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杀 智慧杀
关注数: 11 粉丝数: 54 发帖数: 4,567 关注贴吧数: 6
【讲故事】杨振宁的性能力和他的废话 杨振宁说:“我想我们不宜要孩子,我一直在想,假如我不在了,翁帆一个人带着一个或者两个孩子,那将是很困难的事。” 在记者向其求证是否提到过翁帆的再婚问题,杨振宁说:“年纪的差别,我不在的时候,完全不反对她结婚。她后来不太高兴。你如果从冷静的立场上讲,不需要不高兴。” 一个公众人物在公众的场合讲公众感兴趣的纯私人话题,旁人按理不应该故意挑刺。不过,杨先生太过自信了,太老神在在了,他讲上面话的时候似乎忘了自己的年龄。2004年11月,杨振宁和未婚妻翁帆订婚并随后结婚时的年龄分别是82岁和28岁。28岁的女方,如果正常的话,应该有生小孩的能力的,别说一个或两个,生再多也没有问题。在中国生活工作的杨先生是美国公民,肯定不会受中国一胎化政策的限制。82岁的老杨并不担心自己能不能,仅仅考虑想不想的问题,绝对会引起天下无数在生育年龄却无生育能力的男人的妒忌的。上帝如此厚爱杨老先生,不仅给了他能获诺贝尔奖的智商,又给了他如此强大的生育能力。在82岁时想要小孩,还能象28岁时一样轻松自如,随心所欲,真难得啊! 古籍中有过八十老翁生子记载,20年前广西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喜当父亲,苏联一个农民,112岁时结婚并生子。这些高龄父亲尽管生子,但在生子之前,绝对没有杨先生那样的气定神闲,绝对没有想要就要的把握,绝对都是象买彩券者一样地去碰碰运气。所以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杨老先生也可以载入史册了,到了82岁的高龄,仍旧能够口轻飘飘地谈论:“我想我们不宜要孩子。”对他来说生小孩不难,想要几个就几个;难的是他百年后,翁帆带小孩不容易。 其实,如今只要有钱,即便是孤儿寡母,生活起来也不会感到困难。只有杨老先生才会有别人完全不一样感觉。别人认为难的事,他觉得容易;别人觉得容易的事,他觉得难。大概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同,才能获得一般人得不到的诺贝尔奖。 杨老先生也是够慷慨的,以自己八、九十的高龄,不反对自己百年后,年轻老婆的改嫁。其实他也是很聪明的,如果反对的话,年轻老婆就不改嫁了?就会一直守寡下去了?翁帆象一个愿意守寡的人吗?不知道为什么一辈子讲科学的杨老先生,现在不喜欢讲科学了,喜欢讲废话了。 不宜要小孩,和不反对老婆再婚,这两句话,无论怎样听都是废话。一个已经八、九十岁的老人了,小孩不是想生就能生的。自己身后,如果年轻老婆想改嫁的话,反不反对又有何用? 再聪明的人,难免会说废话。人老了,更会如此,名人和凡人都一样。
【讲故事】我们拿什么来拯救中医 最近一段时间也经常跟宿舍的人讨论过中西医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其实中医的基础理论是相当的不错的,那种哲理性的辩证理论可以说是完全凌驾于西医的。 或者这样说你们会更明白一点。比如一个阑尾炎,西医的话就靠种种的检查方法来确定他的部位,性质,病变程度最后再决定如何医治。但是如果这个阑尾炎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话西医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于是乎就来了种种的特发性某某病某某病。而中医则不同,他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法来确定你身体各个系统之间的辅助关系,是否哪里出现了不平衡(中医讲究的人与自然天然合一的境界),然后再辅以方剂假以休息最终完成去邪扶正的治疗效果。 所以,可以说在理论上中医是有很大的优势的,也大有他的发展前景。但是,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我们5000年的中医比不上别人的近代临床?我们拥有比他们先进的理论,比他们博大的基础。可我们的发展却几乎停留于经书纲目之上?这都是老祖宗多少倍的东西了?为什么我们的进展却还是如此的令人失望?比起人家西方的日新月异你怎么追? 根据我们几个人的初步讨论,得出一个结果,最终原因在于我们国人的思想理念问题,当然这个思想跟我们的生活环境是离不开的。详细点说吧,就是别人的医学他们可以拿出来大家讨论大家批判大家受用,一个病例可以无数个点子,然后大家在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而我们的?保持着中医世家,保持着自己的独家秘方,别人怎么知道你进步到什么程度?等你百年归去之后后继无人之后你这一百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如此一来谈何进步?谈何发展?也只能固步自封等着别人一步步的超越。当然,这点跟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这个我承认,但是我们总不能因为一个环境问题就把我们的国粹,我们的精品如此的糟蹋吧!! 有点愤青,谅解,另外补充一下,我是学西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