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5q1t33x p5q1t33x
关注数: 28 粉丝数: 90 发帖数: 4,237 关注贴吧数: 17
港元对人民币破80 生活用品港货比内地便宜 内地居民赴港“打酱油”将越来越划算。随着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再创新高,与美元挂钩的港元相应贬值,每100港元对人民币在内地银行的报价应声跌破80元大关。内地银行人民币现钞兑换价在79水平。昨日,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工商银行的现钞价兑换价相同,均为每100港元可兑换79 .83元人民币。农业银行的现钞价兑换价,为每100港元可兑换79.82元人民币。至于招商银行的现钞价兑换价最高,为每100港元可兑换79.91人民币。招行实时汇率日线图显示,这是首次跌破80。 尽管港元对人民币还在79附近震荡,但专家预测,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趋势不减,港元对人民币破80将不可避免。对于老广来说,以后去赴港购物更划算了。 港人在内地存款速增 翻查港元对人民币的历史汇率,在2007年1月前,港元汇价仍然高于人民币,但随着内地经济起飞,尤其人民币汇率改革后,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而实施联系汇率与美元挂钩的港元相应贬值。香港经济学家关焯照表示,人民币在未来一两季预料持续升值,幅度约为1%至2%,由于近期升值速度颇快,预计香港银行的每100港元对人民币汇率将于本月末至下月初左右跌破80元水平。 事实上,随着港币对人民币持续贬值,港人北上消费使用港元越来越不划算。除了限制港人北上消费的热情外,憧憬人民币升值,加上内地银行存款利息比香港高,港人北上存人民币热潮持续。深圳罗湖口岸多间中资和港资银行表示,港人到深圳存人民币的总额较去年约有15%至20%的增长;有兑换店指出,9月底以来,港人兑换人民币的金额上升了20%。有港人不讳言,为免财富贬值,已逐步将港币资产转为人民币存款,避免港元持续贬值的损失。 生活用品港货更便宜 随着港元持续贬值,内地居民赴港消费,也从以往集中购买高价奢侈品,转移到赴港“打酱油”购买普通的生活用品。随着赴港签注申请便利化,尤其是深圳户籍居民开通一签多行后,赴港不过夜的自由行内地旅客比例不断增加。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表示,随着港元对人民币持续贬值,香港普通生活用品,如柴米油盐,乃至洗发水沐浴露等商品,相比内地售价价格优势越来越明显。随之催生内地旅客赴港打酱油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汇率差异而引发的商品价格差异,水客问题也将难以杜绝。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8天假期,内地旅客访港,较去年的77万上升24%。旅发局主席田北俊表示,不少内地旅客选择购买的物品由以前的高价货转为中价货品。
对于“帮助”的一些胡思乱想 在这个困顿的午后,我继续上次的思路胡思乱想一番。 首先我要引用古希腊的一个故事:从前,一个商队在沙漠里遇见了一个快要渴死的人,他们搭救了他,并提供其食物和水。那人对商队的首领说,我是城主的家人,你救了我,他愿意用一半的财富作为报酬。于是商队临时改道把他安全的送达了城市,但他却趁人不备溜走了,后来得知此人根本不是城主的家人,只是冒名顶替。一个月以后,商队又遇见了一个快被渴死的人,他也自称是城主的儿子,于是商队没有理会他径直离开了。 从求助者和助人者角度考虑,在寻求帮助的时候,求助者付出的通常有两类报酬: 1.允诺。 例:我会记得你的好,肯定会报答你的;如果**后发迹/发达了,我一定会。。。如何如何。 这是求助者拿自己的信用作为抵押品,以此向助人者支付报酬。这个抵押品的价值波动极大,违约风险很高。 2.祝福。 例:好人有好报,你帮助了我,一定会有其他人帮助你。 求助者给予助人者一张空头支票,或者说是“债卷”,永不到期,可以在“帮助”的市场上交易使用。这就像你在酒店用完餐,却发现钱包不在口袋里,于是你对老板说:旁边那个是我朋友,他等下会帮我付钱。 总的来说,这两类报酬等于不存在,在《《《单次》》》的帮助中助人收益为负值(助人者心理上快乐我并未计算在内),但是社会总体的收益是大于或等于零。 谈谈个人对帮助的认识:帮助是一种社会福利,不同于免费使用的公共物品,它更类似一种保险(风险汇聚和分散),你需要交纳保金(无偿帮助他人),以便于在你需要的时候获得他人无偿的帮助。和保险一样,维持运转的基础是尽可能多的人愿意参保(大数效应)和相互信任。政府监督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监督参保者,而在“帮助”这个保险市场里,道德风险要大得多,所以十分的脆弱。这是一个球体,我们每个人都是上面的一点,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周围的每个点都会帮助我们。如果一些人开始违约,使得不信任感传播,最终的结果就是变成这样。一是每个点周围的点减少,人们只向亲友提供帮助(求助),二是点之间的距离被扩大,当需要帮助的时候,等待时间变得更久,人际关系呈现空心化。
【商业】投资者签证 投资者签证 欢迎创业者的国度 对于投资者来说,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是智利都比美国更开放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表示它们要鼓励创业。然而当外国人带着点子来敲门时,这些国家又“哐当”把门关上了。出人意料的是,在这些国家当中,美国最为过分。对于那些想创业的外国人,美国并没有特殊类别的签证。但该国确实为投资者提供签证,不过要求很苛刻:通常来说,初期投资需要达到100万美元,如果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创办企业,金额可以减半——因此美国每年10,000个此类签证几乎从未全数签发。其他一些国家的门槛则要低得多(如表所示)。在新加坡,外商只需要投资40,000美元即可拿到签证;政府还会为某些投资者的项目追加投资。在英国,如果投资者能够吸引50,000英镑(77,000美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并满足一定的条件,政府就会发放签证。新西兰对于投资金额没有具体要求,只要投资者创办的企业被认定为对该国有利,便可获得永久居留权。智利则更为大方:该国政府会为挑选出来的新兴公司无偿提供40,000美元(不要求持有公司股份)。自2008年以来,这些措施被世界各国效仿,有些国家还对上述措施进行了进一步完善。 而在那些不发放投资签证的国家,一般都有其他替代形式。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使用一套倾向于年轻人并看重申请者技能的打分系统。自2007年以来,澳大利亚就控制了绿卡的签发数量,但提高了每年为技术移民及其家属发放的签证数量,从103,000上升到了126,000。这几乎与美国发放的签证数量(140,000)相当,不过美国的人口是澳大利亚的14倍。 一些小问题让穆罕默德-阿伯诺(Mohamed Alborno)更倾向于选择加拿大。这位出生于埃及的年轻企业家在美国特拉华州成立了自己的公司Crowdsway。在一次新生企业家的比赛中他表现出色,但是要拿到美国绿卡耗时较长、手续繁杂而且不一定能申请下来。 最终他还是去了加拿大。跟在美国一样,在加拿大创办公司也很容易,但是办理签证的手续则要简单得多。如今他表示对于定居在温哥华很满意。他创办的公司为在线视频制作者与客户牵线搭桥,现在还在试运行。 美国特别看不起技术移民。1991年到2011年间,为投资者发放的签证(与因为亲属关系发放的签证相对)所占比例已经从18%下降到了13%。在加拿大,这一比例从18%上升到了67%。美国新型经济伙伴(The Partnership for a New American Economy)是一个支持移民的组织,该组织警告称:美国“在全球人才争夺战中正逐渐落后”。而中国不仅为回国的高技术人才提供住房,还发放安家费。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