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佟 赫图阿拉·佟
关注数: 0 粉丝数: 2 发帖数: 1,106 关注贴吧数: 4
【新闻】安放之地  -张晓黎  这是一部用胶片拍摄的电视剧,胶片可以  拍出美好的质地。美好,是去芜存菁而成的画面。  电视剧《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目的明确,就是要拍这个去芜存菁的“菁”。对照吕挽的原著小说,和生活本身,这部电视剧坚定地剔除了其中的芜杂,用干脆净洁的镜头保存了一份理想。  李然和周蒙,一见钟情,经历爱情中的废话连篇、惦念猜忌、误会伤害、快乐悲伤、同多数初恋一样基本无果的结局。莫名其妙的阴差阳错透过时间针孔,交错成分离局面,也造就了两人终生无法驱除的“刻骨铭心”。  而正是这个刻骨铭心,一直被视为是具有伤害性的。当各自重组生活,它需要被压抑剥离。忘记旧人,才对得起新人,才能一切安宁。这是道义。  然而道义之外,故事都被放在了哪里?锁起来的盒子,烧掉的余灰。那些过去,没地儿摆,没处搁,因为无可着落反而显得暧昧不明,更难割舍。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想用胶片的质感拍出一种态度:  不要仇视美好,给它留一个位置,让它安然,我们其实也会欣然。  触目惊心的一刻是:李然在西藏的村庄里打开周蒙的快件,看着那几行轻轻浅浅如日照白鸽的字迹,写着--真的有来世吗……  那一刻,李然长久痛哭的背影在日落的荒凉里抖动,所有翻过一页美好的青春们都会跟着一起哭泣。这是一个分野。无可挽回,生米已成熟饭,告别在即,无能为力的时候到了。那些说了太多的关于永远的话,只能彻底放下,从此后,她的好与坏,乐与痛,都必须背对了。  如同坟墓里棺盖已填满了土,丧歌唱完了,我们总要为一种东西的彻底终结送葬,这样肆无忌惮的流泪大恸,是最后一次。  成长,代价巨大。但不经此劫,无从生长。  这世上有种爱情,太清绝,无法赤条条袒露所有日子里的细节。这样的爱需要突破那层诗意的屏风,才能进入寻常。而往往,它不能突破。无处安放的东西让人疼痛,但过早安放的东西往往破灭。很残酷却是真实。  周蒙和李然白月亮般的恋爱过于清香,是让人胆怯和恐惧的。恐惧分离,也胆怯在一起的人间烟火。爱一个人到顶,便会自我绘画天堂,一旦人间烟火熊熊烧灼,那些净白清香还会在吗?  李然选择杜晓彬,潜意识或许支配他选择寻常,跟她柴米油盐、赤条条袒露生活细节不会尴尬,是在周蒙之外一种更人间的感情。周蒙是他的理想,越好的东西越脆弱,与其碰碎不如隔岸观望。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李然和周蒙之间,太美好,彼此都该庆幸分离。美好的东西本质悲伤,守望着它哀伤至极比得到它其实更让人满足。  有首歌唱:“我们都是好孩子,相信爱可以永远啊。我们都是好孩子,怀念着伤害我们的。”  这个故事就要拍出这样的理想。  所以,它让周蒙待在了靠山屯的深山里,守到结尾,如一株青草,柔弱得随风飘摇,却又能随遇而安,安之若素。那双清澈的只容得下一个人的眼睛,安守玉碎不要瓦全。  它也让周蒙和李然在屯口的金黄树丛下终于最后一遇,以后,“刻骨铭心”不再是痛楚,而是价值。  然后,进入瓦全的日子。瓦全下也是一屋温暖。只需给那些“刻骨铭心”一个尊敬的态度,就都能简单幸福。
【分享】《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华彩句章 半透明的冬夜里,  宁静淹没了过去与未来,  那么空灵而沉重的,如同小鸟跳动着的心脏,  婴儿印下的足迹,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  你看,最后,我们都要结婚,可是我老有一种感觉,在某一个转身之间我会再看到他,他正轻轻抬起头来,脸上是那么一种迟疑而温柔的神气。  周蒙听得心惊。  刘意犹自诉说着,他就是这样徘徊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我才知道,我一直不承认的,是有那三个字的:心上人,他是我心里的那个人。  “听这首歌,”她笑语如花“这一个月我天天听,每一次听,我都想,什麽时候你才能来到我的面前。”  “我爱你。”她这三个字,是吐出来的三朵花。  当他说:嫁给我吧。潜台词是:给我吧。  可是,后来,在她无牵无挂的静中,他觉出了悲伤。  她不是不在意,  她是不相信  她不会失去。  她放不下他,就象云放不下风,路放不下脚步。  这个漫长的夏季  我一天天轻盈而消瘦  一只坠满心事的小篮子  挂在我的窗前  窗外有你  和更远的 群山”  如果说,花是树的笑容,叶子就是树的表情,秋天的树表情是最丰富的。这就象一个人,总要到中年以后才会拥有岁月赋予的沧桑味道。  那个秋天,她一天到晚缠着李然给她拍树,  李然说:树有什麽好拍的,要拍就拍你。  结果,李然拍了树和她。  她不知道,这就是她和他唯一的秋天。  “春到深处就不见了,我也渐渐地习惯了没有你的日子。今天,陪戴妍办事儿路过火车站,从上海到江城的火车刚刚进站。我知道,你不会在这趟列车上,只是,望着出口处纷攘的人群,我久久地不能移动脚步------”  女人总以为自己的爱可以感动男人,是,他确实感动了,又怎麽样呢?  他失去她了,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只是今天才知道。  只是今天,他才知道是这麽痛。  而真正的痛,还不是此刻能领会到的,真正的痛是跟着日子一起走下去的,只有在岁月的不断流失中你才能明白什麽叫作失去的空虚。  他那样子是特别孤单的,属于男人的一种孤单。  以后,她试图忘掉他但没有恨过他,恨不起来,回忆象老电影里的一个长镜头,镜头越拉越长,他孤单的身影越来越远。  真的有来世吗?  那麽  我愿作  一只懂得飞翔  不懂爱情的小鸟  一朵瞬间开放  无声消融的雪花  甚至  窗前的一角蓝天  掀乱书页的风  落进你手心里的  一滴小雨  花事依然盛,人去不回头。  “落花时节又逢君”。  即使再见他,也是多年以后,物是人非。  当然,人是可以爱很多次的,可是爱情的酒,你只有一杯。  即使这一生她都不能再与他相见,  即使他让她失望,  即使最终她不会跟他走,  她还是会等他的。  不是为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心情。  只要是花,就没有花开不败的神话。  不是不想说点儿什麽,只是不论说什麽,都象一曲老调重弹。  可是从一开始,她也没有拒绝他。  潘多是很难拒绝的,你可以拒绝人,但你很难拒绝一只渴望和人类亲近的动物。  潘多就象一只动物那样直接。  第一次见面,他进了她的房间。第二次见面,他吻了她。第三次见面,他上了她的床。  爱是不可能永恒的,  因为人在不断往前走。  如果爱是永恒的,  那就意味着人没有进步。  著名青年女作家杜小彬最近发表评论:“一个女作家至少要结两次婚,离两次婚,才算丰富地生活过。”  是,她刚刚结束她的第二次婚姻。  “蒙蒙。”李然脱口而出。  “你好。”周蒙直起身,微微颔首。  在多年的等待与准备之后,见到他,也不过说出最普通的两个字。  “可是如果你爱她,”他脸上嘲笑的意味不见了“即使你明明知道你会伤害她,你都没有权利放弃。”  这是唯有的一次,李然委婉地表达了他的追悔。  —— 当他真的再次见到她,他还是放弃了。  她只是非常安静,有一种超然物外的美,让人回想起她从前的少女时代。  这样的不同,难道说,  他的存在就意味着对她的伤害。  走过繁华的路口,路口服装店有公用电话。  那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  在第二天的下午,她很想给他打一个电话。  好象从前,每次他离开了,她才想起最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没有对他说。
【分享】由《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想到的 电视剧一开始就预示了李然和周蒙的爱情悲剧结果。一天晚上,李然和周蒙在路边看了日本电视剧《东京爱情故事》(可能是上个世纪最吸引观众的日本电视剧,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我在上大学时,在学校的图书馆看过小说。),《东京爱情故事》里的两个主人公赤名莉香和永尾完治也是经过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最终还是一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三年后,俩人在相见时,已经成陌生人。周蒙当时曾经伤感的说:莉香太可怜了,最爱的男人居然跟别人结婚了.李然安慰她说: 那些是戏,是假的.恐怕俩人都没有想到,同样的结果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爱情本来就有不确定性,是无奈而又伤人的,两情相悦,但又不一定和相伴到老。爱情是世界上最难理解的一种感情。在李然、周蒙和晓彬之间,很难断章取义的说谁对谁错,当一旦爱上时,往往会不惜一切的付出。爱情吗,始终有缺憾也许更美。“有情人终成眷属”也许不再是最完美的结局,留点遗憾的结局也许更能打动人心,毕竟我们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的坎坷和艰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试想一下,如果李然和周蒙很顺利的结婚了,他们是否会幸福呢? 我希望周蒙能象赤名莉香那样,虽然对过去的恋情非常珍惜,但是不要留恋,勇敢的开始新的生活,那怕就象周蒙自己曾经说过的那样:我准备失恋一次,然后嫁一个特别爱我特别有钱的老公。 作者: 蝴蝶印蓝 2006-11-6 13:35  
【新闻】江一燕:我的生活充满戏剧性 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江一燕扮演的周蒙获得了观众的最高关注,有观众这样评价她:笑起来像章子怡,不笑的时候像徐静蕾,她就是两者的完美结合体。 事实上,江一燕的经历和章子怡有几分相似:从专业舞蹈学校考进影视学院,然后走上演艺道路。江一燕已经与日本艾回唱片签约,全方位国际化发展之路在她脚下铺开。对于这样的比较,江一燕说:“我不是任何人,希望大家能看到我独有的特点。”  因为平凡,所以“周蒙”  在《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江一燕所言的特点就是“与角色十分匹配”。  她所扮演的周蒙天真、单纯,对感情执著、投入。选角初期,导演沈严找来江一燕,本是让她试试另一个性格反差极大的角色杜晓彬,而监制陈道明看到江一燕的第一眼,便认定她是周蒙的最佳人选。剧本对周蒙的描述是“平凡得在人群中认不出的女孩子”,而江一燕的外形正好符合这样的条件。“她不是特别漂亮,但却和周蒙一样在平凡中透露出一丝可爱的味道。”沈严这样评价江一燕。  此前,江一燕曾在三部电视剧中担任重要角色,而这个周蒙和她之前扮演的任何一个角色都不一样,《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十分生活化,不论是镜头语言还是剧本台词都要求演员流露出生活的自然。“之前我刚演过一部三十年代的戏,表演风格比较夸张。”开始的时候,还没来得及从上部戏的情绪中走出来,她有些把握不了这部戏的感觉。“导演总是提醒我,演得不要过,越轻松才越能让人感觉沉重。”  导演沈严对江一燕在剧中的要求是尽量不要“演”,而最终达到了“不演”的状态是江一燕对自己在这部电视剧里的表演最满意的地方,也是她觉得最难突破的地方,因为她“演戏时总是很狠”--这是曾经与之合作过的剧组人员对她的评价。  渴望出乎意料的角色  江一燕喜欢的女演员是佩内洛普·克鲁兹(Penelope  Cruz),因为她选择的角色总是很另类;她喜欢的导演是伍迪·艾伦(WoodyAllen  ),《女魔头》这部戏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查里兹·塞隆(Charlize  Theron)的演出让人震撼。“我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演员,会给别人意外。”江一燕认为,《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中,周蒙并没有让人出乎意料,因此,一开始她并不是很愿意扮演这个角色。  “我喜欢周蒙,但更愿意演杜晓彬这样的人物,非常有挑战性,可发挥的空间也很大,周蒙没有太多可塑性。”虽然最后并没有如她所愿,但在她拿到的剧本上,还是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对这个角色的理解:“其实我是一个喜欢跟自己较劲的人,也总是想突破自己。”  《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拍摄结束后,江一燕觉得自己平和了许多:“周蒙没什么是不可以的,怎样都能满足,就算失去一切也能很坚强。”  我不是周蒙  观众们把江一燕当做了周蒙在现实生活中的化身,但她却表示:“周蒙的生活是一条直线,唯一的落差就是同时失去爱人和父亲,最后性格依然很单纯。我不是周蒙,我没她那样简单。”  为了自己小时侯的舞蹈老师的遗愿,江一燕放弃了幼儿园老师的梦想,14岁独自离家到北京学习舞蹈;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后,被认为是“演戏像拍照一样死板”,却在大一时便得到拍电影的机会;等到周围同学纷纷实习时,她却忽然没戏可拍;无意中接到了并不想演的角色,却让她有了更多的机会……  “我的生活好像总是这样戏剧化。”江一燕说,戏剧化的生活让她积累了很多经验与能量,“希望有一天找到一个能够全部释放自己能量的角色”--这是她演艺事业上的梦想--这句话很熟悉,因为章子怡在凭借《我的父亲母亲》成名之后,也对媒体说过类似的话。
【分享】《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电视剧观后感 我觉得李然这个角色太荒唐了。大学时代可以和自己的老师说来就来,却也不见他有什么惭悔之意,从他后来又爱上了周蒙可以看出李然是一个洒脱的角色,至少不会说是一时冲动让杜晓斌怀了孕就要和她结婚的人,这个转变太大了,也太不吻和一个人物形象了。剧情的安排也要有分寸呀,至少每个人物所作的事要让人觉得是符合这个人物形象的呀。而且之前李然和周蒙恋爱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见李然是十分在乎蒙蒙和爱蒙蒙的。难道他不知道他这样做会给蒙蒙带来多大的伤害吗?是一个明白人都会知道杜晓斌也不是一个好货,她会因为李然让她怀孕而李然又不和他结婚而要死要活的吗,不会呀。想想杜晓斌是因为什么要被学校开除的吧。所以李然只要想想后果,他这样给周蒙带来的伤害要远比给杜晓斌的大的多。而且娶一个自己不爱得人,根本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谁都知道,以后大家都会痛苦,都会有伤害。是头猪都知道的道理呀。所以这个电视剧的剧情编导纯粹是牵强的为了表达这样一个悲剧而编导出来的。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剧情中的人物的行为要合情合理,要符合人物的特点。在这个剧中,其他人物的个性都还好,就是李然这个角色,确实是莫名奇妙的角色。抵抗不住诱或就算了,就连自己的感情都没勇气娶正视,作出一些荒唐的事。哎,完全的垃圾。看到最后,简直不能忍了,骗眼泪也不是这样骗的呀。牵强! 不过江一燕演的太好了,真的太逼真了。每一个表情动作和当时的情景都很相符,表演十分到位。我敢说她是这部戏当中发挥最好的,演技最高的一个演员了。陈道明的表演似乎已经落入形式化了,表演很生硬,很做作。特别是念那段写给周蒙的信的时候,那真的是不敢恭维他那样的独白,太过生硬了。
【新闻】“平民小生”佟大为:我的优势是平民化(图) 个人小结 从《玉观音》之后,很多人说我大多扮演的都是偶像剧角色,其实不是,我是努力希望能够尝试一些不同类型的角色,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刚一入行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经历挺多的,各种不可能遇到的事都遇上了,有绯闻,还有不靠谱的合作者,后来慢慢觉得自己还是挺幸运的,现在很知足。《玉观音》之后其实我演的每一部戏都挺努力的,我认为在表演上也都不比《玉观音》差。后来很遗憾的就是,我和孙俪再度合作的《红粉世家》收视并不好,觉得挺失望的。 我当时特别想拍《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觉得这个剧很有意思,很特别,当时他们的预算很少,能给我的片酬比一般的要少,那个时候我天天给老板打电话,说服他让我接这部戏。其实这个剧里面的人物我也不是很能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青春,比如我演的那个男孩刚要和一个女孩好的时候,又去找了另一个女孩,我就特别不理解,问导演这到底是什么心理?导演说那个年代就有一些孩子是这样的,懵懂无知。 我觉得自己的优势可能就是比较平民化,容易让人觉得亲切,比如我们公司的同事就总说我的发型太老土了,总也不换,但是我觉得这样很舒服。我希望以后自己能每一年都接拍一部自己真的喜欢的作品,从中可以学到东西,我2004年的时候工作状态就不是特别好,接的戏很多,也不是每部都那么好,但是好戏可以学到好戏的经验,烂戏也能学到烂戏的经验,如果要进步,我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不断总结。 口述:佟大为 ■前景分析 人气还要涨 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佟大为,出道不久就接拍了海岩剧《玉观音》,佟大为以前的角色一直走不出都市里纯情小男生的模式,他想改变,于是逮到了《玉观音》这个好本子。其实论外型,佟大为之前被认为不符合书中“杨瑞”帅气逼人的原型。但是佟大为有他邻家男孩的笑容以及可遇不可求的“观众缘”,凭借着海岩剧推介新人的神奇力量,让他人气急涨。《玉观音》之后,佟大为接拍了不少作品,却鲜有再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直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问世,让佟大为几乎以“黑马”姿态再次杀回电视剧一线男小生的位置。和佟大为合作过《玉观音》的导演丁黑这么评论他,“佟大为的形象气质很独特,阳光,身上有股‘劲’,那种小青年的感觉是很多同龄演员没有的,他特别像北京孩子,就像他最近演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中的角色,身上有大院孩子的感觉,自信,有优越感。”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