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诗外
漫步诗外
关注数: 1
粉丝数: 12
发帖数: 2,646
关注贴吧数: 2
水兄~~~电脑问题~ 今天开机进入系统后屏幕一闪一闪的,还整体发暗,红色都变成黑色了。可是调整亮度对话框里的红色没变。过几分钟就又正常了。以前也遇到过这问题,还以为是电压不稳,可今天觉得好像不是这么回事。请问水兄是什么原因呢?
各位联句累了吧,送几首歌曲~~ 过年,来点喜庆的,先送三首,都是青歌赛的。个人觉得挺好听,看过青歌赛的朋友以前肯定听过。第一首:陈莉莉-《阿妹出嫁》http://www.yijian.com/watch.do?id=14843第二首:雷佳-《水姑娘》,这个视频好像有些卡,要是卡的话,先点一会儿暂停再听就可以了。http://v.blog.sina.com.cn/b/1058545-1253706924.html第三首:雷佳-《芦花》http://vsearch.cctv.com/play.jsp?storyref=OpenVWMVPath_qingge/2006/07/qingge_300_20060724_43.wmv&ref=OpenVWMVPath_CCTVCOM/qingge/2006/07/qingge_300_20060724_43.wmv
怯怯地问一声:吧里有朋友喜欢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吗? 最近看完了《平凡的世界》,觉得上中学时就该看的,很脸红的说~~~可能因为故事背景是陕西吧,感觉很亲切。看书的时候常常会被感动,也流过泪,看完了,很感慨,但认为还是没有把全书看透。书中的两个婴儿现在也长成和我一般大的人儿了吧,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可爱的人们如今会变成什么样呢?
西安城门春联新鲜亮相 直接把报道贴来:备受瞩目的“西安九城门征集春联”评选活动昨日落下帷幕。经过专家和市民最终评审,来自辽宁本溪的作者谢毅为西门撰写的一副春联,从来自全球的5万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夺取8000元的最高奖项;另有12副优秀撰联作品分别获得二、三等奖。这13副城门春联经过书写后,将于春节前挂上城墙的九座古城门。 据了解,本次城门春联征集活动吸引了全球上万人参与,上千家媒体给予报道。最终选定的13副城门春联,可谓是优中选优,为城门“量身定做”,既符合联律、又紧扣城门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还突出了时代性。另外,在形式上,也是简单明了,便于市民品读观赏。另外有5名少儿作者撰写的春联作品获得组委会颁发的特别奖。 安定门(西门) 作者:谢毅(一等奖) 西出长安,长通欧亚,驼铃唱古今,花雨千秋丝路远 中兴盛纪,盛轶汉唐,燕剪裁图画,春风万里锦程新 作者:杜向明(三等奖) 几番杨柳,几度丝绸,未因岁月减春色 一路驼铃,一声羌笛,总让风云壮古城 文昌门 作者:张荣沂(二等奖) 雄立千秋,看锦绣长安,唐风大雅,春风大雅 纵观万里,喜和谐华夏,文运恒昌,国运恒昌 永宁门(南门) 作者:武哓勇(二等奖) 怀抱敞南门,展三秦图画,大业于今铺锦绣 礼仪瞻盛代,迎四海宾朋,春风此际得雍容 作者:李雄飞(三等奖) 看曲江嫩绿浅红,映古都车水马龙,焰火桃符辞旧岁 听雁塔晨钟暮鼓,伴学子书声琴韵,弦歌雨露润春苗 朝阳门 作者:李俊和(二等奖) 揽长河壮,携西岳雄,胜象涌朝门,满目繁华迎日早 讴康乐歌,奏和谐曲,生机臻化境,一城浪漫占春先 长乐门(东门) 作者:王即之(三等奖) 盛世风华,功高日月,天上星光拥北斗 大唐气象,福满江河,人间曙色到东门 作者:金正泰(三等奖) 旭日东升溢彩流光一派烟霞腾紫气 春风劲拂扬鞭催马九重雨露拓新天 玉祥门 作者:朱其亮(三等奖) 虎将守城,玉局宏开,尽铺锦绣春风里 帝都焕彩,祥云缭绕,共展和谐画卷中 解放门 作者:徐步升(三等奖) 紫气漫三秦,喜古韵新姿,同兴壮丽千秋业 长安迎四海,听南腔北调,共话和谐九域春 安远门(北门) 作者:鲁磊(三等奖) 城阙辅三秦,汉武安邦,唐宗靖远,一代江山多锦绣 春光昭万物,清风白月,火树银花,千秋社稷话升平 作者:周继勇(三等奖) 安据北门,看四海流通,足下雄关天下路 远扬西部,欣三秦跨越,胸间浩气世间春 朱雀门 作者:张斌礼(三等奖) 皇都春好,当年小雨天街,草色有无分远近 朱雀景新,今日金光大道,车潮澎湃向康庄
【转贴】杜公祠前忆沧桑 周俊安 我这个人容易跟着感觉走,不知道什么原因,一闭眼便感觉到古城之南从大雁塔到少陵原畔的土地一直是古木苍苍,绿树粉墙,梵音嘹亮,浅吟低唱。人皆慈眉善目,水皆清澈透亮。仔细考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对这块地方的风光多了些道听途说及听信了历代文人对这个地方的描绘,其中就有杜甫的描绘,因之多了些想像。 不管怎么说,感觉让我一次又一次到少陵原畔去寻觅。寻觅那樊川八寺,寻觅那杜陵故事,寻觅那里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韵。 第一次去少陵原畔是寻觅杜公祠,记忆中我找到它时大失所望。登临祠堂的台阶尘封着,似乎从没有人走过;台阶旁的砖砌护栏残缺着,看上去残缺已久而且在扩大着残缺。到祠门口,那大门油漆斑驳,一把锈锁挂在门上,但并没有落锁。虚掩着的门一推就开,扣门无声后我便径直进门。进门后果然空无一人。地面落叶不扫,两廊柱裂础残,碑石倒卧着似被打倒在地再踏上无数只脚的阶级敌人。好容易看到一座无门的窑洞,窑洞门顶几乎坍塌。进洞去,见昏暗的光线下杜甫像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洞四壁彩绘剥落,蛛网散布。老人家落寞地打坐着,面含悲凄,寂然无语,使人想起《三吏三别》及《兵车行》,又想起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车马尘”的窘况及在战乱中的流离失所的痛苦。 痛苦是痛苦,因为痛苦才使他留给后人那么多的诗。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连三岁孩子都耳熟能详。因之便使“诗圣”的名字留芳千古,并在他曾经“吞声哭”的地方留下这安妥灵魂的祠堂。 祠堂的衰微景象说明他被冷落,岂止冷落!这次我拜谒他时他正遭受批判。而引经据典批得他体无完肤的居然是当代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郭先生的一本《李白与杜甫》,不仅不看他有“三年饥走荒山道”及“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的经历,而且根据“卷我屋上三重茅”认定他的阶级成份应是地主。为什么是地主?因为据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中考证,唐朝时穷人屋上只有一重茅,两重茅就是小康了,三重茅只有地主家才会有。可怜见,在大革文化命的年代,郭老这惟一的著作竟是大批判文章,再就是“大快人心事,粉碎四人帮”。当代大文豪批判一千多年前的诗圣,不知动机何在?姑且认定为文人相残吧!文革中发展到古今文人相残,也算是旷古奇闻了。而此际我面对杜甫像,心想长安毕竟是藏龙卧虎之地,文脉传承之乡,杜公祠虽然寂寥,但还使此老留下泥塑真身,长安人真是古风犹存,竟没有赶潮而“砸烂”。 三年前我又一次去,那感觉就大异于前。可能是因为拨乱反正他已被平反昭雪的缘故,他又重新做人了。同样是拾级而上,同样是推门而入。但这次进门,感觉先是一新。门楣已经修整,坐像已经粉过,老杜的面色似吃了饱饭,不再“满面灰尘烟火色”。坐像前的香炉里有袅袅信香,展柜中有《杜甫诗注》。院子里的花草也呈现出生机,两廊有椅可靠,椅上几人,默对祠堂做沉思状,还有人在抄录墙上的杜诗。整个院子里的环境显得肃穆静雅,想杜老一定还看见在他的居所旁居然有几对情人在墙角呢喃,而树上的雀儿也在呢喃。 杜公祠里有一棵在别处不多见的痒痒树,树影婆娑。此树有些年头了,可多年前我去时居然没有看到它,大概是心绪不好的原因吧!这次,我动那棵痒痒树,它似通人性,我一靠近它就轻摇慢点,似向我倾诉心曲。这时,天上落起雨来,仿佛要挽留我多呆一会儿。我真是多呆了一会儿,默背了他的《羌村三首》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中学课文中曾背诵过的。待雨驻天晴,我仍循台阶而下,路面虽有点泥泞,但我的感觉和上次迥然不同。尤其是看到杜公祠周围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使我精神振奋,想这块风水宝地毕竟是风水宝地,沧桑变化中虽有变得不堪的时刻,但大潮流总是越变越好。 每次去,我都向“杜陵叟”鞠躬致礼,心中有小时候面对佛祖般的虔诚。 摘自《西安晚报》2006-10-23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