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言之🌿 振鸿独言看世界
只要心中有阳光,就不怕下雨天!
关注数: 4 粉丝数: 384 发帖数: 10,550 关注贴吧数: 7
非92晋升双一流大学后对学生的影响! 晋升双一流后,大学的光环有了更显著的标识,广东省在“冲补强”资金方面的补助会适当的增加,国家在保研名额等方面会适当的政策倾斜,这就是双一流的优势所在,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其具有极强的“学科局限性”: 1、你的优势仅限于是那个特定的“一流学科”专业。如果你是该学校“一流学科”专业的学生,那么你在上述方面优势明显,如参加选调可以报所有此专业的岗位。如果你是该学校的非一流学科专业的学生(例如,你在华农读英语专业),那么你的优势将大打折扣,在就业市场上可能主要依靠的是学校“整体双一流”的身份,而非专业的顶尖优势。 2、学校综合声誉与985/211仍有差距: 在跨行业、不限专业的综合性求职(如部分管培生、公务员选调、金融泛商科岗位)时,用人单位可能仍然更认传统的“985/211”牌子。非985/211的“双一流”大学在综合声誉和社会普及度上,短期内仍难以与老牌985/211抗衡。 3、跨学科资源和通识教育可能较弱: 相比于综合性强的985大学,这类以特色学科见长的学校,在提供跨学科课程、辅修机会、通识教育资源方面可能相对薄弱。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可能不如顶尖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宽广。 总上所述,对于非985-211的“双一流”大学学生来说,最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带来的学科深度优势。如果你是这些学校的“一流学科”专业的学生:你相当于进入了一个“专科领域的顶尖殿堂”。你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在该学科上的顶级资源,深耕专业,你的竞争力在特定行业里可以媲美甚至超过很多985高校的学生。如果你是这些学校的“非一流学科”专业的学生:你的“双一流”高校身份仍是一块有用的敲门砖,但你的个人努力和专业成绩将更为关键。你需要主动去争取资源,弥补学校综合声誉上的不足。因此,选择这类大学,本质上是一次“专业优先”的精准投资。它为你提供了在某个垂直领域做到极致的平台,但需要你接受其综合影响力上的某些局限。
广东没有政法类大学,十五五规划,有没有可能建设政法大学?! 总的来说,这个可能性是存在的,并且有相当充分的理由和基础。之前教育厅在答政协提案时,曾经提到将以广东财经大学为基础,建设广东财经政法大学,也明确广东财经大学已经将申请递交省厅。但因为当时广财改名未足10年的首要条件,一直放下不决。 下面我将从可能性、基础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 一、可能性:为什么说“有可能”? 1. 填补空白,符合战略需求: 这是最核心的动因。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东在法治建设、营商环境、金融监管、涉外法律等方面对高素质财经政法人才有着巨大且迫切的需求。然而,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等地区相比,广东确实没有一所以“政法”命名的顶尖大学,这被普遍视为高教布局的一个短板。在“十五五”规划中补齐这个短板,符合广东的发展战略。 2. 政策导向支持: 国家和广东省的教育发展规划都强调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建设优势特色突出的高水平大学。推动高校整合资源、突出特色、升级发展,是当前政策鼓励的方向。将广东财经大学的发展纳入省级战略,支持其向“财经政法大学”转型,是完全符合政策逻辑的。 3. 已有成功范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成功案例为广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它由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而成,成为了知名的“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这证明财经与政法深度融合的学科模式是可行且强大的。 二、基础与优势:为什么是广东财经大学? 1. 坚实的财经底色: 广财是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的大字,财经学科实力雄厚,在华南地区声誉卓著。这是建设“财经政法大学”的坚实基础,因为现代政法人才(尤其是经济法、商法、金融法领域)必须具备扎实的财经知识。 2. 已有的法学基础: 广财的法学专业本身就有相当的实力,是广东省一级优势重点学科,尤其在经济法、商法领域有特色和优势。它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这为“政法”板块提供了重要的根基,并非从零开始。 3. 名称与定位的契合: “财经政法”一词中,“财经”在前,与学校的历史和主体优势契合。更名为“广东财经政法大学”能更好地反映其学科内涵,实现名实相符。 4. 前期的合并铺垫: 广东财经大学的前身广东商学院在2010年就与广东政法职业学院合作办学,虽然最终未实现合并,但体现了学校向政法领域拓展的战略意图和历史渊源。 三、挑战与不确定性 1. 法学学科实力需大幅提升: 这是最大的挑战。要称得上“政法大学”,其法学学科必须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目前广财的法学学科与国内顶尖的政法类院校(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以及省内强校(如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法学院)相比,还有明显差距。能否在“十五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成败关键。 2. 资源投入与内部整合: 建设高水平的政法学科需要巨大的资源投入,包括引进顶尖法学学者、建设高端研究院所、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等。同时,如何将财经与政法两大板块进行深度有机融合,而非简单叠加,形成“1+1>2”的效应,是对学校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3. 更名的严格审批程序: 大学更名,特别是涉及“大学”升格和学科布局重大调整的,需要经过广东省和教育部的严格审批。审批部门会综合考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多项指标,确保其达到标准。 4. 品牌传承与校友情感: “广东财经大学”的品牌经过多年积累已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更名可能会引发部分校友对品牌传承的情感考量,需要做好充分的沟通。 四、可能的发展路径推测 “十五五”期间,更名可能不会一蹴而就,更可能采取分步走的策略: 1. 第一阶段(夯实基础): 在“十五五”前期,广东省可能会将“支持广东财经大学建设法科,强化财经政法特色”作为一项重点任务写入规划。学校会获得更多资源,用于大力加强法学学科建设,如设立高层次法学研究机构、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法、金融法、粤港澳大湾区法治等特色方向。 2. 第二阶段(实质融合): 学校内部会深度整合财经与法学资源,推动跨学科学位点建设(如法律金融科技、法治与经济管理等),在学科评估中使法学学科排名显著提升,达到甚至超过部分传统政法强校的水平。 3. 第三阶段(水到渠成): 当法学学科实力、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质量等硬指标完全达到“政法大学”的标准时,正式申请更名为“广东财经政法大学”便会顺理成章。 结论 1、在“十五五”规划期间,广东省以广东财经大学为基础,建设“广东财经政法大学”是一个可能性很高的战略选项。 这既是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2、短期(十五五初期),我们更可能看到的是政策层面的明确支持和学校法学学科的加速扩张与建设。 3、更名这个结果,可能会发生在“十五五”中后期,甚至“十六五”规划中,具体取决于基础建设的速度和成效。
28幢正在检修! 学校原有计划的检修已经开始,床桌都换上与33栋一样的,由于房间面积比33幢大,显得通透宽敞。大楼内庭(羽毛球活动场)已经清洗了一半,看上去干净整洁。学校的计划是检修翻新后,男研究生先住进来,明年6月大家住下后觉得不适应再申请安排住33栋。其实这样的安排也合情合理,可能受到个别人或社会人仕抹黑,对外说是安排住进地狱式宿舍,还特别找了一间未翻新且学生平时不注意卫生的房间作样板到处宣扬。广财经费紧张(预算是重点院校最少的),近年来校园建设投入不少,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改善,费了很大的心机,增加了各种活动场所。自办招待所一方面方便学校各类培训住宿之用,一方面培训空闲段向外出租,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校园和学生生活设施改善和管理。如果发现有贪腐行为可以去举报,但主要用于学校和学生的,为何不体谅一下呢?!之于让女生先住33栋,男生大半年后再申请去住,作为当代男子汉,让一下女生,这点风格都没有?!学校正在申请推免资格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行列,作为即将成为学校的一分子,荣誉和失败与共,非要加油添醋抹黑学校就会对自己好吗?希望大家都退一步,辅助员处理不了找院长,院长处理不了,找校长反映,而不是采取过激行为,被人利用。
广东省谁将获得推免资格?! 上一轮公布推免资格是2017,不知不觉已经八年了!今年教育部又推动新一轮申请推免资格推荐。根据教育部教学厅(2025)4号文的要求,常规通道广东有6所博士点高校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佛山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和2所硕士点高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符合条件。根据消息源,广东会主推6所博士点为推免资格高校。结合广东高校16所高校的类型及6所博士点类型,获得硕士点和博士点的时间进行一个分析。综合大学已有博士点5所,医药大学3所,理工科4所,师范类1所,财经语言类1所,农林海洋类2所。艺体类一所没有,在6所博士点院校中有2所符合条件,因此广东推荐一所艺体院校合情合理,广美81年已经获得硕士点,且学科评估,教学教育成果,升学率优于广体,广美获得一个推荐名额机率在80%以上,广体出局100%。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因只是硕士点没有博士点,且已经各有一所同类型在列,虽然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硕士点较长,广技师属于职业师范,但与其他博士点高校相比,包括省的重视程度,出局的可能性较大。剩下广东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佛山大学四所都有希望。考虑到医药大学已经有3所,广东医科大学和广东药科大学二选一,再细分广药属药科类,广东仅一所,而广东医科大学获得博士点时间最长,就算站在教育厅角度也难选。考虑到培育药科类大学这个出发点,暂把广东药科大学放在前。剩下广东财经大学和佛山大学,如果从平衡角度出发,理工类大学已经有4所,而纯财经大学仅一所,且广财获得博士点和硕士点的时间比佛大长,教学教育成果、升学率和生源质量差不多,广东财经大学更胜一筹。不过政策倾斜理工科背景下,佛大也不是没有机会。综合分析进行排序,广美、广药、广财、广东医、佛大这五所有机会推荐。如果按照三所的比例推荐,广美、广药(广东医)、广财,候补佛大。你们如果站在教育厅的角度和各校会怎么选?无论结果如何,广东省都是这次推免院校之争最激烈的省份。
高考志愿填报究竟是理智还是荒唐,其实还是要看你是谁啊。 全民都在关注高考志愿。某种程度上,填好志愿比高考本身重要得多!工科空前大热的背后,何尝不是阶层撕裂的缩影?穷家子弟,轻易敢去碰哲学、史学、人类学这样的精英学科吗?仓廪实而知礼节,没吃饱饭,谁有力气去琢磨“丕平献土”、程朱理学?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学专业的选择之路,其实都被家庭所处的阶层划出了清晰的界限。不同背景的孩子在考虑专业时,往往受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和资源影响,偏好和倾向截然不同。如果路选错了,可能影响一生,甚至还会累及家庭和家族的命运。 底层家庭的选择往往像一把精心计算的算盘,特别注重专业的实用性和投资回报率。计算机、电子、会计等专业成了多数孩子跳出阶层藩篱、改变命运的唯一砝码。一个农村学生的话语至今回响:“四年学费是父母的全部积蓄,我只有毕业后立刻挣钱才能回报他们。”对于这样境况的家庭,“兴趣”、“理想”只能是奢侈品。 中产家庭的孩子,专业选择常弥漫着守卫阶层、提防下滑的焦虑气息。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被视为阶层“护城河”。中产家长们深知高等教育投资的不菲,故而对子女选专业常怀忧虑关切之情。除了学历和收入,他们也非常看重资源和人脉。那份紧张之态,就像紧握着悬崖边一柄脆弱的藤绳,生怕一着不慎就坠入谷底。 对于豪奢家庭子女来说,哲史文艺学科是“身份徽章”,承载着超脱于物质的丰饶价值,可以提升他们的修养和视野。他们不担心金钱回报,对于生活方式有充分的选择权,深厚的家庭资源是他们的底气。一位出身名门学艺术的同学曾轻松笑语:“毕业后爸妈会资助开工作室,作品卖不卖得掉无所谓。”文艺之路对富家子弟来说,就像是一场无需担忧结局的华丽冒险。 当我们“嫌弃”文史哲、艺术毕业生就业艰难、“谁碰谁哭”时,实则忽视了不同阶层的学子本就不在一个起跑线上赛跑。富贵子弟选择文艺专业时的风轻云淡,在贫寒家庭却如同翻山越岭的孤注一掷。同样被划归“精英学科”的哲学、史学,对一些人象征着自由,而对另一些人却是重担;被归为“实用”的工科,有时是救生艇,有时却是禁锢梦想的坚固牢笼。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