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念利华😜 新彝人
[嫩颇>纳苏颇>多颇>王姓][多康>嘎摩腊夺]。新时代的彝人、新时代的思维!
关注数: 83 粉丝数: 101 发帖数: 748 关注贴吧数: 61
时隔二十多年后罗婺撒坝地区彝文重返校园,罗婺的又一星星之火。 云南禄劝撒营盘中心小学开设了首彝文班 彝族青年网电 为了弘扬、传承彝族文化, 让更多的彝族孩子能懂彝族历史、说彝 语、写彝文,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撒 营盘镇中心小学开设了彝族地区首个彝文 班进课堂。 撒营盘镇位于禄劝县的中心腹地,昆明水 源地云龙水库的上游,彝族人口占全镇一 半以上,是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内彝族人 口最多的一个乡镇。近年来随着汉文化、 宗教文化的冲击,彝族文化严重流失,多 数孩子不会写彝文,更不要说是懂彝族历 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没有 谁可以剥夺认识了解自己民族历史的权 利,这一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所不允许 的,只是自己放弃而已。有的身在单位的 彝族父母不教孩子使用彝语已是致使彝语 严重流失的原因之一。 撒营盘中心小学开设的彝文班是彝族地区 的一个创举,值得更多彝族地区的学习和 推广,更重要的希望当地的政府、学校的 重视和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口头说重视而 没有实际作为,已是导致少数民族文化流 失步伐加快的原因。 据记者了解,撒营盘中心校彝族文班是由 本校彝族老师张永康发起开办的,在火把 节期间在民族文化展示上买到了一本禄劝 彝学会授课培训教材,回学校后向校领导 申请,得到学校领导高度的支持后开办起 来的。利用周二、周三下午放学后4点到5 点一个小时来教学彝文,目前参加学习彝 文班的学生已有50个左右。 最后已希望禄劝自治政府和教育部门和彝 学会能给这个彝文班多一些支持和重视, 让更多的彝族孩子能够学习使用彝族文 字。让罗婺大地上的彝族文化继续得于传 承和延续。
洛尼山的传说(转载) 在涉及彝族历史的彝汉文资料中,往往提到洛尼山(或乐尼白),传说彝族祖先笃慕在此山避过洪水,其故事在滇川黔桂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并加以神化。这些传说虽情节上略有差异,但据彝汉史料记载,其人其山是实际存在的。笃慕(有的称为仲牟由、堵阿好、阿普独姆、居木乌乌、觉穆斯等,因方言而异)是彝族历史上一个关键人物。马长寿在《彝族古代史》一书里提到关于“彝族始祖仲牟由及春六个后裔六祖的原住地”说:“仲牟由(觉穆乌乌)是彝族传说中洪水时期的人物。四川凉山、贵州西北部、云南各部以及广西西北部的彝族,都有洪水故事的传说,而且没有一个地区的彝族不以仲牟由作为他们的共同始祖的。……虽在传说中带若干神秘的色彩,但历史真实性仍占主要成份,因此,如果我们弄清楚仲牟由的原住地,对于彝族的源流问题,但可得到进一步的科学的解决。”“要解决彝族的起源问题,还要从解决仲牟由的原住地以及仲牟由所衍生出来 六个主要氏族部落的原诠地开始。设使仲牟由的原住地弄清楚了,我们便可以打开彝族起源之谜的门,然后登堂入室作进一步的研究。仲牟由的原居地,无论根据汉文史志或彝文经典,都是异口同声说出是在滇池附近的。……”。《西南彝志》记载,当洪水将要来临时,“仲牟由牵了自己的马,赶了自己的羊,就往洛尼白去了。”方国瑜先生在《彝族史稿》中说:“这是洪水时期仲牟由从云南中部迁徒到云南北部洛尼白的一段故事。……这种说法,跟上面我闪所说的仲牟由的原住地在昆明滇池附近是相吻合的。后来仲牟由为避水患迁到洛尼白。可能是旧日东川府的罗衣山,近禄劝州。……”“传说仲牟由是避洪水迁来的,从何处来有两种推测,一是由蜀地迁居泸阴山,又一是由滇池附近的易门迁居到洛尼白,二说都有可能,但洪水之说,不能认为就是历史事实。”由此可见,洛尼山关系到彝族历史的重要问题,山址究竟在何处,有的学者作过一些分析和推测,但众说纷纭。为了把这个问题弄清楚,笔者曾做过一番实地考查,赐教查阅了彝汉文资料,认为笃慕避洪水的洛尼山应该是在禄劝县云龙区的幸印山(彝语“洛尼白”),在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有关同志参考。 一、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来看,洛尼山就是笃慕避洪水之山。 洛尼山(幸邱山)位于金沙江南岸的禄劝县云龙区,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2973米,北纬25度54分15秒,东经102度27分20秒。当你进入禄劝云龙坝子时,映入眼帘的便是在万山丛中与众不同的红岩峭壁,雄伟壮丽、呈马鞍形的山峰,彝文指路经里写的“象黑色马鞍”就是此山,这座马鞍形的山峰不以高著称,却以“雄伟”驰名,有方志写道:“幸邱山,顶有三峰,可容万象,足称天险”。山顶覆盖着岩石,石缝里长出青松、杂木。山腰,山凹处至今遗留有原始森林的痕迹,山上有当地彝族世袭土官凤氏的营盘遗址(清朝社文秀起义军先头部队也部驻扎过此营盘)。有几处石房,小者可容数人,大者可容数十人避雨。恰与彝文书中提到的笃慕部在“高高的石房里坐”相映证。整个山头以石为主体,主峰下第二台有两重叠巨石,伸出部分形如嘴状,名日洛念本(当地彝语,意为石嘴山)。侧有玉带峰、三条凹进30厘米公分深,五十公分宽的节状槽,槽距约20米至40米,远远望去,如玉甑子,三条带状槽成了天然的“甑箍”。《禄劝县志》有一段描写,“幸邱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四面陡绝,中平衍为,旁为玉带峰,峰腰雪白,宛如玉带,有石室,光明洁净,古木当门,上有龙泉,自树杪落,如疏雨滴石,磴成孔深寸余,瀑布飞流,垂伸曳带,登绝顶,峰峦峻秀,高插云霄,遥望滇池如在趾下……。”这段玉带的描写与贵州彝文书上的“洛尼本”(石甑山之意)相映证。夏秋之季,石头上布满青苔,远远望去象绿色的石山,所以当地彝族不叫它幸邱山只知道叫它为洛尼本。(彝语谓山为本、或白、谓为洛)总之“洛”(石)是此山的特点。 站在洛尼山远眺,可以看到方圆几百里的地区,“遥望滇池,如以趾下”,往东方向是被南诏国封为五岳之一的乌蒙山。再往东便是东川铜矿(彝书里的“召阿已都”)和会泽(大理三十七部之一的闷畔部),往南看可以看到昆明市西山区的普吉,(彝语“背古楷戛”),据云贵彝文记载,当年笃慕(仲牟由)在洪水退后曾以背古楷戛为歌场,大兴歌舞。往西看距此山十多公里有座落鹰山(彝语“旦海本”)再往西侧是武定、元谋方向。东北方向有汤郎山(彝语“突鲁本”),往北看是怕知当山,撒营盘的撒永山、大松树,隔金沙江与四川相望,往山下看有一长形的坝子。云龙河,宜岔河弯弯曲曲在岔河村相汇事显出山青水秀,风景宜人,且有羊肠小道盘旋蜒通向山顶,古往今来有闲表逸致的文人常触景生情,观赏赋诗,留下“一弯玉带白云轻,二水夷笼绕古城”、“高挥云宵有幸邱,名山胜景好遨游”、“三山矗峙多春色,二水横流壮晚涛 ,峻岫催写韵,幸峰耸峭助呤毫。”的诗句。禄劝、武定的彝文指路经里都将阴魂指向这山,为必经之山。 洛尼山下8公里左右有一块平地(现仍为轮 地),彝语称为“啊高米”,与四川传说中的笃慕三兄弟开荒之地“阿高底讨”音义相近。总之,彝族传说中和彝文古籍中洪水泛滥时常提到的几个地名均在洛尼山四周,离此山不远。这绝非巧合,它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证明洪水前后彝族先民部在这一带生活过。 从自然条件上看,这一带气修温和,霜期二至三个月,年平均气温在20度(摄氏)左右,适于多种作物生长,依水傍山,水土条件好,两条河没岸产水稻,半山腰产包谷、麦子,山地产洋芋、荞子等。山坡草场可发展农林牧业,适宜人类居住。 二、从相同或相近的山名比较,禄劝的洛尼山应是笃慕避洪水之山。 在禄劝县防云龙不远的茂山区法古乡也有一个相同的洛尼山,但山小,形状也不象彝文记载的特征。有的说笃慕避洪水之山是在会泽县境,便据笔者亲自赴实地调查,会泽确有一个乐业区,两边系连绵的土山,中间是一条长坝子,没有相似的特征。也有的学者推断洛尼就是乌蒙山系横跨云贵,主峰海拔四千多米,山顶终年积雪,“此山奇绝不可峙,郁郁苍苍 能纪,晦明变化神器暗,千古茫茫谁到此?山鬼啾啾木客号,古藤垣索垂猿猱。”看来,远古并不宜人类居住。 也有认为是在易门的高底黎山,这就更没有确切的依所在了。 三、从历史上看,洛尼山一带川秀丽,历史悠久,是母族先民发源地之一,一直为笃慕后裔——罗婺部的住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蒙氏又于迤西立三十七部,“昔罗婺大酋居此筑寨为群酋会集之处所。”“宋淳熙间,段氏使乌蛮阿励治纳尼共龙城于共甸,又筑易龙城……其裔孙法瓦浸盛,以期远祖罗婺为部名,”唐宋元均为彝族政治文化的中心。直至今日一区有十一个乡,一百零四个自然村,二万余人口,彝族八千七百五十人,是主体民族,分布于云龙、和期、以资、金乌、新山、古宜、新合、联合等几个乡,元明时期罗婺部管辖范围涉及禄劝、武定、寻甸、元谋等等,有的迁徒出其它地区,这样,滇南、滇西、滇东、直到四川均有罗婺支系。 从罗婺的谱系看,罗婺应为笃慕的十四世孙(有彝文谱系为证),双从办婺的后裔凤氏土官谱系往下追寻至明崇桢十六年(公元1628年)。再从现在武定县的山品、法块,申祖村的张姓、李九、和禄劝部份彝族保存下来的家谱上也可以追溯至笃慕时代,所以洛尼山跟彝族历史传说紧密联系,弄清洛尼山确切的地点,对于研究笃慕,研究彝族历史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