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鸡少年 Q鸡少年
关注数: 9 粉丝数: 2,123 发帖数: 6,745 关注贴吧数: 63
人,从无知、到有知、到真知,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无知还好一点 人,从无知、到有知、到真知,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无知还好一点,起码不会跟人争。真知也好一点,因为他知道争是没有用的,也毫无意义。最麻烦的是有知,当一个人自认为读过不少书,满脑子全是标准答案,就会开始自以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巴不得全世界都得按着他的标准来;甚至有的人,当事情发展不称意、自己逻辑崩盘时,就会推诿,归咎于某某的不好,给自己找理由,自我麻醉...... 我们先来看一个问题:曹操是不是君子? 你说,曹操是枭雄、是英雄,可以,但君子这个概念,似乎离他比较远,当然有人是喜欢曹操的,若非要说他是君子,我们可以说 曹操是一个‘被小人黑化的君子’。但是,这个概念,大家最好忘掉,一旦概念产生,这样的“君子”就会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会想打着个旗号来为自己开脱,天下只会更乱,更何况,谁不是从前的那个少年呢?生来就有坏人吗? 所以,为什么历代都有人骂孔子(礼教吃人),骂老子(消极态度),都是因为概念的产生。 概念, 本是为造福人类,可一旦吃香,就难免被他人滥用,出问题的,永远是人,不在工具本身。 我问各位,中医好不好? 一段时间内,民众安康。久而久之有人动心思,披上它的外衣,扰乱社会风气,就会有人说中医不好。 再问一个,易经好不好? 还是一样,用得久了,装神弄鬼的人多了,就会被说成是迷信、有害。 那么,网上的毒鸡汤,自然不在话下。我说鸡蛋对人的营养价值很高,结果你拼命吃鸡蛋,把自己吃噎了、吃吐了、吃肾衰竭了,然后来怪鸡蛋有毒,咋就没想过自己理解有问题呢?如果对生命健康有一定的认识,那么你一定知道徐文兵在中医讲学为什么反复提到: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曾仕强先生说:每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过分强调,最后都是错的 一个人过分的批判某事物。只能说,这个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么曾经是受害者,想以此愤愤不平;要么,是有利可图的炒作者。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是老祖宗一直告诫咱们的话。下面这些群体,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极端女权、西方至上(香蕉人)、宗教排异、审美扭曲、分裂独立、仇富的、仇穷的...... 受害者,只能自我救赎,没有人能帮你,这一点,在以往的文章都有讲到,我们先带过。 说到有利可图的炒作者,这里就大有文章,一个词:内忧外患。 我们既要防范某些境外势力的煽动炒作,又要平定我们自己不成熟的心智。说白了,我们这个民族性,很容易被他人利用: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以偏概全、嫉妒攀比、狂妄自大。动不动就是“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是我新发现的创意”、“这个是高贵时髦的,那个是丑陋低贱的”、“别人的东西不科学,只有我的才是正宗的”。这种想法改一改,我们所有的学问,在几千年前就被先人们创作完了。 为什么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因为中华文化太过庞大、太过悠久,一个人用尽一生也没办法学完全部,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掌握最多的,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最努力的那个,所以他需要谦虚,否则随时都有更厉害的人能够修理他。 人,终究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满足一时的口舌之快,却治不了自己永久的病
通过读书就能改善心性?还差的远这也是心理学家多数认为性格一旦 通过读书就能改善心性?还差的远 这也是心理学家多数认为性格一旦成型就难以改变。下面句话,想必耳熟能详: 幸运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人一生治愈童年 那么,它背后逻辑是,人从来都不会反省,或主动去面临伤害,这是人性;要想改变,就得有代价。所以什么是幸运?‘磨炼’只能由自然界来提供,故孟子曰: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多数人在描述世道时,过于乐观、过于悲观,都是不太成熟的心智,导致结果就是接连受骗、一厢情愿、或孤寡凄凉、无人问津。 有人,可为别人牺牲、奉献自己,有人,小小举动能暖其人心。 有人做事能够令人发指;有人因他人的一个小缺陷,就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不同人,经历不同剧本,看到的景象也会不一样,每个人都在用一刀切的方式看待这个世界,只看到其中一段,就去论述它的好坏,怎可知道可道非常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看不到开始,也弄不清结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看世道,既不主观,也不客观,而是基于主客的天道观。人需要感知自然,而自己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系统。现代哲学词叫“对立统一”,既可分割,也可合并,其实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分的时候,要知和,和的时候,要顾其分。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世道是什么样的? 亲身经历,再看一下书,再亲身经历...循环往复~
【世界上针对我们不利的东西非常少,大部分是人自己心想事成,造 【世界上针对我们不利的东西非常少,大部分是人自己心想事成,造成的结果,易经是每个人必须都去读的】 这句话,比以往写过的所有文章都重要! 附言1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可以点醒我们,也许他们没有特别高的智慧(导致你厌恶,没法正视),但是他们呈现出来的状态,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那就是天意。 今天你被同事同学针对、被领导骂了,其实不是他们在骂你,而是老天派这些人,想告诉你一些信息,可是天并不会说话。所以,天像圣人那样(其实是圣人在效法天)会利用周边的一切事物,告诉你一些东西,点得醒,你幸运,点不醒,你也自己承担后果。故,有‘以百姓为刍狗’一说。~(老子) 附言2 天意,并不是什么迷信,它就是自然规律,种什么样的树,就结什么样的果。不可能你种梨树,还要求人家结苹果。所以固有定数,需要人自己去掌握。 一个人不小心掉河里被你救了,那个人多半是感谢你的,不可能上来给你两巴掌还骂你多管闲事;因为逆天是事,概率很小。 天,偶尔也会派几个逆天的人到你身边来恶心你,甚至,会呈现出这些人的下场给你,其目的就是让你提高警惕、给你参考 是走逆道?还是走正途? 因此,天没有善恶的概念,好人 是菩萨,坏人,也是某种意义上、另一种形式的菩萨。 附言3 为什么反省(xing),和醒 是同音,我们都知道,装睡的人是叫不醒的,自欺欺人是叫不醒的,一厢情愿也是叫不醒的,当被别人骂到好好反省一下,多半我们自身感觉不到有什么需要反省的地方,这时,xing这个发音,多半能带来一丝救赎的希望。据我所知,历史上能把醒字用得比较好的,就是屈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附言4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 跟张飞这种人,就不要讲太复杂的道理。跟吕布这种人,就不要讲忠孝。一个老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用人还疑,疑人还用,那不是让其心想事成吗? 梨树,长不出苹果,我们无需过分苛求,没有精力、也没有这个必要去改变它,它们本就是自然条件下的产物,不喜欢,我们可以避开、可以把它放在匹配的 时和位。我们也应找到属于自己的 时和位,不在不当位的爻上浪费时间,时时刻刻做好防范、做好准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因应木雁之间,龙蛇之变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到东西,收起来当参考,慎重地去选择最佳答案,这样有弹性的学、有选择性的学,就不会变得固执。君子以真诚待人和讲信义为主,不要和忠信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过错,就不要害怕改错。 侧重点在于后半句“无友不如己者”,有人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也有说没有人是不如自己的、还有说不要和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这些我们暂且不去争议,看看下面的答案是否更合理些 如果修改了书中的断句和标点,结合“无友不如己者”的前后呼应,消除高低贵贱的观念、消除对单字的曲解和过度解读,那么你将得到一个凭借内心的答案。 后半句是直接对应人的内心,什么是忠义,什么是信用,每个人标准不同,坏人也有自己的一套指标,他们也会认为某人是不忠不信,而自己是忠信的,那么孔子完全可以让人们来对照自己内心的标尺,但凡是“忠信”不如自己的、低于自己的,就不要与其结交,因为不管怎样都是你吃亏,孔子的答案是符合人性的。 最后,夫子还要提醒你一句:过则勿惮改。凡是待人不忠、不讲信义的人,多半是不能面对自身过错的人,故而一错再错。为什么呢?它真的不是一句陈腔滥调的废话,当别人指出你的错误时,你多半是不服气的,甚至躲藏,甚至推诿,甚至诬陷,甚至报复。 错误,只有从自己的嘴巴里说出来,才能真正化解,人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关于高考填报对考生的价值和意义志愿填报,目的在于让考生有意愿 关于高考填报对考生的价值和意义 志愿填报,目的在于让考生有意愿、并谨慎、理性地选择自己的人生规划,是迈入成年步入社会开始要对自身负责的重要阶段,也是回馈祖国、贡献社会、报孝父母的“最终”抉择,考生能够自由的选择自己的人生追求,但这个自由,意味着撑起一个家、一个国运的重担。因为在学习和弄清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它需要兼顾鱼和熊掌、诗和远方。 我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选择一个怎样的师傅、或一门学问,却是人生仅有的一两次、且非常重要的决定。一旦方向错误,无非也是浪费几年光阴,也许几年很短、人生百岁,但在重要的成长岁月里,错过关键时期,也就迷茫了前半生。错过了在对的时间领悟正确的事、错过了要结交的人、错过了某个企业的机会、错过了某位老师的栽培。 30岁以前,约等于一个人的前半辈子,于是便有“三十而立”之说。“三十而立”在于立功、立言、立德。而后,才有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事要做,环环相扣。当我们过了这个阶段有了家庭和孩子,伴随而来的,父母也开始老了。 30岁以前,是我们感受时间流逝最慢的过程,也是接触事物最多的日子,我们总感觉自己的人生余量很大,有得是保底;可过了一段时间,才发现这个保底是有限的,想着至少还能稳吧,可到了最后关头,发现越来越不够用,我们才想着要冲。志愿填报,也许人生就这么一次,不会再出现第二次了,但如果每一件事都认真来对待,都视为是一种学习成长,是不是我们的往后余生,都能心有余而又力挽狂澜呢?人生目标,有广有远,人生知己,各如初见,鄙人贵人,真假难辨,学府志愿,有深有浅。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翻译是: 追寻真理不求于别人,放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翻译是: 追寻真理不求于别人,放下心中杂念即可自然呈现。 百科翻译是: 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这个翻译没问题,就是让人听了云里雾里。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学问之道’和‘放心’。 何谓学问?既知识、和概念。 《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也就是说,学问是道与术的结合,术是工具,而道 是为什么使用工具的原因。这两个东西都是从道里分离出来的有和无,统称学问之道。 所以空有专业技术、能言善辩的人,未必称得上是求得真理的人,他还需要有‘道’来做轴心。 学问之道无他。 因此,道只能向内求,不建议向他人求,因为都是他在讲话你敢信吗? 那么,孟子就给了我们一个方法‘放心’,放下心中各种杂念,如贪嗔痴慢疑,自然见真知。 人的心只是被社会中的种种诱惑和执念蒙蔽了而已,这些都去掉,是不是就能够看到合理、中庸、和良善呢?就能够知道这辈子的使命是什么,怎样活得有价值。 那么再看百科说的,找回失去的本心,就没毛病(其实也没失去,就是被杂七杂八的念头掩盖了,所以看不见,有点自我迷失) 如今 自杀的人、抑郁的人、攀比的人、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能读得这句话,后半生都会好过些吧 视频来源:典籍里的中国,王阳明《传习录》
你能赚钱不代表啥 从三点告诉你1.国家不振,什么都免谈。举最 你能赚钱不代表啥 从三点告诉你 1.国家不振,什么都免谈。举最简单的例子 安全和健康是由国家提供,单靠我们自己根本防不胜防;再深入一点就是禁海盐、反垄断、反腐、医疗、水利、农业……种种惠民政策,任何人做事都离不开这些福利。 相关视频 2022.01.08 2.一些特定时代,挣很多钱反而是不正常的,而不挣钱的人,未必不懂赚钱门道,他知道的,但因为坚守一些原则,他不做。 如果你有能力把稻草当黄金卖,这对人的吸引力相当大,可是真的能够主导自己的意愿吗。有些人,蛮值得佩服 相关视频见2021.12.20、2022.01.04 3.祖上有德,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果先辈们生前没有过热心的帮助别人,没有得到别人的救济和恩泽,我想您要出生还是个难题。 你的幸福,其实是和别人的幸福、父母的健康、路人的仁惠施舍……相汇聚而成。 也就是说,德 是社会的无形公共资源,我们生处在人类社会,无时无刻都在使用,只是感受不到,也看不见。仁义礼智信都属于德的一部分,假如您透支的是人们的信用,你把稻草当黄金卖了,久而久之,整个社会的信用就会呈现递减,那么多数人变得不幸福,包括你在内。看似赚了钱是一种本事,但透支公共利益,只会给父母、祖先蒙羞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真的不仁吗?当然不是,这个不仁,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真的不仁吗?当然不是,这个不仁,比较倾向于“见死不救”。(但不是真的死) 比如有人在欺负弱小,你见义勇为多半是救助弱小的,教训恶霸的。可如果你什么也不做,事情会不会往好的方向去发展? 有可能,而且概率不小。弱小的人总有一天会反抗,总有一天会自强;而恶霸 总有一天会栽跟头,总有一天会心生怜悯、金盆洗手。 那么看似,这世间所有的正义和不正义,都是自然下产生 而又自然的化掉,那么请问 圣人还需要做什么吗? 所以「无为」,可以说“什么都不做”,但是又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他需要把控相当的火候来调度,来确保事件的平衡。(或者可以理解成,圣人其实有做,但是你感觉他好像没做一样,所以“无为”) 恶霸只是欺负人,但他不会杀人,那就让他去欺负好了,这给了弱者磨炼的条件,也给了恶霸 恶贯满盈的条件,一个人不到恶贯满盈,他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喔!他就做了那点坏事你就教训他了,人家下次来更狠的” 所以,圣人不主张人为干涉,尽量用合理的“不仁”,来静观其变。 其实现在的人已经变聪明了,看一个事件都会理智的说 “让子弹飞一会”,翻译成古文,那就叫「观众不仁,以当事人为刍狗」,这难道不就是圣人的作风吗,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你总有一天会当家长,会成为伟大的父亲 或母亲(那些不结婚的暂且不说) 给人鱼不如授人渔 也是这个道理。 你不给他鱼,他觉得你不仁;可当他学会了你授给他的方法后,他会很感谢你的,当然,这份感谢,可能会非常的晚
有一个办法能让人一生都不再为利益争端和计较所困扰。总是看君子 有一个办法能让人一生都不再为利益争端和计较所困扰。 总是看君子一直在吃亏,小人一直得势,是因为我们的观念还停在小人视角,视角狭小只能看到表面的得失。恋爱中患得患失的人,也会有这种视角。 如果我们往大了看,“我”不跟别人计较,多谦让一点,就没事了,但很多人做不到,是因为不懂得选择,或看错人,一旦有这些惨痛经历,就慢慢对忠孝仁义越来越失望,形成一个死循环走不出去。 当然用不着担心,人是一个小体,国家是一个大体,闭关锁国有它的必要性,如果求得安稳 不贸然冒险,它是合理的,到了适时的程度自然会对外开放。 当自己恢复到原态,这时候就要开始有意识的筛选我们想要合作的人。孔子是主张亲贤者,远小人。 这个人我看他是善人,我们不要占他便宜,多给他一些没事。因为既然是善人,必然会用这些财富做有意义事,我们自己也间接积德,没有对不起自己,没有帮助坏人助纣为虐,不亦乐乎? 如果是坏人,我当然会计较,但是我们不要跟坏人合作就行了。错个几次你慢慢就对坏人有了概念,你会很慎重的选择,会慢慢拥有亲近贤者的能力。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这么来的 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看成 道,去成全对方,而不是把主角的位置揽到自己身上 小人会为一点片面的利益相互缠斗,所以小人是一盘散沙,团结不起来的,不要怕。 君子心连心,相互成全,所以是一个集大成的存在,玄同。 因此执左契
这句话的学问很深,首先我要感谢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 这句话的学问很深,首先我要感谢孔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其实三种答案都可以接受) 说下另外两种答案: 该学的学,不该学的不要乱学 寓意:人要有判断力,慎重选择知识 注: 知: 认识、学习 ;为: 执行、作为 而另一种意思是: 该让这个人知道,就让他知道;如果他不该知道的,就不要告诉他,这才是智者 恩师把‘知之’解释成:让...其知道 寓意: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因为许多祸患都是从口而出。 另外还有一个寓意,大多数人是讲不通道理的,他的认知与你不符,所以用不着跟‘三季人’去争论道理,你不去争,装作很无知的样子,息事宁人,用你跟人争论的精力留给做有意义的事情,这才是大智慧,也就符合‘是知也’的标准 以上两个答案是较为合理的 因为 是知也 表示:这才是有学问的人、或有智慧的人 如果真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那叫诚实,是诚也 才对,而不是 是知也 而且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没必要后面再加三个字(除非是教育小孩子) 当然,三种答案都是可以用,我们不要极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个可以用来教育儿时的我们要诚实,教育年轻的我们要谦虚,不要逞能。 人的成长会随着学问而变化,一切都是变动的,圣人之所以让文字富有弹性,就是为了让后世子孙懂得通变,不要把自己固定死。 再次感谢孔子![合十][合十]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贤贤易色,这个成语争议比较大,有说重视妻子品德不重容貌,可是这么解释就会局限于婚恋关系,无法通义,况且它是放在第一句,如果我们把它解释为中心句,反而开明许多。 先来看看 易色,这两个字的弹性也非常大 易 可解释为变易,既改变; 或把对方看得很简单,也叫易,既轻视。 而 色,指的是表面上的华丽、有形的部分、能够吸引人的部分。 如果这么解释就会合理许多: 贤贤易色: 指敬重贤能,轻视其表面上的华丽。 或恩师说的: 将爱好美色的心态,推广到敬重贤能人士上。 解法不同,但效果一样,能成为整句话的核心价值,既: 重视内涵,不重视物质、和外在美,那么承接后面 对父母、对老板、对朋友的形式准则,也就不会盲目。 能够做到 孝而不愚顺;从而不愚忠;诚而不愚信。 举个例子,如果跟错老板,还尽忠舍命,那就是愚忠。 而人会跟错老板,是因为他没有做到贤贤易色,他被老板表面上的资本和奢侈所吸引,没有看重老板身上有没有贤能和品德。 所以,贤贤易色 它是在教你怎么做选择,怎么选择老板、选择朋友,以及父母叫你去做的事情要不要做,然后才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道德不是老实 吃亏 受欺负,不是讨好 捐款 做慈善。道是自然 道德不是老实 吃亏 受欺负,不是讨好 捐款 做慈善。道是自然规律,德是人的品行,道德是能量的平衡。 别人打你,你可以还手;别人有难,你可以接济;也就是说 当你的能量被不合理的抢走时,你要夺回来,当你能量过多时,与其满招损,不如自己先分给大家,你因此而积德,就是我们常说的「福气」,别人会记得你的善,你的作风会在社会形成一股能量,这是保护你的,也会保护你的子孙。 当然,标榜自己行善、过分在乎别人会不会记得他的好、只要动机不存正,就是失德,即使瞒得住人,也瞒不过天,而真正在调整能量的还是天,所以你的伪善 没有用。 举几个关于道德的实例 当越是彰显自身价值,就是把别人比下去,就是在夺走别人的能量,就是失德,所以道德经说 不贵难得之货 当社会有了公开的定义,这个是美的,这个是丑的,这个是高贵的,这个是低贱的,就注定让某些人受到歧视和不公,而这个定义发起者、宣传者,就是失德。 道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不要太露骨去秀你的姿色,留在家给你先生看就好,不然使男性沉迷,女性生嫉,盲目跟风,社会一片低俗,而得不到的人又心生邪念,诱发犯罪。所以道德经说: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以上几个实例,都和能量有关,社会乱象 就是能量失衡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