收总和。  多伦,300多年前曾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之一,经历了一个繁荣衰落的轮回之后,进入21世纪,在自治区和锡盟城市布局的政策调控下,这座古城将再度令世人瞩目。  2011年9月29日,是多伦县发展史上一个新的起点。这一天,在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选址工作汇报会上,相关领导着眼于全区发展大局,依托多伦县优越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在这里建设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把多伦打造成为锡盟南部5个旗县的经济中心和全盟对接京津唐、向南开放的桥头堡。
多伦县要成为面向京津冀开放的“桥头堡” 本报锡林郭勒7月25日电 (记者 李永桃 实习生 王 蓉 牛倩如)多伦县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做出的关于在多伦建设锡林郭勒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重大决定,统筹处理城市发展与产业基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4大关系,向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富有生机活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幸福安康、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全区前列的宜居宜业区域中心城市迈进,力争成为锡林郭勒盟面向京津冀开放的“桥头堡”。  以产业基础支撑城市整体发展。着力建设新兴产业承接地,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作为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与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努力吸引一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户多伦;提升产业层次,推动多伦电厂、热电联产等一批能源项目开工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延伸煤化工、氟化工两条产业链。  建设商贸物流集散地,以联邦物流、卉源商厦、多伦玛瑙城等商贸物流企业为突破点,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正规化、品牌化水平。  依托伊利乳业、大元牛业等项目,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壮大“肉、乳、菜、薯、林”5大主导产业,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借助元上都申遗成功的有利契机,加快开发生态与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打造京北坝上地区和锡林郭勒盟地区游客集散地。  依托独特的生态和地形,多伦县还突出特色,构建城市山水骨架,留足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地面积比例达到15%。同时,大力发展百万亩樟子松造林、沙棘种植等林沙产业为主的林业经济,使保护生态与富民增收同步推进,力争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林草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突破200亿元和30亿元,城市人口达到12万人。 )
圣火的熄灭 伦敦奥运熄灭圣火引质疑  奥运圣火是奥运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过,伦敦奥运会组织者29日却熄灭火炬,原因仅仅是中央主火炬要从“伦敦碗”“搬家”。这一行为引起德国等西方媒体的质疑。  德国《图片报》30日以“英国人熄灭了圣火”为题报道说,一开始英国人还把点燃奥运圣火保守成“一个天大的秘密”,但仅过了约48小时,奥运会的标志性符号又被他们给弄灭了。  据称,伦敦时间29日晚11时14分,奥运工作人员开始把主火炬移动到场馆里大钟的位置。很多游客对此感到震惊,因为移动过程中主火炬竟然是熄灭的。对此,伦敦奥组委媒体负责人布洛克·道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以为然地说,暂时熄灭主火炬是“为了能成功将它移动到合适的位置”,“熄灭主火炬后再移动,毫无疑问更方便和安全”。她还辩称,“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奥运火种,将暂时被保存在火炬传递时曾经使用过的火种盒内。等待迁移工程完工以后,主火炬将被再次点燃。”   对此,《图片报》质疑称,仅仅因为移动奥运火炬,就必须要熄火吗?之前已有很多人批评,奥运主火炬不应该设在奥林匹克体育场中央的位置点燃,因为这里将进行很多田径比赛。通常,主火炬和圣火也应该让场外民众看到。可是即便是迁移位置后,人们依旧无法从场外看见主火炬熊熊燃烧的情景。  还有的德国媒体称,此前还没有哪届奥运会熄灭过主火炬的奥运圣火。这已经不是伦敦奥运会第一次熄灭圣火,在之前的火炬传递中也出现过熄火事故。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