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之神xgg 北风之神xgg
关注数: 29 粉丝数: 22 发帖数: 2,246 关注贴吧数: 1
大港地名的由来 大港为嘛叫大港?大港是怎样形成的?听者定会感到愕然或者茫然。愕然者觉得问题提的有点儿“棱”,大港就是大港呗!茫然者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天津市沿海村镇,用“港”字做为地域名称的多如繁星,可与津门七十二径相媲美。在大港区就有官港、津南有双港、武清有钗沽港和杨风港,静海县还有黑龙港河等不胜枚举。这些“港”字命名的地方,其地域称谓均不读港(gǎng)而是读作“jiǎng”。而《辞海》中“港”字是一个单音字,只读(jiǎng),只有简单的二解:一是与海江湖泊相连的小河,二是港口,别无文解。这给笔者一个很大的启迪,要想解开大港来源的缘委,必须从“水”字上去找。 新中国建立之后,相继治理了在华北平原上的大江大河。并于1951年至1953年开挖了独流减河。独流减河好似一个屏障,解决了天津以南的洪水对天津的压力,实现了老百姓多年来的夙愿。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人们就想开挖独流减河。当时河北省名称叫直隶省,北京那时设立有顺天府。为了解决华北地区的水利问题。由当时的顺天府和直隶省(河北)在1921年组成了一个专门治水的机构,叫顺直水利委员会。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31年讨论通过了开挖独流减河的工程计划,并于1932年春,邀请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前身)派员协助。国际联盟应邀派了法国人贝利尔等三人来我国考查水利,并赞同开挖独流减河,并愿协助工作小组。由于资金馈乏迟迟不能动工,到1939年,华北地区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天津市被淹。为汲取教训,平定民怨,1942年秋天,开挖独流减河,使用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方法。由于机器是从国外引进来的陈旧机器,性能不好、配件供应不足,加之战争的干扰,施工中困难重重,工程进展极为缓慢,到1944年工程无法进行被迫停工。解放前的第一次独流减河开挖工程就这样的夭折了。 这次独流减河开挖工程虽告失败,但它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定的痕迹,和一定数量的水利资料和测绘资料。坐落在大港的“洋闸”就是那时修建的。因为该闸修建的位置靠近马圈村,同时该闸修完之后,拟开挖一条从马厂减河引水的河,所以原来这个闸在设计施工时的名字叫“马圈引河闸”。那么为什么人们叫它“洋闸”呢?该闸伴随着独流减河的开挖,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这个闸的设计也是“顺直水利委员会”从国际联盟应邀来华的英国人??R.Q.Goodrich(古德)为设计师,由法国人I.C.Rose为建造施工工程师,在工程设计上来用了西方的新技术,用钢架与砖的混合结构,钢结构由东方造铁厂承做,砖是进口的。据说砖上岸时,每块砖都用纸包着。洋人所建、式样别致,所以人们叫它??“洋闸”。这闸自建成至今以达半个多世纪,可原来砌筑的砖现在仍完好无损,仍以奇特俊俏的外型,屹立在马厂减河的左堤上并为北大港水库蓄水服务。这也可算是顺直水利委员会做的一件有益于后人的工作。它还做了另件有益于华北人民的事,顺直水利委员会建于1921年,自成立以来,就着手对华北大地进行了地形测量工作,并绘制了较为详实的万分之一地形图。这些图建国后,对我们华北地区的工程规划和水利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独流减河的开挖,就是仰仗这张图规划设计的。在这张图上第一次标明了大港的方位和区间,但界限不明晰,它是马厂减河以东,潮汐相间、陆海交替的一片泽国。这恐怕是在祖国地图上第一次出现大港的的名字。但当地的人民却把他叫做“港(jiǎng)里”。那时在津沧之间有一条叫捷地减河的河流,通过大港入海,所以人们就把捷地减河以南叫南大港,以北叫北大港。1953年独流减河仍通过大港入海。为了使大港周边的人民群众不受洪水的危害,在修独流减河的同时,在大港的北侧,从万家码头至高沙岑修建了北围堤。南侧从钱圈至歧口,修建了南围埝。北围堤比南围埝高出一米。是为了确保天津这座大城市的安全,北高南低,南边叫埝,北面叫堤,并把大港界定在66万亩范围内,做为缓洪、蓄洪、减洪区。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