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沈的声色影像 童言吴无忌
大沈路子野,全网可搜。
关注数: 7 粉丝数: 335 发帖数: 268 关注贴吧数: 149
那些图书馆里的堕落者们 01 岁月赐予了我们成长,也教会了我们去伪装。 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们的课不是很多,所以大部分的时间我都是待在图书馆里。我有时看专业书,有时也写作业。一眼望去,整个图书馆里都是勤奋好学的身影。 可今天当我来图书馆时,我才恍然大悟。来得有点晚,我只好从二楼到五楼寻找座位。我看到有人在打游戏,有人在刷电视剧,还有人在睡大觉……我像是发现新大陆似得,探索着这一切。 我想起来大一时,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S君来图书馆写作业。她在图书馆睡了一下午,直到我喊她吃饭时才醒。睡觉前,看到她发了一个说说,大概意思就是说自己在图书馆学了一下午,还配了一张图书馆的图。 有一句被多人引用过的话: 熬夜看电视剧、泡酒吧、逛夜店、纹身、买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酷,但其实一点儿难度都没有,只要你有点儿钱、有点儿闲就都能做到。但是更酷的却是那些不容易的事情,比如读完一本书、坚持早起早睡、有规律的健身、稳定体重等。这些在常人看来无聊且难以坚持长久的事情才更加考验一个人,也更加锻炼一个人。 看似精彩绝伦的青春,内部早已伤痕累累。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假装努力,假装奋斗 别人总以为我们是真的在努力,其实我们只是假装很努力,努力到感动了自己而已。 02 一时的懒惰并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千万别假装努力,它会让我们对自己的懒惰浑然不觉,以为自己真的在努力。 我们学习的时候只是眼睛盯着书本而已,并没有用心去理解或记忆。我们所有的努力全是虚张声势,全都是**自己。或许伪装学习的样子会被人夸赞,但我们的懒惰会让我看起来很笨拙。 如果我们真的很困,那就在宿舍里睡好了再来图书馆学习;如果我们真的很想玩游戏,那就别带手机来图书馆。也许我们会说学一上午肯定会疲劳,那可以出去走走,然后再回来接着学习;也许我们会说需要看时间,担心有人有急事找我们,那我们还是别来图书馆了。 图书馆里,我们常常会不知不觉变成假装努力的人。我们打开书本的同时,也不忘打开微信,时不时地参与群里的讨论;等到离开图书馆时,手机的电也快没了。看似一整天的勤勤恳恳,却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自我提升。 看似一整天的勤勤恳恳,却并没有带来预想中的自我提升。 表面上我们是在刻苦学习,实际上是在对着书本走神。一天下来,书本永远都是第一页。控制不住自己想玩手机的冲动,压抑不住自己虚伪的炫耀。有没有学习,有没有努力,自己心里最清楚。 所有花拳绣腿式的努力,都是对自己的辜负。 03 自制力永远是成功的根本。这句话说的没错。 我们开始看书时,不是先把这本书看完,而是先发朋友圈,附上书的照片和书中的名言;我们开始写作时,不是先把作业写完,而是先把作业发朋友圈里。久而久之,我们只是在朋友圈里假装努力学习罢了。而当别人问我们在干什么时,我们却自豪地说在图书馆学习。 最终,我们辜负了时光,也枉费了“努力”。慢慢地,那些引以为豪的“努力”都会变成日后的难堪。倘若真的在努力学习,我们何必去炫耀呢?学自己的习,走自己的路。现在想起来,果真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我们总是试图改变,也去学习,却总是不见成效。每天都是“忙+累=憔悴”,都是“困饿累烦”这四种感觉。我们制定了各种计划,喊着各种口号,也用尽全力地假装学习,最后还是一无所获。追根问底,自始至终我们都是在假装,而不是在努力。 你以为你是在努力,其实你只是在浪费生命。
请不要拿“先就业后择业”来骗我 01 一则谎言 十一月总会是各地高校开展校园双选会的时候。 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都比上一年多,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季,一年比一年难。 毕业生到了找工作的时候,就会从老师那里听到一种声音:“先就业后择业”。 但是,这句话才是最大的谎言,尽管可以认为它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还是骗了你我他。 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795万人。 经济下行压力大,加上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很多产业正强力进行去产能,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面对这样的宏观态势,毕业生们显然慌了,想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越来越难。 另外,高校都有就业率这个硬指标需要完成,完不成则被约谈,因此学校会绞尽脑汁,千方百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于是乎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句,“先就业后择业”就在各大高校流行开来。 很多学生被“洗脑”,然而这其实是一场骗局,是人为编织的迷梦。 虽然它可能在短期内取得令人满意的就业率,但也只是数字上的就业率,其内核则是空洞的。 02 耽误的青春 “天真岁月不忍欺,青春荒唐我不负你。” 时间不等人,青春也是有限的。 骑驴再找马,先找个工作做着,然后再看形势发展。 但是,一旦轻易就业入错了行,耽误的就是自己的青春。 好的选择意味着好的开始,好的开始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第一份工作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大的限制。 即使以后跳槽也会发现自己能做的,往往是和前一份工作相关的,企业方也会考虑你之前的工作性质来决定是否要你。 你想当个飞行员,暂时不行,那先去当个机场地勤吧,但后来发现自己永远当不了飞行员,因为你的职业选择受到了前一份工作的限制。 这是很多人面临的尴尬处境:原行业或工作岗位不喜欢,很难做好,想离职跳槽;重新开始,不熟悉没经验,只能哀叹自己然后空蹉跎。 对企业而言,先就业再择业的说法会让他们招来许多不稳定的新员工。 学生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不安心工作。跳槽会让企业流失自己的人力资源,长此以往企业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为他人做嫁衣,辛苦培养到最后上花轿的却是别人,亏本的买卖谁也不会做。 一位HR说了一段很现实话:“我们现在不会招应届毕业生了,他们总是是把我们公司当做跳板,花大把精力去培养他们,将来还不是便宜了其他公司。” 03 恶性循环 先找工作,然后再选择,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企业的积极性,也伤害学校,容易形成恶性循坏。 一方面,学校的高就业率、漂亮的就业数据成为了宣传的素材,吸引着高考生们来填报学校,但最后毕业发现就业率只是表面的。 学生有了不满和怨言,就会到处吐槽这种“潜规则”,给学校也带来不好的声誉。 企业发现新员工有着太多不安定因素,也会觉得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继而又会减少与学校合作。 学校失去了企业合作,学生的就业率又会进一步造假,这样学生、学校、企业形成了恶性循环。 04 失败的人生 老李已经毕业五年了,在他看来,当时找工作相信了“先就业后择业”随便签了一个合同进了一家公司。 后来,他发现公司的工作条件与自己预想相差太大。 于是毕业半年内他就跳槽了,怎料新公司对他的任用也让他没有存在感,这让自认为有工作经验的老李感到很失望。 后来,他再一次辞职另寻工作,他在新公司干了两年多,老李认为有了足够的经历和经验了。 于是去了另一家更大的公司,虽然各方面的待遇很好,但老李始终没有得到职位上的升迁。 后来他才明白是他简历上四次跳槽经历,让公司主管对他的职业忠诚产生怀疑,怕他在掌握了核心技术后继续选择离开。 还有一点值得质疑,如果先就业再择业是因为毕业生对职业规划不了解,那么也说明大学里面的职业也教育是缺乏的或者是不成功的。 很多负责就业工作的行政老师,其实自己的社会求职经历也不多。 他们大多数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直接又进入高校任教,本身缺少相关求职领域的经验。 青春是虚耗不起的,请不要再拿“先就业后择业”来欺骗学生,以完成高校的就业率。 这句话伤害了学生,也伤害了学校和企业。
不懂这些技巧,你还敢出来混职场? 今天下午的时候,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自己就要去工作了,研究生还没有毕业,导师给介绍了一份工作,二线城市的偏远郊区,我既高兴,又有点不担心。 高兴是因为,就要工作了,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担心是因为,年龄上还不算大,说话可能非常直,言者无心的,可能让听者有意。 所以,对于那些职场即将混职场的人,有的时候,经验还是非常值得参考的。 ☛ 勤做笔记 好记性不容烂笔头,我们都知道,但这些“废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有足够的参考价值的。 新的创意或者想法往往会转瞬即逝,而有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会和别人的产生契合,这种或许不是因为别人想到了,而是别人的行动比我们快了一步,因此,勤做笔记还是有好处的。 静下心来的时候,翻翻看,那也可能是非常不错的想法,即便不成熟,也值得自己的认真思索。 说不定哪天可以变成现实。 ☛ 凡事问自己为什么 别人的观点或者做事的方法不会和我们的想法一致,但作为比你长的人或者经验比你丰富的人,做事的方法有它一定的道理。 在自己还不知道的时候,先去执行,按照别人引导的方式向前走。等回过头来的时候,自己要认真思考这样做的原因,分析以后,写下来,培养自己的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久而久之,你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用自己的语言去和别人分享,怀着帮助别人的心态去做事情,你不会太累,即便是免费的,长时间下来,你也会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成长,而且不是一点。 所以,别人让你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为什么让你这么做,而且,为什么别人可以让你做,而不是别人执行你的引导。 这背后隐藏的问题才是重要的。 ☛ 我的优势在哪里 任何在职场发展的人都需要考虑这个问题,你的优势在哪里。 明确知道自己的优势的人对自己都有清晰的规划和认识,不仅仅是需要考虑自己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你的过人的实力在哪里,为什么别人眼中的你自己是这个样子。 竞争力这个东西是需要自己的行为和行动来证明的,而不是你嘴里说出来就是了。 认真地分析自己的优势,一条条列出来,问问你身边的人,别人心中的自己和自己心中的自己是不是一个模样。 ☛ 未来的三年我计划怎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的一生就是在成长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过程。 过去三年的自己是一个不一样的形象,三年后的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是一个不一样的样子呢?你的规划是什么?由小职员变成小主管还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这中间需要做什么,你计划怎么样完成? 拷问自己的灵魂并不是最理想的办法,而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是。 每天做一些自己的不懂,不会的事情,不断地尝试各种不可能,终究你会发现,有些闪耀的地方,是在碰撞中产生的火花,而那一瞬间,是耀眼的。 ☛ 谁是不可替代的 你在职场的每一时间段都有可能找到比你闪耀的星。 别人的耀眼之处在某些时候值得我们静下心来好好思考,闪光点到底在哪里?口才出众?文笔流畅?积极努力? 正如我们前面说到的问题一样,要想垂直发展,专业性的发展自己比横向的发展更加具有竞争力,所以当你看到别人的闪光点的时候,你也应该知道,自己身上也应该一些别人不可替代的有点,而且应该得到发展。 逼迫自己自信地成长起来,比盲目地羡慕别人的光芒更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 我可以做什么 你能做的,一定做好,争取让别人的竖起大拇指。 无论你以何种方式求生存,自己感觉实在地成长才是理想的状态。 用我可以做什么替代我哪些地方不如别人更容易让你产生自信,而后者才是你立于激烈竞争环境的武器。 在工作中不断优化自己的能力,提升技能,拓宽视野,丰富见识。 道理大家都懂,但行动才是你的指南针。 以上。
“女朋友是用来爱的,大学是用来上的。” “就算你们到了大学,你们永远只配做一个给别人鼓掌的旁观者。” 这是我在高中最后一年,一个我印象最深的老师,说的一句我记得最清楚的一句话。当时的这句话是从老师极具调侃和讽刺的口中说出来的。 先不说我的那位老师说出那句话是不是他的本意,也不谈我一直以来对那位老师的态度有没有诛心之意,总之,这句话伴随了我的大学四年。 我不知道,老师当时说的这句话一年之后有没有在我的其他同学身上应验,反正我是不想被这句话给“砸中”。 而除了这一句之外,还有一句话我从大一入校之前也在默默的铭记着。 记得当时高考志愿录取结果放榜,我的一个好朋友知道我的结果后,和我聊了几句。 当时他的一句玩笑话“不要被大学上了哦!”我记到现在。 这也是一句很可怕的话。但是可怕又能可怕到哪里去呢,它终究是从别人的口中说出来的,而当别人口中说出的这句话是从你的身上总结出来的,才真正的可怕。 我不希望当我在走完大学四年的校园时光时,我不是被大学“一上而过”,更不希望,被大学“上”了以后的我,再被社会“盯”着。 而当有人悔不当初时,总是会说,要是我还能够重来大学四年就好了,而在我看来,重来四年,我们还是那个鸟样子。那一切为现状的不满而找的“鬼话”、说辞,以为靠重新来过就可以改变未来其实都是我们的妄想。 我们本来就可以用我们的四年大学时间为我们准备好一个不错的发展方向,哪还用得着再用四年的时间来祭奠上一个四年?是得了斯德哥摩尔综合征(就是被大学“上”了过后觉得这样不好,但还是不由得想再一次被“上”)吗? 现在想想自己的遭遇,其实还不算太坏,能够在实习僧的平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已经是心满意足了。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哪有时间去顾及那虚无缥缈的事情,我们还有很多的梦想,要画画,学软件,打球,赚钱,学习各种功课,不是吗? 这一切的一切还有理由让我们为了那虚无的幻想义无反顾么,值得去失去理智么?世界上我们没去过的地方,没见过的东西,没吃过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呢!也许只有忙起来才能让自己那颗迷茫的心去淡忘这失落的一切。 也许这会有点孤单、失落,但这样的孤单、失落难道不值得吗? 有的人会说人的本能上是趋向于人多热闹的地方,所以,你经常能看到,一群一群的人潮。但是,你确定你在主流的浪潮中,不会被磨成最无特色的那个鹅卵石? 我们不怕你有你擅长的,而是怕你总是浅尝辄止,喋喋不休,拿着自己皮毛的书面知识就想去和各路大神谈笑风生,这未免也太过于心骄气燥。 和舍友一起打游戏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想必应该很爽吧?校园里走道上,都是情侣秀出各种各样的恩爱动作,你也跃跃一试了吧?同学有去西藏这最接近灵魂的地方,接受转经筒的洗礼,你没去,总感觉自己心里空空的。 为什么?因为你总是太急于享受,太急于得到。并且在享受和得到之间,我们总是无所适从,不知所以。 而当我们在这两者之间,注意力像空气一样虚无缥缈时,我们被大学“上”了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但是,我们往往没有自我察觉。 大学四年一瞬间而已的时间,不要等到毕业才想起要找工作,在大三、大二一样可以开始你得实习,就像我经常会在实习僧的平台找工作机会,已有适合自己的工作,总会去尝试一下。就像有一个词叫“优于平均效应(Above-average effect)”。即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积极品质和更少的消极品质。 但是,自己优于平均往往是一种错觉,毕竟理论上,处于平均之上的只有49%的人。有的人喜欢用“中等偏上”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包括我自己。而现在,在我看来,那些以“中等偏上”的人来自我评价时,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我们不能总自以为是的以“中等偏上”这个词当做我们对自己的清晰的判断。 还有一个词叫“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也就是说,能力越差的人反而自我感觉越良好。就这样我们被大学“上”了,却没有认知,没有反抗,却感觉自我良好,甚至是浑然不知。而当回首过去时才发现,自己被大学“上”的样子真的很难看。 我想,这个样子,与我们大四的最后一天穿上学士服,把学士帽用力地向天上扔去,被相机的咔嚓声定格的那一瞬间,总有需要我们再去品味的地方。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希望我们在为马斯洛最高一层的需求而努力的同时,又能够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坚定内心,有成熟自洽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优雅的走下去。
好的友情,多少有点“忘恩负义” 最近,我们家被一个老熟人折腾得鸡飞狗跳。我叫他彭叔叔。 彭叔叔是我爸的老朋友,算是我们家的一个恩人。 十几年前,我们家还不像今天过得这么好,四个人挤在一个二十平米的小平房里,日子也是紧紧巴巴,爸爸单位突然有了一个购房指标,眼看着家里条件可以有所改善了,全家人都欢欣鼓舞,可喜极之处,却发现没钱,于是,找彭叔叔借了一万块钱。 那时候的一万块钱,放在现在,也得大几十万。所以,这么多年,我们都对彭叔叔一家都特别感激。不仅连本带息地还了钱,彭叔叔下岗之后,爸爸给他找了份工作。彭叔叔的儿子学习成绩差,妈妈又托人给他找了重点中学的老师当家教。可谓尽心尽力。 前几天,彭叔叔的媳妇大晚上突然给我妈发了一条微信,说想小彭同学今年大学毕业,打算出国,想让我帮忙看看申请材料,指导一下。 妈妈知道我忙,又不爱管闲事,憋了三天,一个字也没提。直到我彭叔叔一家人杀到我家,扔过来一堆材料,我才知道这个“不情之请”。 我说,最近比较忙,他如果准备好材料,我可以帮忙看看。如果实在不放心,建议还是找个专业的中介,免得耽误了正事。 不是故意推脱,而是真的很忙,况且我这种只有个人经验的二把刀乱提意见,根本就是害他。 还没等我解释自己的顾虑,彭叔叔突然脸色大变,拉着孩子的手,大步流星地朝门外走去,一边走一边嘟囔着“真是个白眼狼”。 我气不打一处来,想跑出去和他理论,却被爸妈拦住了。毕竟是老朋友,又帮过大忙,别把关系闹得太僵。于是,我没去。 可没几分钟,彭叔叔就发了一条朋友圈:什么叫忘恩负义,今天我算是见识了。我第一反应就是去安慰爸爸。他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讲义气,不计较,对朋友比对我还好,成天跟我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没想到,他却说,看了这条朋友圈,他突然释怀了。这些年被朋友消费够了,什么债也都还清了。 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种所谓朋友,欠了他一阵子,就像欠了他一辈子。嘴上念叨着对你的恩情,却消耗着来之不易的感情。知恩图报,是别人的自知自省,不是你挂在对方头上的牌匾。 你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伸手要回报的样子,真的挺难看的。 在实习僧的平台上也曾经推出过很多关于友情的话题,也在树洞的话题中收到很多小伙伴的来信。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朋友是真正的好朋友。点赞最高的是深圳卫视已经停播的一档节目《你有一封信》,帮助人们寻找自己最想见到的人。 深圳卫视有一档已经停播的节目,叫《你有一封信》,专门帮助人们把最想见到的人寻来带到屏幕面前相认。 其中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颜世伟寻找自己的初中同学刘元江。老人的中学时代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每天都在枪炮声中度过。后来,他搬到深山里的一个村庄,因为天气寒冷,得了大骨节病,他的朋友一直在照顾他。 节目上,这个叫刘元江的老人来到现场,但是八十几岁的他记忆已经模糊。 颜老激动地问他:“我再问你1955年1月份,你有个同学得肺结核了,你给他寄去了四十块钱,这件事你能想起来吗? 刘元江愣着没说话。 颜老继续追问:“这是他的一笔救命钱,他至今都想着你,难道你都想不起来了吗?“ “我真的想不起来了” 60年后,他再也不记得自己当时养着6口人,还拿出40块钱给了另一个人。 可是,一提到颜世伟这个名字,他突然想起来了,他记得曾经收到过颜世伟从大连给自己带的国光苹果。 那一刻,我真的泪奔了。 想想,这些年,朋友圈里的**,99%都是因为一句话:我曾经帮过你。小到生活日常,大到钱权来往,只要一方抱着被亏欠的心态,一段友情就会危机四伏。忘恩负义,这四个字太沉重。 好的友情,多少有点“忘恩负义”,因为真正的好朋友,不记得自己对别人的好,却永远记得别人对他的好。突然想起在网上曾经看到的一句话,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恩惠特别合适:今天再大的事,到了明天就是小事。今年再大的事,到了明年就是故事。 讲真,恩情的保质期太短,你要把它当饭吃,恐怕要饿死了。 梁实秋写过一篇文章《谈友谊》。他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淡所以才能不腻,才能持久。“与朋友交,久而敬之。”敬也就是保持距离,也就是防止过分的亲呢。不过“狎而敬之”是很难的。最要注意的是,友谊不可透支,总要保留几分。 友谊的透支有两种,一种是过度索取和消费,另一种是过度追求对等。信奉前者的人喜欢说,我们不是朋友吗?你为什么不帮忙。喜欢后者的人会讲,我曾经帮过你,你为什么不感激? 很多时候,朋友不是不感激,而是永远无法跳进你的角色,以你要的方式表达感谢。 一段关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朋友落难时,我们扮演拯救者,很容易慷慨解囊,出手相助,有时还会有那么一点优越感。可当自己有难的时候,我们就会变成受害者,敏感脆弱,对于朋友的回应,百般衡量,千般计较。 人受的很多苦,都是因为记性太好,心眼又太小 可能有人会说,一颗真心错付,难道我连谴责的权利都没有吗? 当然有,非常有,但没用。如果因为以己度人失去了一个至交好友,不值。 如果真当了一回东郭先生,你的真心,他也赔不起。所以,你只需要按照自己的心意选择,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良心决定是否出手相救,至于朋友如何回应,能放手就放手吧。
别自欺欺人了,不是别人朋友圈太low,是你逼格不够! 前几天,一个室友在和他的妈妈视频电话时,在一旁的我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儿子啊,最近怎么没有看你发朋友圈了,你最近在做啥呢?” “没做什么啊,就是最近什么都没做所以就没什么好发的啊~” “哦哦,那以后你做的什么事儿都多发发朋友圈,让爸妈看看~爸妈在家里翻朋友圈的时候可以多看看你~” “我知道了,不过就算我没有发朋友圈,你也可以找我视频啊~” 坐在一旁的我听到室友的妈妈这么说,心里突然惊了一下:也许他每天的健身照、肌肉照、跑步打的卡等等动态不仅仅是为了秀自己,可能还有另一层的意思。 当时我羞愧的感觉到,那些我曾经想屏蔽室友或其他人的冲动,现在看来多少带有肤浅的认知,真的很想给自己一个大大的鄙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这个“朋友圈鄙视链”是存在的,而且他们每次“阅览”朋友圈和发朋友圈时,都在默默地根据心目中的这个原则进行判断。 但我想说的是,判断就让他们判断去吧! 既然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可以喜怒于色,在社交中的我们喜怒于朋友圈又怎么样了呢?前一段时间我的一个朋友实习找工作,她租了一间一居一室的房间。当她对房间进行大装修的时候,我从朋友圈能够完完全全地看到了她在那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无论是前期在网上采购装饰的物料,油漆、壁纸、刷子等,还是在后期自己一个人亲身上阵刷墙、贴纸等,这期间她的喜怒哀乐我都看到了。 有时她会为某一处墙涂刷的很漂亮而高兴不已,有时又会因为买不到喜欢的花瓶而发朋友圈抱怨,但我知道,她每一次的分享都是因为生活,因为热爱,因为自己,而无关他人。 而那些认为一打开朋友圈就会被各种人的“晒”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的人,我想说“你们想多了”。如果我们把这些都认为是一种“社交噪声”的话,那我们也太忽视自己而看重他人了吧!也或许,我们的生活是真的是不如别人那样可以让我们有“晒”的冲动而太过于注重他人。 一个坦荡纯粹的人,会把展示生活看成一种真诚的分享,同样也不会把别人的展示看成炫耀。如果有人用恶意揣测,要么是内心狭隘,要么根本不能成为朋友。 就像在我们公号实习僧的后台,经常会有同学问这样一些问题:室友经常嘲笑我们发朋友圈,但是我就是想要分享,我改怎么办啊? 对于这一的问题,我只能回复,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认知。我们真的会因为要不要发一条朋友圈而纠结半小时,对于发的内容再“装饰”半小时,而发出去后,又会对于别人会作怎样的评价,会得到多少个赞等等而在意一整个晚上。 以至于,那些本来看起来很有人情味的分享,慢慢地被很多人的揣测和“认知”给异化了。使得无论是纯粹的熟人圈子,还是变成了“半熟”的圈子,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朋友圈早已不等于“朋友”圈,俨然变成了一个“剧场”,而随之相应地,“演出规则”也就慢慢的形成了。在这个规则里,我们可能如有不慎,就会被冠上low逼的名号。而判断的依据可能仅仅就是我们朋友圈里的那一句话、一张图,甚至是一条我们没有任何带有评论的链接。 而“演出规则”之外,我们又总能看到很多人在认真守护、珍惜着这个圈子,又总能看到让我们感动、温情的分享,而这种分享,对某些人来说就是一种连接家人、传达温情的纽带。 有一次我的朋友发了一个特别惨的朋友圈,不久他的妈妈就打来电话问怎么了,速度快的吓了我们一跳。 因为刚刚在打篮球赛,我的朋友膝盖擦伤,我们刚刚帮朋友处理好伤口,那边电话就来了。我的朋友就和她妈妈说“你再这样不放心我,以后我报喜不报忧好了”, 只听电话那边严肃且坚决地说:“那可不行,我儿子受了委屈我都不知道,我还是你亲妈吗?”然后电话那边柔声说:“你发啥都行,我都想看。” 那一刻,我发现我那位朋友的眼神有些异样了。是啊,那些认为我的朋友怎么什么都往朋友圈“晒”的人,应该是找不到自己可以连接的情感、发现不了生活中每一处的感动和惊喜吧! 我想,不管以后我那位朋友的妈妈看到的朋友圈是否是经过朋友“处理”过的,但每一条动态的背后都是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的。朋友圈里形象百态,有各自的惊喜、感动,有各自的无奈、述说,有各自的生活,我们可以选择忽视,但也请我们给予理解、尊重。 有些人认为,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的同时把人们之间的真实越推越远,破坏了温情脉脉,简化了彼此的体贴,但我却认为,相反地,它拉近了我与我那多年不能联系的朋友的距离,我与我父母、家人的距离,它让我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有些人一直都在我的身边。可能就是随手的一个点赞,一个抖机灵的回复,一个贱贱的表情,但那留下的却是连接两个地域空间的亲情、友情与默契。 或许,父母有时冷不丁的一条“震惊体”的链接甩过来,“牛奶饮料喝多了致白血病”、“WiFi辐射损害身体健康”和“不可不防的骗钱新方法”等等会让我们可气又可笑;或许,朋友的一个“集赞符”也会让我们尴尬和不耐烦,但这些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实的生活吗? 只要我们给予一定的理解、尊重,多了解这些真实的生活,不也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吗?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身不由己的经历,发朋友圈的背后,或许也是我们置身于这个纷乱的时代的一种方式、努力追寻意义价值的个体与这个世界友好相处的一种方式、妥善安放自己人生的一种方式。 又或许,仅仅就是为了晒,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就像我晒娃党的姐姐和堂姐,她们时不时的一条晒娃票圈,还会相互评论着,“今天好乖啊”、“能吃这多饭了啊”等等,看到她们在留言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再看到她们的娃,随手一个点赞,顿时自己的心都暖了起来,不是吗?
都是唱歌的,怎么民谣就成了大爷了? 首先说明一点:标题没有对任何人有不敬的意思。 有的人因为歌手这个人而喜欢听其的歌,有的人因为歌手的歌而喜欢上这个歌手,而有的人可能两个原因都存在。我想了一下,我是属于后者。 刚开始是因为其唱的歌,后来慢慢的了解后又因为其人而渐渐的有了固定听歌的歌手。当然,其他歌手的歌也是要听的。 当然,从来就没有诋毁过其他歌手或谁谁谁的偶像。 不喜欢可以不听,不靠近,喜欢就多听几首多听几次,别人也不能管的住我。不会因为别人说某个歌手怎么怎么样就随那个人的喜好去讨厌或追随那个偶像或歌手,也不会因他人的公开声明讨厌某个偶像而不去听其的歌。 不会特意把歌或歌手、偶像分个三六九等,只要歌好听,听多少遍都不过分。歌不好听,腕儿再大,人再红,手机也不想占那几兆内存。 这几天,突然发现网上有人说民谣火了。看到有的帖子说民谣的大旗有人扛了,乐坛又怎么这么样了。然后又是一大帮唱过民谣的人在一块各种回忆杀,好尴尬。 可能是自己还不能理解民谣的内涵和民谣唱作人的精神,所以对什么民谣不民谣的并不感兴趣,只是想知道那位火了的民谣歌手哪首歌曲比较好听。是先听歌,然后再了解那个人,歌不好听,也就没那个兴趣去了解了。 一曲《成都》让赵雷成为大家的焦点,帖子一个接一个,更多的信息和资料也被大家翻出来说道说道,我知道,这些事是自媒体的工作,观点也可能是他们的观点。就像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而《成都》这首歌能这么火,我觉得就因为其歌名叫《成都》,若换成《阜阳》还真不一定火的起来,顶多在阜阳火上一阵子。所以,我觉得《成都》也只能在成都火上一阵子而已,而且我也并没有在阜阳的某个街角听到某家商铺在放《成都》这首歌曲(也可能是住在小乡村没听到而已)。 依稀还清清楚楚的记得一年前还是两年前,马頔的《南山南》在当时也是火的不得了。各种“南山南,北秋北”。 而现在呢?也不见得火到了现在。 所以,我总觉得不管你是民谣还是摇滚,还是其它什么,人们听的是你的歌,而不是因为那歌是首民谣。 一提到民谣,大家可能会想到那些民谣歌手的特立独行,清高自傲,独来独往,仿佛别人唱的歌就不是歌一样,只有民谣歌曲的意义、逼格、境界够大、够高、够深。 如果你因为一首民谣而喜欢一个歌手的话,我建议你就不要再翻他以前的作品了,怕你失望。 对于民谣歌手,大家熟悉的可能有朴树,但听过几次现场过后,好尴尬。直播过程中重唱也不是一次两次了,简直了。但是,好听的歌还是会听。 还有一位女歌手,陈粒。至少人家歌词写的美,人也美。 因为人长得漂亮,干什么都会喜欢。所以说,大俗人啊! 既然都是唱歌的,就别把自己当个大爷。 快写一首情歌,雅俗共赏吧! 欢迎大家留下自己的观点! 获取更多精彩请关注wx公众号:shenyiquan5757(之乎者ye)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