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網芝魚
漏網芝魚
关注数: 17
粉丝数: 36
发帖数: 2,635
关注贴吧数: 12
抛砖引玉:坦克发动机液冷式冷却系 长久以来德三动物园常常被诟病小排量、高转速导致了大的散热需求,导致其能却系统重量大、浪费功率,甚至需要控制转速降低散热压力,但是却几乎见不到具体指标 近日得到一本苏联在战后不久(1948年)编写的《坦克发动机液冷式冷却系》,其中介绍了散热冷却系统的原理与二战部分坦克的实例,与一般刻板印象略有出入 在这里发出来,我的水平不足,就当作抛砖引玉了该书有其中译本,1958年出版
在编写内弹道计算器时,发现对于不同的火炮,为了使得结果与实际火炮相符,需要选择不同的摩擦阻力炮弹在炮管内的摩擦阻力除开与弹带的材质有关,还与膛线的缠角有关,缠角决定了炮弹的转速,而转速的选择取决于能否达到稳定性的要求
失踪的吨位:希佩尔反常的结构重量 希佩尔海军上将级重巡洋舰以14000吨级远超条约重巡的排水量,却只取得了相当令人失望的防护。通常认为其是由于巨大的防护面积导致的。其装甲盒覆盖了80%的水线长度、203炮塔座圈、拥有重巡中首屈一指的3.75米主装高度、甚至还有防雷装甲 然而如果直接看希佩尔的装甲重量,发现其不过2400吨级,与许多吨位更低的重巡不相上下。反而其结构重量高达6300吨级,占到了空载排水量的47%、标准排水量的44%。不仅与德国战列舰低结构重量、高装甲比重相去甚远。也普遍高于巡洋舰的平均表现,也高于建造于希佩尔之前的德意志级装甲舰
疾风骤雨:美国战列舰的射速表现 时至今日依旧有人认为战列舰大口径火炮在实际战斗中的射速表现最多1发/分,与理论2发/分甚至更高的指标相去甚远,甚至搞出一些冠冕堂皇的解释,例如考虑到观测和修正的需要,抑或是考虑装填的实际间隔更长 例如丑分哥就宣称,由于炮管冷却的需要,战列舰的然而事实是美国战列舰在萨沃岛和苏里高两次夜战中均打出了优秀的射速表现,部分火炮甚至接近了2发/分的理论极限
概率游戏-从横摇弥散看六炮/九炮之争 在各路架空与实际设计中不乏有将四/三联装小口径火炮换成三/二联装大口径火炮的想法,其中以沙恩霍斯特283/380、北卡罗莱纳356/406最为著名。换装大口径火炮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能大幅度压缩敌免疫区大小。而劣势是比较难以界定的,例如对火控的影响、矫射的效率的下降、火力密度的降低等 但是由于舰船存在横摇、装甲、炮弹质量存在浮动,实际的免疫区界限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应当表示为概率击穿,在这一限制下,更高的火力密度是有意义的 “免疫区概念是将本舰想象为一个静止物体而形成的,其中甲板是水平的,而侧舷(不包括装甲带自带角度)是垂直的。但事实上,大海中的船只是一个不断运动的平台,这种动态的变化并不被包括在免疫区的概念之内。但这些动态对战舰防御能力却有着真切而巨大的影响。对于战列舰的作战方式来说,横摇(roll)所带来的影响最为关键” ——战列舰论坛《仅存在于纸面上的免疫区》
大口径舰炮内弹道过程 拿之前写的火炮计算器跑了一下主要的大口径舰炮,计算器与首次发布的略有不同,上调了炮弹运动的阻力、计算容积与加速度时考虑了阴线容积和弹带面积 发射药燃速度u=a+b*P^k,原值是由俾斯麦取得的,对于不同发射药,a、b、k有所不同,为便于得到结果,没有修改 弹道效率就是发射药能量利用率,示压效率可看作平均膛压与最大膛压之比
在此前的贴子里我对内弹道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计算发射药性能的简化方法 此前主要是定性的介绍,经过进一步的学习,使用Excel编写了一个火炮计算器,可以输入火炮、发射药参数,从而定量的计算内弹道过程 如果楼内链接无法下载,请移步论坛
用Excel 写了一个弹道计算器,可以在手机上运行,采用风阻系数计算阻力进行迭代计算,最大的作用可能是方便架空 底凹弹镇楼
美日水下防护对比 论坛的帖子给出了资料的出处,贴吧链接发不出来 蒙大拿镇楼
论RN的内弹道设计有多烂 前段时间似乎批RN的比较多,从老早的KGV到现在的前卫 最近深入研究了下内弹道过程,发现RN坚持祖宗之法导致内弹道过程相当之烂,于是也来凑个热闹 前卫镇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