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板槽 磕板槽
关注数: 0 粉丝数: 5 发帖数: 2,024 关注贴吧数: 1
1881年十四营门护津城   北营门、南营门、西营门,一个个见证墙子变迁的地名仍然出现在天津的地图上。那么天津究竟有多少个营门?它们存在了多长时间?这些营门是哪个年代修建的呢……1881年十四营门护津城  徜徉在秋色中的津河岸边,走过繁华的南京路,看到眼前的情景,很难想象一百多年前,这里曾经是军事防御重地。上点年纪的天津人对这里的历史还会有些记忆,这里就是被 人称为墙子和墙子河的地方。  曾经在天津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墙子现在早已不见踪影,而通过现在仍在使用的一些地名,我们似乎还能找到当年墙子的身影。那就是当年墙子上的营门口,那些军事重地留给现在的只有地名。北营门、南营门、西营门,一个个见证墙子变迁的地名仍然出现在天津的地图上。蓦然想到,天津究竟有多少个营门?它们存在了多长时间?这些营门是什么年代修建的呢?记者日前翻阅了天津地方史的许多文献,逐一地解开了这些问题。营门哪年建档案揭谜底  翻开天津地方志书,可以看见许多关于天津濠墙的记载,但对于营门的始建时间记载却有些不同,在同治九年(1870年)编修的《续天津县志》中,记载的是咸丰十年(1860年)修建的;在1884年出版的《津门杂记》中,则记载的是咸丰九年(1859年)修建;1898年出版的《津门纪略》记载与《津门杂记》相同。  究竟哪个时间准确呢?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找到当年修建濠墙的缘由才行。《天津条约》签订后,1859年,由于英法联军再次进逼天津大沽海口,中国军民在那里进行了顽强抵抗,并取得了大沽口海战的胜利。海战胜利后,咸丰皇帝给当时坐镇天津并指挥整个渤海湾海防的僧格林沁发了一道上谕告诫他,英法联军虽然在这次海战中失败了,但他们有可能添募兵船,找机会报复,这些情况都是未知数,也许,英法联军会集合兵船,乘中国军队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内犯,一定要严加防范!同时,清政府与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军的交战正处于酣战之中,1853年太平军兵临天津城,也让咸丰皇帝心有余悸。为防止太平军再次北上和英法联军入侵,在这种背景下,僧格林沁主张修建天津“濠墙”。  据《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记载,咸丰九年十二月初二(1859年12月25日),僧格林沁就加强天津海防事宜,上书咸丰皇帝。在上书中,僧格林沁对天津老城城池“半已残缺”的情况非常担心;另外,当时天津城内缺少水源,饮水需要城外接济,而且许多天津的富商大贾都住在城外,这样会给防守带来很多的不便。据此僧格林沁提出,根据天津城的地势,应该在城外挑挖重濠,修筑土城,用这些濠墙将天津老城圈起来,并在濠墙上设立警卫,这样守住了濠墙就等于守住了天津城。  在上书中,他提到了修建濠墙具体时间,即1860年开春。这些官方档案说明了天津修建濠墙的具体过程:1859年年底,僧格林沁上书咸丰皇帝,准备修建天津濠墙,1860年开春动工修建。  由此可见,《津门杂记》和《津门纪略》关于1859年天津就已经建成濠墙的说法是错误的。欲修一个月完工十八天  1860年夏天,英法联军就已经入侵中国,那么这个濠墙究竟用了多长时间修建而成呢?  僧格林沁在给咸丰皇帝的上书中,描绘了这个濠墙的简略情况。濠墙“周围约长三十五里”,像以往抵抗太平军一样,到了修筑城防工事的时候,僧格林沁又令天津的官绅捐款修建濠墙。他告诉咸丰皇帝,如果捐款数额达到要求,只要开始动工修建,“计其一月,可望成事”,并将濠墙图绘制好一并送给咸丰皇帝。后来,僧格林沁虽然在一次上书中提到了天津濠墙已经修筑完毕,并布置好防御,以为天津抵抗英法联军没有任何问题了。但这条史料记载的时间已经是1860年6月份,距离开春动工时间已经过去数月,当时也没有其他记载能够说明这个三十五里长的濠墙究竟用了多长时间。  后来,在一个外国人出版的关于天津历史的书中,记者找到了修筑天津濠墙所用的时间。在雷穆森的著作《图说天津史纲》中,他指出,根据当时的传说,这条长三十多里的濠墙的修筑时间只用了18天!因为当时在天津城的东、东南、南面,很多是借着明朝万历年间汪应蛟所开围田的沟壑、埂堰和康熙年间天津总兵镇守蓝理在城南所开的屯田、雍正朝观察使黄世庆在天津的屯田修建的。在北面和西面很多是挑挖的,以挑挖的土来筑墙,最后修好的濠墙长三十六里。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