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安领 HNLYMDJTX
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搞园林的我虽没孔孟之仁智,但有广交志同道合的天下朋友之心。以花为媒广交朋友,愿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让雍容华贵、福禄吉祥的洛阳牡丹能够开遍您的庭院。
关注数: 2,508 粉丝数: 1,074 发帖数: 10,924 关注贴吧数: 69
告南方牡丹花友——潜心观察和模仿,您就是未来的大神 江南花友种植牡丹首先考虑的就是江南牡丹品种群、西南牡丹品种群和国外品种(包括日系牡丹,美系牡丹和欧洲牡丹。现在英国、德国市场上也有国外品种,甚至他们的牡丹新品种)。当然,近年来所有通过杂交育种新培育的生长势强的国内外品种都可以在南方试种,不过价格昂贵,风险太大。 就说日系,近年来洛阳引种的日系品种大部分为菊花型(花瓣六轮以上——即30瓣以上),如岛锦、太阳、芳纪、新日月锦、旭港、新七福神、八束狮子、吉野川新天地、和白妙、白峰、白雁等等;少数荷花型(花瓣4-6轮——即20-30瓣),如时雨云、户川寒、浪花锦等;还有不少蔷薇型(雄蕊高度瓣化,如岛根玉簾、翁狮子、新扶桑司、岛根圣代、帝冠、锦の艳、芳红和花王等),另外还有一个日系品种像‘春兴殿’为绣球花型。 希望大家不要瞎子摸象——一目障叶,不见泰山。就像大多数花友看到的日系品种开成荷花型,就说该品种是荷花型——姚黄还能开成荷花型呢,大株赵粉上能够开出皇冠型、托桂型、荷花型和单瓣型,但是他还是皇冠型牡丹,那是营养不良,没有真正的缓苗复壮。像花競本来就是菊花型,缓苗好了结合疏蕾,还能开成近绣球。 希望大家不要跟着一些种植经验浅薄的人云亦云,您仔细看一下这个人的牡丹有没有花繁叶茂就知道了——所有的牡丹都是半死不活,何来经验,其言能信?
《牡丹文化篇》周师厚与牡丹 周师厚(1031-1087年),字敦夫,号仁热。北宋时鄞(今浙江省鄞县高桥镇新庄村)人。 曾提举湖北常平、通判河南府,管至荆湖南路转运判官。在朝廷制订赋役制度时,周师厚提出国家地域广大,四方风俗不同,劳动强度和收入也有区别,不能一概而论,应分别对待,后被朝廷采纳。为了巩固边防,他还提出让戍边士卒广为屯田,既保证了边防士卒的衣食供给,又避免了长途运输的劳顿之苦,此举得到了满朝文武的称赏并付诸实施。 宋黄祐进士周师厚于神宗熙宁三年路过西京洛阳,“精览名圃,赏及牡丹”。 元丰四年,他又一次来到洛阳时,看到李德裕《平泉花木记》、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及范仲淹的花谱,就按图索骥,在洛阳各处寻访不同的花品。他真的察访到了许多牡丹名品,大为兴奋,分别于元丰四年、元丰五年二月完成了自己的《洛阳牡丹记》及《洛阳花木记》。 《洛阳花木记》详尽描述了当时洛阳见到的花木,其中包括牡丹一百零九种;《洛阳牡丹记》则收录了四十六种洛阳名贵牡丹品种,记述了牡丹的品名、形状、颜色和各类牡丹的命名由来。 其中,对于许多古老牡丹品种,如‘御袍黄’‘二色红’‘玉千叶’等都有提及:“御袍黄,千叶黄花也……元丰时(1078-1085年)应天院神御花圃中,植山蓖(野生牡丹)数百,忽于其中变化一种。”“洗妆红,千叶肉红花也,元丰中忽生于银李圃山蓖中。”“玉千叶,白花,无檀心……元祐中(1086-1094年)开于范尚书宅山蓖中。”“双花圃中有之”。 周氏《洛阳牡丹记》对洛阳名姚黄和魏紫都有绝妙的描写:“姚黄,千叶黄花也。色极鲜洁,精彩射人……故洛人贵之,号为花王。”“魏紫,今流传特盛。人有数之者,至七百余叶,面大如盘,中堆积碎叶,突起圆整,如覆钟状……洛阳谓姚黄为王,魏花为后。” 古时的“叶”不是指花的叶子,而是指花瓣。 周师厚对姚黄、魏紫等牡丹名品的细腻描述,填补了过去对牡丹花形态叙写上的一些空白,他以自己独特的笔调,留给了后人一笔可贵的牡丹文化财富。
《牡丹文化篇》陈与义与牡丹 陈与义观花怀乡 《牡丹》一诗: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靖康二年(1126),金人攻破汴京,国破家亡,南宋诗人陈与义随着朝廷南渡,曾任礼部侍郎、参加政事等职。亡国之痛时时煎熬着诗人的心,陈与义不满朝廷偏安江南一隅的作为,主张抗金,反对主和派,这种爱国情结不时地流露在他的诗作当中。 绍兴六年(1136),陈与义在江南异地看到牡丹花开,触景生情,再次引起乡国之思,便随手写了《牡丹》一诗: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这首牡丹诗,不再吟咏牡丹本身,而是把牡丹当作乡关的标识、故国的象征物,亡国的诗人看见牡丹就会引起天涯沦落之感和怀土思乡之叹。 陈与义写这首诗时,已因病告退,寓居于浙江桐乡县北青墩寿圣院塔下。在江南海滨看到故土洛阳的名花牡丹,既有“他乡遇故知”的亲切,又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楚。他“独立东风看牡丹”,将伤悼故国、悲叹身世的感情全部倾注于默默无语的对牡丹的凝视之中。苦寂的形象兀立于眼前,伤感的情绪令人心动。 本诗题为《牡丹》,却在结句的最末二字才点出来,“用意深隐,不露麟角”,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诗也成了陈与义咏物怀乡的名篇。
《牡丹文化篇》——蒲松龄与牡丹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用一生的积淀仅写了一部小说,那就是驰名中外的《聊斋》。他在小说中描写了大量褒扬正直、善良以及鞭笞邪恶的鬼神故事,通过这些故事赞颂人间恩爱,揭露现实的阴暗面,爱憎分明,寓意深远。 在《聊斋》众多故事中,《葛巾》《香玉》是两篇以牡丹为题材的神话故事。《葛巾》描写了年轻、善良、美丽而又多情的葛巾和玉版两位牡丹仙女形象,讲述了她们下凡嫁给洛阳常式兄弟的动人故事。 洛阳书生常大用最爱牡丹,因闻曹州牡丹甲齐鲁,心向往之,遂千里迢迢赶赴曹州,选一名园待花开而观之。他每天徘徊园中,观牡丹生长情况,盼其早日开花。期间,写《怀牡丹》诗百绝,时而吟之,自得其乐。 待花开时,与美丽痴情的牡丹仙子葛巾姑娘相遇,两人一见钟情,相互爱慕,随后结发为妻。之后,葛巾又把妹妹玉版介绍嫁给了大用的弟弟大器。两对夫妻,恩爱亲密地过了一段人间生活,各生了一个孩子。日子久了,大用兄弟对妻子是人是妖时不时地出现无端猜忌,葛巾、玉版怒恨不已,便将孩子掷地,飘然离去。大用兄弟十分悔恨。后来,在孩子掷地的地方,长出了紫、白两株牡丹,大用兄弟为了怀念妻子,为其取名为“葛巾紫”“玉版白”。 小说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故事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化意义和审美价值。若非蒲松龄对牡丹有着深厚的喜爱之情和研究心得,是写不出如此生动感人的故事的。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