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法的人 -
关注数: 319 粉丝数: 388 发帖数: 39,625 关注贴吧数: 59
列贵贱者存乎位。 “列贵贱者存乎位”,什么叫贵,什么叫贱,什么叫运气好,什么叫运气不好,重点就在那一个“位”上,当位就好。譬如玻璃工厂做烟灰缸,一次做了一千个,一千个烟灰缸统统一样。这中间有一个被太监买去给皇帝用,而且皇帝还很喜欢它,摆到皇帝的御书桌上。大家看皇帝很喜欢,谁也不敢去碰,认为价钱一定很贵。另外一个烟灰缸被人买去,摆到公共厕所里边用,连小偷也不会去多看一眼。它的用处完全一样,它的位置完全不同,因此就分出了贵贱。 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绝对的贵、绝对的贱,贵贱是由于它存在的位置不同,当位不当位而已。当位就对,不当位就不对。所以有一句通俗的话说“福至心灵”,这个人福气好,他到了那个位子,自然就聪明了。 同样一个东西,如果位置不对,你认为最贵的也最不对劲。所以算卦的道理也是这样,八八六十四卦哪一卦是好卦,哪一卦是坏卦,就看你当位不当位,当位了就是好卦,不当位就是坏卦。你的命好,运气不对没有用。譬如等公共汽车,好不容易来了一部车子很空,你满以为可以上车找个位子坐了,偏偏这时候有个老朋友跑来跟你打招呼,只有眼看着这部空车开走了。后面的车子都是满满的,你还是没有位子坐,永远挤不上去。这是命好运不好。所以说“列贵贱者存乎位”,位不对便什么都不要讲了。你说很多事情你看不惯,看不惯也要看,没得办法!***** 所以学《易》要注意时间与空间,也是现代的科学精神,中国过去不称空间而称“位”,“位”这个字用得比“空间”还要更好。懂了《易经》以后,处理事情,到处都有位的因素,譬如我们现在立脚的一块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没多大价值,可是到五十年后的今天,虽不是黄金地带,也是白银地带了,这就是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个很好的计划,太早或太迟提出来都不能实现,一定要在恰好的时间提出来才能做到,而且是双重因素,除了时间,还有位置。 所以人生一切最好的就是得其时、得其位。位就是空间,宇宙间的一切,脱离不开时位,不得时位,什么都没有用。这里所谓的时,意思就是运气。光有运气,没有位也不行,等于人家请客吃饭,请帖上请到你,你跑错地方了,那个房间没你的座位,照样吃不到东西,所以不但要得其时,还要得其位。“唯其时物也”,是要我们把握时间空间,去应付倒楣的时候。时空把握得好,倒楣不一定是倒楣,把握得不好,幸福也不一定是幸福,要如何把握这个时间空间,才能转祸为福,转败为功,立于长治久安之地,才是要紧的。 《易经系传别讲》(东方出版社)------------- “列贵贱者存乎位”,高贵与**,用现代语来说,即有无价值?存乎“位”的问题,“位”以现代语解释就是空间。人生亦如此,到了某一个位置就“贵”,没有到某一位置就“贱”。所以卜卦时哪一卦是好?哪一卦是坏?是没有一定的。甲卦,就某一事,某一空间地区,某一时间而言,是了不起的好卦,如果换了一个地区,情形就大不相同了。 我们到庙里去看神像,就有很大的感想,也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一堆泥巴,或一块石头,一根木头,雕成菩萨像,成了“象”,然后在大庙里一摆,人人都去跪拜。他为什么那么贵?“存乎位”,在那个位置就贵了,很多事情都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所以研究《易经》,卜卦,当知卦的本身没有好坏,好坏只是两个因素,时间对,位置对就好。等于算命一样,有的人八字好,贵命,可是一辈子没有遇到好运,不遇时,贵不起来,好像一件东西,的确是好东西,有价值,可是放在那里几十年都卖不出去,又有什么办法?有的人学问很好,可是一辈子不出名。看历史尤其如此,历代以来,有多少和诸葛亮一样有学问的人!如果没有像《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诸葛亮能够出名吗?孙悟空根本就没这样一个人,可是被小说一写,就如此走运。 天下的事,对于名与利,把这个哲理一看通,就觉得没有什么,就淡泊了,非其时也就能居而安之,心安理得。中国人的古语“福至心灵”很有道理。一个人到了某一位置——福气来了,头脑真是灵光,特别聪明。***** 《易经》上告诉我们两个重点,科学也好,哲学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两件事情,就是“时”与“位”,时间与空间,我们说了半天《易经》,都只是在说明“时”与“位”这两个问题。很好的东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时,一切都没有用。同样的道理,一件东西,很坏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适得其时,看来是一件很坏的东西,也会有它很大的价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锈又弯曲了的铁钉,我们把它夹直,储放在一边,有一天当台风过境半枚铁钉都没有的时候,结果这枚坏铁钉就会发生大作用,因为它得其“时”。 还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东西很名贵,可是放在某一场合便毫无用处,假使把一个美玉的花瓶,放在厕所里,这个位置便不太对,所以“时”、“位”最重要,时位恰当,就是得其时、得其位,一切都没有问题。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时、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东西得其时,得其位,当然是亨通的。 《易经杂说》(东方出版社)------------- 如果智慧不足,不管你到哪里去都是要倒霉的啊!我们看到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科系毕业的同班同学,大家所学都一样,但机运不同,他们的应用也不同,遭遇不同。几十年后,只有一两个成功出头了。俗话说“福至心灵”,表面上看这句话是没有出息的话,是靠运气,实际上是智慧的道理,心灵就是智慧,心境灵敏,智慧运用无方,自然福气就来了。把文字倒过来说,就是“心灵福至”了。 《列子臆说》(东方出版社)
南怀瑾先生:小处精明,大事就容易糊涂了 无以小害大, 无以贱害贵。 ——《孟子》 人身的修养也好,做人做事也好,要有远大的眼光,远大的见地,高度的智慧。 “无以小害大”,人往往很容易只看小地方,害了大体。在机关、团体之中,人往往为了小地方而使团体受害。在一个团体中,一些人看看这也不对,那也不对,小的地方看得非常精明,对整个团体的大事就糊涂了。所以世界上大英雄少,有大智慧的人少,眼光远大的人少。 掉两根头发有什么了不得?有人可偏要抹头油,染呀!烫呀!结果把头皮、头脑弄坏了,只好开刀医脑子,开刀以后什么都不知道了,走了。到那个时候他“安”心了,不放心也“放”心了,所以千万“无以小害大”。 “无以贱害贵”,不要把不相干的事,妨碍了重大的事。大家做人做事要反省,因为随时随地,都会把不相干的小问题,妨碍了重要的大事。一对青年爱侣,或者夫妇之间吵架,往往为了一点芝麻绿豆小事,由吵嘴而打架,由打架而自杀,这是“以贱害贵”。 所以“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大人与小人的差别,并不是个子小就是小人,而是说,修养、学问、见解、人品、道德欠缺,眼光小的,就是小人。个子尽管矮小,没有关系,只要有气魄,有眼光,有修养,就是大人。 ——《孟子与滕文公、告子》 学佛学道,做人做事,首先从见地——所谓见地,普通地讲就是见解,一个人没有特殊的见解,眼光不够远大,“鼠目寸光”,像老鼠的眼睛所看的,只有前面一寸,再远一点就看不见了。 ——《列子臆说》
你懂得以退为进吗?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任正非表示,作为组织领导者,必须懂得开放、妥协和灰度。方向源于混沌,它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要想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节奏,就必须懂得妥协之道。 何为妥协?意思就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就叫妥协。 而对很多人来说,妥协是难以忍受的,他们认为妥协意味着软弱,他们喜欢直接的对抗,快速的报复,这样才能“念头通达”。 宁可两败俱伤,也要情绪宣泄,他们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心里的舒服。所以这样的人也很难承担责任,他们若是处于领导者的位置上,对队伍和组织极有可能造成灾难。 因为他们不懂妥协,他们受不了忍耐,他们缺乏长远的全局视角,他们对胜利目标的实现不够坚定。 就拿战争来说,在思想比较简单的人看来,两军交战,炮火连天,冲锋陷阵,血肉横飞……这才是打仗。 他们不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真正的战争充满了忍耐、煎熬,在大多数时候,战争都是枯燥乏味的。战争不只是生命的流血牺牲,谈判、筹划、后勤、宣传等等,都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赢得胜利,是拿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达不成这个任务,那战争就是失败的,会造成极大的耗损。 上兵伐谋,打仗是不得已而为之。古人在兵法里就强调了这个道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商场如战场,在企业竞争中,企业领导者也不可能做到快意恩仇,毕竟做生意不是打打杀杀,做生意讲究的是权衡利弊。 当年华为在通讯市场上崭露头角,初生牛犊不怕虎,遭到了行业巨头思科的迎头重击,差点把华为置于死地。 思科准备充分,在司法、舆论、市场等层面同时发力,想要一举打垮华为。而华为方面明显准备不足,等于是仓促应战,任正非的态度是以打求和,小输就是赢,华为派出了应诉团队,在美国同思科正面抗争。 经过一系列的对抗、博弈和妥协,两家公司终于达成了和解。而经过这一场“世纪大战”,华为一举闻名天下,竞争对手和客户算是真正认可了华为的实力,行业内开始把华为视为同思科同等重量的玩家。 假设如果华为当年选择了硬碰硬,拒绝妥协,只知道讲道理,发泄情绪,寄希望于美国的“公正”和别人的同情,那华为可能早已不复存在了。 任正非很欣赏以色列前总理拉宾“以土地换和平”的理念,他认为这是一种目光长远的政治智慧,拉宾是有大胸怀、大格局的政治家。 在华为进入国际市场,与海外竞争对手短兵相接的时候,任正非就提出妥协,说华为不能打价格战,不要破坏商业生态,要与友商共存双赢,不处处树敌,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 这就是“以土地换和平”式的妥协。没有这样的妥协,华为的崛起必然增加过多的阻碍,很难取得大的发展。毕竟做独霸天下的成吉思汗是没有前途的。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任正非认为,“妥协”其实是非常务实、通权达变的丛林智慧,凡是人性丛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当时机接受别人妥协,或向别人提出妥协,毕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气。 妥协并不是软弱,也不代表放弃原则,“明智的妥协是一种适当的交换。为了达到主要的目标,可以在次要的目标上做适当的让步。” 妥协的内涵是以退为进,《道德经》里说大直若屈,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妥协的智慧。 一流的领导者都是“妥协派”,他们不会为了展示自己的“英雄本色”而进行意气之争,他们只会紧紧盯着胜利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忍受暂时的后退和迂回。 前进道路上的绕一个弯,打一个圈,这从整体来看,其实是化害为利,化被动为主动,方向仍然是指向目标的。所以,妥协其实是对坚定不移方向的坚持。 没有妥协就不能团结大多数人,任正非强调过这点,华为公司那么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念,如果没有妥协,那就会造成很多无意义的对抗,“相互之间相处的时候只坚持自己的意见,可能就不能团结很多的人”。 最后,胜利是一种信仰,只要能够赢得胜利,暂时的忍让和妥协就是值得的。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