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wulimi
shiwulimi
关注数: 2
粉丝数: 4
发帖数: 163
关注贴吧数: 7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分享贴子
一石两看!新疆和田玉奇石青玉原石摆件《昭君出塞》《苏武牧羊》 新疆和田玉奇石青玉籽料原石摆件《昭君出塞》《苏武牧羊》人物石 介绍:整石是一个身穿貂裘、头戴貂帽的人物侧像,经过我反复的观察以后发现,这快奇石远观和近看效果不同,远观的话(图一)这石头是一个女子侧像,可以理解为一个身穿貂氅,怀抱琵琶的女子形象(图二),这个形象和历史上为了和平出嫁匈奴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形象很像,所以可以命名《昭君出塞》。近看的话(图三)这个人物的人脸处较长,并且有了一道天然裂痕,如果裂痕看成下巴,则是《昭君出塞》如果裂痕看成嘴唇,这人脸更像是一个男子侧像,命名《昭君出塞》就显得有些勉强,仔细赏析以后发现,这脸型更像一个嘴角哆嗦(裂痕)、胡子拉碴(裂纹下突出部分)、愁眉苦脸的男子的脸容,结合历史人物形象来看,这意象就像是汉代出使匈奴,被扣押牧羊19年的忠臣苏武形象:只见苏武使节穿着补丁的破败的衣衫、胡子拉碴、在风雪中拄着节杖看护着羊群,风雪交加,冻得他整个人紧紧抱住节杖,嘴唇打着哆嗦,可是他的一片赤心、忠诚担当、坚强意志,仍然在一片凄风苦雪中挺立着(图四)……再细细品味端详,越看越像,简直就是上天量身打造的一样。 题外话:奇石固然是靠观察力和想象力,但是前提是奇石本身具有意象的必要元素,没有必要元素,牵强附会的具象,那就是掰扯和忽悠了。 材质:和田青玉,微带翠色。 大小:重3斤左右,高宽厚约30cm-13cm-2cm 推荐:玉质较细腻油润,和田玉材质能有这种自然造型,一石而两观,同为我大汉民族高风亮节人物,真正当得奇石之“奇”。大自然鬼斧神工,一至于是。
堪比价值上亿的四大奇石的和田玉奇石《寿比南山》 和田玉奇石摆件:《寿比南山》 介绍:整个奇石是一个寿星形状,高额、长眉、颐口、眼神慈善,右上微微凸起,为寿星桃杖,左下三角形为寿星身子,整石如山,所以为《寿比南山》。 材质:和田青白玉 大小:7斤左右,高17cm,宽12cm。 推介:玉石成色较纯,却又栩栩如生,和田玉本身如此成型较少,万中无一,如此美玉,即可镇宅,又可福佑家人,寓意吉祥,诚是奇石之中无上佳品,石品石意,较之天下四大奇石,亦不遑多让。
堪比大奇石的和田玉奇石《寿比南山》 和田玉奇石摆件:《寿比南山》 介绍:整个奇石是一个寿星形状,高额、长眉、颐口、眼神慈善,右上微微凸起,为寿星桃杖,左下三角形为寿星身子,整石如山,所以为《寿比南山》。 材质:和田青白玉 大小:7斤左右,高17cm,宽12cm。 推介:玉石成色较纯,却又栩栩如生,和田玉本身如此成型较少,万中无一,如此美玉,即可镇宅,又可福佑家人,寓意吉祥,诚是奇石之中无上佳品,石品石意,较之天下四大奇石,亦不遑多让。
堪比四大奇石的和田玉造型奇石《寿比南山》 和田玉奇石摆件:《寿比南山》 介绍:整个奇石是一个寿星形状,高额、长眉、颐口、眼神慈善,右上微微凸起,为寿星桃杖,左下三角形为寿星身子,整石如山,所以为《寿比南山》。 材质:和田青白玉 大小:7斤左右,高17cm,宽12cm。 推介:玉石成色较纯,却又栩栩如生,和田玉本身如此成型较少,万中无一,如此美玉,即可镇宅,又可福佑家人,寓意吉祥,诚是奇石之中无上佳品,石品石意,较之天下四大奇石,亦不遑多让。
和田玉奇石《聚宝盆》,闲鱼有售.介绍:此石形状和装饰画《聚宝 和田玉奇石《聚宝盆》,闲鱼有售. 介绍:此石形状和装饰画《聚宝盆(流水生财)图四》极为相似,山峦起伏中,百川汇聚(图二),寓意财如百川汇聚;另外,左财林位置,形如一个金蟾(图三),寓意金蟾来财。背面图案(图五、图六),为一鱼龙形状,既有鲤鱼化龙之意,又有祛凶辟邪之意(鱼龙亦为螭吻,主祛凶辟邪)。 材质:和田青花玉 大小:长、宽、厚分别约为36cm、21cm、16cm,重约16公斤。 推荐:是和田玉大料,单是材质,就远胜诸多河边奇石,形状也极为吉善美好,为镇家积财不二之选。
和田玉奇石《昭君出塞》,闲鱼有售。 和田玉奇石:《昭君出塞》 介绍:如图二所示,黄线部分勾勒出来的是一个身穿貂裘的女子侧像,图二非划线部分,是一个琵琶形状,两相结合,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怀抱琵琶出塞时形象,所以命名《昭君出塞》。 材质:和田青玉,微带翠色。 大小:重3斤左右,高约25cm 推荐:玉质一般,比较杂乱,和田玉材质能有这种自然造型,极为罕见,大自然鬼斧神工,一至于是。
堪比中国四大奇石的和田玉青白玉造型原石《寿比南山》 和田玉奇石摆件:《寿比南山》 介绍:整个奇石是一个寿星形状,高额、长眉、颐口、眼神慈善,右上微微凸起,为寿星桃杖,左下三角形为寿星身子,整石如山,所以为《寿比南山》。 材质:和田青白玉 大小:7斤左右,高17cm,宽12cm。 推介:玉石成色较纯,却又栩栩如生,和田玉本身如此成型较少,万中无一,如此美玉,即可镇宅,又可福佑家人,寓意吉祥,诚是奇石之中无上佳品,石品石意,较之天下四大奇石,亦不遑多让。
解你书荒的经典仙侠文,仙仙界金 解你书荒的经典仙侠文,仙仙界金庸降临,书旗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请从一百章看起。
书荒了,你想看到金庸一样的仙侠 书荒了,你想看到金庸一样的仙侠小说吗?请关注书旗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如果你看到200章,觉得我说错了,欢迎打脸。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8.失败的设定•一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失败的设定•一 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有两个设定,是很让我后悔的设定,也是比较失败的,一个是圆球的设定,一个是官屯飞瀑的故事。 关于圆球的设定,当初其实也是酝酿了很久的,大家写着修仙小说的定势,不就是都是要先给主角设定一个强大的变态的、但是又不知道多少功用的法宝,然后伴随着主角一步一步的成长变强大,这个法宝的功用也就慢慢的解开,然后主角修炼成功,这个法宝功成身退。于是作为新手的我,难免的也就这样的和大家的约定俗成而约定俗成了。 其实这么做我觉得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新手的我,在写作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对于整部书缺乏全面的思考的时候这么做,就值得仔细的商榷了,因为在你没有全盘的考虑好这个法宝的具体功用的时候,没有考虑好如何一步步解锁这个法宝,如何使用这个法宝的时候,不合理的功能设置,往往会导致你这部小说的全面崩盘。 新手往往就会犯这样的毛病,他们在设定这个后来我才知道的所谓的金手指的时候,往往会求全求备,往往会将功用设置的很全面,上天入地、翻江倒海无所不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能洗衣服能做饭,聪明装憨全能干。 我在设定圆球这个金手指的时候,也一样的犯了这个贪婪的毛病,所以这个金手指的设定,我认为是我最初比较失败的设定之一,因为这个设定,让主角的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了,主角的成长,就缺乏了一定的困难度,这样一来,整本书就成为了简单得爽文,成为了典型的小白文,些这样的爽文和小白文,有什么意思呢? 因为后面的情节需要,这里我就不剧透了,但是为了弥补,我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功夫,终于在几番周折之后,成功的将这个失败的设定修改成为了一个我自己也算是比较满意的“金手指”,这之中,反反复复、苦心焦虑的花费了我近我在想,我的下一本的小说里面,一定不会再这样冒昧的设置所谓的金手指了,慎重慎重。 因为是第一次写小说,这样的失败的设定,还有一个,那就是在官屯飞瀑的时候,陈后儒获得的官屯飞瀑的物品,那些珍稀之物,未免有些容易了一些,并不是不合情理,只是我觉得未免有些容易了一些,至少,我觉得应该给他像张无忌一样,要经历险死还生的境界以后,才能够获得那一部《九阳真经》。 但是后来我又想,其实这样险死还生的设定也是不科学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拿前期的陈后儒来说,在整个前传里面,他没有经验,没有指导,也没有参照,对于自己的实力是缺乏客观的认识和了解的,对于自己的方向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指向的,他只是被动的,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乱跑,最初他也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在修仙,他本人更多的想法是读书、科举,还是那种官本位的思想。 至于他误打误撞的获得这些灵药灵植,这其实就只是他简单的机缘罢了,如果后来他没有遇到正道宗门的弟子,从而进入到了北溪宗,那么他也就是一个比较长寿的世俗老者而已,或者,能够做一个陈抟一样的隐逸也说不一定。 所以,我在这个前传的七十二章里面,主要写的,就是陈后儒是如何慢慢的转变思想,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了修仙的道路的,这个过程,我会单独的用一篇的随笔,来表述他的思想的转变。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7.关于诗歌的第二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关于诗歌的第二弹 我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因为大量的诗歌而专门设定了两个情节,一个是情节走向的需要,就是陈后儒应试赶考时,在沐兰观那些士子的唱和,另外一个,纯粹就是一个刻意的作为,那就是后来商自鸣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我用诗歌这样写来,其实就单纯的独列的故事来说,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写作,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就先拿沐兰观士子的唱和来给大家剖析一下。 青梅煮酒,本来是高雅韵事,在中国这样的文人自以为是、附庸风雅的事情不少,尤其是魏晋时期,曲水流觞、兴尽而返的率性而为的事情不少?我想这些故事,也不知道是谁开的头,其实并不算一个好头,至少是助长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隔阂,而在这些自以为乐的文人的行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荼毒了以后的文人,以至于后来的文人,没有唱和、没有了曲水流觞、没有了青梅煮酒的高人雅士的行径,那就算不上纯正的文人了一样。 事情总是这样,有些开头的事情,也许并不是有意的,但是,后来的刻意的模仿和抄袭,尤其是那些只抄袭表皮,而忽略神髓的抄袭更是低俗了,关键是这种抄袭的抄袭者,还津津乐道自己抄袭乐事,实在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所以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的这群士子在沐兰观的一切行为,都是那么的幼稚可笑,而主角陈后儒在这个阶段,还是比较羡慕他们的才学的。 在这一段文字里面,我又使用大段大段的诗歌,这些诗歌,全部是我的原创,我以前读书笔记一类的打油诗,所以良莠不齐、平仄欠妥,有时说它们是诗歌,连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但是我还是将它们写了出来,颇有些野人献曝的意味,也许很多书友要骂我猴子不知道屁股红了。 骂就骂吧,但是我还是颇为得意的,即使在古代的这些文人雅士的唱和之中,也都是多人酬和、每一个人都拿出了作品才能够成就一件雅事,比如拿兰亭序的曲水流觞来说事吧,也是几十个人,每个人还写了一些不入品的诗,才由王羲之最后写了一篇序,但是这篇序,出彩的不是这篇序的内容,出彩的是这篇序的书法,之所以让这个故事流传出去的。 这么多人才造就了这么唱和的风流雅事,但是我自己就编造出来了,我觉得这是我值得骄傲和自信的地方,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诗歌的优劣,和这些学子的学业高低,也是相吻合,青梅煮酒论诗,也是一件风流雅事,也就是说,我能够写得出来这样切景切文的,有深度的美文美事,这是很多网文作者或者非网文作者都做不到的,但是我做到了。 当然,在这一篇故事中,包括莫永江最后应试的落榜的诗歌,我觉得很有几首是发人深省的,这样的诗歌加入到了我的网文之中,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的同时,为我的网文增色,同时提升了我的网文的品质,至少和别人不一样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好了,这第二弹,就写到这里,下一篇,我将写《失败的设定》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7.关于诗歌的第二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关于诗歌的第二弹 我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因为大量的诗歌而专门设定了两个情节,一个是情节走向的需要,就是陈后儒应试赶考时,在沐兰观那些士子的唱和,另外一个,纯粹就是一个刻意的作为,那就是后来商自鸣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我用诗歌这样写来,其实就单纯的独列的故事来说,我觉得是一个成功的写作,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就先拿沐兰观士子的唱和来给大家剖析一下。 青梅煮酒,本来是高雅韵事,在中国这样的文人自以为是、附庸风雅的事情不少,尤其是魏晋时期,曲水流觞、兴尽而返的率性而为的事情不少?我想这些故事,也不知道是谁开的头,其实并不算一个好头,至少是助长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之间的隔阂,而在这些自以为乐的文人的行为,就这样一代一代的荼毒了以后的文人,以至于后来的文人,没有唱和、没有了曲水流觞、没有了青梅煮酒的高人雅士的行径,那就算不上纯正的文人了一样。 事情总是这样,有些开头的事情,也许并不是有意的,但是,后来的刻意的模仿和抄袭,尤其是那些只抄袭表皮,而忽略神髓的抄袭更是低俗了,关键是这种抄袭的抄袭者,还津津乐道自己抄袭乐事,实在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所以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的这群士子在沐兰观的一切行为,都是那么的幼稚可笑,而主角陈后儒在这个阶段,还是比较羡慕他们的才学的。 在这一段文字里面,我又使用大段大段的诗歌,这些诗歌,全部是我的原创,我以前读书笔记一类的打油诗,所以良莠不齐、平仄欠妥,有时说它们是诗歌,连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的。 但是我还是将它们写了出来,颇有些野人献曝的意味,也许很多书友要骂我猴子不知道屁股红了。 骂就骂吧,但是我还是颇为得意的,即使在古代的这些文人雅士的唱和之中,也都是多人酬和、每一个人都拿出了作品才能够成就一件雅事,比如拿兰亭序的曲水流觞来说事吧,也是几十个人,每个人还写了一些不入品的诗,才由王羲之最后写了一篇序,但是这篇序,出彩的不是这篇序的内容,出彩的是这篇序的书法,之所以让这个故事流传出去的。 这么多人才造就了这么唱和的风流雅事,但是我自己就编造出来了,我觉得这是我值得骄傲和自信的地方,因为在这个故事中,诗歌的优劣,和这些学子的学业高低,也是相吻合,青梅煮酒论诗,也是一件风流雅事,也就是说,我能够写得出来这样切景切文的,有深度的美文美事,这是很多网文作者或者非网文作者都做不到的,但是我做到了。 当然,在这一篇故事中,包括莫永江最后应试的落榜的诗歌,我觉得很有几首是发人深省的,这样的诗歌加入到了我的网文之中,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的同时,为我的网文增色,同时提升了我的网文的品质,至少和别人不一样了,这有什么不好的呢? 好了,这第二弹,就写到这里,下一篇,我将写《失败的设定》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6.石痴的故事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石痴的故事 我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本书的第四章里面写石痴的故事,是要写人的懦弱和愚昧。 这个故事,刚开始写的时候,是没有的,我只是写这个玄天道院的修士在一个残败的道院中得到了这个圆球和《太清养气诀》的玉简,后来想想不合理啊,道院中既然有了玉简和圆球,那么得到圆球和法诀的修士,会不修炼这个玉简和法诀?那么这个圆球和法诀,还有可能留给我们的猪脚陈后儒,那是不可能的。 于是就想怎样将这个圆球的来历改了,交代一下,让大家也就能够明白这样一个前因后果,当时正在看《史记》,看到了“沐猴而冠”的故事,于是想想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很多目光短浅的人,于是就灵机一动,想起了写一个这样的关于石痴的故事。 所以这个故事确立的第一个角色,不是石痴,而是玄天道院的这个弟子,我就是要写这个弟子的沐猴而冠,这个弟子的飞扬跋扈,其实,隐藏的没有写出来的是,这个弟子在玄天道院,是怎样的奴颜婢色、卑躬屈膝、曲意逢迎,我只是写出了这个弟子在这些普罗大众面前的飞扬跋扈、作威作福。 这一个人物的形象塑造,其实也是我小说写到了二十多万字的时候,我才刚刚找到了一点感觉,要主动的塑造人物,主动的构思情节的时候写上去的,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刻意的通过一些语言,一些动作来描写人物的个性和心理活动了,比如说,我写这个玄天道院弟子的嚣张跋扈的心态的时候,我写了他对师傅的撒谎、他每日的推杯换盏、他对于远房表亲的傲慢、他对于表亲竭尽全力的招待的鄙视、以及他掀翻了表亲家唯一的抱母鸡熬煮的汤、然后拿走了二世祖或者石痴的妻子对于石痴的唯一念想的石头,然后得到圆球以后,头也不回的昂扬而去,想的不是这家人艰难和至诚,想的却是那温婉可人的姑娘玉蓉。 我觉得这样的描写,虽然俗套了一些,但是也是真实的描写出了这个修士的丑陋的嘴脸,势利、贪婪,这样的人很多的,似乎已经脸谱化的了。 在这个石痴的故事中,石痴也是一个守财奴,为什么说他是守财奴呢?因为石痴他聚敛这些奇石,和守财奴聚敛这些财宝性质是一样的。而且,这个石痴,是极其小气的人,他收集的奇石,连自己的亲人和朋友,都是不能观看,也难怪后来的人们在落难的时候,要落井下石的坑害他了。 对于石痴的儿子的二世祖,以及他的妻子,我认为是广大农村的一些妇女和子女的真实写照,他们善良而懦弱的屈从于命运,儿子的木讷与怕事,母亲的慈爱和忍耐,我觉得是我对他们最深刻的感受,对于这一群人,他们艰难的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他们筚路蓝缕的维系自己残存的生命,对于他们,我是没有同情的,但是,我实在是不忍苛责什么?因为当我们没有出路、而又找不到办法的时候,除了隐忍和沉默,我们还能够做一些什么呢?我们能够苛求他们一定要怎样怎样呢? “满城风雨近重阳”,本来还想多写细写的,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杂事,所以打断思路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写完了大家看起来也没有多大意思,就这样吧,祝大家阅读愉快。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5.关于诗歌的第一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关于诗歌的第一弹 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中,我再“前传”中使用大量的诗歌,这是为广大的书友不喜和诟病的地方,我现在要来说一下,不是澄清,只是将我当时的写作的心态和想法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说说,大家不要理解为一个幽怨的小媳妇在对着她的他说:“你不懂我的心。”不是的,我不是这样的一个怨妇。 其实这样的写作,也是受了古典名著的影响,我读四大名著,读《希腊罗马名人传》,读每一本的世人所认可和传诵的文学书籍,我都看到或多或少的用诗歌了赞颂和讽刺的章节,所以便兴起了模仿的意思,更何况在现在的快餐文学中,没有多少人这么做,因为他们不想、不愿、或者就是不能。 诗歌的本来就是一个最接近灵魂的写作方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诗歌可以表达很多我们思想和灵魂多彩多姿、喜怒哀乐,可以最直接的表达出我们的正面的、负面的思想。正是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恰巧是最能传达写手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物的肯定和否定,也是这样简短直接的形式,才能够让大家喜闻乐见,让大家易于接受。 可惜诗歌这个东西,是需要天赋和努力兼具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天纵之才,出口成章,也看到了很多宿学大儒,终其一生,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个时候,你们想的会是谁呢?看看骆宾王,又看看曾国藩,前面是天赋的作者,后面是努力的宗师,二者在这诗歌上的成就,就是有天壤之别。 这是名人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记得我高中的一个同学,也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他写了很多诗,记了满满的一个笔记本,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两句:“三分明月二分恨,一江春水半江愁。”这写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自然,这语言的组织和驾驭能力,令当时也是诗歌爱好者的我望洋兴叹,兴起了“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概。 我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我也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一些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可惜的是,我在诗歌上的天赋毕竟是差了一些的,我无法灵活跳脱的组织起来那种天马行空、羚羊挂角的美妙的诗句,我的诗句,在我看来,是刻板的、严谨的和囿于逻辑的表达,我只是在寻找逻辑上的矛盾,没有在寻求语言和情绪上的宣泄,我在客观的、理性的陈述我的喜怒和爱憎,我却是无法去充满灵性的无拘无束的畅达诗歌的自由的国度。所以我的诗歌,严格了说,只是介乎自述和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并没有达到真正文辞兼美的诗歌的境界。而我之所以写诗歌,原因说来你们都不信,我是讨厌了那用文字长篇大论的表述,我只是觉得诗歌可以用很简短的文字,表达清楚一件事情,这样我就可以少些几个字了。 当然,学诗是失败的了,这学诗的唯一成就,就是我留下了大量的失败的打油诗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了对于我来说是真真正正“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只有在自己有暇的时候,拿来作为自己自娱自乐的工具,其实也算是一件蛮悲哀的事情。 后来打算写了这《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写的时候,当初就深刻的想到了《三国演义》前面的那首《临江仙》,又想到了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开头的那一首《无俗念》,于是我就萌生了用诗词开头的写法。这就出现了我开头那一首“为匮阿堵系残生,数日关锁未出门;龙鱼未分别异种,赖在涸辙仰沟渠。”的开篇诗。 说句实话,我这首诗,还是我自己比较中意的几首打油诗之一,说的中意,是因为这首诗的寄意还是积极向上的,写作的内容也是比较写实的,就拿兴观群怨四个字来说,这首诗占了七分兴、三分怨。 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来说说我这首诗中的大意:因为没有钱(阿堵)维系生活,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面,数日都不出门,因为龙(自指)和鱼(普罗大众)相比还没有显示出来(分)它特别的能力(别异种),所以,现在和像涸泽之鱼一样,仰赖沟渠中的水苟延残喘。 这里面我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举却阿堵物”,一个是“涸泽之鱼”,我觉得这两个典故,和这一首诗,很好的表达出了我打算乘风云而上天的,却苦于没有办法,只能苟延残喘的矛盾和困窘的境地,这是在我写这部小说之前的最深刻、最真实、最客观的写照。人有时候,你真的要为自己的理想也好、希望也好、未来也好,找到心灵的寄托,这种寄托,其实就是疏导你自己心灵上种种杂念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但是,在这首诗中,我自己并没有放弃的,我在诗中自始至终,是有一股气存在的,这一股气,体现在哪里呢?我来给大家说说。 一是“阿堵”,来自《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是说王夷甫这个人志趣高尚,对于钱很不在乎,他的媳妇不相信他真的不在乎钱,就想试一试他,在一次他睡着以后,他媳妇就让这些婢仆将铜钱铺在他的床上,房间的地面上。等王夷甫醒来以后,看到满床满地的铜钱,他一点诧异的表情都没有,只是呼叫婢仆道:把这些堵路的东西都清扫掉。将钱称呼为堵路的东西,甚至懒得称呼钱之为钱,这就是王夷甫的超然之处。我在诗中说这“阿堵”,也就是说,我其实也是不在乎钱的。 二是数日关锁不出门,我这数日的不出门,我是为什么呢?我在做什么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我就先说为什么?先贤说过:“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而我之关锁,不是闭关自守,是因我贫,我要摆脱贫,不是去抱怨,不是去盲目挣扎,我必是有以为也。这就说到了做什么?我做什么呢,贫之本源是什么呢?就是自己不够强大,自己不够优秀,自己不够努力,所以,我就是要在不断反省自身问题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强大自身实力,厚积薄发,修心修学,第一要耐得住寂寞,所以,这贫,这贫的种种因果,就是修身修心的最好时机,而我的关锁,正是闭关的修炼。 三是我自以为龙是以有和那鱼的区别,倒不是狂妄无知无度,这个就不细细解释。 四是我所以用“涸泽之鱼”的典故,是说我虽然在仰给于沟渠,但是我并没有自暴自弃,我还要像龙一样,守时待命,以待有我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 这是开头的一首诗的解析,其他的诗歌我会在后面慢慢给大家解析的,这种解析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一个自我剖析和总结得一个过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的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我会努力奉献一本好的作品。 下一篇:石痴的故事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5.关于诗歌的第一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关于诗歌的第一弹 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中,我再“前传”中使用大量的诗歌,这是为广大的书友不喜和诟病的地方,我现在要来说一下,不是澄清,只是将我当时的写作的心态和想法和大家说一说,这个说说,大家不要理解为一个幽怨的小媳妇在对着她的他说:“你不懂我的心。”不是的,我不是这样的一个怨妇。 其实这样的写作,也是受了古典名著的影响,我读四大名著,读《希腊罗马名人传》,读每一本的世人所认可和传诵的文学书籍,我都看到或多或少的用诗歌了赞颂和讽刺的章节,所以便兴起了模仿的意思,更何况在现在的快餐文学中,没有多少人这么做,因为他们不想、不愿、或者就是不能。 诗歌的本来就是一个最接近灵魂的写作方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也就是说诗歌可以表达很多我们思想和灵魂多彩多姿、喜怒哀乐,可以最直接的表达出我们的正面的、负面的思想。正是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恰巧是最能传达写手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人物的肯定和否定,也是这样简短直接的形式,才能够让大家喜闻乐见,让大家易于接受。 可惜诗歌这个东西,是需要天赋和努力兼具的,所以我们看到了很多天纵之才,出口成章,也看到了很多宿学大儒,终其一生,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个时候,你们想的会是谁呢?看看骆宾王,又看看曾国藩,前面是天赋的作者,后面是努力的宗师,二者在这诗歌上的成就,就是有天壤之别。 这是名人的故事,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记得我高中的一个同学,也是一个诗歌的爱好者,他写了很多诗,记了满满的一个笔记本,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两句:“三分明月二分恨,一江春水半江愁。”这写情入景,情景交融的自然,这语言的组织和驾驭能力,令当时也是诗歌爱好者的我望洋兴叹,兴起了“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概。 我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我也用诗歌的方式记录一些我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可惜的是,我在诗歌上的天赋毕竟是差了一些的,我无法灵活跳脱的组织起来那种天马行空、羚羊挂角的美妙的诗句,我的诗句,在我看来,是刻板的、严谨的和囿于逻辑的表达,我只是在寻找逻辑上的矛盾,没有在寻求语言和情绪上的宣泄,我在客观的、理性的陈述我的喜怒和爱憎,我却是无法去充满灵性的无拘无束的畅达诗歌的自由的国度。所以我的诗歌,严格了说,只是介乎自述和诉求的一种表达方式,并没有达到真正文辞兼美的诗歌的境界。而我之所以写诗歌,原因说来你们都不信,我是讨厌了那用文字长篇大论的表述,我只是觉得诗歌可以用很简短的文字,表达清楚一件事情,这样我就可以少些几个字了。 当然,学诗是失败的了,这学诗的唯一成就,就是我留下了大量的失败的打油诗的作品,这些作品,成了对于我来说是真真正正“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只有在自己有暇的时候,拿来作为自己自娱自乐的工具,其实也算是一件蛮悲哀的事情。 后来打算写了这《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写的时候,当初就深刻的想到了《三国演义》前面的那首《临江仙》,又想到了金庸先生《倚天屠龙记》开头的那一首《无俗念》,于是我就萌生了用诗词开头的写法。这就出现了我开头那一首“为匮阿堵系残生,数日关锁未出门;龙鱼未分别异种,赖在涸辙仰沟渠。”的开篇诗。 说句实话,我这首诗,还是我自己比较中意的几首打油诗之一,说的中意,是因为这首诗的寄意还是积极向上的,写作的内容也是比较写实的,就拿兴观群怨四个字来说,这首诗占了七分兴、三分怨。 为什么这么说,我就来说说我这首诗中的大意:因为没有钱(阿堵)维系生活,我把自己关在家里面,数日都不出门,因为龙(自指)和鱼(普罗大众)相比还没有显示出来(分)它特别的能力(别异种),所以,现在和像涸泽之鱼一样,仰赖沟渠中的水苟延残喘。 这里面我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举却阿堵物”,一个是“涸泽之鱼”,我觉得这两个典故,和这一首诗,很好的表达出了我打算乘风云而上天的,却苦于没有办法,只能苟延残喘的矛盾和困窘的境地,这是在我写这部小说之前的最深刻、最真实、最客观的写照。人有时候,你真的要为自己的理想也好、希望也好、未来也好,找到心灵的寄托,这种寄托,其实就是疏导你自己心灵上种种杂念的一种最好的方式。 但是,在这首诗中,我自己并没有放弃的,我在诗中自始至终,是有一股气存在的,这一股气,体现在哪里呢?我来给大家说说。 一是“阿堵”,来自《世说新语.规箴第十》:“王夷甫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是说王夷甫这个人志趣高尚,对于钱很不在乎,他的媳妇不相信他真的不在乎钱,就想试一试他,在一次他睡着以后,他媳妇就让这些婢仆将铜钱铺在他的床上,房间的地面上。等王夷甫醒来以后,看到满床满地的铜钱,他一点诧异的表情都没有,只是呼叫婢仆道:把这些堵路的东西都清扫掉。将钱称呼为堵路的东西,甚至懒得称呼钱之为钱,这就是王夷甫的超然之处。我在诗中说这“阿堵”,也就是说,我其实也是不在乎钱的。 二是数日关锁不出门,我这数日的不出门,我是为什么呢?我在做什么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 我就先说为什么?先贤说过:“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又说:“穷则独善其身。”而我之关锁,不是闭关自守,是因我贫,我要摆脱贫,不是去抱怨,不是去盲目挣扎,我必是有以为也。这就说到了做什么?我做什么呢,贫之本源是什么呢?就是自己不够强大,自己不够优秀,自己不够努力,所以,我就是要在不断反省自身问题的同时,还要不断的强大自身实力,厚积薄发,修心修学,第一要耐得住寂寞,所以,这贫,这贫的种种因果,就是修身修心的最好时机,而我的关锁,正是闭关的修炼。 三是我自以为龙是以有和那鱼的区别,倒不是狂妄无知无度,这个就不细细解释。 四是我所以用“涸泽之鱼”的典故,是说我虽然在仰给于沟渠,但是我并没有自暴自弃,我还要像龙一样,守时待命,以待有我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 这是开头的一首诗的解析,其他的诗歌我会在后面慢慢给大家解析的,这种解析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一个自我剖析和总结得一个过程,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的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我会努力奉献一本好的作品。 下一篇:石痴的故事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4.目录的小纠结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目录的小纠结 写作这本《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目录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在以前的章回小说中,我的印象是大部分的长篇小说,每个章节的目录都是一副对联,有的是四字对偶,有的是五字、六字、七字、八字、甚至有十一字的联句,《西游记》里面可以见到四字、五字、七字、八字的联句,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是四言对句,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是五言对句,但是以七言、八言对句居多。《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要不是七言对句、要不是八言对句,只有《红楼梦》通篇只是八言对句。就是看一些评书,也都是骈四俪六,对称成偶,倒是《封神演义》只有七言、八言的单句。 近代的大师中,我仔细的看了一下金庸先生的目录,其实金庸目录很考究,第一部的《书剑恩仇录》,里面的目录是七言对句,最长的天龙八部,里面的目录是长短句,整篇目录,如一首连贯诗词,最后的一部小说《鹿鼎记》的目录,是摘自清初查家一位大文人的诗集,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当然,金庸先生也有几部书的目录就没有那么的考究了,但是这几部书,都是金庸先生认为写得比较不满意的作品,我猜想先生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忙,就没时间细细琢磨这目录的事情了。 而现在的这些网文中,目录的题写大多数就简单得多了,大家有的题写目录,负责点的,还能够统一格式,统一两字、四字、三字五字,不负责的,高兴的时候长点,不高兴的时候短点,也就是将目录看成了简单得章节的提纲挈领,将主要内容三字两字题写完了了事,毕竟目录不算入字数统计,没有必要花费大工夫来做,写好文章,讨好读者才是第一要务。 这样想是没有错的,我一直对于人的思想是持开放的态度的,我认为每一个人总要有表达和自由表达的权利,每一个人也要有理性表达、辨识表达的权利,假如果理性的表达和辨识的表达成为我们的日常,那么这些思想上的自由,是你无论如何控制不了的,既然控制不了,何妨就放任他的自由,套用一句伟人的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所以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认真没有错,不认真也没有错,每个人选择的路、选择的方式不同,有结果就行了,不一定要求在路上问一个子午卯酉,也不一定要规定在路上是走正步、走齐步、或者要他们跑步而来。 所以每一个作者要写一个目录,是三字、是两字,还是五字六字七八字,是骈字还是散字都不重要。只要大家高兴就好。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来说说我的《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目录的题写曲折。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在目录上也是颇为花费了一些功夫的,我最先使用的是五字一句,就是第一章来说,我是用“雪夜怪事起”来作为目录,后来又觉得不够高大上,改为了是一个字的,比如第一章是“书生夜读,雪夜怪事起萧墙”,第六十章是“商师玉简,三九煅元神功藏”。后来也想使用过对句,比如第一章草拟了一个标题:“挑灯夜读,穷书生摆弄酸文字;怪事突起,大雪夜惊起几慌张。”但是遗憾的是,这对句并不好用,后来我总结下来,是因为在现在的小说中,一章也就是3000字,不像以前的小说,一章有七八千字,金庸先生的小说,一章也有上万字,这样写下来,标题的题写就好很多。后来还尝试过四个字的目录,第一章是“雪夜怪事”。到最后觉得算了,还是七个字的了,所以后来前七十二章就是用七个字的章节目录。 用这七字的目录,开始还是用一个韵,用了一段时间,有书友就问,说:“这目录是不是刻意为之,是的话会不会影响情节?”一想觉得有理,主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也发现,单独用一个韵的目录,自己力量有限,有些后继无力。于是灵机一动,就想出了又一个折中的样子,就是每一卷会用不同字数的目录。所以,后来在第一卷中,就使用了两个字的目录。 后来我想,这本书不如这样做一个回环,第二卷就用三个字的目录,第三卷就用四个字的目录,一直这样,等在用到七个字的目录的时候,就完结这部小说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能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只能说我自己会不断的努力,具体到哪里完结这部小说,到时候看情节的走势了,总不可能用狗尾续貂,灌水猪肉忽悠我们的书友,毕竟我不是怨妇,我是良心写手。 下一篇:关于诗歌的第一弹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4.目录的小纠结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目录的小纠结 写作这本《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目录也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在以前的章回小说中,我的印象是大部分的长篇小说,每个章节的目录都是一副对联,有的是四字对偶,有的是五字、六字、七字、八字、甚至有十一字的联句,《西游记》里面可以见到四字、五字、七字、八字的联句,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是四言对句,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试禅心”是五言对句,但是以七言、八言对句居多。《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要不是七言对句、要不是八言对句,只有《红楼梦》通篇只是八言对句。就是看一些评书,也都是骈四俪六,对称成偶,倒是《封神演义》只有七言、八言的单句。 近代的大师中,我仔细的看了一下金庸先生的目录,其实金庸目录很考究,第一部的《书剑恩仇录》,里面的目录是七言对句,最长的天龙八部,里面的目录是长短句,整篇目录,如一首连贯诗词,最后的一部小说《鹿鼎记》的目录,是摘自清初查家一位大文人的诗集,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当然,金庸先生也有几部书的目录就没有那么的考究了,但是这几部书,都是金庸先生认为写得比较不满意的作品,我猜想先生可能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忙,就没时间细细琢磨这目录的事情了。 而现在的这些网文中,目录的题写大多数就简单得多了,大家有的题写目录,负责点的,还能够统一格式,统一两字、四字、三字五字,不负责的,高兴的时候长点,不高兴的时候短点,也就是将目录看成了简单得章节的提纲挈领,将主要内容三字两字题写完了了事,毕竟目录不算入字数统计,没有必要花费大工夫来做,写好文章,讨好读者才是第一要务。 这样想是没有错的,我一直对于人的思想是持开放的态度的,我认为每一个人总要有表达和自由表达的权利,每一个人也要有理性表达、辨识表达的权利,假如果理性的表达和辨识的表达成为我们的日常,那么这些思想上的自由,是你无论如何控制不了的,既然控制不了,何妨就放任他的自由,套用一句伟人的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吧。” 所以一个人做一件事情,认真没有错,不认真也没有错,每个人选择的路、选择的方式不同,有结果就行了,不一定要求在路上问一个子午卯酉,也不一定要规定在路上是走正步、走齐步、或者要他们跑步而来。 所以每一个作者要写一个目录,是三字、是两字,还是五字六字七八字,是骈字还是散字都不重要。只要大家高兴就好。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来说说我的《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目录的题写曲折。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刚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我在目录上也是颇为花费了一些功夫的,我最先使用的是五字一句,就是第一章来说,我是用“雪夜怪事起”来作为目录,后来又觉得不够高大上,改为了是一个字的,比如第一章是“书生夜读,雪夜怪事起萧墙”,第六十章是“商师玉简,三九煅元神功藏”。后来也想使用过对句,比如第一章草拟了一个标题:“挑灯夜读,穷书生摆弄酸文字;怪事突起,大雪夜惊起几慌张。”但是遗憾的是,这对句并不好用,后来我总结下来,是因为在现在的小说中,一章也就是3000字,不像以前的小说,一章有七八千字,金庸先生的小说,一章也有上万字,这样写下来,标题的题写就好很多。后来还尝试过四个字的目录,第一章是“雪夜怪事”。到最后觉得算了,还是七个字的了,所以后来前七十二章就是用七个字的章节目录。 用这七字的目录,开始还是用一个韵,用了一段时间,有书友就问,说:“这目录是不是刻意为之,是的话会不会影响情节?”一想觉得有理,主要是在那个时候,我也发现,单独用一个韵的目录,自己力量有限,有些后继无力。于是灵机一动,就想出了又一个折中的样子,就是每一卷会用不同字数的目录。所以,后来在第一卷中,就使用了两个字的目录。 后来我想,这本书不如这样做一个回环,第二卷就用三个字的目录,第三卷就用四个字的目录,一直这样,等在用到七个字的目录的时候,就完结这部小说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规划,可能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只能说我自己会不断的努力,具体到哪里完结这部小说,到时候看情节的走势了,总不可能用狗尾续貂,灌水猪肉忽悠我们的书友,毕竟我不是怨妇,我是良心写手。 下一篇:关于诗歌的第一弹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3.父亲的故事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父亲的故事 我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前传》中,有一个故事,是我父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在小说中是第二十三章《风雨不顺闹饥荒》,讲述的是凤来村河东和河西的两个村子的村民,在饥荒之年争抢苦荞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我小的时候从我父亲哪里听来的,那个时候大家还在吃大锅饭,所以这种庄稼,收庄稼,都是全村的人一起出动,所以这个种苦荞,收苦荞,都是一个村组的人去种去收。 这个故事看上去是极为平淡的,那个瘦瘦的青年,就是我的父亲,故事里面的人物,故事中的抢荞的情节,打架的情节,以及后来去人家白吃白喝的情节,没有一丝是虚构和添油加醋,完全是按照我父亲的表述一字一句的实录,我不知道我父亲有没有做过加工,但是我仔细的想过,应该这些事情还是真实的。 我的父亲生于1943年,在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具体多小我就不清楚,爷爷就过世了,那时候兵荒马乱,也记不清楚是哪里的游兵散勇,常常会从家乡经过,有一次,有一支队伍从村里面经过,然后村里面就有人放了礼花,这礼花的声音像是枪响,那支队伍一听到以后,马上一排卧倒,架起机关枪,对着响声处,就是一阵疯狂的扫射,那堆放在田间地头的稻子和秸秆,像漫天遍野的蝗虫一样,飞在了半天之上。 每当有游兵经过的时候,奶奶就背上父亲,父亲怀抱两筒粑粑(江南人称为年糕),就往后面的小白龙或者八角箐去躲避。 后来父亲渐渐地长大,等到了解放前后,父亲也是一个小学的适龄儿童了,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有没有学校,只是在这上学之前,父亲还做有一件趣事。 父亲有一个玩伴,有一次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向奶奶告了父亲的状,害父亲挨了一顿好打,父亲很生气,就寻思报复。 父亲知道这个玩伴家中的母鸡刚刚孵出了一群小鸡,于是他脑筋一转,将复仇的目标就锁定到了这群小鸡身上。在有一天,父亲去这个玩伴的家中去玩,玩到高兴的时候,父亲就怂恿这个玩伴说:“小开,小开,我们去玩小鸡钻磨眼好不好,好玩得很呢。”那小开年纪小,不大懂,也玩的正高兴,听说小鸡钻磨眼好玩,便欣然同意,于是两个孩子,你一个我一个将这个小开的母亲喂养的五六只小鸡,捉到推面的石磨的磨眼里面,一个一个的塞进去闷死了。 后来父亲读书了,读了初中,但是因为家中实在是负担不起5元钱的学杂生活费,父亲便辍了学,回到家里。后来就结了婚,迎娶了我的母亲,然后开始创业的故事。 这是一个曲折的故事,在父亲和母亲给我们讲解的故事中,我听到过了后来看到的孙少安、陈江河一样的故事。尤其是有一次,父亲和大舅,一个堂大舅去兴仁那个地方去背小布来买,每一次能够背两匹小布回到家乡,每匹布可以赚上五六倍的利润。 但是这种经商的行为,在那时候这是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严重罪行。所以每一次,父亲和大舅都是下午出发,天黑以后到达织布人家,买好了小布,连夜的走夜路赶回家。有一次,因为不小心,大舅因为要省钱,得罪了人,被告发了,然后被民兵抓住,布被没收了,人被人家用枪顶住腰,关在一个小黑屋里,没吃没喝,整整关了一天一夜,后来被放了出来,回到家以后,父亲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背过小布。但是这一次惊吓,也给父亲留下了极大的后遗症,那就是每逢天气变差,父亲就会心情极为烦躁,脾气极差。 后来父亲去当过驾驶员,是家乡县城第一批驾驶员,我们家乡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缝纫机、第一个种早熟蔬菜、第一个制作饲料添加剂等等很多第一个做这样那样的事情的人,就是我的父亲母亲。而我们也是乡里面唯一的能够在幼儿的时候,能够拥有让人欣羡的三轮小单车的小伙伴。 可惜,我的父亲没有守住这个第一,也没有因为这个那个的第一获得应有的财富和名声,而让父亲也是狄狄于怀的,就是当年有人上门让父亲花费37元钱,办理煤矿采矿许可证,但是父亲因为人缘关系好,当时煤矿在我家乡又不值钱,二三十元一吨,所以父亲就没有去办理,后来数年以后,煤矿价格上涨,最高的精煤涨到了一千多元一吨,我的父亲悔恨莫及,也终于是这样,父亲没有做成煤老板,亿万富翁,我和我的哥哥姐姐也没有成为富二代,没有机会开着保时捷918,帕拉梅拉,大牛小牛到处去招摇。于是,我也就只有每天为了五六百元的低保,在努力的写着我的小说,写作《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即便是如此,我决定在我的这部小说里面,我将我父亲的这个故事写在里面。 我们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是时代这个大烘炉中熔炼的矿石,我们所要做的一切,都是我们挣扎着的无声的抗争。 遗憾的是我这篇文章,并没有写好我抗争失败的父亲。 下一篇,关于目录的设定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2.怨妇逻辑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怨妇逻辑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是勇士么?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疯子!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傻缺!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饥不择食的饿肚汉!就好比现在有人常常说的:“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在网文这个世界里面,这个定理也是同样的存在的,就是写网文的人,不见得人人都是金庸,人人都是古龙,人人都成得了大家,成得了大神。毕竟金字塔的顶部,只有那么尖尖的一个位置,站不住这么许多的写手! 但是,真的是金字塔尖太小,站不住这么多的写手么?真的是网文的世界这么狭隘,容不下这么另类的写手的存在和发展么?我看不是的。 如果你用心回头去看看,这个世俗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物质,永远是那么的浮躁。这并不是我们用来作为我们为失败开脱的理由,真是的情况说出来会让很多人寒心,那是我们自己也丧失了我们的坚持,丧失了我们的坚守。那是我们自己在跟随这个时代,跟随了物质,跟随了浮躁。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自己的放弃。所以当这时代的物质和浮躁抛弃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就归咎于这个物质世界的错误,而我们就如何证明我们就是正确的呢? 这典型的就是怨妇逻辑。 因为怨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到鸡和狗抛弃了她的时候,她一天就只是在那里埋怨,是那一只鸡狗抛弃了我 是那一只鸡狗的罪孽。然后一哭二闹三上吊,然后所有的作为,无非就是寻求同情罢了。 所以,不要用怨妇的逻辑来为自己开脱,你要做的就是摆脱一个怨妇的名头,那么,要摆脱这个怨妇的名头你需要怎么做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说说。 这唯一的一点,《易经》开头的“乾卦”的第一句话,其实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四个字“自强不息。”这个词很多人都懂,有些人为了解释这句话,可以翻出三坟五典、四书五经,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给你写上几百几千几万字的解读;有些人为了印证这句话,可以找出上下五千年、遍及七大洲四大洋,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吃肉的、吃草的和吃土的故事来给你佐证,但是,就是很少人愿意去面对这句话的赤裸的真实。 “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撑起两杆穷骨头”。“自强不息”是什么?“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股气。“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种坚持。 说道这里,我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到这些,我觉得我在做着自强不息的事情。所以,我在开始写《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也是心高气傲的,我要写出不一样的仙侠,要写出传世如《镜花缘》、如《红楼梦》一样的小说来,要写出那些支线情节较多,故事圆满丰富,辞藻富丽、语言优美,可读耐读的一部传世的经典来。 所以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充斥了大量的诗歌、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在物质的人们的眼中看来,这是一个失败的、不对的不符合网文的一个陋习,而我也是反这个世界主流、逆流而上的异类。 于是我仔细回去细细的通读了一遍,这些习惯在我今天看来,也是不成熟的,我觉得这个不成熟在于我没有把握好前期的情节的设定和语言的表达,甚至有一些描写,语言的错漏,是那么的粗枝大叶,漏可吞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我还是要继续努力的细化它,要将这些描写更加细腻些,篇幅更长更大些,毕竟我觉得,读者要看着这小说,不是只是为了看这个小说的打斗,这个小说的虐菜,这个小说的爽文和色情,更多的是要有内心的交流和代入,和心灵深层次的怡悦的、不怡悦的体悟。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对于《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这些内容的设定,情节的铺垫,以及一些伏笔,最重要的,这些是《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里面,主角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本事,能够写出这些打油诗,并将这些打油诗融入到了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也正是这样做的么?他把自己的写的诗歌,大篇大篇的放在了小说里面。 或者,我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网文界第一个吃螃蟹的的傻缺、疯子或者饿肚汉,或者我只是一个心中有“气”,想坚持的,不愿意做一个怨妇的网文作者。 当然,我也照顾大家的感受,在和阿里文学签约以后,我做了一个折中的做法,就是将这七十二章砍成了前传,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不喜欢这样美文,只喜欢爽文的,就从七十三章看起,也是可以的。 这篇文章解释的是为什么我的前七十二章有这样大篇诗歌、大段描写的原因,下面的一篇文章,我会重点选出《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前传》的精彩片段,来说说我的一些写作心得。 下一篇《《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3.父亲的故事》。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1.肇始:我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肇始:我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他们既然反对战争,却要去准备战争,他们崇尚道德,却要做着和道德相违背的事情。就拿现在的文学来说,他们既然要用文学的旗子撑一下门面,却又接受不了文学后面的厚实。 这其实只是我作为一个网文作者的悲哀,一个不愿意屈从于网络通俗文学主流的另类作者的偏执与坚持,我无法去评判这样一种现象的对与错,因为我没有资格;我也无法探讨这样一种现象的真正的原因和起源,那是源自人性本质的懒惰、懦弱和虚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作为一个被取悦的人存在。 当然,存在即合理,这是合理的社会现象,我们唯一要做的,不是去矫正这个已经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是主要如何去改变自己去服务与这个世界,如何在这个世界和你的坚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点,让别人觉得舒服的同时,让你自己也觉得舒服。 其实要打算写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我也是临时起意的事情。当年我也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在被子里面用手电、在床下点着蜡烛读武侠小说,每日里为了省钱,熬夜走马观花的看完一套上百万的武侠小说的事情也是做过很多,后来mp4出现以后,那时候的版权还不是管得很严,用一个mp4,下载了无数的网文,夜以继日在这拇指宽窄的屏幕上阅读蝇头小楷的txt文档的事情也干过。俗话虽然说,学而优则仕,演而优则导,这些事情,当时在我身上,也还是没有发生,总结下来,大约是懒,大约是闭塞,大约是无从做起。 后来手机用手机看网文,读了《凡人修仙传》,这时候自己终于是悚然惊奇了,实在是想不到,在这些恒河沙数、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泛滥成灾的网络文学中,竟然也有如此架构精美、情节曲折、故事委婉动人的奇文,那时候,我是真真的被惊到了。 于是第一次萌发了要写文,要写《凡人》的仙界篇,要写一篇类凡人的小说,我就要写网文了,我的内心,像一个刚刚遭遇爱情的年轻人一样,要冲动的再写一部《凡人修仙传》了。 但是,终究还是未能成行,而当我今天开始真正提笔写网文的时候,当我真正每天三百字五百字的一点一点的码字的时候,我回头审视我当时没有即写网文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性格的缺陷。 终于还是走上了这条路,这中间有些曲折,当我再一次在同样的问题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当我对于当权者的私相授受和刚愎烂蠹从最初的愤怒,再到不甘,再到无奈认命的时候,这中间的曲折,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完成。 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觉得应该感谢那些看不起你、为你设障的人,因为在这些人给予你这样那样的打击和挫折的时候,也就是你自己能够突破自我,寻求升华的时候。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心写一点网文,因为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万事开头难,其实开头以后坚持下去更难。这是我开始写网文以后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你不明白读者需要些什么?你不明白市场需要怎样爽点?你不明白在这样一个行业中,怎样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争取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认可?你不明白怎样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争取到一席之地?因为这些你都不明白,所以,这中间,我被嘲讽了很多次。 但是,坚持下来以后,我发现,我竟然走进了另外一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开阔过的新天地中,在这个天地之中,宽广、自由、舒展,有一种久违、契阔的感觉,在这一片的天地中,以前的苦心焦虑、以前的困顿不安、以前的艰难困苦仿佛都在这一片天地中不存在,以前的种种是、种种非,都仿佛已经不存在了,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归宿所在,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 就好像上天突然间再我紧闭的房子上面开了一道窗子一样,就像是捆绑在你身上的束缚突然间松弛了消失了一样。你说不明白这种感觉,就是突然间所有的事情就变得清楚明白,突然之间就变得目标清晰。就这样,我开始写这本《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而写作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的一项副业中的主业,我早上起床间隙、上厕所、带娃之余、工作间隙、晚上熬夜等几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写作,我沉浸在这构思情节、描写故事、以及主角的喜怒哀乐中,我沉浸在不断的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的创新语言、故事、以及心理、环境的描写之中,有时候很累,但是觉得安宁和快乐。我想,这恐怕是我在我的人生中寻到了第一个的平衡点。 这本书的创意,很多是受到《凡人》的启发,但是,我的写作的初衷,是想在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我的《天启年间仙闻杂录》,一直在尝试,这在以后,我将会陆陆续续的将我的这些写作的想法,和尝试,以及自己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慢慢的通过这样的随笔的方式,向大家一一讲述。 此为肇始之篇。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1.肇始:我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怨妇逻辑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是勇士么?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疯子!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傻缺!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饥不择食的饿肚汉!就好比现在有人常常说的:“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在网文这个世界里面,这个定理也是同样的存在的,就是写网文的人,不见得人人都是金庸,人人都是古龙,人人都成得了大家,成得了大神。毕竟金字塔的顶部,只有那么尖尖的一个位置,站不住这么许多的写手! 但是,真的是金字塔尖太小,站不住这么多的写手么?真的是网文的世界这么狭隘,容不下这么另类的写手的存在和发展么?我看不是的。 如果你用心回头去看看,这个世俗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物质,永远是那么的浮躁。这并不是我们用来作为我们为失败开脱的理由,真是的情况说出来会让很多人寒心,那是我们自己也丧失了我们的坚持,丧失了我们的坚守。那是我们自己在跟随这个时代,跟随了物质,跟随了浮躁。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自己的放弃。所以当这时代的物质和浮躁抛弃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就归咎于这个物质世界的错误,而我们就如何证明我们就是正确的呢? 这典型的就是怨妇逻辑。 因为怨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到鸡和狗抛弃了她的时候,她一天就只是在那里埋怨,是那一只鸡狗抛弃了我 是那一只鸡狗的罪孽。然后一哭二闹三上吊,然后所有的作为,无非就是寻求同情罢了。 所以,不要用怨妇的逻辑来为自己开脱,你要做的就是摆脱一个怨妇的名头,那么,要摆脱这个怨妇的名头你需要怎么做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说说。 这唯一的一点,《易经》开头的“乾卦”的第一句话,其实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四个字“自强不息。”这个词很多人都懂,有些人为了解释这句话,可以翻出三坟五典、四书五经,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给你写上几百几千几万字的解读;有些人为了印证这句话,可以找出上下五千年、遍及七大洲四大洋,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吃肉的、吃草的和吃土的故事来给你佐证,但是,就是很少人愿意去面对这句话的赤裸的真实。 “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撑起两杆穷骨头”。“自强不息”是什么?“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股气。“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种坚持。 说道这里,我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到这些,我觉得我在做着自强不息的事情。所以,我在开始写《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也是心高气傲的,我要写出不一样的仙侠,要写出传世如《镜花缘》、如《红楼梦》一样的小说来,要写出那些支线情节较多,故事圆满丰富,辞藻富丽、语言优美,可读耐读的一部传世的经典来。 所以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充斥了大量的诗歌、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在物质的人们的眼中看来,这是一个失败的、不对的不符合网文的一个陋习,而我也是反这个世界主流、逆流而上的异类。 于是我仔细回去细细的通读了一遍,这些习惯在我今天看来,也是不成熟的,我觉得这个不成熟在于我没有把握好前期的情节的设定和语言的表达,甚至有一些描写,语言的错漏,是那么的粗枝大叶,漏可吞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我还是要继续努力的细化它,要将这些描写更加细腻些,篇幅更长更大些,毕竟我觉得,读者要看着这小说,不是只是为了看这个小说的打斗,这个小说的虐菜,这个小说的爽文和色情,更多的是要有内心的交流和代入,和心灵深层次的怡悦的、不怡悦的体悟。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对于《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这些内容的设定,情节的铺垫,以及一些伏笔,最重要的,这些是《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里面,主角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本事,能够写出这些打油诗,并将这些打油诗融入到了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也正是这样做的么?他把自己的写的诗歌,大篇大篇的放在了小说里面。 或者,我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网文界第一个吃螃蟹的的傻缺、疯子或者饿肚汉,或者我只是一个心中有“气”,想坚持的,不愿意做一个怨妇的网文作者。 当然,我也照顾大家的感受,在和阿里文学签约以后,我做了一个折中的做法,就是将这七十二章砍成了前传,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不喜欢这样美文,只喜欢爽文的,就从七十三章看起,也是可以的。 这篇文章解释的是为什么我的前七十二章有这样大篇诗歌、大段描写的原因,下面的一篇文章,我会重点选出《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前传》的精彩片段,来说说我的一些写作心得。 下一篇《《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3.父亲的故事》。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2.怨妇逻辑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怨妇逻辑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是勇士么?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疯子!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傻缺!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饥不择食的饿肚汉!就好比现在有人常常说的:“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在网文这个世界里面,这个定理也是同样的存在的,就是写网文的人,不见得人人都是金庸,人人都是古龙,人人都成得了大家,成得了大神。毕竟金字塔的顶部,只有那么尖尖的一个位置,站不住这么许多的写手! 但是,真的是金字塔尖太小,站不住这么多的写手么?真的是网文的世界这么狭隘,容不下这么另类的写手的存在和发展么?我看不是的。 如果你用心回头去看看,这个世俗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物质,永远是那么的浮躁。这并不是我们用来作为我们为失败开脱的理由,真是的情况说出来会让很多人寒心,那是我们自己也丧失了我们的坚持,丧失了我们的坚守。那是我们自己在跟随这个时代,跟随了物质,跟随了浮躁。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自己的放弃。所以当这时代的物质和浮躁抛弃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就归咎于这个物质世界的错误,而我们就如何证明我们就是正确的呢? 这典型的就是怨妇逻辑。 因为怨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到鸡和狗抛弃了她的时候,她一天就只是在那里埋怨,是那一只鸡狗抛弃了我 是那一只鸡狗的罪孽。然后一哭二闹三上吊,然后所有的作为,无非就是寻求同情罢了。 所以,不要用怨妇的逻辑来为自己开脱,你要做的就是摆脱一个怨妇的名头,那么,要摆脱这个怨妇的名头你需要怎么做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说说。 这唯一的一点,《易经》开头的“乾卦”的第一句话,其实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四个字“自强不息。”这个词很多人都懂,有些人为了解释这句话,可以翻出三坟五典、四书五经,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给你写上几百几千几万字的解读;有些人为了印证这句话,可以找出上下五千年、遍及七大洲四大洋,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吃肉的、吃草的和吃土的故事来给你佐证,但是,就是很少人愿意去面对这句话的赤裸的真实。 “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撑起两杆穷骨头”。“自强不息”是什么?“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股气。“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种坚持。 说道这里,我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到这些,我觉得我在做着自强不息的事情。所以,我在开始写《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也是心高气傲的,我要写出不一样的仙侠,要写出传世如《镜花缘》、如《红楼梦》一样的小说来,要写出那些支线情节较多,故事圆满丰富,辞藻富丽、语言优美,可读耐读的一部传世的经典来。 所以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充斥了大量的诗歌、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在物质的人们的眼中看来,这是一个失败的、不对的不符合网文的一个陋习,而我也是反这个世界主流、逆流而上的异类。 于是我仔细回去细细的通读了一遍,这些习惯在我今天看来,也是不成熟的,我觉得这个不成熟在于我没有把握好前期的情节的设定和语言的表达,甚至有一些描写,语言的错漏,是那么的粗枝大叶,漏可吞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我还是要继续努力的细化它,要将这些描写更加细腻些,篇幅更长更大些,毕竟我觉得,读者要看着这小说,不是只是为了看这个小说的打斗,这个小说的虐菜,这个小说的爽文和色情,更多的是要有内心的交流和代入,和心灵深层次的怡悦的、不怡悦的体悟。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对于《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这些内容的设定,情节的铺垫,以及一些伏笔,最重要的,这些是《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里面,主角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本事,能够写出这些打油诗,并将这些打油诗融入到了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也正是这样做的么?他把自己的写的诗歌,大篇大篇的放在了小说里面。 或者,我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网文界第一个吃螃蟹的的傻缺、疯子或者饿肚汉,或者我只是一个心中有“气”,想坚持的,不愿意做一个怨妇的网文作者。 当然,我也照顾大家的感受,在和阿里文学签约以后,我做了一个折中的做法,就是将这七十二章砍成了前传,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不喜欢这样美文,只喜欢爽文的,就从七十三章看起,也是可以的。 这篇文章解释的是为什么我的前七十二章有这样大篇诗歌、大段描写的原因,下面的一篇文章,我会重点选出《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前传》的精彩片段,来说说我的一些写作心得。 下一篇《《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3.父亲的故事》。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2.怨妇逻辑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怨妇逻辑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真的是勇士么?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疯子!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傻缺!或者这个人只是一个饥不择食的饿肚汉!就好比现在有人常常说的:“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在网文这个世界里面,这个定理也是同样的存在的,就是写网文的人,不见得人人都是金庸,人人都是古龙,人人都成得了大家,成得了大神。毕竟金字塔的顶部,只有那么尖尖的一个位置,站不住这么许多的写手! 但是,真的是金字塔尖太小,站不住这么多的写手么?真的是网文的世界这么狭隘,容不下这么另类的写手的存在和发展么?我看不是的。 如果你用心回头去看看,这个世俗的世界,永远是那么的物质,永远是那么的浮躁。这并不是我们用来作为我们为失败开脱的理由,真是的情况说出来会让很多人寒心,那是我们自己也丧失了我们的坚持,丧失了我们的坚守。那是我们自己在跟随这个时代,跟随了物质,跟随了浮躁。那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自己的放弃。所以当这时代的物质和浮躁抛弃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怎么能够就归咎于这个物质世界的错误,而我们就如何证明我们就是正确的呢? 这典型的就是怨妇逻辑。 因为怨妇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到鸡和狗抛弃了她的时候,她一天就只是在那里埋怨,是那一只鸡狗抛弃了我 是那一只鸡狗的罪孽。然后一哭二闹三上吊,然后所有的作为,无非就是寻求同情罢了。 所以,不要用怨妇的逻辑来为自己开脱,你要做的就是摆脱一个怨妇的名头,那么,要摆脱这个怨妇的名头你需要怎么做呢?下面我就来为大家说说。 这唯一的一点,《易经》开头的“乾卦”的第一句话,其实就已经说的很清楚了。那就是四个字“自强不息。”这个词很多人都懂,有些人为了解释这句话,可以翻出三坟五典、四书五经,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给你写上几百几千几万字的解读;有些人为了印证这句话,可以找出上下五千年、遍及七大洲四大洋,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中游的,吃肉的、吃草的和吃土的故事来给你佐证,但是,就是很少人愿意去面对这句话的赤裸的真实。 “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打落牙齿和血吞”。“自强不息”是什么?是“撑起两杆穷骨头”。“自强不息”是什么?“我辈岂是蓬蒿人”。“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股气。“自强不息”是什么?是一种坚持。 说道这里,我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我觉得我现在可以做到这些,我觉得我在做着自强不息的事情。所以,我在开始写《天启年间仙闻杂录》的时候,也是心高气傲的,我要写出不一样的仙侠,要写出传世如《镜花缘》、如《红楼梦》一样的小说来,要写出那些支线情节较多,故事圆满丰富,辞藻富丽、语言优美,可读耐读的一部传世的经典来。 所以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充斥了大量的诗歌、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些,在物质的人们的眼中看来,这是一个失败的、不对的不符合网文的一个陋习,而我也是反这个世界主流、逆流而上的异类。 于是我仔细回去细细的通读了一遍,这些习惯在我今天看来,也是不成熟的,我觉得这个不成熟在于我没有把握好前期的情节的设定和语言的表达,甚至有一些描写,语言的错漏,是那么的粗枝大叶,漏可吞舟。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觉得我还是要继续努力的细化它,要将这些描写更加细腻些,篇幅更长更大些,毕竟我觉得,读者要看着这小说,不是只是为了看这个小说的打斗,这个小说的虐菜,这个小说的爽文和色情,更多的是要有内心的交流和代入,和心灵深层次的怡悦的、不怡悦的体悟。 所以我觉得这一部分对于《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不可或缺的还有这些内容的设定,情节的铺垫,以及一些伏笔,最重要的,这些是《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这部小说里面,主角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我有这样的本事,能够写出这些打油诗,并将这些打油诗融入到了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里面,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也正是这样做的么?他把自己的写的诗歌,大篇大篇的放在了小说里面。 或者,我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成为网文界第一个吃螃蟹的的傻缺、疯子或者饿肚汉,或者我只是一个心中有“气”,想坚持的,不愿意做一个怨妇的网文作者。 当然,我也照顾大家的感受,在和阿里文学签约以后,我做了一个折中的做法,就是将这七十二章砍成了前传,算是给大家一个交代,不喜欢这样美文,只喜欢爽文的,就从七十三章看起,也是可以的。 这篇文章解释的是为什么我的前七十二章有这样大篇诗歌、大段描写的原因,下面的一篇文章,我会重点选出《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前传》的精彩片段,来说说我的一些写作心得。 下一篇《《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3.父亲的故事》。
《天启年间仙闻杂录》随笔01.肇始:我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PS:本文为推书之作,欢迎品评,以后我会不定期、陆陆续续发布这些随笔。小说《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在阿里文学、书旗小说有读。 肇始:我在寻找一个平衡点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他们既然反对战争,却要去准备战争,他们崇尚道德,却要做着和道德相违背的事情。就拿现在的文学来说,他们既然要用文学的旗子撑一下门面,却又接受不了文学后面的厚实。 这其实只是我作为一个网文作者的悲哀,一个不愿意屈从于网络通俗文学主流的另类作者的偏执与坚持,我无法去评判这样一种现象的对与错,因为我没有资格;我也无法探讨这样一种现象的真正的原因和起源,那是源自人性本质的懒惰、懦弱和虚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作为一个被取悦的人存在。 当然,存在即合理,这是合理的社会现象,我们唯一要做的,不是去矫正这个已经约定俗成的习惯,而是主要如何去改变自己去服务与这个世界,如何在这个世界和你的坚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的点,让别人觉得舒服的同时,让你自己也觉得舒服。 其实要打算写这部《天启年间仙闻杂录》,我也是临时起意的事情。当年我也是一个文学的爱好者,在被子里面用手电、在床下点着蜡烛读武侠小说,每日里为了省钱,熬夜走马观花的看完一套上百万的武侠小说的事情也是做过很多,后来mp4出现以后,那时候的版权还不是管得很严,用一个mp4,下载了无数的网文,夜以继日在这拇指宽窄的屏幕上阅读蝇头小楷的txt文档的事情也干过。俗话虽然说,学而优则仕,演而优则导,这些事情,当时在我身上,也还是没有发生,总结下来,大约是懒,大约是闭塞,大约是无从做起。 后来手机用手机看网文,读了《凡人修仙传》,这时候自己终于是悚然惊奇了,实在是想不到,在这些恒河沙数、以次充好、滥竽充数、假冒伪劣泛滥成灾的网络文学中,竟然也有如此架构精美、情节曲折、故事委婉动人的奇文,那时候,我是真真的被惊到了。 于是第一次萌发了要写文,要写《凡人》的仙界篇,要写一篇类凡人的小说,我就要写网文了,我的内心,像一个刚刚遭遇爱情的年轻人一样,要冲动的再写一部《凡人修仙传》了。 但是,终究还是未能成行,而当我今天开始真正提笔写网文的时候,当我真正每天三百字五百字的一点一点的码字的时候,我回头审视我当时没有即写网文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性格的缺陷。 终于还是走上了这条路,这中间有些曲折,当我再一次在同样的问题上遭受挫折的时候,当我对于当权者的私相授受和刚愎烂蠹从最初的愤怒,再到不甘,再到无奈认命的时候,这中间的曲折,我用了两年的时间来完成。 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觉得应该感谢那些看不起你、为你设障的人,因为在这些人给予你这样那样的打击和挫折的时候,也就是你自己能够突破自我,寻求升华的时候。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决心写一点网文,因为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万事开头难,其实开头以后坚持下去更难。这是我开始写网文以后的感受,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说,你不明白读者需要些什么?你不明白市场需要怎样爽点?你不明白在这样一个行业中,怎样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争取得到别人的接受和认可?你不明白怎样才能够在这个行业中争取到一席之地?因为这些你都不明白,所以,这中间,我被嘲讽了很多次。 但是,坚持下来以后,我发现,我竟然走进了另外一片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开阔过的新天地中,在这个天地之中,宽广、自由、舒展,有一种久违、契阔的感觉,在这一片的天地中,以前的苦心焦虑、以前的困顿不安、以前的艰难困苦仿佛都在这一片天地中不存在,以前的种种是、种种非,都仿佛已经不存在了,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归宿所在,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 就好像上天突然间再我紧闭的房子上面开了一道窗子一样,就像是捆绑在你身上的束缚突然间松弛了消失了一样。你说不明白这种感觉,就是突然间所有的事情就变得清楚明白,突然之间就变得目标清晰。就这样,我开始写这本《天启年间仙闻杂录》,而写作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的一项副业中的主业,我早上起床间隙、上厕所、带娃之余、工作间隙、晚上熬夜等几近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写作,我沉浸在这构思情节、描写故事、以及主角的喜怒哀乐中,我沉浸在不断的探索、不断地尝试、不断的创新语言、故事、以及心理、环境的描写之中,有时候很累,但是觉得安宁和快乐。我想,这恐怕是我在我的人生中寻到了第一个的平衡点。 这本书的创意,很多是受到《凡人》的启发,但是,我的写作的初衷,是想在纸质文学和网络文学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我的《天启年间仙闻杂录》,一直在尝试,这在以后,我将会陆陆续续的将我的这些写作的想法,和尝试,以及自己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慢慢的通过这样的随笔的方式,向大家一一讲述。 此为肇始之篇。
惊魂谷外,搏命十战,《天启年间仙闻杂录》,携爽文来临。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chuangshi.qq.com%2Fbk%2Fxx%2F14086327.html%3Fsword%3D%25E4%25BB%2599%25E9%2597%25BB%25E6%259D%2582%25E5%25BD%2595&urlrefer=f3e3584f197012d3c72ebafdb5f2b94a 创世仙侠《天启年间仙闻杂录》如今即将掀起大战,惊魂谷十战,感天动地,各位想看爽文,看美文的可以收藏期待,并敬请老书骨品评。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