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rget4444 target4444
关注数: 10 粉丝数: 81 发帖数: 2,064 关注贴吧数: 37
大佬来了当然先聊音质 对话森海家族三代目Andreas Sennheiser 2014-10-23 森海塞尔 对于2014爵士上海音乐节全部舞台音效设备及调音团队赞助商的Sennheiser来说,也是Sennheiser露脸的机会。恰逢Jazz Festival十周年,Sennheiser CEO Andreas Sennheiser也来站场,和大中华区总裁Marc Vincent一起亮相。Dr. Andreas Sennheiser先生是Sennheiser家族创始人的孙子,与兄弟Daniel其组成双CEO结构,共同的担任Sennheiser的CEO职位。近几年Sennheiser积极参与各种市场活动,包括冠名上海音乐厅,创办Sennheiser Media,推出Urbanite耳机等一系列动作,这时候问题来了: 爱活网:Urbanite系列耳机的风格相对以往有很大的改变,Sennheiser开始注重年轻化市场,明年还会这样的产品发布吗? Andreas Sennheiser:Momentum和Urbanite的确是Sennheiser正在接触年轻市场的产品和方式,我们意识到年轻消费群体对耳机的看法有着巨大的改变,开始对声音上有很强烈的偏好,因此在某种程度上Sennheiser向年轻人提供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增加了耳机在低频上的表现,同时提供一个更时尚的外观。但是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仍然注重以音质为前提,这是Sennheiser家族多年来的核心和根本价值所在;我们会保证所有的新品都会继承Sennheiser的声音传统。除了Urbanite系列,我们基本上不会再增加其他系列,但我们会在Urbanite系列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元素和设计,当然Momentum系列也一样,明年我们就会发布新的款式。(爱活悄悄透露:可折叠设计!) 爱活网:以后HD系列会不会也融入Urbanite的设计元素? Andreas Sennheiser:Urbanite的风格更偏向于年轻人,在未来我们的HD系列也会在外型上有很大的改变,但不是是向着Urbanite的方向,我们会将HD系列上看起来更经典,比如使用更高阶的铝材和钢材。对材质的选择也是提升设计感的一个方向。 爱活网:现在耳机元素越来越多元化,甚至手机厂商都在造耳机,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呢? Andreas Sennheiser:我们在过去几年中确实发现,耳机从一个单纯聆听的装备,变成出门时候身上佩戴的配件,并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厂商投入到这个市场。但大多数厂商仍然只注重外表,缺乏优秀的声学经验,而这些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出来的。对Sennheiser来说,尽管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好的产品,非常好的技术,但发展是旅程,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走每一步我们该去走、去引领的路。在这条路上,追求极致音效是我们唯一关注的方向。 爱活网:听说奥菲斯要出第二代了,是不是真的?可以向我们分享一些研发过程中的趣事吗? Andreas Sennheiser:哈哈,我也听说了!(集体笑场1分钟)Sennheiser其实一直没有停止过更新奥菲斯产品。从奥菲斯推出至今,我们一直在想能够去做什么更新,追求更完美的音质。但完美的声音要求很高,第一代Orpehus从研发到最后产品面世经历了22年,这不是预计的时间,而是我们觉得到了可以令自己满意的时刻,我们才会发布它。所以目前我们无法提供一个准确的时间告知奥菲斯第二代什么时候会发布,因为我们觉得还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不过我有机会听到过试验机型,现在的表现是非常令人惊艳的。 爱活网:最近Sennheiser热衷于开展各种各样的市场活动,比如说“活出Momentum”,虽然宣传效果惊人,但对于Sennheiser而言这些传播带来的实际效益有多大? Andreas Sennheiser:我们进行这样活动希望是把我们的品牌推向更广的地方,并以此认识更多有才华的人,将他们的行为、故事与Sennheiser品牌做连接,让更多人知道Sennheiser。 Marc Vincent:我可以针对中国市场提供一个比较具体的数字:从四月到现在,Momentum耳机销售已经增长了三倍。在下周一,我们将推出一个全新的活动,依然是配合Momentum规划,利用Sennheiser Media平台放出一个全球化的视频,当然也会有中国版本。我们会通过视频表达,带上耳机,我们的生活会随着音乐的不同发生变化。 爱活网:Sennheiser现在在国内的市场活动也越来越多,比如冠名上海音乐厅和现在正在进行的爵士音乐节,能说说中国市场对Sennheiser的重要程度吗?以后会不会推出针对中国市场定制的产品? Andreas Sennheiser:对Sennheiser来说,中国市场的成长速度和量级都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我们非常重视。在蛇年的时候,我们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了88款蛇年定制版耳机用于慈善事业,这些耳机放在网上,两小时内就被卖光,因此我们也有迫切中国市场的需求。 爱活网:相对而言,中国市场销售的Sennheiser耳机还是偏贵,好多人都选择海外代购。对于这一点你们有解决的方案吗? Marc Vincent:8年前我从Sennheiser加拿大派遣到中国开拓市场,相比加拿大,中国本土的环境更具有挑战性,Sennheiser必须在国内告诉大家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牌子,代表什么样的品质。同时还需要一个团队处理售后部分,我们的二级代理制度帮助我们开拓了更多市场,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处理相关的问题。但我们在努力,让更低廉的价格制度尽快到来,但是这个美好需要时间。 爱活网:国内很多的品牌只提供一年质保,而Sennheiser耳机都提供两年,这对你们的设计和研发成本有压力吗? Andreas Sennheiser:两年的质保期其实对Sennheiser来说毫无压力,Sennheiser耳机的质量能很轻松的超过两年,包括现在Sennheiser总部仍有许多HD440正在服役。其实,当我们设计产品的时候,都希望其成为标杆,因此在耐用性和实用性上都会做很多考量。 爱活网:非常感谢Andreas Sennheiser和Marc Vincent两位接受我们的采访。 Andreas Sennheiser:我们也非常感谢你们,感谢你们为Sennheiser在中国市场的传播付出的努力。 Marc Vincent:谢谢,希望你们一会儿能专注享受好音乐。 阅读原文阅读 3748 举报
【转】就建筑设计而言,说说王澍作品。 前提:首先,王澍先生获得普利策奖对中国建筑师的影响是意义重大的,我很钦佩。但同时欢迎同仁们都来畅所欲言,就说建筑。但喜悦中,我们作为建筑师都该反思一些问题,不是么? 王澍先生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后,中国建筑界一度沉浸在喜悦之中,而风头过去,一些质疑声音也渐渐浮现。浙江大学河清教授的批评文章,是最尖锐也最触及本质的一篇。我们节选部分内容在这里分享,括号内为我的个人思考和点评。 ……王澍在杂耍中国建筑符号。王澍两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一次是搬一些中国青砖去,另一次是运一些老瓦片去。中国人要在美国人的场子里露头角,无论搞“当代艺术”还是建筑,都得顺着人家,表面上装潢一点自家土特产,但玩的形式必须是人家的。王澍在建筑上披上一点中国的表皮符号,号称“批判的地域主义”。但他的中国符号只是一种伪装,骨子里是铁杆的西方楞形建筑价值观。【这个观点很新颖,建筑界很少有人会这样想】 王澍主持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工程的主体建筑都是楞形-硬边。中央是一个孤立突兀的炮楼,旁边是一个钢架断头桥。还有一个极简主义楞形的展览馆,像一节过度加长的封闭集装箱。没有窗户,进深短而上下高,完全不适宜搞展览。校区许多建筑的外立面,架了几层老瓦片的披檐,挡光又不实用,与北京街头现代大楼顶上建几个中国式亭子一样恶俗,或如同一个画家在画面上写几个中国书法字,就说是表现了中国艺术的精神,一样浅薄。二期工程更是没有统一的规划,一堆建筑群没有整体的建筑风格,一座楼一个样。形形色色的楞形-硬边中间,夹几座披中国砖瓦外衣的房子,杂乱无章。尤其,新校区建筑非常不实用,学生老师对校舍的抱怨不绝于耳。没有窗户或缺少窗户、迷宫、断头路道……他设计的宁波美术馆,也是一座楞形建筑,同样不实用,工作人员一片抱怨声。展览空间过高,空调成难题。工作人员的工作空间又过小,压缩在一个很逼窄的空间。美术馆正面外墙的杉木板,没用几年已开始风化漏风……就像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直接抄搬西方“当代艺术”,王澍的建筑设计也基本上是模仿西方楞形-硬边-非装饰建筑的“大路货”,多多拼凑、抄搬人家的痕迹。中国美院新校区一期建筑里,水泥墙体正面用木板门面,明显与美国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生物研究院大楼的木板门面雷同。【大师与大师雷同的设计比比皆是,有时绝招通途一路,倒无可指责。只是建筑粗糙和功能不完善,是个大问题】 王澍的母校、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老教授郑光复先生亲口告诉我,说王澍“基本不懂建筑”。我的理解,光复先生这样说,是因为王澍缺少以“人的尺度”来做建筑设计的基本功。一个建筑师首先要关注的,应是“人的尺度”,是居住者生活于其间的舒适。而王澍恰恰在这方面“基本不懂建筑”。【从我实地探访王澍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几个项目看,批评王澍不关注人性尺度是不恰当的。处于探索期的王澍,是在试图去“摸”一些边界而已,并非执意违背尺度】 王澍喜欢表示崇尚中国文化,平素以中国“文人”自居,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命名为“业余”,意在表示他的“主业”是文化。这是王澍最具欺骗性的一面,确也蒙住了不少人,在此不得不作一些说明。 王澍确是读过一些中外的书,但是他的理解是夹生的,他的文章也是夹生的,引用杂乱,不堪卒读。他没有进入中国文化艺术的精神维度,根本不懂中国文化艺术“中和之美”的根本精神,不懂中国建筑文化里极其重要的“风水”观念。他没有意识到,他那些愣头愣脑、歪角斜边的东西,都是与自然和谐的中国“风水”精神犯冲的,在中国风水观里,都是凶灾不吉利的。他在建筑中装点的旧砖瓦,不过是一些脱离原先母体的建筑尸体碎片,没有生命气息,仅仅是建筑最肤浅的表皮而已,并不体现中国文化的氛围和气场。【这段话提醒我们,即使在建筑师中最自诩“文人”的家伙,在真正的文人面前,也仅仅是一碟小菜】 最要命的是,他缺乏一种规范或起码的逻辑思维。他的思维和表述,充满牵强附会,会把两个全然不相干的事物牵扯到一起。库哈斯辩称央视大楼是一个美妙无比“连续的巨环,自我运转不息”,甚至“与故宫的审美相一致”,这样的诡辩术,王澍是有过之而不及。 他最早的一个设计是苏州某学校的图书馆,是一座标准的楞形-硬边建筑,但他坚称其灵感来自苏州园林艺圃。工作人员抱怨迷路,据说他是根据中国的影壁原理。中国的影壁仅仅具有遮挡外人目光的功用,方位明确不会让人迷路。王澍要在实用功能性的建筑空间里玩迷宫性,显然是对中国影壁功用的附会理解。宁波历史博物馆建筑设计的正式介绍中有:“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王澍不懂得,在中国的园林空间里,的确可以是多路径的。但在博物馆这样一个功能性建筑里,观众明确自我定位是首要的功能。中国园林空间又被夹生歪用了。【这倒不尽然,现代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是有“弹性”的,多路径未尝不可】 介绍中还有:“山的物性是它(博物馆)唯一要表达的。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天晓得,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哪有头重脚轻的倒立山体?中国哪里有把建筑当成人工山体来设计的?更何来“漫长的传统”?如果说假山是人工山体,但并非建筑……这已不是牵强附会,而是真正的忽悠了。【当年我看文章时的确也质疑过这一段,但又感觉倒置式更复合当代气息……至今仍未有答案。如果把倒立葱卫斫獬晌鞣较执ㄖ形态的几个基本原型之一,那倒是验证了王澍建筑本质不是中国精神的说法】 这座造价2.5亿元的博物馆,王澍先生称使用旧砖瓦是“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是不是有些夸大和矫情?博物馆外表是砖瓦水泥的灰色(水泥灰色在西方当代建筑中比比皆是),说是“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是不是也很牵强? 王澍设计,只是杂耍中国文化而已。披的是中国文化的表皮,表皮下面是西方的楞形建筑。他获普利兹克奖,一点不足为奇。如果有人认为,西方把普利兹克奖给了王澍先生,是因为王澍先生的建筑体现了中国文化,那是莫大的误解。人家看中的是内里,而不是表皮。王澍奉行的是西方现代建筑的理念:建筑是建筑师个人的作品,建筑以追求个人风格、形式的怪异、概念的离奇为至上,与当地社会文脉背景无关,建筑的实用性可以被无视或忽视,“人的尺度”可以被无视或藐视。这样的理念完全是“反建筑”的,违反了建筑的根本要义。普利兹克奖在相当程度上,正是鼓励这样的理念。【最后这段最可怕,一时间还无法反驳它:我们都以为普利兹克奖一直关注地域文化的当代表现,而如果他们不知不觉地是在挖掘那些看似尊重地域传统文化,实则颠倒求异的建筑师,反而是贴近西方现代“反传统”建筑思想的话,那才真的可怕!】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