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笛 籃笛
关注数: 2 粉丝数: 129 发帖数: 4,493 关注贴吧数: 48
【覆雨翻云】庞班—只为你心痛! 其实撇开感情因素不谈,风绝对可以做成大事.西山谈判时杀燕王也许太不君子,或者当初就该不顾浪翻云以死相互,在那时杀了燕王.那次是多好的机会啊!唉.. "这样才是把伤亡降到最低的最实际的办法。" 风口口声声说不想无辜的人送命但他明明就是说一套做一套,说到底他还是自私的.只顾念自己的朋友及爱人(韩柏燕王梦瑶等人)不愿伤害他们,难道就可以让他的子民,还有大明的无辜百姓去死吗?! 从这个层面上讲,我觉得他不是妇人之仁,而是自私了.所谓的"把伤亡降到最低"只是空口白话,只是在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甚至于背道而驰时的一种借口,一种自我的心里安慰.还显得自己很大仁大义,还妄想去实现什么"大同世界".幸好他最终没有掌权,否则的话,以他的性格,倘若他日他的江山风云突起,风行烈定会嘴上说着"保护臣民,把牺牲降到最小",行动上却是一力维护自己关心之人,无视他人生死. 说这些话只是以事论事,绝对没有针对谁.之前也很喜欢风行烈可冷静下来仔细想想,风行烈真的是一个大仁大义所作所为均对得起天地良心的人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我记得他曾怒斥范良极梦遥他们"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和朱元璋没什么区别" 当时他那副神情是何其不屑与义愤填膺啊!实际上,他与那些他所不屑的汉人又有什么区别?值得庆幸的是他还会矛盾还懂得及时收手. 不错,风行烈是一个处事沉稳,冷静睿智的人,他有当王者的风范称霸天下的能力.可他却缺乏做大事的手段称霸天下的决心.一个真正有做大事决心的人,决不会畏首畏尾为被一己私情束缚手脚而功败垂成. 庞班——真正的蒙古王者,你可曾料到,因为你的愚忠,你的民族,永不会有称王的那天.若你地下有知,可会埋怨,懊悔,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抑或是义无反顾宁愿重蹈覆辙? 其实,我想你是有先见之明的以你对大汗的了解,所以你不愿牵绊住他任他率性而为,但求问心无愧?那你可曾想过,这么做 他或许对得起他的汉人朋友对得起天下百姓可他对不起你啊!多年的雄心壮志,多年的运筹帷幄,多年的心血一片苦心尽付灰烬.昔时的断臂相互,今日的舍命相救.如此大恩,你叫风行烈如何相报?! 庞班,你看到了吗?你的少主最终卸下了民族重任,来到了大漠.在开满雏菊的茅草屋前等来了自己宁愿放弃使命牺牲族人也要一生相守的至爱秦梦遥. 那一刻,你的心在滴血还是含泪微笑? 应该是后者吧,只因你是庞班.一个忠于自己使命忠于自己职责的庞班,一个可以为了少主费劲思量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庞班.一个从始至终都是为少主而活的庞班. 庞班,你叫行烈情何以堪?行烈,你何其太忍? 庞班,只为你不值,只为你心痛!
【古龙】『转贴』解读古龙系列之 铁血大旗 《铁血大旗》,又名《大旗英雄传》。虽然在古龙众多的作品中,《铁血大旗》写得并不是最好的一部,但却无疑是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一部。因为在这部作品中,古龙开始求「变」,力图在武侠创作中开创一条新路。他在这部作品中试图屏弃写武侠小说的传统套路,开始注重人性的描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这实在是个可喜的转变,也是古龙作品开始迈向成熟的标志。 ��《铁血大旗》以边陲铁血大旗门和中原五福联盟的仇恨为主线。以大旗门用五马分屍的酷刑处决爱上仇家寒风堡堡主的大女儿的大弟子云铿来渲染一种悲壮的气氛,同时也突出了铁血大旗门的「铁血」二字。冲动的三弟子云铮怨恨父亲即大旗门掌门云翼的无情,在行刑过後,想独自找回大哥的屍块。不料被寒风堡的人包围。二弟子铁中棠制住寒风堡堡主的小女儿冷青萍,以此要挟寒风堡放人,但是心高气傲的云铮却拒不领情。这是五福联盟的另外三家赶到,连累铁中棠卷入战场。落日牧场场主司徒笑欲放长线钓大鱼,故意放走二人。在回驻地的途中,铁中棠担心是欲擒故纵之计,劝云铮暂先不回驻地。云铮恼恨铁中棠行刑杀害云铿,故意不听他的话,迳自回到驻地。云翼发现其中有诈,重责云铮和铁中棠,欲将二人逐出大旗门,掌刑人云九霄不忍二人前程就此断送,也想为本就人丁稀薄的大旗门保留两个优秀的青年,修改掌门号令,从轻判决将其二人逐出师门三年。宣布行刑之後,大旗门其他人先行撤退,准备三年後再来复仇。铁中棠与云铮决定留下抵挡一阵,争取大旗门撤退的时间。争斗中,云铮冲动的性格令自己受伤,铁中棠历尽千辛万苦将云铮救出,自己身受重伤,险些送命。在逃命途中,云铮对铁中棠的误会进一步加深。铁中棠在只能逃走一人的情况下选择了让云铮走。云铮走後,铁中棠的机智和运气也令自己死里逃生。从此,师兄弟二人各自开始自己的奇遇之旅。 ��这部小说情节繁杂,随著事情的发展,主要人物纷纷涌现,事情越来越离奇。悬念迭出,令读者不忍释卷。从全书可以看出古龙丰富的想像力。书中有许多地方体现了对人性思考和解读。我觉得这才是小说的真谛,无论是武侠还是别的什麼小说,都应该在书中突出对人生的思索。古龙在这点上做得很好,这也正是其他武侠小说家所不具备的。所以古龙的高度是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 ��书中塑造了铁中棠、云铮、水灵光、温黛黛、盛存孝、司徒笑等一大批形象丰满,个性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铁中棠的机智,云铮的冲动,水灵光的柔情,温黛黛的狡猾,盛存孝的忠厚,司徒笑的奸诈,在古龙的笔下无疑不活灵活现。这里篇幅有限,所以只有选择的进行评点。 ��铁中棠是古龙塑造的第一位大侠形象。也是古龙塑造的众多大侠中所能找出的唯一一位形象完美的大侠。他聪明机警、冷静深沉、临危不惧、豪气云天。除却这一切,他还拥有绝世的武功和一张俊美的脸庞。这麼完美的大侠,在古龙其他书中是绝对找不到的。不管是例无虚发的小李飞刀,潇洒倜傥的楚留香,还是刀不离手的傅红雪,他们虽然都是名满天下的大侠,却无一例外的有著各自的缺欠。古龙对这个塑造出的唯一的完美的大侠也是情有独锺的。在古龙塑造的众多人物中,铁中棠是他最喜欢的三个人之一。铁中棠的各种优秀品质,在书中的开篇便能完全看出。劫持冷青萍威胁冷一枫就可以看出他的聪明;和冷一枫交手可以看出他的武功高强;遭辱骂尚可强忍潜伏不出可以看出他的冷静;和云铮合力阻击五福联盟和在保护云铮逃生时所遭遇的种种危机均能随机应变一一躲过。铁中棠的才智,书中所能举出的例子实在是太多。这里就不多说了。总之,铁中棠无愧人中之杰。在《铁血大旗》中,铁中棠是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但是我总觉得他既然是人,就该有缺点,就是因为他太完美,所以我反而不是很喜欢。 ��云铮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他虽然武功不弱,豪爽大气,一身正气,有著强硬的骨头,但是冲动易怒,毫无心机,所以他多次吃亏。比如为冷一枫所困,司徒笑所伤,温黛黛所骗,沈杏白所欺,都是他冲动和毫无心计的缺点造成的。误会铁中棠,一掌将其击下悬崖,险些害了铁中棠的性命,更是他生平由冲动所犯的大错。但纵然如此,他仍是一个有著满腔热情的铁血男儿,他从不知难而退,不轻言放弃,爱憎分明,敢爱敢恨,敢作敢为。古龙对他的刻画也是细致入微的,我个人认为,云铮的形象要比铁中棠塑造得更成功些
【古龙】古龙笔下一百单八将之—云铮 大旗门下皆是好男儿,柔情方能释铁血。 初读《大旗英雄传》时,见云铮种种行为,心中甚是不喜此人。如此人物,一莽夫而已,年已及冠,尚不分青红皂白,行事鲁莽之极。后读至其错手将铁中棠打下山崖,温黛黛告之真相,其方幡然醒悟时,厌恶之心渐减。而后,复观全书,方知云铮这个角色成功之处正是在其鲁莽冲动时,而不是后来之醒悟。而前面之所以有厌恶之心,也只是因为在阅读此书时融入了个人情感。 云铮的大哥云铿与大旗门仇敌寒枫堡大小姐一见钟情,开始了一段极其浪漫的爱情,但却触犯了大旗门的禁条,被处已五马分尸之极刑,行刑之人正是铁中棠,而后,云铮误以为云铿已被处已极刑(其实,铁中棠暗中已救下云铿),于是开始仇恨铁中棠,竟然荒谬地认为是铁中棠杀害了云铿。本来都是同门师兄弟,应该也不至于有如此仇恨之心,但一则兄弟血脉相连,而云铮又是一不懂事理之人,二则是因为云铮心中尚有“外姓子弟非兄弟”的想法,一句“云家的嫡亲骨血,为何要叫外姓弟子施刑”已是将他的狭隘的心胸表现出来,但其父云翼的一句“入我大旗门中,便是嫡亲骨血,谁敢再提‘外姓弟子’四字,有如此石”,却着实让读者痛快了一把。 好一个“入我大旗门中,便是嫡亲骨血”,这也就难怪大旗门在创建之后几十年,云铁两家可以同心协力,将大旗门发扬光大。只有心胸狭隘之人才会想起血缘关系如此重要,而心胸宽广之人必然会以“同门皆朋友,朋友即兄弟”,然后“天下正义之士,莫不可以为我兄弟”作为为人处事之准则。 随后,云铮要为兄报仇,独自一人闯入寒枫堡,如此行为,虽可说鲁莽,但亦是情理之中,但居然又拒绝铁中棠的帮助,视铁中棠为仇敌,而铁中棠对他却是仁至义尽,这样也着实让人着急,却也无可奈何,只是心中暗骂云铮的荒谬,而后司徒笑为了找出大旗门大本营所在地,故意放铁云二人离开,铁知晓这是司徒笑之诡计,劝云铮不要回去,却不知云铮确实愚蠢,竟然逼铁中棠一起回去。读到这里,读者唯有长叹。 再后来,发生诸多事情,却都是铁中棠为云铮好,但云铮却误以为铁中棠有害他之心。于是,云铮对铁中棠的误会日渐加深,终于在一天打了铁中棠一个措手不及,将铁中棠打下山崖。而温黛黛的那段狠打和哭诉却也让云铮醒悟,所有的一切都是对铁中棠的误会。幡然悔过后,立志重振大旗门,只是脾气、性格仍未改,如果不是铁中棠命大没有死,只怕大旗门的振兴光靠云铮只怕是遥遥无期。 但话又要说回来,云铮始终是个配角,他的出现一方面是展示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性格,另一方面却也是为了给铁中棠做陪衬,更加突出铁中棠的沉稳、坚毅。而读者的厌恶之心是因为是站在铁中棠的立场,或者说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看待所发生过的所有事情,但假若站在云铮的立场来看,虽说有点过头,但毕竟少年人气盛,加上性格使然,脾气激烈暴躁,却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云铮也是一个硬汉,宁死也不屈,拼劲也是十足,也算是能够知错就该,却也不失为一条好汉子。也真如前面所说的,铁血大旗门下尽皆好男儿。 (至于后一句,柔情方能释铁血,在《温黛黛》一文中自会有详细解释。) 附:云铮简介——《大旗英雄传》 云铮,男,云翼之子。其性格激烈暴躁,行事鲁莽不考虑后果,心胸也颇狭窄,更有几分愚蠢,无自知之明,与铁中棠诸多误会皆源于此。然其亦是知错能改,且宁死不屈,拼劲十足,是条铁铮铮的硬汉,后也因此而得温黛黛垂青。大旗门下皆是好男儿,此言不虚也。
【古龙】古龙笔下一百单八将之铁中棠 作者:游侠 “文无第二,武无第一。” 这个无数戎马江湖的英雄豪杰都翘首期盼的称号,在不见天日的蝙蝠岛第一次被呼出的时候,众人皆沉默,数百年英雄辈出的江湖中,谁又能当此无上的殊荣? “铁中棠。” 这个声音在空旷的石洞中一直回旋,但没有人出来反驳。那位沉默寡言、冷面热血的少年英雄是不是再一次震撼了众人的心灵?一位昔日的仇敌提起这个名字的时候,露出的竟不是憎恨的目光,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这又会是一种怎样的魅力呢? 我无从考究,伴酒江湖行的古龙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想起了这位传世的英雄。可那时,古龙正年轻,一腔的热血正沸腾,就算没有了酒,他仍旧没有熄灭心中的朝气。也许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这位铁血男儿并没有丝毫颓废的气息,在纷乱的江湖中,铁中棠用自己的人格走出了一条灿烂的光明大道。 仍记得,他为了兄弟的情谊,也为了保存师门的实力,甘冒五马分尸的危险而以巧智救下触犯门规的云铿。仍记得,他毫不在乎云铮对他的因误解而产生的仇恨,处处维护云铮的安危,以宽广的胸怀容纳被误解的苦涩。仍记得,他为了救云铮于危难之中,忍受巨大的屈辱向师门的大敌下跪,只为了能救一“处处为难自己”的同门师弟。至此,武林人物中为他人牺牲者无有出其右者。 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又有言“男儿膝下有黄金”,在铁血的江湖中,为了逃过一死而下跪者众多,为了达到自己目的而下跪者也多,为了救至亲之人而下跪者也不乏其人,但为了一鲁莽成性、不辨是非的同门师弟而下跪者唯有铁中棠一人而已。所谓“仁”者,非为能不危及自己利益下而做善事者,亦非为自己至亲之人而甘心抛弃一切者。若能只是为了救助一素不相识或是并不十分交好之人而宁愿放弃自己的尊严,方可称至仁至义也。 可若是“过于仁义”,却又陷入了迂腐之类,若不知变通,以礼仪教条为行事准则,不但害己,终也将害人,故而仁义之人决不能缺少变通之智。铁中棠以巧计救云铮,尽显其应变之能,此智是为“小智”,而在洛阳城中“运筹于帷幄之中”,又尽显其布局之能,此智是为“大智”。若空有小智而无大智则不能成惊世之业,若徒有大智而无小智,则也难以在险恶的江湖生存。要知道江湖终究以人为本,并不比两军对垒,其中切身之事众多,有时未及思量,已有燃眉之急,此时,灵机若是未动,就只有“静静等候”,任人宰割。铁中棠两者皆备,真不愧是当世英雄! 往往具大智慧者,必具大勇,而勇者,非为有匹夫之气,冲动之举,亦非能入得刀山,下得火海。若是能辨清时机,切中要害,一击功成而身退,便具勇者之气,若是更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大勇之才。铁中棠被逼要自断双腕才能救得水灵光时,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和决断,无一不对他的大勇做了一个极好的诠释。 劝人之法,攻心为上,对于劝说被爱情蒙蔽双眼的少年,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他认清对方的本质,铁中棠用利益诱使温黛黛在云铮眼皮底下显露其真实的目的,真可说是已入劝人之道。而看透艾天蝠刚烈本性,为劝其不为区区声名而自杀,不惜已自身为赌注,其中仁、义、智、勇兼备,则可说已是深谙劝说之道。 而破七仙女阵之妙法,虽未免有赖皮之嫌,但也不失为一个妙法,正所谓“致之死地而后生”、“破阵之法,以本为先”亦大抵如是。而其中过程不为美色、财帛所动,是为义之所在、情之所趋,真男儿本色矣! 纵览全文,其先与艾天蝠英雄相交,后又与朱藻义结金兰,虽可说只是其喜交友而已,但是及至其与盛存孝惺惺相惜,却已不是一个“义”字可以涵括了,上辈的恩仇又岂能毫无保留的复制给下一代了?怨怨相报又岂能用代代了呢?其与盛存孝同存此念,是为志同道合也,而其人格的魅力至此已又入一崭新的台阶。 然岁月流转,昔日英雄或已成白骨,但岁月的年轮又怎能抹去英雄的事迹呢?在那个传奇的年代,大旗门的那位铁血英雄终在武林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附:铁中棠简介——《大旗英雄传》 铁中棠,男,大旗门铁氏后人。初为救师兄云铿而甘愿触犯门规被逐出师门,后颠沛流离于江湖,既要防仇人追杀,又要避师弟云铮寻仇,其中辛酸一一承受。后为救云铮而跌落山崖遇水灵光,出谷后巧布局大挫师门仇敌,尽显男儿本色。后遇朱藻之母传“嫁衣神功”,与碧落赋中人恩仇交错,演绎出一幕幕不息的英雄传说。后人评曰:坚韧机智世无双,铁血柔情未彷徨,文武传遍后人心,固将一世英名扬。
【古龙】古龙笔下一百单八将之朱藻 作者:游侠 “尔其动也,风雨如晦,雷电共作,尔其静也,体象皎镜,是开碧落!”一曲碧海赋道尽江湖中六大高手,风雨雷电,武中四圣,夜帝日后,称尊江湖。但此六人却并不为众多江湖人所熟知,非为其他,唯叹世上褂俗名,欲求之者得之,碌碌之辈徒享盛名,如此而已。 而夜帝之子朱藻,世上人皆不知其名,却也是一代人杰,文韬武略,样样皆精,但读者皆嫌其风流好色,不甚喜之,吾意则不然,且先看其如何出场。 先是一曲高歌“人生也有百年,为何不值留恋,须知天上神仙事,总是虚虚幻幻,有谁能眼见?怎比得眼前金樽,杯底红颜?但得人生欢乐。神仙也不换!”,再然后是一片乐声传来,竟是六七个少女弄玉吹萧,一派怡然自得之相,而最奇妙的莫过于四个少女抬的那形如滑竿抬轿的锦榻,乍看不过是一富豪之家坐的起的锦榻而已,却不料那锦榻是有名无实,朱藻本人并未躺于榻上,而是行走于路上,此画面着实怪异,而朱藻的解释却更是有趣。 “麻衣客又自大笑道:‘这个更有道理了,试想我坐在榻上,她们在下抬着,口中虽不言,心里自不舒服,她们不舒服,我又有何乐趣,如今这般么……哈哈,我还是可以领略美人抬轿的意趣,她们也觉有趣,自也不会怨我,于是彼此都觉高兴,岂非比那时一人独乐妙得多了。’” 如此理论,真是奇文妙论,若非惊世之才,何能有如此奇想。真不愧为夜帝之子。 而其诸多风流事迹,却也酷似夜帝,想是那格言:人不风流枉少年为其注入了不少动力,虽说个人亦觉得此等行为不妥,但朱藻的那句:“不见意中伊人来,只有纵酒学风流。”却也道出其虽沾花惹草,却亦是想觅终生最爱,天涯海角必有吾等最爱,终一生觅寻,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与徐志摩所想亦有相通之处,而他对铁中棠所说的“若得意中人,从此不二色”,更是坚定地说出了他的信念,这种观点与其是朱藻本人所说的,倒不如说是古龙自己所想的。因而铁中棠也是放心将水灵光交给朱藻照顾,只是铁、水二人似是天命所归,朱藻竟会是水灵光之兄。 书中最后亦未提及朱藻破窗而出之后的去向,想是他还在天涯海角寻觅,这种寻觅或许真正只是在于过程,终一生无所得亦无憾矣。这又让我想起了诸多关于真爱之事,小说固然可以不负责任地告诉读者世上总会有真爱,只要你用心去寻觅,但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念头。而人一辈子劳碌地生活着,生活唯一的动力或许是还有希望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真爱,如此而已,就算是那希望是如此的渺茫。那么又还会有谁会去断然否定这生存的唯一希望呢? 明天太阳照样升起,只是已不知道是在东方,还是西方了。 附:朱藻简介——《大旗英雄传》 朱藻,男,夜帝之子。生性风流,四处拈花惹草,留下不少“恶名”。平生不为求名,不为求利,但得红颜知己相伴,于愿足矣。初遇水灵光,便一见倾心,愿 “从此不二色”以求“意中人”,可惜二人实为兄妹,结不得连理。其一生漂泊,四海为家,只为寻觅一生所爱,然因“不见意中伊人来,只有纵酒学风流。”而惹得不少非议,不过是性格使然。而后人对其行为虽不置褒贬,但可见其性情真挚十分。
【大旗英雄传】大旗英雄,铮铮男儿的热血豪情 人生真的是很有意思的. 记得多年以前,那个挑灯夜读的时代,常常会为了维护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与人争论不休,那个时代,让我崇拜上了铁中棠,萧峰这样的完美英雄形象. 多年以后,我却渐渐发现,已经不再喜欢这样的英雄了. 或许也不是不喜欢了. 也许是我以为,英雄,有时候并不需要完美的. 完美的英雄,往往是不够可爱的. 重温大旗,看到我曾经那样喜欢的英雄,我竟然也会从心中,冒出一丝丝的寒意. 英雄,总是有那么多的顾虑要考虑的. 英雄,总是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情的. 英雄,总是有那么多的责任要背负的. 可是英雄,难道你便不能冲动一次,放弃一次吗? 或许是我,从来也不会成为这样的英雄吧. 所以,也许是我,从来也无法去了解英雄们的想法. 不过,我还是有着那样曾经的笑容的. 那样的笑容,是因为那样的不完美的,甚至说,是有着缺陷的,那样的英雄的. 当我不再为坚毅果敢的性格和机智所感动的时候,所幸,还有那样的热血豪情能令我动容. 或许,是我的生活中,太缺乏了这种豪情了吧. 那种热血,回过头来,突然发现却正是我所曾经拥有,而却失去的. 也许是我早已忘却了冲动,却被这样的冲动而感动. 也许人生,真的是需要有一些冲动的. 那样的冲动,那样的血气方刚,不正是铮铮男儿的豪情所在吗? 原来人生鲁莽一次,也是有着那样的可爱的. 可惜我以前却并不懂得. 人生,真的是需要一个成长的过程的. 初生之犊的胆识,原来却是那样的可爱的. 茫茫尘世之中,又有几人,能释放自己的真情呢? 还好,还好我还能懂得,还能去懂得这样的真情. 也许,有了这些,就够了. 不完美的,或许恰恰是最可爱的吧. 还好,还好我还能去领悟,领悟这样不完美的可爱. 将那份曾经的血气方刚,停留在我那已逐渐逝去的岁月中. 去慢慢体会…… 体会那不再完美的英雄,体会那铮铮男儿的热血豪情…………
【丰绅殷德与和孝公主】 乾隆一生共有十个女儿,其中有5个早亡,没有册封,当然更谈不上下嫁了,其中最小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最宠爱的,和孝公主生性活泼伶俐,长相也跟乾隆颇象。而且乾隆老来得女,自是更加疼爱,在《清史稿•公主表》中记载:"主,高宗少女,素所钟爱,未嫁赐金机轿。"因此在和孝公主13岁时,便被破格册封为固伦公主,这也充分说明了乾隆对她的宠爱,因为按清朝法制所定:皇后所生之女才能被封为"固伦公主",品级与亲王相当,而妃、嫔所生或者由皇后收养的其他皇亲宗室之女,则只能封为"和硕公主",品级只相当于郡王。而固伦和孝公主是一个妃子所生,乾隆帝因为疼爱她,才破格封其为固伦公主。乾隆帝的其他四个女儿,分别为:第三女和敬固伦公主,乃孝贤纯皇后所生,于乾隆十二年三月下嫁色布腾巴尔珠尔额驸;第四个女儿和嘉和硕公主,纯惠贵妃苏氏所生,乾隆二十正月下嫁傅恒子福隆安额附;第七女和静固伦公主、孝仪纯皇后所生,乾隆三十五年下嫁拉旺多尔济额附,第九女和属和硕公主,也是孝仪纯皇后所生,乾隆三十七年下嫁札兰泰额附。 在五个已存的公主中,固伦和孝公主最受娇惯,宠爱,而固伦和孝公主"性刚毅,能弯刀弓,少尝男装随上狡猎,射鹿丽黾,上大喜,赏赐优厚。"公主极富英武之气,这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即使后来嫁入和府后,公主依然不爱红装爱武装,还经常与丈夫丰绅殷德一同出去打猎,而且随侍侍从皆以劲装打扮。 丰绅殷德与公主同年所生,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正月十九日,比固伦和孝公主小半年月,丰绅殷德也与其父一样英俊美貌,乾隆也非常喜爱丰绅殷德,而且,丰绅殷德的名字就是乾隆帝所赐的。丰绅在满语中是福裕的意思,乾隆希望丰绅殷德能福裕长驻,好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带来好运。 在和孝公主16岁那年,乾隆便把她许配给丰绅殷德为妻,从此,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两个人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他们的婚姻无疑是一场政治婚姻。在中国古代,很多政治婚姻都是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们之间没有爱情。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政治婚姻是最符合实际,也是最稳定的婚姻结合形式,因为政治婚姻首先强调的是门当户对,夫妻双方肯定同属于相同或相近的阶层,由是推之,两人的志向,兴趣爱好大都是相同的,这样一来,夫妻在一起生活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和追求。所以相对于封建社会其他童养媳、指腹为婚来说,政治婚姻不能不说是相对可取的,虽然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权钱交易。 丰绅殷德与固伦和孝公主无疑是幸运的一对。不错,他们之间是一笔政治交易,尤其是在和伸看来,和伸可不会官他们之间有无感情,他就是要依赖公主的关系来巩固乾隆帝对自己的宠爱。但是两人却异常般配,男的潇洒俊朗,女的美丽大方,在以后的数十年间,两人的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和伸也极力讨好固伦和孝公主,他不仅嘱咐丰绅殷德每天多陪陪公主,而且自己也向公主大献殷勤,因为多年来与乾隆的相处让他了解:要讨好一个人的欢心,就应从他最喜欢的人下手。固伦和孝公主是乾隆的最爱,尝曰:"汝者为皇子,朕必应汝储也。"因此,和伸在固伦和孝公主尚年幼时,便竭力讨好。公主也对和伸非常信赖。据清人姚元之《竹叶亭杂记》记载:公主幼年时"常呼相为丈人,一日上(乾隆帝)携主(公主)游同乐园之买卖街(在圆明园中,每年新春伊始到燕九节期间,仿照民间设立的商业一条街),和伸时入值在焉。高宗见信估良者有大红呢夹衣裳一领,主悦之。上因语主曰:"万向汝丈人索之,和亟以二十八金买而进之。望乎和为丈人,未知其故。主少时好衣冠作男子大。或因戏为此称耶。"说有次公主见到喜欢的衣服,乾隆叫公主求和伸为其买之,此时想必乾隆已赐婚,故公主呼和伸为丈人。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要举行婚礼。乾隆赏赐了无数宝物给公主。(请参看本书第五章第八小节,此处不再赘述),同时又下谕道:"凡下嫁外藩固伦公主,例支俸银一千两。如系在京住者,即照下嫁八旗之例支给。从前和敬固伦公主,虽系在京公主,而俸银、缎匹仍照外藩之例支领,年久便越减,是以降旨仍许照旧关支。今和孝固伦公主,系朕幼女,目在朕前承欢侍养,孝谨有加,将来下降后,所有应支俸禄,亦著一体赏给一千两,以昭平见,而示嘉奖。"显示了乾隆时固伦和孝公主的偏爱。同时,乾隆爱屋及乌,对丰绅殷德亦宠爱而加,下旨曰:"命固伦公额附丰绅殷德在御前行走。"后又任其为教秩大臣。是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赐刚15岁的固伦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在此黄应吉日举行了婚礼,乾隆赐予大量奖赏,嫁妆。
【清代官员俸禄 】 清官员俸禄 清代发俸银与禄米两种,按不同身份和职司可分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 1、宗室封爵: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一说禄米均减半):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2、公主、格格和额驸 固伦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康熙帝15个皇子的真实命运 】 雍正在《大义觉迷录》一书中,就“谋父”、“逼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好谀”、“任佞”等十项大罪,进行自辩,颁行天下。然而,事与愿违,欲盖弥彰,弄巧成拙,愈描愈黑,留下生动而曲折的历史故事。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雍正的上述罪名能否成立?   雍正是否毒死皇父?一种说法是:康熙帝是喝了胤禛送的人参汤被毒死的。这话从伦理、法理、情理讲,既悖于情,也不合理。从当时的具体环境、周围条件分析,既违背史实,也绝无可能。   雍正是否逼死生母?《大义觉迷录》说:“逆书加朕以逼母之名。”看来当时雍正“逼母”说流传很广。雍正生母乌雅氏,生三个儿子:胤禛、胤祚(5岁死)、胤禵。传说:雍正继位后,将胤禵调回北京关押起来,他母亲想见胤禵,雍正不准,太后一气之下,撞死在铁柱子上。乌雅氏眼看亲生儿子胤禵被囚禁,作为皇太后能不生气吗?时人将雍正母亲的死同他囚禁胞弟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   雍正是否弑兄杀弟?雍正帝继承皇位之日,就面临着兄弟们的不满和挑战。康熙崩逝的噩耗传出,京城九门关闭6天,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入大内。箭在弦上,形势紧张。当时年满20岁的皇子共有15人:即雍正的大哥胤褆、二哥胤礽、三哥胤祉、五弟胤祺、七弟胤佑、八弟胤禩、九弟胤禟、十弟胤誐、十二弟胤裪、十三弟胤祥、十四弟胤禵(祯)、十五胤禑、十六弟胤禄和十七胤礼。   大阿哥胤褆,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康熙帝派贝勒延寿等轮番监守,并严谕:疏忽者,当族诛。胤褆已成为一只不再见天日的死老虎。雍正十二年(1734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仍不放心,一方面封其为理郡王,另一方面又命在山西祁县郑家庄盖房驻兵,将胤礽移居幽禁。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思编书,但也受到牵连。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五弟胤祺,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借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胤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胤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胤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胤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胤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胤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胤禟出家!他借故命将胤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胤禟名为“塞思黑”。不久给胤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胤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胤祥、十六弟胤禄和十七弟胤礼。胤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胤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胤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胤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胤祥和胤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清宫秘档——想当和尚的顺治皇帝 】   “顺治”,本是清朝纪年的一个年号,专指世祖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在位期间十八年(1644—1661)的纪年。“爱新觉罗·福临”是世祖皇帝的姓名,“世祖”是他的庙号,也就是他去世后在太庙被立室奉祀时所起的名号。另外,依照礼仪,皇帝去世后,还应该根据他生前的品行事迹,为他评定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叫“谥号”。福临的谥号是“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读出来,要两个字两个字地断读,代表他不同的德行。如此,如果要说清朝这个已经去世的姓“爱新觉罗”叫“福临”的皇帝的事,表述起来,姓名肯定是不能直呼的,于是在官方,就用庙号或谥号代指。这样,福临就被称为“世祖皇帝”或者“章皇帝”,也有合称“世祖章皇帝”的。但于民间,老百姓既不用供奉又不会去记他长长的谥号,况且知不知道其庙号谥号还是问题,所以最方便的,就是用他在位纪年的年号“顺治”来称呼。这样,“顺治”也就指清朝这位名叫爱新觉罗·福临、在位十八年、被尊称为“世祖”或“章”或“世祖章”的皇帝了。   传说中,甚至一些史学工作者也存疑,认为顺治皇帝并非在他二十四岁时患天花去世,而是出家去五台山做了和尚,其“天花去世”之说,不过是朝廷掩人耳目罢了。那么顺治皇帝真的出家了吗?如果是,原因又是什么呢?
【大旗英雄传】写给铁中堂和水灵光 《大旗英雄传》观后感 第三遍看完《大旗英雄传》是在一个周五的下午,外面下着大雨,心情极度的不好,泪水顺着脸颊流到脖子,心感觉特别的痛。为了填饱肚子,打伞徒步去了一趟食堂,肚子倒是饱了,可心情却因时间的沉淀而更加压抑了。 结局是我和不喜欢的,我重视感情,不在乎那所谓的武林盟主,那是虚无的,世上的一切功名和责任相对于爱情都是虚无的!我在乎的是棠哥哥最综没有和他的灵儿在一起,这对他们是多么痛苦的事啊!也许对于其他的爱人不会那样,但对于铁中棠和水灵光来说那确是天大的痛苦。永远不愿离开他的棠哥哥的灵儿却要独自一人在那不知名的世界游荡,永远的一人,一生都要守护他的灵儿的棠哥哥却只能空对着一个冰冷的坟墓谈论他内心的感情!为何编剧如此对待他们,为何如此看待他们的人生,还不如让二人都死了得好,那必如今的残酷仿佛多了一份解脱。 我羡慕那样的爱情,在现实的生活中永远都没有,因为现实中没有那样刀光剑影,需要有英雄付出的武林世界,现实中也没有那样无私无畏,甘心付出一切的英雄,所以现实可能有长长久久的爱情,但不可能有那样痛苦但却美丽的爱情。那样的爱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当中,可为何要让这想象中才有的爱情变得到最后还这样痛苦哪?这未免太谷悲哀了! 铁中棠的一生可以说是痛苦的,无奈的,他总是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而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和帮助,正因为它的大智大勇,才让他变得那么孤独,只能独自一人承担这一切,灵儿对于他是上天给他悲苦的人生的一种恩赐,但上天却在他完成任务后狠心的夺走了她,它只能从新回在孤独和痛苦中。水灵光的一生似乎悲苦但却有着天大的幸运,他遇到了世界上最伟大最勇敢最智慧最坚毅的男人,使她的一生充满了快乐幸福和奇迹,不幸的事那只是一段短暂的相遇。 也许央视的结局不是这样,但留下的痛苦难以避免,可是我仍然期盼一个央视的美好结局,我将把那个结局永久的存放在我的心里,我会感到很快乐的。 即使不是好的结局,我仍旧快乐,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世间没有的英雄,一段世间没有的美丽爱情,我还会再接着看上好几遍,为了让剧种的一对主人公永远留在心里,为了相信他们永远没死,爱情永恒!
【大旗英雄传】《大旗英雄传》随感 世界上如果有完美的人,我相信他是铁中棠。   古龙先生呕心沥血为楚留香立传,却不免将他神化。他身边的女子,个个来去匆匆,即使张洁洁,也不过是楚留香一个片章故事的主角。他身边的朋友,如胡铁花、姬冰雁,虽然都极富神彩,但比起陆小凤的朋友花满楼、西门吹雪、司空摘星,却要逊色许多。这些人物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香帅。可惜楚留香并没有被衬托成完美的人,他只是个遥远的传奇,不切实际的神话。   “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李寻欢是古龙笔下世家子弟的代表。先生在《多情剑客无情剑》中,竭力渲染小李探花的人格魅力。博爱、宽广的胸怀,影响了阿飞,影响了孙小红,影响了铁传甲,影响了铃铃,影响了郭嵩阳……很多很多,甚至在最后,连龙啸云也折服了。可是李寻欢却似乎永远高高在上,他的爱心总让人有恩赐的感觉。他虽然是个几近完美的人物,却远没有同部作品中的阿飞那样率性可爱。   《大旗英雄传》不是古龙先生的代表作,但它的主角铁中棠,名冠“三公子”却当之无愧。“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数百年英雄倍出的江湖中,除了铁中棠,有谁能当此无上殊荣?昔日的仇敌提起他的名字时,流露的竟然是发自内心的敬仰。铁中棠呀铁中棠,这究竟是怎样的人格魅力?   难以想象,江湖浪子古龙是在怎样的环境和状态下写出这位传世英雄的。或许那时他还年轻,有浑身的朝气正蓬勃,有满腔的热血正沸腾。他将这朝气,这热血,都注入到铁中棠的生命里。在他的作品中,如铁中棠这样没有丝毫颓废气息的主角,实在不多。这位沉默寡言、冷面热血的少年英雄,有仁爱,有情义,有大智慧。就连先生自己,也忍不住在故事的最后称赞他,“坚忍无双、机智无双、侠义无双”。   铁中棠的友情   “一个人死了,他一生之中,不知为人牺牲了多少,但却从无一人知道。他牺牲了一切,但却连他的兄弟亲人,都不能谅解他,他的师父,也将他当个叛徒。他生而无母、他的爹爹也死了,他在这世界上,唯有一个最最亲近的人,但最后他却是死在这亲人手上。”少女们哭祭他的时候说。   “世上还有什么人比铁中棠牺牲的更多?”   铁中棠刚出场,就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冒着被五马分尸的危险,机智地救下触犯门规的大哥云铿,发誓改变大旗门命运,终结武林中最悲惨的事。   仍记得,他不顾浑身火伤拚死相救云铮,让我为之动容。男儿膝下有黄金,铁中棠为救这处处为难自己的莽撞师弟,却不惜忍受屈辱向师门大敌下跪。他处处维护云铮的安危,却将被误解的苦涩独自默默品尝。如此坚忍,武林中有何人能出其左右?   仍记得,他与夜帝之子朱藻义结金兰,让我不禁莞尔。被困“仙女脱衣阵”时,铁中棠“置之死地而后生”,巧破此阵,其间不为财色所动,唯义所在、情所趋,才能结交到朱藻这样的好朋友?如此机智,武林中有何人能出其左右?   仍记得,他对着失聪的艾天蝠大声说话,让我热泪盈眶。艾天蝠决意求死,铁中棠却看透他的刚烈本性,拚着性命掷赌,用激将法挑起他生存的意志,劝其莫为声名自杀,二人从此英雄相交。如此侠义,武林中有何人能出其左右?   古龙描写铁中棠的样貌,突出了他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铁中棠看人待事,也正如他的眼睛那样,黑白分明。他有“义”,所以会维护同门兄弟,会结交艾天蝠与朱藻。但他与盛存孝惺惺相惜,却不是“义”所能涵盖的。怨怨相报何时了?上辈人的恩仇,何苦要下辈人来承担呢?他与盛存孝志同道合,结下相惜之谊。说思想开明也好,说心胸广阔也罢,铁中棠的人格魅力,至此已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峰。   铁中棠的爱情   水者,灵者,光者,一朵空谷幽兰,集天地灵气、日月光华于一身。水灵光,一个仙子般的少女。那句让朱藻听得目定口呆、让阴嫔笑得花枝乱抖的“男人都这样贱么?”,更叫人深喜这女孩子的天真和可爱。她与铁中棠,除了“佳偶天成”外,还能用什么词藻来形容呢?
首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