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之新野原 助之新野原
关注数: 0 粉丝数: 4 发帖数: 1,400 关注贴吧数: 0
煤矿透水十余矿工生死不明 矿主给记者塞18000元 6月24日晚10时许,山西省河津市下化乡的原子沟煤矿突发透水事故。事发后,该矿在未上报安监部门的情况下,擅自将伤员转移至陕西韩城一家医院,并于次日仓促遣散矿上100多名矿工。截至昨晚记者发稿时,当事矿工称事发当晚在井下“掘进头”作业的十余矿工还没有上来…… 煤矿出事遣散工人回家 曾全培蹲在树阴下,焦急地望着下面的井口——3天了,老表还有生还的希望吗?24日晚10时许,原子沟煤矿突发井下透水事故。当晚,曾的老表、担任井下皮带队队长的贾耀友没能上来。得知出事,曾全培心急火燎地盼着能出现奇迹,可是,矿上在事发后的一些做法却让他不解和愤怒。“事故发生了不让大家说,全发了工资让回家,井口外的围墙大门也给锁了……”据他介绍,当晚下井的约有63人,事发后逃上来的有9人。“掘进头”的工人大多没有跑出来而被困在井下。“矿上已经通知贾耀友的家属了,看来希望不大了。”昨日中午,曾全培悲戚地说,贾的亲人已从陕西紫阳动身,今日就能到矿上。 26日上午,一位知情人从陕西韩城打来电话,称24日晚山西省河津市原子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事发后,矿主隐瞒不报,至今井下尚有十余名矿工生死不明……“当天上来的人还正打着吊针,就被矿上用出租车送到了黄河大桥让赶紧回家。”这位知情人说,由于怕矿上雇人追杀,他准备离开韩城了。可是,“还有那么多矿工在井下生死不明,我心不甘啊!” 知情人的报料令人震惊。当即,记者赶赴韩城在下峪口找到了他。通过他的叙述,事故的消息来源更加确凿了。“我今年5月份在原子沟煤矿干过,感觉太黑,就不干了。”他是陕西山阳人,矿上有很多他的乡party、朋友。6月24日,他还去过矿上要5月份的工资,但没要到就又回来了。第二天,突然听妻子说,矿上昨晚出事了,便赶忙跟自己的亲戚——矿工刘先青(41岁,陕西山阳县莲花乡人)联系。得知刘先青没事,才放下心来。不过,当天晚上一名叫王正喜的乡party给他打电话,说矿上正在遣散工人,而且有个刚从井下逃生、正打吊针的矿工也被连夜送到黄河大桥,要求回家,令他不禁起疑心——难道矿上在瞒报事故? 很快,刘先青也于25日拿到工钱来到他的住处。通过刘,得知矿上已死亡一人,其余“掘进头”的工人还没出来。 “掘进头”的工人没见上来 刘先青证实,6月24日晚8时许,他领了矿帽下到200多米深的井下采煤面采煤。虽然下去之前,他隐约听说早上巷道顶就已经有了渗水,但见矿上没什么动静,也就没有在意。当时一同下井的还有工友屈云贵、余显湖、贾耀友等人,事发后,余、贾就没有再上来。 “我正在挂板机,忽然回风巷道里传来响雷一样的声响,回头一看,水头已朝这边来了,就赶紧跑!”回想起井下透水时的一幕,刘先青至今余悸未消。 当时,采煤面的十几个工人赶紧往进风口跑,跑了八九十米来到第二道风门,水就已没到了脖颈。在迎面而来的湍急的水流中,大家拼命攀着支撑巷顶的木架往上爬,但不断有人掉到水里,当刘先青好不容易抓着一根支架的时候,看到跟在自己身后的余显湖被水卷走了。 刘先青终于挣扎着来到地面。上来后,他听说矿上让30多个小采工人(打眼放炮、用架子车拉煤的工人)下井救人。先后有9个工人被救了上来,至于送到哪儿不清楚。到第二天上午,他突然看到矿上把井口外给封了,中午1时,矿上会计给100多名工人发了工资,让从速离开。 按照刘先青的说法,在第二道风门的下方,当时还有“掘进头”的工人在干活。“水太大,活着上来的可能性很小!” 到底当时“掘进头”有多少工人在干活,有多少人没出来,刘先青无法说清。不过曾全培说,井下到底有多少人,矿上的贾耀葵手里有名单。“可是事发后,贾耀葵去了哪儿不清楚,打电话也是‘无法接通’。”据了解,“掘进头”的矿工主要是河南卢氏人和陕西礼泉人。
房价调控:往前走!莫回头 今年5月以来,面对再次飙升的房价,南京市首开地方go-vern-ment动用行政手段调控房价先河,对商品住宅实施以“go-vern-ment指导价”为核心的价格监管制度:核准基准价、限定利润率、规定最高涨幅5%……措施甫一出台,遂引发各界高度关注和激烈争论,开发商、普通市民、专家学者纷纷加入其中在我看来,地方go-vern-ment出重手调控房价引发争论十分正常,不争论反而不正常,因为调控直接关乎房价博弈局中利益攸关各方的切身利益。对于争议,我以为有三个最本初的问题须要厘清:第一、调控动机如何?南京相关负责人表示,go-vern-ment动用行政手段加强价格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缺陷,有利于促使价格回归到正常的市场价格上来,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出台房价调控措施正是为了保障中低收入阶层的基本居住需求。可见调控动机无有问题。第二,是否存在调控动因?一位南京购房者说;“今年南京的房价就像脱缰野马,一天一个价,让人心惊肉跳。”据统计部门数据,今年4月南京普通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高达11.5%,创下两年来新高;5月份南京房屋销售价格同比又上涨了9.2%,位居全国第6。而2006年上半年,南京住宅价格涨幅只有2.1%,2005年全年仅为3.5%。房价飙升引起南京市go-vern-ment高度重视,从5月11日至5月24日短短半个月内,南京市物价局联合房管、税务、国土等6部门连续发出3个文件,出手对房价进行调控。由此看来,南京调控动因是存在的。第三,调控手段是否合法规合惯例合民意?南京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说,南京房价新政符合价格法相关规定:“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重大的极少数商品价格可以实行go-vern-ment指导价。”住房从来就不是普通商品,房子是关乎百姓基本生活的头等大事。据悉,江苏省在1998年就将普通商品住房列入了go-vern-ment指导价格商品的目录,南京今番做法完全符合现行法规。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是管理市场经济的两大基本方法,在正常市场秩序下以市场机制管理为主,在市场失灵的特殊情况下,行政手段则成为管理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毕竟市场经济不是随口喊价,此乃常识级经济学理论。而且,go-vern-ment动用行政手段调控房价,在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并非没有先例,普通市民对南京房价新政积极拥护。由此我以为,南京调控动因手段无有瑕疵,go-vern-ment不仅完全可以“该出手时就出手”,而且与现下面临同样调控动因而“君子动口不动手”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地方go-vern-ment相比,殊为不易,弥足称道。然而在我眼里,如何调控就像医生给病人开什么药方剂量大小药物反应如何,这些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药效是否速效显效持效且能治本预后。“新政出台不到一个月,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开发商乱抬价、乱炒作的现象明显减少,购房者的恐慌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一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如是描述新政执行成效。在开发商的观望气氛中,南京市物价部门已对40多家楼盘价格进行了审核,对浦口区一家“顶风作案”擅自调价楼盘进行了封盘查处,有消费者投诉,两天内这个楼盘的价格从每平方米2600元上涨到了3000元。同时,4家虚报成本的楼盘也被“挤水分”,其中最多的一个楼盘每平方米大概减少了300元。可见,今次调控的先期效用还是令人乐观的。尽管有业内人士认为,房价调控还要关注其可持续性,以寻求长期治本之道。目前政策在抑制短期炒作遏制过快上涨方面必要有效,但从长计议,尚须着眼增加有效供给和满足居住需求。一是增加土地供给,二是平衡目前畸形的房价收入比,增加居民有效收入。我认同如是观点。但我同时要对南京市go-vern-ment说,有比无好,笑比哭好,调整剂量,继续用药。莫畏噪音遮望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头!
历史课上最有前途的学生 下午第一节课是历史课,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 老师问:“你说,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 三毛脱口而出:“特们都是宋朝人。” 老师接着问:“那你说说,他们和唐太宗、诸葛亮有什么共同点?” 三毛愣了愣,答到:“他们都是古代人。” 课堂上一阵大笑,老师将错就错,干脆当个游戏玩下去,也算活跃课堂气氛。 于是他问道:“那他们和孙中山、鲁迅有共同点吗?” 三毛想了想,说:“他们都是男人。” 老师接着又问:“如果加上李清照和慈禧呢?” 三毛急了:“他们都是中国人。” 老师笑了笑,问道:“你再说说,拿破仑和恺撒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都当过皇帝。” “他们和达尔文、希特勒有什么共同点?” 三毛答到这时已经摸到窍门了,他得意地回答:“他们都是外国人。” 老师又紧逼了一句:“那他们和我前面提到的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呢?” 三毛一竿子捅到底:“他们都是人。” 老师又问:“据我所知,诸葛亮养过鸡,慈禧、恺撒还养过狗,把这些动物都算上,他们和它们有共同点吗?” 老师这么一问,三毛的头上开始冒汗了:“这个……这个……他们和它们都死了。” “嗯,的确都死了。”老师点了点头。 三毛腿一软,坐了下来,心想,这下问题该到头了吧? 不料老师又说:“你站起来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他们和它们都还活着,能找出共同点吗?” 三毛傻眼了,他想了足有五分钟,才哭丧着脸说:“如果不算时差的话,他们和它们应该都吃过午饭了。”
家长派车接送放学 孩子不坐奥迪A6不回家 新商报6月25日报道 因为学校离家远,家住大连千山心城的张世鸿不放心小学三年级的儿子独自回家,每天都派司机去接。上周五,儿子怎么都不肯回家,理由居然是“接我的车不是奥迪A6”。“儿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接送都是由奶奶操心。”张世鸿说,每天,祖孙俩来去都是乘公共汽车,儿子一直没什么意见。后来,张世鸿偶尔会听儿子提起,班里的一些小朋友由爸爸开车接送,儿子对此非常羡慕。“我和妻子的工作都很忙,陪儿子的时间不多。所以,每当儿子提出要求,我们都会尽量满足。”张世鸿说。从儿子上二年级开始,张世鸿把接儿子的事交给了公司的司机。每天下午4时30分,司机会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把张世鸿的儿子送回家,再回到公司交差。因为公司车的用途每天都有变化,所以等在校门口的车几乎每天都不一样,档次相差也很悬殊。面包车、桑塔纳、现代、奥迪……七八辆车轮换着用。“一开始,儿子并不在乎车的档次,只要能回家就行。可渐渐地,他开始对司机提要求了,说面包车坚决不坐。”张世鸿说,后来,儿子专门要奥迪,而且不是A6还不行。有时,实在抽不出奥迪车,张世鸿会跟儿子提前商量,儿子也能理解。但上周五,张世鸿因为陪客户,没顾上跟儿子事先说好。结果,司机开去了桑塔纳,儿子坚决拒绝上车,赖在学校不走,还跟司机喊道:“接我的车不是奥迪A6,我就不走。”“都是攀比惹的祸”张世鸿说,要不是看班里的几个小朋友每天有专车接送,儿子也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作为家长,张世鸿曾因能满足儿子的要求而自豪,但现在,他后悔了对儿子的放纵。
丁克家庭! 丁克家庭拒绝孩子,不代表自私,相反,是关爱他人的表现,因为照顾好自己,是爱他人的前提。  时尚表现:丁克生活里没有孩童的笑声,不是他们不喜欢孩子,而是自愿选择孤独。但孤独可能意味着另一种丰富多彩和对人生的认真思考。“我们不拒绝长大,但希望成熟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蹦迪、玩滑板、攀岩,我们一直保持着学生时代的爱好,其实最希望保持的是一份好动和活力。两人步调一致,心气儿就更高,玩得专业,就更愿意投入。假如有了孩子,这一切都将被打上问号。”———一对酷爱运动的丁克小夫妻。  “赚钱、出去旅游,然后再挣钱、再出去。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每一次走出去的感受。我们忙得要命,又乐此不疲。要孩子会改变我们的共同追求。”———一对结婚7年、酷爱背包旅游的夫妇。  “如果我们两个人的感情好,能白头偕老,已经是万幸,没必要再奢望孩子。如果我们不幸半途分手,为什么要将成人的失败带给孩子?因此,我们只结婚,但不要孩子,而且永远不打算要孩子!”———一对正往“丁克生活方向”努力的中年夫妇……  生养一个生命,最起码应该是一件能给已然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增添愉悦而不是负累的事———于家人于社会都应如此。否则,不要也罢。有人自认“不想”或“不能”做这样的“生养”,也不失为面对现实的负责任的态度。至于成年人应有的责任感,尽可体现在你如何对待已然活着的人,包括父母、亲友、同事乃至每天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哪怕仅仅是微笑示人也是对周遭“友善”的一种“负责”———这分必须跟随我们一生的责任感,与制造不制造新生命无关。
恶母微波炉里烤女儿 涉嫌恶意谋杀遭起诉 当地时间11月27日,一名26岁的美国妇女因涉嫌将其刚刚出生的女儿放入微波炉内“加热”并致其死亡而被起诉。这名名叫齐安娜·阿诺德的母亲被控恶意谋杀。警方28日表示,如果阿诺德想要申请保释,她的保释金额将高达100万美元。      女婴出生一月就“热死”      2005年8月,家住俄亥俄州的阿诺德携带出生仅一个月的女儿来到医院就医,但这名女婴最终死亡。      根据法医的判断,这名女婴是因高温而死亡的。但奇怪的是,这名女婴的身上没有任何外伤,很明显不是被火烧死,也不是被滚水或者是电热设备烫死的,令医生一时费解。      蒙哥马利县验尸处主任肯·贝茨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同时,我们也有证据显示,帕里斯·塔雷(齐安娜·阿诺德的女儿)的死与使用微波炉有关。”贝茨表示,警方掌握的证据之一就是高温导致帕里斯的内脏器官受损,而婴儿的身体表面则没有发现烧伤的痕迹。      在女儿帕里斯死亡后不久,齐安娜·阿诺德就被警方逮捕,但警方的调查进展缓慢。贝茨说,因为这样的案例非常罕见,“事实上,很少有关于在微波炉中‘加热’人体的科学研究数据。”      律师称孩子曾交保姆照看      阿诺德的律师琼·保罗·里恩表示,他的当事人与帕里斯的死亡没有关系,“当探员们告诉她,她的女儿可能是被微波炉‘烤死’的时候,她很震惊。齐安娜是孩子的母亲,她不敢相信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件。”      在帕里斯死亡前一晚,阿诺德和孩子的父亲曾短暂外出,并把孩子留给保姆看管。阿诺德的辩护律师称,阿诺德一直没有发现孩子有任何异样,直到第二天早晨,她发现孩子已经不省人事。      律师还表示,阿诺德尽管年纪轻轻,但已经是另外3个孩子的母亲。他借此暗示阿诺德不会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的女儿。      ■相关链接      “烤死”婴儿有先例      据悉,用微波炉杀死婴儿的案件并不是绝无仅有,不过此前的案例是由于母亲患有某种疾病导致其做出这种异常举动,但阿诺德是否有这样的疾病目前还不清楚。      2000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名妇女也曾将自己一个月大的儿子放入微波炉内加热,她因此被判处5年监禁。这名名叫伊丽莎白·瑞内·奥特的妇女辩称她根本不记得自己曾把儿子放进微波炉,随后打开开关一事。专家称,奥特患有癫痫症,她的行为很可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做出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