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642454 351642454
你的心里是什么样儿,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儿。
关注数: 30 粉丝数: 58 发帖数: 5,754 关注贴吧数: 27
【偏见】要摒弃,聊聊我对年轻一代演员的一些看法 写在前面:本贴只谈现象,不涉及具体人物,请勿对号入座,愿和平交流。 - 当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就是观众对流量转型过来的演员天然地戴有滤镜。如果只是演员,他的表现达到了60分,观众们通常会说“演得很一般啊”、“也就那样吧”、“估计就这水平了”、“可能没天赋吧”;如果是流量转型来的演员演了一部戏达到了60分,就会说“真没想到可以这么好”、“好惊喜啊”、“天赋好高啊”、“这次突破好大呀”、“以后可以说是演员XXX了”。 - 其实两者都没在主演过多少电影作品,但人们也会在不经意间给出双标。况且拿两者题材类型大相径庭、导演功力和艺术水准均不在同一等级的作品来探讨和比较他们的演技并不公平。 - 再举个栗子,夏雨和黄晓明。大家觉得谁更有天赋?但是谁目前在小荧幕和大银幕上都有着更高的存在感?夏雨的沃尔皮杯对他自己来说可能只是意外之喜,但黄晓明的金鸡奖座绝对是他靠自己努力所达到的成就。我们先别急着去比较两个电影节的影响力和这两个奖杯的含金量,至少这个事实可以说明即便天赋可能没那么高,也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做出一些成绩、得到一些认可的。 - 未来充满了太多不确定性,我们作为观众还是把眼光和期待都放得长远一点比较好。 - 再过五年、十年,不知道多少人还会继续热爱电影、不间断地看电影,但我相信影视圈一定又会多出一批优秀的演员来,届时还活跃在金吧里的朋友们可以像评价十年二十年前不被看好而如今功成名就、或已息影、或已半隐退、或仍继续驰骋在影坛的那些演员一样,开贴回顾一下他们这一路又是怎样似曾相识地走过来的。
【聊聊】刘昊然和他的转型之作《平原上的摩西》 犹记得今年年初在微博之夜上,我在画面里曾扫到这一幕,坐在台下的刘昊然刚刚看完大屏幕上播放的微博年度电影《少年的你》的片段,而此时站在台上准备接受荣誉的正是这部电影的监制许月珍和导演曾国祥。我想那一刻他的心情一定很复杂。 - 我知道《平原上的摩西》其实在19年末就已经确定了主演,所以心里也一定有期许,不管是对接下来的这部作品,还是对他自己。 - 他的作品我看的很少,在最早的《北爱》里几乎谈不上演技,差不多就相当于本色出演。而在《唐探》系列这种角色功能只是为了推动剧情的IP商业电影里,他的演技也很难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但是我看过《妖猫传》,他在里面的戏份不算少,而且是个关键性的角色,不敢说他演得有多么多么好,但至少这个角色是立得住的,所以陈凯歌后来找他拍《尘埃里开花》必定也是看到了他身上的可塑性。 - 男主我开始觉得最适合的应该就是最早被传的彭昱畅,《快哥》里的特别混+《大象》里的特别冷可以完整拼凑出一个庄树从小到大的形象,但当我知道最终结果是昊然时我也没啥惊讶的,这是他抓住的机会,他需要这样一个好的机会挑战一下自己,至于最终能不能证明自己有这个实力接住这个机会,等电影上映之后再下结论也不迟。而且片方既然选择了他必然有他们的理由。 - 单从这30秒的先导预告片来看,电影有着强烈的氛围感,但还并不能从两位主演一晃而过的特写镜头里察觉出什么情绪,也猜不出任何剧情走向,这是片方留给我们的悬念,片子迟早要上,我们只需耐心等候,不用过分期待,更不必过早唱衰。 - 我几乎从不对青年演员的演技水平下定论,因为他们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去成长,一切都充满了变数。有天赋的人也可能最后沦为“方仲永”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没有天赋,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产生一些质的变化保持长红。目前他在拍的和待上映的作品还不少,演技究竟有没有质的飞跃,不必着急,我们一部一部慢慢来验证。 - 最后借官博文字也宣传一下这部电影: “三十秒整,六个镜头,且短且长。 一对男女,两记眼神,令人回味。”
【彭彭】加油!我在金吧为你留贴纪念 刚刚在吧里看到一个《夺冠》破6亿的庆祝海报,是彭彭的单人海报,可见陈导对他在本片中的表现之满意和肯定,我觉得他能有今天,便是无意中实践了女排精神的结果。 - 当年他是怎样把一个糟糕的剧本、糟糕的角色演出鹤立鸡群的感觉,就算开局不利,结局未卜,也要坚持打好每一个回合,一分一分咬回来。 - 要知道陈导对男演员要求还是蛮苛刻的,能够在那么多同龄演员中脱颖而出、有幸被选中出演陈可辛亲自导演的作品,想必其天分和努力业内早已看到,他的经历像极了中国女排04年雅典奥运会比赛实现3:2的惊天大逆袭,一个其貌不扬的非表演专业的年轻演员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儿走到了现在。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曾经为了拍好一场戏所付出的每一滴汗水,以及每一次想要把角色演好的决心都转化为了如今一个个越来越好的剧本和幕后团队。据我刚刚看过的一个《一点就到家》的幕后花絮,许宏宇导演就是看了他在陈导《夺冠》里的表现才决定用他的。 - 他说自己未来没有想过什么时候会停下,但谈到自己小小的愿望时还是忍不住热泪盈眶,说希望以后能有人看了他的电影之后,觉得“这个演员演得还不错”,类似的话我好像在哪里也听过,就是当记者问起观众日后提到ta的名字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评价时,是谁说的“这个演员不赖,就行。” - 彭彭加油,祝你早日实现梦想~
【变脸】真快!观今日白姐热搜有感 今天白百何上微博热搜了,却不是因为作品和演技。看了几页评论,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想说点儿什么,又回到金吧看了看,情绪才逐渐平复下来,才觉得人间还是有真情的,这才是真的爱。以下仅是针对微博上键盘侠的看法,不是对吧友,吧友不要误伤我,感谢。 - 因为那段时间发生了许多事,有人有意无意地就把白周范三人拿来比较和讨论。对此,我非常同意一位吧友的看法。白姐沉寂之后明明是范凭借潘金莲开始势头强进,小周即便拿了金马声势和资源各方面也远不如范,甚至当年微博之夜给她和小马一人颁了一个年度“最受关注女演员”,好像自《山楂树之恋》、《同桌的你》之后,因为《七月与安生》才再次受到了所谓的“关注”,才在影视圈又重新找回了了一点点存在感,而范是那次活动的压轴嘉宾,给她颁的是活动最高奖--queen。 - 此后小周也只是在17年和18年分别主演了两部不是什么大制作的商业爱情片《喜欢你》和《后来等我们》,仅此而已!可一点儿也没看出来有趁热打铁、乘胜追击的样子,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后我的票房还可以,就这了。要不是因为《少年的你》来这么一下子,我都以为她没戏可拍了。 - 人白姐在《失恋33天》之后的态势,那家伙简直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在她13到15最鼎盛的两年时间里,剧本接到手软,作品一部接一部上都不带喘气儿的,有心的朋友可以去数一数她那个时期里总共拍了多少部电影,小周在金马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加上电视剧的拍摄数量,也就是她的一个零头吧。即便经历那个风波之后,她在18、19、20年也不是没有戏拍,只是没有之前那么密集了,但已上映的、待上映的作品也一直没断过,反响平平也不是她演技的问题。 - 现在微博上因为一个和她作品无关的热搜,就一个个的都冒出来要替她说话了,我简直气得想骂人好吗?噢现在知道白姐厉害了?想她了?早干嘛去了!这墙头草当得快乐吗?!还“赶快复出吧!”假不假啊,你白姐一直在拍戏呢,网上这群伸张正义的人你们都关注过吗?看过吗? - 本来就是认真低调拍戏的好演员,搞得全网现在好像是“对不起我误会你了”似的,当初是谁声讨她、嘲讽她最厉害,两年时间就忘了吗?一边说“断层啦”、“国内没人啦”、“快回来吧”,一边却却在网上对她说着最恶毒的话,咋还两副面孔呢?合着要不是因为今天这个“热搜”,没有你们今天的“声援”,是不是还觉得白姐一直出不了头了呢?你们可千万别最后又说是白姐营销哈~ - 截止发贴之前,我又去微博看了一下,热搜还挂在第四位,不知道该谁尴尬。舆论开始趋于理性,很多人已经能够识别出猫哭耗子假慈悲的键盘侠,也有一些当年的键盘侠为自己当年 的鲁莽行为道歉,总之我还是为真正正义的和那些有勇气承认自己犯过错的人们说声感谢。 - 最后还是那句话,让我们对那些真正优秀的演员好一点吧!笔芯~
【感动】常在,在电影里,也在生活里 混了大半年的金吧,我还是看清楚了一些事实:9~14级号的不是没有观点偏激和爱搞事情的,1~8级号里也不乏理性且清醒的真知灼见者,所以我从不带任何偏见去看所有人的贴子和评论。对于不熟悉、不了解的东西我甚少发言或者不发言,因为那是对作品、导演和演员的不尊重,也会给他人带来伤害,所以即便是自己了解的、熟悉的,我也仍持敬畏和严谨的态度。 - 什么金吧几级号的大神啦、阅片几千的影迷啦,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用跟风,也不要被带节奏,不管你处于什么样的观影阶段,都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 看电影是很私人的事,口味不同是必然的,所以很多事情根本没有争论的必要,这种争论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那些能够普遍引起人类情感共鸣的一定会是优秀的、经典的好作品、好表演。 - 电影不止能带给我们愉悦的感官体验,更是能带给人心灵慰藉的一本指南,我们通过电影学习如何去认识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人,学会善良,学会爱,也学会当你无力去抗衡和改变一些现实时该如何接受并勇敢面对,帮助我们去思考更好的理解和融入这个世界的方式和态度。 - 我们都因为热爱电影而相聚于此。这里有不少能带给我温暖的可爱之人,我们因共同的精神需求、相近的观影口味和价值观而彼此分享和交流心得体会,相互留言,加油打气,正是这些人让我在各种声音纷乱芜杂的金吧也能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电影、演员和观众是彼此需要、互相支持和鼓励的关系。愿我们每个热爱电影的人都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时内心的欢愉和感动,保持那一份炙热的初心。
【评语】周冬雨之导协专业评价篇 大家不是总说想听专业人士对周冬雨的点评吗?这次先把她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上两次获奖时大会对她的评语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 第一次:第9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7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女演员(由演员/导演大鹏代领),获奖作品《喜欢你》,导演:许宏宇。表彰嘉宾:演员王景春(没错,正是第11届导协年度男演员获得者,是天意,也是缘分)、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先生。 - 评委会评语:“古灵精怪但真实可信,少女情怀却甜而不腻,个人风格与人物特质融合得恰到好处,以令人信服的角色去编织完成了一部讲述梦幻的电影。特授予第九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女演员表彰。” - P.S.1.当年导协还收录了每位提名者在角色创作过程中的一些幕后采访,周冬雨说:“一开始没有定该怎么演,导演说你先按自己的理解演一遍,他们根据我的感觉改第二天的剧本。我像角色一样放飞自我,有很多空间加自己喜欢的台词,剧中有很多临场发挥。” - 2.得知获奖后,其工作室官方微博在第一时间转述了冬雨的获奖感言:“感谢导演协会,感谢大家给我的鼓励,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所有人。不然我这么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人,怎么会慢慢感受到电影的力量,有一个新的人生。” - - 第二次: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女演员(由《少年的你》两位内地女编剧李媛、许依萌代领),获奖作品《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表彰嘉宾:导演:霍建起,演员夏雨、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先生。 - 评委会评语:“周冬雨创造性地完成了一个独特的边缘人物。作为年轻的新生代,在表演控制上,游刃有余的程度令人惊叹。特将2019年度第11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女演员表彰授予周冬雨。” - P.S.另附上导协官方微博对她获奖的贺语:“恭喜周冬雨获得本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9年度表彰大会年度女演员称号。感谢她在《少年的你》中带给我们一个柔弱、纯真又强大的陈念。” - (费老鼻子劲找到一张第九届的奖杯,是缪斯,第十一届的奖杯我实在是找不到清晰大图,官网也没有,就借景春大哥手中的奖杯用一下,顺便也恭喜他。你看他笑得多开心~)
【唠嗑】关于上届百花和冬雨的一些记忆 这篇和吧友小羊的贴子类似,都是个卑微影迷在线逗趣和相互安慰的贴子。对于冬雨,我们一向给予最大的支持,但也准备好接受最坏的结果。我们既喜欢看她的电影,也喜欢听她唱歌,毕竟这种机会也不是随便谁都能上的,能看出来官方还挺重视她的。楼里和另一个相关贴子里的一些吧友有点较真儿了,实在是没必要。都这么明显了还听不出调侃里的无奈么? - 其实最令我感动的是,她那次去百花在台上演唱《赞赞新时代》时背后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全部入围影片海报里有两张《七月与安生》的海报,不知道老前辈、同行和其他现场观众会不会有人留意,我多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注意到那几张海报然后愿意花点时间去看看这部电影。 - 另外,个人认为《七月与安生》的剧本也应该拿比百花更有分量的奖,真是极少数把原著改编得那么有戏剧张力、人物描写得那么生动、对白那么精彩,主旨也完全升华到了另一个高度,实在是近年难得的好剧本,而且还是女性题材的。 - 那一晚,什么都是对的,华丽的舞台布置、热闹的典礼气氛、周涛的专业主持……似乎只有那一个“小小的意外”。 - 我特意去翻了那年关于这件事的新闻报道,关于最佳女主角这个奖项的归属,评论似乎有“一边倒”的架势,主要风向是“陈老戏骨、实至名归、看过她的电视剧非常喜欢她”诸如此类,而到了冬雨这边,除了零零星星几个能数得过来的粉丝和其他看过这部电影的网友留下一些惋惜和鼓励的话,很大一部分留言充满了对她的贬低与嘲讽,有些简直不堪入耳。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观众真正看过《十八洞村》和《七月与安生》,但是舆论如此偏颇让我除了不解,更多还是忿懑。 - 这么集中且持续地关注冬雨有大半年儿了,我切身感受到,她的粉丝和影迷普遍都很善良、很谦虚、很理智,也很默契,默契地谨小慎微,就是那种既希望她扬名又希望她透明的矛盾感,好多话不敢说,不想说,也不用说,但每个人都心领神会,我都可以理解,但也不需要过度保护。经历过那么多糟心事儿她都挺过来了,现在的她早已百炼成钢,况且这是每一个演员成名之路上所必须经历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演员,目前好像还没有过例外。当我们讨论冬雨的时候大家心态可以放轻松一点,别总那么紧张。 - 图二能看清嘛上面两块大屏幕和下面两块小屏幕里的七安海报正好左右对称、上下对齐,看到这一幕的我真的很欣慰,一部受众不太广、题材也不是那么吸引人的电影作品能够受到这么多关注并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内心已然充满感激。
【亚影】我为什么看好周冬雨(得奖随缘,重在参与~)-基于各自 【亚影】我为什么看好周冬雨(得奖随缘,重在参与~) - 基于各自电影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方式的不同,冬雨和另两位前辈的演法和难度差别也很大,如果说咏梅和杨雁雁在电影里给人的那种表面平静实则内心暗流涌动的演法还勉强可以归为一类,冬雨这种全程需要情绪剧烈起伏和转变的演法无疑是三位之中难度最高的,对演员的考验也最大,它不是一个冲突,而是一个又一个冲突贯穿整部电影。 - 频繁的情绪紧绷、90%的时间都要表现人物处在精神高压之下是非常劳神、非常折磨人的,更何况她还要同时兼顾好人物的内心戏,真的不容易的。 - 她说以前从没有因为演完一个角色而影响到自己生活,但是这个角色却是真真切切在她心里留下了一块阴影,拍完这部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缓过劲儿来”,还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进行自我心理修复,也足以说明她为了塑造这个角色所付出的心力和代价之大。 - 曾经拍戏会觉得是一种享受,能享受到创作所带来的快感,而出演《少年的你》对她来说则是一种痛苦的煎熬。这种拧巴的、令她不舒服、不自在的表演其实就是大家口中常常提及的演员的自我挑战和突破,她尝试了,而且还算比较成功,就凭这一点她也是值得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奖杯。 - 至于最终谁拿奖,就看评审团中大部分评委的偏好了,无所谓“最佳”,都各有各的好。
【加成】许鞍华,马思纯,《第一炉香》,究竟谁会成就谁?-在微 【加成】许鞍华,马思纯,《第一炉香》,究竟谁会成就谁? - 在微博和金吧看了几天关于电影《第一炉香》的看法,我也有些话想唠唠。我看到吧里一位吧友谈及当年金马周马双簧影后的一些推测,提出“如果当年是马票数领先,许是否还会提议双簧影后”这个假设和疑问。 -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是马得票第一,应该就不会扯出什么“根据规则票数未过半”所以重投继续搞拉锯战,或者提出“增加双人项”这种建议来,所谓“规则”在偏爱面前都是可以有弹性的,可以被标榜为“有创意的新玩法”,但你明白,只有特定的人才能享受这样的“照顾”,就是那些不需要理由而被偏爱的人。 - 虽然小周在当地媒体舆论风向里是最热门的影后人选,但却并不是某些人“计划里”会被选中的人。可天意难违,大多数评委更喜欢周的表演,她的票数也领先,我们就假设许投了马,也还是周票数最多,“改变不了结果那就改变规则”,评审主席就是有这点好处,可以为了自己更喜欢的演员去游说其他评委为其开绿灯,其实这样的事情在其他奖项也都或多或少存在,只不过没有这么“有创意”。 - 平心而论,马在七安里的表现虽没有周惊艳,但是角色拿捏得确实准确到位,而且后面的反转比安生这个角色要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举个栗子,酒吧、浴室争吵那两场戏不仅是整部电影里的重头戏,而且还都是七月的重头戏,这是电影中冲突最激烈的两个段落,都是七月在爆发,在主导戏剧走向,安生是卑微的一方,为化解尴尬和敌意而通过不停地解释来掩饰自己的不堪、给自己打圆场。 - “我一直都让着你。” - 那些“反呛”在七月咄咄逼人的气势前显得那么笨拙无力。 - “你早就想浇我了吧?” - “我们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 像是幼稚的小学生一样在吵架、在发问。安生一直都简单,哪怕她从小就有着超越同龄人会察言观色的机灵和小聪明,她仍旧是个简单的人,正如七月所说:“真正聪明的人,根本不会让别人觉得自己聪明的。” - 七月早就看透了安生,所以安生从来不是她的对手。 - “你让我,你有资格让吗?除了我,谁愿意跟你当朋友?我不给你带回家,有人管你吗?你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给你的,你跟我抢,你敢吗?” - 这句句扎心的四连问把安生都怼懵了。从台词上就能看出,哪个角色更讨巧、更有反转所能带给观众体感上的反差和冲击? - 颁奖礼前不是也一直有一种论调说“周这种外放的表演更占便宜,马这种隐忍内敛的表演难度更大。”其实恰恰相反,本来就是七月这个角色更有戏剧性,只是因为小周把安生演出了自己的味道,结果让安生这个角色好像更出彩了。一个人假装叛逆实际很老实,一个人假装老实但实际很叛逆,你更害怕那种人? - 如果说马很好地还原了七月,那么周则是重塑了安生,让人设有些惹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角色变得也值得被同情和理解。 - 你觉得哪个角色演起来难度更大、更不好把握分寸?马的表演到底值不值得一个影后先暂且不谈,但这种双簧操作客观上确实有失公平。看似皆大欢喜,但整件事背后的逻辑却让人不敢细想。 - “还带着学生气,表面上看起来有点钝,内心却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这是《第一炉香》的一位投资人兼出品人所透露的许导的女主选角标准,看过《七月与安生》并且熟悉人物和剧情的朋友一定知道,这描述的不就是七月么! - 可以想见,许当时是多么喜欢马在七安中的表演,以至于她觉得七月这样的角色设定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并坚持一定要由她来演。 - 女人有时候就是这样偏执,不管外界声音如何,压力多大,只要认准了的事就敢压上全部赌注,马是这样,许也是这样,所以两人这次的合作也算是水到渠成、命中注定。 - 至于结果如何,影片还未上映,我也没有答案。只是隐约感觉马在很多作品里似乎都上演过似曾相识的崩溃,这样的崩溃在《七月与安生》里有,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里有,在《大约在冬季》里有,在《2019最美表演》里有,在《荞麦疯长》里有,不出意外的话,在这部《第一炉香》里应该也会有。 - 我看过她的一些访谈,她曾说自己接戏的标准很简单,就是她喜欢并且能够让她觉得“演起来很爽”的剧本和角色。她说不喜欢接重复的角色,但是从过往的作品来看,她所饰演的大部分角色好像都是有受虐倾向的。 - 其实我还挺心疼她的,明明是一个有演技的演员,有那么多好的角色任她挑,为何非要跟自己较劲儿,一而在、再而三地出演这类角色,如此折磨自己,挥霍自己所拥有的。 - 有些事大概就是没办法解释,虽然网友们普遍不太看好这部许和马都押上全部赌注的电影作品《第一炉香》,但我还是说一句,祝她们好运。
【抛砖】如何以正确方式打开“周冬雨”首先还是要感谢那些愿意给 【抛砖】如何以正确方式打开“周冬雨” 首先还是要感谢那些愿意给冬雨开贴的吧友。其实开有关冬雨的贴子本身没啥问题,客观来讲,她需要“被关注”。只是很少有关于她作品和演技的鉴赏贴和讨论贴,大多都是没有实在意义的八卦贴和争论星光、地位、排位这样缺乏营养的贴子。 她一直都说自己的明星身份是因为演了电影之后才被赋予的,所以作品才是一个演员安身立命之本,没有好的作品持续输出,很快就会被大众遗忘,甚至被嘲讽。 现实就是这么冷酷无情,我在贴吧这半年对此深有体会。除了有粉丝属性的吧友,不会有那么多长情的影迷能够持续地对一名后续没有作品、没有好作品的演员有比较高的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在演员自身的潜力还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展示的时候,以这种千篇一律且空洞乏味的方式在吧里反复刷着她的存在感,只会引来更多的质疑、非议甚至是反感。 所以,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小透明,我诚挚期盼吧里如果真有喜欢冬雨的吧友,可以不要只是用她作博眼球的话题,也多发些有质量的作品和演技赏析贴、影视相关的资讯贴、国内外业内人士的评价贴,也算是帮助这位国内为数不多的年轻的好演员做点她值得也应得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人尝试了解她和她的作品,并且之后愿意走进影院去支持她的作品。 最后我想说,好演员也需要被爱护和珍惜,尤其是女演员,限于生理上的先天劣势,她们一辈子能拍的影视剧作差不多都是有数的,这其中也很难得能有几部同时令自己、令业内、也令观众都满意的作品,换个角度看,其实是拍一部少一部。不定哪天就息影了,其实最后还是影迷的损失。吧友们还是对她们友好一点吧~
【遗憾】一个不爱演戏的天才演员----张柏芝看到吧里一个贴, 【遗憾】一个不爱演戏的天才演员----张柏芝 看到吧里一个贴,突然也想聊聊张柏芝。说句可能冒犯的话,我认为她最值得拿金像奖影后的作品应该是《喜剧之王》,嬉笑怒骂都透着一个“灵”字。《忘不了》好像《星愿》2.0版,我觉得并没有让她的光彩焕发到极致。周星驰的指点肯定对她有不少帮助,但她自身的那种特别感性的表演天赋在此片中也显露无遗,她赋予柳飘飘这个角色的独特魅力区别于其他任何纯情又堕落的香港红灯区少女形象。 我曾经最喜欢的年轻一代的香港女演员就是张柏芝,现在最喜欢的内地青年女演员便是周冬雨。于我而言,《喜剧之王》里张柏芝的惊艳亮相与《七月与安生》里周冬雨对安生颠覆原著、脱胎换骨式的演绎,都是那么的灵活生动,精彩程度不相上下,当然这两部作品也分别是她们职业生涯里毋庸置疑的代表作,更巧的是,她们都是以哭戏见长,大多数作品里的哭戏都不少,但各种内心戏也同样细腻且真挚。张柏芝曾在不止一个场合表达过对冬雨的喜爱,这大概是两位同属“灵”系的演员之间的惺惺相惜吧。 遗憾的是,由于她原生家庭的问题,时刻缺乏安全感不仅让她情路坎坷,也让她对“演员”这份没有安全感的职业逐渐失去兴趣,最后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揾钱的手段,实在是可惜,毕竟在当时她可是香港年轻一辈女演员中的代表人物,她的陨落让她所在的那个港片时代也跟着黯然失色不少,不然现在的香港影坛怎会没有她的一席之地?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道出了美丽而又残酷的现实。
【焦虑】大导们何时才能舍得将自己的顶级资源分散并下沉到优秀的新锐导演手中? 大导们通常可以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倚仗不错的资源和人脉等优势做一些新的尝试,这类大导其实还不少,陈凯歌、许鞍华、冯小刚、陈可辛、张艺谋,他们不拍自己擅长风格的东西确实偶有尝试成功的,但失败的案例也不少,尤其是内个谁,我就不说了。 虽然也算是一种有创作欲望和追求的态度,只是这么做很多时候也确实造成了很多资源的浪费。 我们总说行业里缺乏对优秀青年电影人的支持,所以宁浩(路阳、文牧野)成立了坏猴子72变电影新人扶持计划,徐峥(苏伦)、黄渤(李霄峰)、陈可辛(曾国祥、许宏宇)等资深导演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新一代导演,我由衷敬佩这些导演。 我个人更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这种“老导演监制+新导演”的合作模式,而不是老导演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再创辉煌”拿了投资方天文数字一般的拍摄经费、集结了一帮最顶尖的电影从业人才,最后只交出一个“及格”甚至是负分的作品,这是对人才和钱财极大的挥霍,也是对那些真正有潜力和艺术追求却受困于“制作成本”的青年导演最大的讽刺和打击。 当中年导演们都已经纷纷开始投身于扶持新人的传承大计之中时,老年导演们是否也能让后辈们分一杯羹?
【期冀】观上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有感首先恭喜所有获奖者。 【期冀】观上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有感 首先恭喜所有获奖者。这次主要想谈一谈获得“最受传媒关注女主角”的张子枫。看到吧里有人说她接不到有挑战的角色。其实不是她接不到,而是她自己选择了比较“安全”的、有把握的角色,她曾经在采访中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她说自己年纪还小,缺少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怕驾驭不了那些比较复杂的、有挑战的角色。好像也不无道理。 不过正如此次颁奖礼上对她的建言词所述,她需要“走出舒适区,突破一些人物模式和表演习惯”。可能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擅长的角色类型和表演习惯,这都无可厚非,有时它甚至可以成为加分项,关键还是看她是否愿意以及如何走出“舒适区”。在此之前谈其他的,都为时尚早。 和她差不多同辈的其他几位主攻或也涉足电影的青年女演员如文琪、张雪迎、关晓彤、邓恩熙、赵今麦、刘浩存,以及目前还没什么机会在电影里崭露头角的蒋依依、李庚希等等,都是很不错也很有潜力的新人女演员,其中不乏既能文艺也能商业的苗子。 但从张子枫的履历来看,她是上述这批人里资源上不敢说最好但也是最多的,接演的片子质量先不谈,至少她大部分演的都是主角,这就意味着她有比别人更多的曝光机会和更大能被观众看见和喜欢的概率,从而巩固了其“顶端优势”,产生一定范围的“马太效应”:名气稍大的资源会越来越好,反过来促使其名气越来越大,而没有名气的只会更加籍籍无名,演技再好也没有用,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你站得不够高”,所以很难被业内、被观众看到,缺少受众,你的工作机会相应地也就少得可怜,接到的本子也“烂不忍读”。 而且众所周知,影视行业里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不是有实力就一定有好机会的,这期间可能需要漫长的蛰伏和等待。和别的行业一样,影视圈里也存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子,属于同一个圈子里面的,大都会选择继续和熟人合作,新人展露头角的机会就更少了。 以上提及的那些青年女演员们应该是最有可能“百花齐放”的一代,毕竟不是所有小演员一开始就能接触到大导演、大制作或是好剧本儿,也很少有人能够在自己早期的作品里就技惊四座,我们更应该在意的是他们的潜力。 希望咱们观众以及媒体从业者能雨露均沾,也多给她们一些关注和鼓励。
【盘点】那些从《我不是药神》里走出来的演员们其实就电影本身而 【盘点】那些从《我不是药神》里走出来的演员们 其实就电影本身而言,《我不是药神》并没有大众说得那么“神”,但毋庸置疑是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片,它的成功属于天时地利人和,影片内容契合了时下社会热点,同时也戳到了百姓的痛点,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热潮,同时还推动了中国药品行业的一次不小的变革,可谓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而受益于此片的演职人员也是众多。导演文牧野金马(最佳新导演、最佳原著剧本)、金像(最佳两岸华语电影)、金鸡(最佳导演处女作)华语电影三金盛典全走了一遍,不仅露了脸,还拿了奖,以后他拍电影应该不愁钱了。 徐峥和谭卓就不用说了,一个男主一个女主,前者擒下最后一届有内地演员参与竞争的金马奖最佳男主;后者则凭借双片(爆裂无声和药神)入围第十届导协年度女演员,实力被业内看到,有机会接到更多更好的剧本,在之后上映的《误杀》里也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就连两位配角王传君和章宇也收获颇丰,前者获得第十届中国电影导协年度男演员(对,是以配角身份,章宇也入围了),还能有幸参演陈冲阿姨导演的《英格力士》;后者获得第1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与此同时,也终于有了现在这部由自己主演的《风平浪静》。 一部足够好的作品对演员的加持是巨大的,而那些真正历经过反复锤炼并且最终经受住了考验的优秀演员终究会被行业看见,被观众看见,只是希望属于他们的那一天能来得早一点,再早一点。
【漫谈】由vogue封面看周冬雨和她师姐章子怡的奇妙缘分昨天 【漫谈】由vogue封面看周冬雨和她师姐章子怡的奇妙缘分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vogue主编发的一个和冬雨有关的小视频,里面言简意赅地提到了她能上封的缘由,加上之前我在别的贴子里留言说冬雨28岁上封不算容易,有朋友提醒我其实她的师姐章子怡差不多也是同岁上封,于是有感而发写下这样一篇长贴。只是个人感想,请各位朋友不要做任何其他无关解读和引申。本贴重点也不是讨论上封的意义,只是以此为由头谈谈冬雨和她师姐章子怡的漫漫谋女郎之路。 为了这篇贴子,我专门去查了一些资料,如果没弄错的话,章第一次上vogue封面应该是2007年11月刊,那年她恰好也是28岁。她是在2004年9月19日举办的第24届金鸡奖上凭借《茉莉花开》拿下影后的,和她一同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同样也有另一位,凭借《美丽上海》的郑振瑶,但我查了一下豆瓣,《茉莉》实际是于2006年4月25日才在内地上映,好像也没有什么水花,这应该就是传说中的“参评金鸡无需公映”的一个例子。次年也就是2005年3月27日的第24届香港金像奖(恰好和金鸡同届,也是巧了)上凭借《2046》拿下金像影后,也就是说,她也是在28岁之前拿了两个奖,只不过她拿第一个奖时动静很小,很多人都只是知道她三金满贯,但不太清楚她是何年何月凭借何部作品拿到的第一金--金鸡,客观上讲声势确实不如第一次拿奖的周。 第二次得奖也并没有在同年就上封,但在此之前其实她已经拿了不少其他国内奖如百花和华表奖,在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外奖上也有多次提名,确实已经远远超出了vogue主编所说的“在职业生涯里表现出色”的要求,但在07年才上封,她俩上个vogue封面也算是大费“周章”。 不过仔细想想,她俩还真挺有缘分的,虽然是典型的表演风格、习惯很不同的两类演员,章算是沿袭了中戏传授的表演方法,是在拍戏前会做很多准备工作的一派,到正式拍摄时一般都已经准备得大差不差,基本会按照剧本和角色的设定和台词走,她的老同学梅婷、袁泉、秦海璐都是这种类型,从《表演者言》、《创作者全记录》等访谈节目中也能深切感受到这点。 周就是北电所推崇的“因材施教”的成功范例,给学生留以自由成长的空间,不会以同一套教学方法去严格训练每一个学生,但这样也有风险,能不能成事儿在很大程度上得看个人造化,如果天分不够,努力不够,又没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就会迅速暴露短板,并且还无法找到其他长项去弥补或者掩盖短板,导致常常连合格的表演都达不到,而逐渐开始偷懒、开始接“行活儿”。 周曾谦虚地说自己只是个“对表演有一点感觉的人”,说得倒也贴切,她的表演并没有章法可循,只有不断尝试所积累下的经验可以利用,而且这种经验也不具有普适性,可能只对她本人奏效。 像这种“灵感型”演员国内确实不多,都到了拍摄现场还常常能玩出新花样的情况本来就不多见,让剧组迁就演员更改拍摄方案甚至剧本更是机会难得。不只是剧组有没有钱的问题,主要是这不太符合电影工业化的制作流程,比如好莱坞的大制作就基本都是严格按照拍摄计划来完成每日的拍摄量,每一环都安排得紧凑,环环相扣,很少允许变动,导演也没有权利,得听制片人的。 但只要你给了她这样的自由,她也会还你很多意外之喜。这大概也是周很少出演大型商业片的原因,一来是没有个人太多发挥空间,二来主要原因更可能是这种大投资的商业片资源她也很难接触得到,或者说根本轮不着她,不信你可以看看之前她主演过的商业片都是什么投资级别的。在这一点上,她与师姐章相比确实难以望其项背。 同是从小练体操,同是谋女郎出身并且出道影片的故事背景及地点都是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农村,同是在二十四五岁时就获得人生第一个三金(虽然都是跟别人分享),同是第二个三金为金像奖,同是在28岁时登上vogue内地版正刊封面,虽然章在最鼎盛时期还能接触到很多国外的高质量资源,甚至有机会和大师姐巩俐合作,而小周在得奖后还是在国内默默无闻地拍摄着一部又一部低成本的文艺片或商业片,但却隐约有种殊途同归的意味,这可能就是谋女郎的宿命吧。 我还记得冬雨在2018微博电影之夜上亲手接过国师张艺谋为她颁发的“最佳女演员”,她激动且开心地说:“平时大家总问我一个问题说,你介不介意'谋女郎'这个称呼?其实,我觉得特别好,希望大家一直都记得。”这多么像是完成了一种传承,在国师和她的谋女郎们之间,也在谋女郎中的师姐与师妹们之间。 希望未来她们俩也能有一次谋女郎之间的正式合作,也真诚祝愿她们事业长青,会演戏就多演点,在演绎生涯里持续贡献出更多的好作品。
首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