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ohuan_51 gaohuan_51
关注数: 0 粉丝数: 58 发帖数: 1,624 关注贴吧数: 15
关于雍熙北伐杨业进军路线 关于杨业之死,诸史在时间上不太一样,分别是宋史在五月、续通鉴和辽史在七月、长编和东都事略在八月,根据续通鉴考异则应为七月事。不过我对杨业出军的路线更感兴趣,这点考异却没提及。 背景是雍熙三年北伐,东路军曹彬丧师大败,诏诸路班师,命潘美徙山后四州民于境内。 太宗这诏命给前军出了大难题。太祖当年打太原时尽徙四周民于境内,彼时没有强敌,而这个时候辽人十万大军是来复仇的,宋军还要拖家带口带老百姓,这不就和长坂坡情形差不多吗? 此时潘美全军都在代州,杨业的策略是自代州出大石路至应州,命云州守将驱百姓同时出来,辽军必来拒,此时朔州百姓就可安全撤到关内,大军即可带着云、应二州百姓自大石入关。时耶律斜轸已据寰州,所以杨业说只能保三州民了。 都监王侁、刘文裕是反对的,认为堂堂数万大军,怕什么怕,就应该从朔州即马邑,一路一路打上去,只到把四州百姓全部收回。杨业认为这样必败无疑。我个人认为执行诏命只有用杨业之策,潘美什么意见不清楚,不过他内心是不敢涉险的,即想执行,又怕同曹彬一样,因为潘美刚刚从飞狐败回,他不想执行诏命不得,再损失全军,中书议曹彬当斩他是清楚的,权衡再三,潘美只能支持杨业冒死独进,自己策应了。 杨业传中说起主将戍者多嫉之,说的就是王侁、刘文裕之类。王侁激杨业怕死有异志,杨业就负气自请出兵,人数一定是不多的,估计就千把人了。千把人对十万人,且救四州民回来就是开玩笑了。 杨业出去是要证明他不怕死,那么杨业究竟走那条路去送死呢? 长编说杨业出石峡,续通鉴说是出大石。见下图,出了大石就是应州,那么说明杨业是按自己的计划是去救人的。 辽史圣宗本纪记载耶律斜轸奏,杨无敌引兵南出朔州三十里,这里路线就有分歧了,杨业是按王侁激他走的路线出军的,如果全身而退就可以证明自己不怕死了,根本不考虑诏命的执行,要么就是不与奸臣同伍,报着此行必死之心了。 下图是按辽史的,不知道对是不是。我个人认为辽史正确的,如果从大石出,回程走陈家谷路线太长,走不到陈家谷就会被活捉,所以是没道理的。况且走大石,大军没有全军出动,那么他的计划是打折扣的,必然会失败。
不明白赵匡胤是怎么当上这个皇帝的 通鉴已看完,最后一卷的结尾后周的未来都很美好,959年6月柴宗训即位,6岁。当翻开续通鉴第一页,960年正月,赵匡胤称帝,33岁。这也太突然了。虽然我知道历史就是这样的,黄袍加身已耳熟能详,可我还是对这段历史存在几个问题。 赵匡胤凭什么被六军拥戴为天子。年级轻轻 工作了五年 就做了皇帝,是不是很奇怪。 李嗣源和郭威也都是被劫持为皇帝的。 从官职比较 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守归德节度使兼检校太尉 李嗣源蕃汉马步总管成德节度使 郭威枢密使兼天雄节度使 大家看看有什么想法,赵大是总领皇家卫戍军队,而且和他一样官大禁军头还有张永德、韩通。 李嗣源和郭威相当于国防部长了兼领大镇。 从攻高震主来看 李嗣源、郭威都有。赵匡胤看不出来,高平之战、扫平淮南之战,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和他一样有攻的张永德、李重进功劳也很大,而且都是世宗的亲戚。 称帝年龄看 赵大33 李嗣源59 郭威47,赵大5年就当上皇帝,李思源奋斗40余年当上皇帝,郭威20余年。 如果说赵大能当皇帝,一定是人格魅力超级强大了,要么就是阴谋。 第二个疑问,周世宗会打仗会治国,国力强,士卒凝聚力高,打的南唐落花流水,五代到后期,为什么还会闹兵变,李嗣源邺都兵变是庄宗弄出来的,郭威澶州兵变是士卒有疑惧心,起因都很明确,那陈桥兵变呢,史言主少国疑,说的很勉强,孟昶即位才13,王镕即位10,年龄很小吧,此两地也有骄兵悍将,怎么没主少国疑搞兵变呢。 宋史、长编关于这里的描述都是士卒不愿再去北征,怕辛苦打仗功劳没人知道,所以闹兵变。那他们在世宗时代南征北战怎么没发怨言。不过兵变是事实,起因是假的,很可能真实的原因是阴谋,赵光义赵普策划。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