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迪克
戴维迪克
Thank
关注数: 19
粉丝数: 2,063
发帖数: 27,498
关注贴吧数: 45
阿尔弗雷德·雷德尔
Deutsche非洲梦:Mittelafrika Mittelafrika (German for Central Africa) is the name created for a geostrategic region in central and east Africa. Much like Mitteleuropa, it articulated Germany's foreign policy aim, prior to World War I, of bringing the region under German domination. The difference being that Mittelafrika would presumably be an agglomeration of German colonies in Africa, while Mitteleuropa was conceptualised as a geostrategic buffer zone between Germany and Russia to be filled with puppet states. German strategic thinking was that if the region between the colonies of German East Africa (Rwanda, Burundi, and Tanzania minus the island of Zanzibar), German South-West Africa (Namibia minus Walvis Bay), and Cameroon could be annexed, a contiguous entity could be created covering the breadth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 from the Atlantic to the Indian Ocean. Given the richness in natural resources of the Belgian Congo alone, this region would accrue considerable wealth to the colonising power through th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to another German aim of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The concept dates back to the 1890s, when then Chancellor of Germany, Leo von Caprivi, gained the Caprivi Strip in the Heligoland–Zanzibar Treaty. This addition to German South-West Africa attached the colony to the Zambezi River. British and German imperialists competed over the region which now comprises Zimbabwe, Zambia, and Malawi. Cecil Rhodes, on behalf of the British, successfully colonised the latter region (named Rhodesia, after Rhodes). Germany also discussed with Britain for them to press their ally, Portugal, to cede the colonies of Angola and Mozambique to them. The British however, had preferential trade agreements with Portugal, who was a trusted ally, and though plans for an eventual partition of the Portuguese colonies were drawn, Britain would thus see its colonial position in Africa severely weakened in case they were applied, since the Germans could then effectivelly threaten their Cairo to Cape lines of communication. These plans were arguably made only to be used only as a last resort to appease Germany in case she threatened to disrupt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Europe. However since German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 were in subsequent years mainly directed at gaining mastery in Europe itself, and not in Africa, they were eventually shelved. Indeed, as it is likely that German concepts of a "Mittelafrika" were designed to put pressure on Britain to tolerate growing German dominance in the European continent, and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colonial concessions would never placate the German Empire, as surely British politicians came to realise at the time. Germany's aspirations in Mittelafrika were incorporated into Germany's aims in World War I insofar as Germany expected to be able to gain the Belgian Congo if it were to defeat Belgium in Europe. The full realisation of Mittelafrika depended on a German victory in World War I in the European theatre, where Britain would be forced to negotiate and cede its colonies in Rhodesia to Germany when faced with a German-dominated Europe across the English Channel. In the course of the actual war, German aspirations in Mittelafrika were never matched by events in the African theatre. The German colonies were at very different levels of defence and troop strength when the war began in Europe, and were not in a position to fight a war due to a lack of material.
每周更新的一战评弹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you&urlrefer=885f0ab2a33dfa1664b0469c0373d81c蛤虾虾tube.com/playlist?list=PLB2vhKMBjSxOb_127vxjaRRC7yu2TJlJX 有英语字幕,所以听力不好不用担心了 一战百年了,最近一期第15周,土鸡加入同盟国
KUK Kriegsmarine 奥匈海军 另一奥匈海军网页,在写essay时偶然找到的,简直大补,为啥?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mateinfo.hu%2Fn-navy.html&urlrefer=3329cce786e6b920a350504f2459c7a0 刚看到德文你可能会无力,不过不用担心,往下拉直到看到 THE ROLE OF AUSTRO-HUNGARIAN NAVY IN THE REPRESSION OF CHINESE BOXER REBELLION 格外亲切对不对,再往下拉看到 THE K.U.K. NAVY IN THE GREAT WAR IN 1914-1918. 然后你会看到如下和一个BB图以及click AUSTRO-HUNGARIAN BATTLESHIPS click里面是个PDF,详细介绍奥匈海军各个bb的数据和服役记录! 下面还有cruiser和torpedo ship之类的 海军粉自取
k.u.k Kriegsmarine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naval-history.net%2FWW1NavyAustrian.htm&urlrefer=16d3fbdcf0f92970b1aa4bf6b2d52d61
弗朗茨皇帝的宣战布告:我的人民们!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To_my_peoples&urlrefer=1eadb39345d0100282603294da38d5f4
奥匈帝国红皮书 ~~
两位皇帝的一生 老皇帝 弗朗茨·约瑟夫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urlrefer=19c3f00dedb8a97ed1b747095f9eafed有土.com/watch?v=ipFdXZpPfI0 皇帝 卡尔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urlrefer=19c3f00dedb8a97ed1b747095f9eafed有土鳖.com/watch?v=YTO31dkDQv8
奥匈政dang-简单翻译 根据这个页面的简单翻译-当然是dang的名字啦,看奥地利史看到眼熟的zhengdang可以去维基看看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Category%3APolitical_parties_in_Austria-Hungary&urlrefer=d1f1e4249c4a29cfaf5317fbb1281a21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pJNohmV&urlrefer=522682a195602699659ada97e7a28627
Furthermore,一个youtube上的德奥进行曲爱好者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youtube.com%2Fuser%2FFonTatus%2Fvideos&urlrefer=317dca5f2f5cd37081519b8271d7ce50 里面有大量德二和一些奥匈的进行曲
奥地利,1741-1756(军服图片收藏)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digitalcollections.nypl.org%2Fitems%2F510d47d9-94b5-a3d9-e040-e00a18064a99&urlrefer=69a5114df8b2f8ac6f87e3bebf09712a
nya nya nya nya nya nya~
1914年102个原始步兵团和猎兵营的种族组成: 空
……
……
1918年之前奥地利各行政区的历史人口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2F1i3oiNNR&urlrefer=29d898ae823645dfaaf747427cfb9b45 如标题。 给家具妹的网址,顺便译了一下,可以算是参考资料之一。 有约莫3-4个地名是听谷歌娘的。。。
拿破仑时代的奥地利炮兵 一楼空 非授权请勿转载
拿战时的奥地利军 奥地利军初译稿,奥匈部分相关 各种语病 此外,请不要转载
最近才发现黄段子学生会是多么的实用 这番简直不能更赞
有人愿意翻译一下Artur Phleps的词条吗 今天在wikipedia首页呆着的一个人,一战时期是一个奥匈帝国军官,战后效忠于罗马尼亚,然后又成了纳粹德国的军官……
、 我槽还真有啥都发的
总算看到pacific rim了 简直不能更赞
说好的岛风萌妹子呢 不过金刚也很棒啦~
Rudolph von Ottenfeld笔下1700至1867年间奥地利帝国军队的威容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 画是出自在19世纪,鲁道夫冯奥登菲尔德(Rudolph von Ottenfeld)的作品,是对1700年至1867年间奥地利帝国军队的威容最准确的写照。我们很自豪地从奥地利国家旅游局的原书籍“ARMEE”(该书于1867年在奥地利发表)拷贝而来。绘画效果的质量很高,微妙之处依然完好如初,是相当珍贵的文件,是广为流传的打印板。 本文为转载,以下图片介绍皆为本人从德文翻译,可能有不准的地方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责任问题
吧里有学除英语外的欧洲语言的吗 特别是西班牙或者意大利语 最近刚开始接触意大利语,但是那个R总是发不出来 我现在自认为是能发出dre,dra,tre,tra……fr就不行了
大部分人的思维是这样的吧…… 你们啊毕竟too young,你们听我说,你们这样啊,你们再这样啊,国家就强了,大仇就报了,你们不这样啊?这咋能呢,你们又不蠢,肯定要这样对不对,你们看我分析的既有李又有菊,肯定会这样对不对,多符合逻辑啊,对不对?
塞尔维亚战役/1914年/德里纳战役 德里纳战役(Battle of Drina)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与塞尔维亚在1914年9月爆发的一场战役。奥匈约定发动一场宏大的攻势跨越西塞尔维亚国境的德里纳河,这场攻势导致了很多小冲突(最大的是马科斯科夫-卡门(Mačkov Kamen)战役和古西沃(Gučevo)战役)。十月初,塞尔维亚军队被迫撤退,并重组。之后他们参加了科路巴拉(Kolubara)战役。 前奏 在1914年八月瑟尔(Cer)战役失败后,奥匈军队撤退回波斯尼亚和斯雷姆(Syrmia)。在来自盟国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军队跨过萨瓦(Sava)河向奥匈的斯雷姆地区发动了一场有限攻势。同时,塞尔维亚第二军提莫科(Timok)第1师在牵制行动中遭受了沉重的损失,约6,000人伤亡,全师仅余2,000人。 与他大多数部队一起在波斯尼亚的将军,奥斯卡·波蒂奥雷克(Oskar Potiorek)认为停止塞尔维亚攻势最好的方法就是决定发动另一场攻击,侵入到塞尔维亚境内迫使塞尔维亚人召回他们的军队去防御他们微小的家园。 攻势 9月7日奥匈军队从西部发动攻击并跨越了德里纳河,在这时15军在莫克瓦(Mačva),而16军在更远的南方。15军的首轮进攻被塞尔维亚第2军击退,造成4,000奥匈士兵伤亡,但是更强大的16军设法奇袭塞尔维亚第3军并在塞尔维亚领土获得一个据点。塞尔维亚第2军的一些部队后来被派去支援第3军,奥匈15军同样设法在这次攻击中建立一个桥头堡。这时,塞尔维亚元帅拉多米尔·普特尼克(Radomir Putnik)召回在斯雷姆的第1军(反对派强烈反对)并用他们对行进顺利的第6军发起了凶狠的反击,但最终他们在亚戈迪亚(Jagodnja)山的马科斯科夫-卡门峰陷入了血腥的4日战争,在另一边的正面进攻与反击连续遭受可怕的失败。2个塞尔维亚师失去了大约11,000人,与奥匈的损失相当。 普特尼克元帅命令部队撤退到附近的山峰并稳定阵线,最后形成堑壕战。对塞尔维亚人最不利的是塞尔维亚的重炮几乎都是古董货,弹药库存极少,外壳生产及其有限(只有一个工厂一天能生产约100多个弹壳),同时也缺乏足够的军靴,因为绝大多数的士兵都穿着传统的(虽然是由国家发行的)欧帕纳克斯(Opanaks),而奥匈士兵拥有防水皮靴。塞尔维亚大部分战争物资来自盟国,他们几乎不能自给。在这种情况下,塞尔维亚炮兵迅速地哑火,同时奥匈军队正逐步提升他们的火力。塞尔维亚有些事因为各种原因每天要伤亡约100人。 在堑壕战的第一周,塞尔维亚乌日策(Užice)军团(一个加强师)和黑山桑扎克(Sanjak)军团(大约一个师)进行了一次胎死腹中的进入波斯尼亚的攻势。此外,双方在一些地方发动了攻击,其中大部分奥匈败得一塌糊涂
突然觉醒了对伪娘的爱好 千寻这样的伪娘不能更赞了
鱼鹰社奥地利-奥匈系列整理 Osprey_Men-at-Arms-005_The Austro-Hungarian Arm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Osprey_Men-at-Arms-006_The Austro-Hungarian Army of the Seven Years War Osprey_Men-at-Arms-176_Austrian Army of Napoleonic Wars (1) Infantry Osprey_Men-at-Arms-181_Austrian Arm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2) Cavalry Osprey_Men-at-Arms-223_Austrian Specialist Troops of the Napoleonic Wars Osprey_Men-at-Arms-271_The Austrian Army 1740-80 1 Cavalry Osprey_Men-at-Arms-276_The Austrian Army 1740-80 2 Infantry Osprey_Men-at-Arms-280_The Austrian Army 1740-80 3 Specialist Troops Osprey_Men-at-Arms-299_Austrian Auxiliary Troops 1792-1816 Osprey_Men-at-Arms-323_The Austrian Army 1836-66 (1) Infantry Osprey_Men-at-Arms-329_The Austrian Army 1836-66 (2) Cavalry Osprey_Men-at-Arms-392_The Austro-Hungarian Forces in World War I (1) 1914-16 Osprey_Men-at-Arms-397_The Austro-Hungarian Forces in World War I (2) 1916-18 Osprey_Men-at-Arms-413_Austrian Frontier Troops 1740-98
奥地利的兵力/弗·恩格斯 注:从上下章看来是克里米亚战争时奥地利的军队 有趣的是,最近6个月专门研究奥地利的态度的英国报刊,竟然从未给我们报道什么确实的材料来说明奥地利在认为需要确定它的政治路线时能够投入交战一方起决定作用的实际兵力。伦敦各家日报在同奥地利结盟还是同它公开决裂的问题上的意见是有分歧的。但是这些报纸虽然代表着自诩为世界上最讲求实际的民族的舆论,却从来不屑于研究细节和统计数字,而这些细节和统计数字不仅在贸易和政治经济方面,而且在国家政策方面都是采取一切明智决定的基础。事实上可以认为,领导英国报刊的人,就像那些认为买到军阶就已尽了军人天职的英国军官一样,都是些不称职的人。有一家报纸肯定说,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如何都必须同奥地利保持同盟,因为奥地利拥有巨大的军事威力。另一家报纸宣称,同奥地利结盟毫无益处,因为它的全部兵力都要用去镇压匈牙利人、波兰人和意大利人。但是无论哪一家报纸都不愿费力去了解奥地利的实际兵力究竟如何。 原来指挥管理机构十分庞大和极其落后的奥地利军队,于1849年彻底改组了。它在匈牙利的失败或在意大利的胜利对于这次改组起了同样的促进作用。军队的指挥管理摆脱了旧的传统的限制。刚刚在首都镇压了革命和在地方上结束了内战的军队,完全转入了战时状态。部队成功地区分为固定的旅、师、军,就像过去的拿破仑军队和目前俄国的基干军队的做法一样。在意大利战争和匈牙利战争时期,77个步兵团(猎兵部队除外)和40个骑兵团的配置得非常分散,以致同一个团的一部分营,(甚至同一个营的一部分连)在意大利,而另一部分却在匈牙利。现在已将它们合编为固定的部队,以免再出现类似的混乱情况,并保障对部队进行正常的指挥。根据这一新的计划,由12个军和2个骑兵军组成的奥地利军队共编为4个军团。每一个军团不仅包括所有3个兵种,而且还有完全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和足以保障战备所需的武器装备。第一军团由第一、二、九军编成,通常配置在奥地利帝国的德意志各省;第二军团由第五、六、七、八军和骑兵第二军编成,第三军团由第十、十一、十二军和骑兵第一军编成,它们通常驻防匈牙利和斯拉夫各省;第四军团仅由第四军一个军编成,驻意大利。 每个军有2—3个步兵师、1—2个骑兵旅、4个预备队炮兵连和必要的架桥队、军需和医务人员。骑兵军有2个师,相当于4个骑兵旅或8个骑兵团,并附有适当数量的轻炮兵连。步兵师有2个旅和2—4个骑兵连,每旅有5个营和1个步炮连。 因此,根据我们上面所述,奥地利全部兵力是77个步兵团(猎兵部队除外)、40个骑兵团和14个野炮团(要塞炮兵除外)以及工兵等。步兵共有62个基干团和14个边屯团、1个猎兵团和25个猎兵营。每个基干团包括5个野战营和1个后备营,即28个野战连和4个后备连。每个野战连220人,每个后备连130人。这样,每个基干团的5个野战营总共应为5964人,而62个团,包括后备部队在内,共计369800人。边屯步兵共14个团,每团2个野战营和1个后备营,即12个野战连和4个后备连。野战连有242人,其中有22名猎兵。因此,一个边屯步兵团有3850人,全部14个团共计55200人。猎兵编成1个七营制团(共32个连,其中包括后备连)和25个营(共125个连,其中包括后备连),每连202人,共为32500人。因此步兵总数为47万人。 奥地利的骑兵由16个重骑兵团(8个胸甲骑兵团和8个龙骑兵团)和24个轻骑兵团(12个骠骑兵团和12个枪骑兵团)组成。在骑兵的编组方面很成功地利用了奥地利帝国内各民族的特点。胸甲骑兵和龙骑兵几乎完全是德意志人和捷克人。骠骑兵都是匈牙利人,枪骑兵都是波兰人。在步兵中这样区分则并不是特别有利的。通常是以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编成精锐的掷弹兵营,以提罗耳地区的人(德意志人和意大利人)和施梯里亚地区的人编成猎兵营;边屯步兵绝大部分由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组成,他们也同样非常适于当轻步兵。 重骑兵每团有6个野战连和1个后备连,每连194人。轻骑兵每团有8个野战连和1个后备连,每连227人。全部骑兵如不算后备连,共计62500人,如把它们计算在内,则为67000人。 炮兵由12个野炮团、1个岸防炮团和1个火箭团组成。奥军没有骑炮兵。在他们称为骑炮兵的部队中,炮手是乘马车转移的。每个野炮团有4个骑炮连(六磅炮)和7个步炮连(4个六磅炮连和3个十二磅炮连),后备连没有计算在内。每连8门火炮。岸防炮团不编成固定的炮兵连,只区分为普通的营和连,用来在海岸要塞担任警备勤务。火箭团有18个连,每连有8个火箭发射管。这样,奥地利的炮兵总共有1056门火炮和144个火箭发射管。除此以外,要塞炮兵的8个营约有10400人,技术部队有4500人。工兵约有16700人。 除上述野战部队、后备部队和守备部队外,奥地利还有一种为执行专门勤务而编成的独立部队。虽然它们不当作野战部队使用,但有了它们,就不需要抽调野战部队来担任辅助勤务,而以前就是由于这样抽调兵士,常使步兵营减员为步兵连,骑兵团减员为骑兵连。3个卫生营、辎重部队和各个军内作为传令兵使用的骑兵队就是这种部队。不久以前,英国军队在编成司令部直属骑兵队时,也采取了这种办法。奥地利军队的野战部队共约476000人,拥有1140门火炮。再加上后备连、技术部队、司令部、守备部队和警察部队(宪兵队)等,奥地利军队的总数约为62万人。 奥地利的兵士服役期限为8年,然后还要服两年预备役。采取这种制度,可以经常保持预备兵员,一旦发生战争,几乎有12万人可以征召入伍。每个边屯区居民[307]从20岁到50岁都要服兵役。因此,基干部队为55000人的边屯步兵,可以扩充到15—20万人。1849年,至少有15万边屯区居民在军队中服役。因而当时边屯区所剩的人数很少,一切农活都得由妇女去做。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担保这些材料都是正确的)可以说,奥地利的军事组织使它有可能在战争开始时就拥有60万军队,而且可把多达30万的兵力集中在任何一点,同时无须紧急征召,也不会对国家生产力有什么特别损害,便可再提供约20万老兵的预备兵员。 就俄国军队的组织来说,原来考虑可以征召多得多的兵力。不过俄国的人口是6000万,奥地利的人口是4000万,而我们刚才已经看到,奥地利只要征召预备兵员就可以把军队扩充到80万人以上,但是俄国要达到这一数字,则不仅动用了全部预备兵员,而且又进行了一次征兵,征召的人数相当于正常情况下4年征兵的总和。 弗·恩格斯写于1854年12月21日 作为社论载于1855年1月8日“纽约每日论坛报”第4281号 原文是英文 俄文译自“纽约每日论坛报” 俄译文第一次发表 转自 马恩全集第十卷 原网址: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s%3A%2F%2Fwww.marxists.org%2Fchinese%2Fmarx-engels%2F10%2F078.htm&urlrefer=1e30e2ceed9c891b4d94ef9f2da8bece
我觉得我们一直都忽略了一个非常实用的资料…… 那就是马恩,挺实用的 碰上奥匈除了闷头去翻英文之外也可以看看马恩全集。。当代人现身说法
当代人现身说法,约1900~1914年间各国货币汇率 美国的东海岸是世界上最不关注小规模经济体的地方。那儿的镍币是流通货币中价值最小的,大约只是一美元的二十分之一。 在美国的其他地方和大部分英语国家,100分或者半便士相当于一美元。 俄罗斯170戈比 墨西哥200比索 法国250生丁 奥匈帝国250海勒(Heller,在奥地利,1克朗=Heller;在匈牙利,1克朗=100fillér) 德国400芬尼 印度400派士 芬兰500彭尼 保加利亚500斯托丁基 意大利500分 半分荷兰币 中国6~8吊钱(每吊约250个硬币) 皆等于一美元 ——《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美]富兰克林·H·金著,程存旺、石嫣 译,东方出版社 /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Or 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F·H·King 这书是这位美国人约1906年左右在中日韩农业调查旅游时写的,可信度很有保障。
三年之后,还有多少能留下的理由?
[民杀家]民主之后的奥匈将领~ 维克多·丹克·克拉斯尼克男爵 丹克因为疾病而退役,在帝国最后的时光里以及共和国时期都呆在因斯布鲁克,他后来貌似还参加了为一战军人争取善后的协会……此君还获得过一所因斯布鲁克大学的荣誉哲学博士学位,因斯布鲁克亦有一条丹克街。在他妻子死去后3日,他伴妻而去。1854年9月18日生于意大利的乌迪内,1941年1月8日卒于因斯布鲁克。 保罗·普哈鲁·冯·赫罗克 战后他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公民,但他是个忠于哈布斯堡的将军。他只能领养老金过着较差的生活,因为这个原因,他回到了维也纳。他死后得到了一个有尊严的葬礼。1856年2月12日生于克罗地亚的布洛格,1926年10月12日死于维也纳
欧州连合军事参谋部 英语:European Union Military Staff,略称:EUMS,位于比利时王国布鲁塞尔
利奥波德·贝希托尔德伯爵 我对此君最初的印象不是主战派……而是这又臭又长的名字……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翻了 利奥波德(安东·约翰·西吉斯蒙德·约瑟夫·科席勒斯·费迪南德)·格拉夫·贝希托尔德·冯和祖·恩达格茨,弗兰特里和普鲁茨(Leopold (Anton Johann Sigismund Josef Korsinus Ferdinand) Graf Berchtold von und zu Ungarschitz, Frättling und Püllütz )
【海妖】喀秋莎 金属版【翻唱】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bilibili.tv%2Fvideo%2Fav560598%2F&urlrefer=f0736eedaf6f30a0c30ff117cf10a86e 高音美
土耳其前线的奥匈军队 短文一篇,摘自鱼鹰社的一战奥匈系列 地名主要参考现有译名和Google娘的英语发音,故有些中东地名的译名看起来怪怪的…… 德语词基本上能保证全对,由于部分字母问题故此就不都附上德语参考了…… 另外知道海达尔帕夏(Haidar Pasha)的高人麻烦告知下此人来历
妖怪就是妖怪 其本质是不曾改变的
有谁想把喂鸡的约瑟夫主义翻译下么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en.wikipedia.org%2Fwiki%2FJosephinism&urlrefer=48ea97b44d754bfb7e819fd1d7db4729 现在想想约瑟夫这人还是挺不错的,正规化奥地利陆军,好像海军都跟他有些关系……
果然明黑都是中二啊 切身落实大明发展观,充分代入大明唯一独裁者视角(呵呵)
兵库北 雨 19℃ 60%/40% 24岁
发现一本不错的书 《1815—1914年法国和德国的经济发展》 之前一直苦于没有维也纳和会后至一战前法德双方经济对比的资料……
凯申物流44年和45年总共运了多少到湾湾…… @ztgjames Z妹子求解,突然很好骑
这吧是什么体制来着?
果然还是该多听听欧美歌曲 日式的小圈子太致郁了……
你更偏向于盗版还是正版?
如果一战按照英法的处理办法 德国或许会被分成巴伐利亚与北德,又或南德与北德,英国可以保证一个大致完整的德国的存在。霍亨索伦与容克们彻底失势,文人正负建立,君主立宪确定 哈布斯堡帝位仍保,但是要对奥地利人,捷克人和匈牙利人三重妥协。塞尔维亚占领部分波斯尼亚领土,意大利完成“大意大利”,特兰西瓦尼亚或许会给罗马尼亚,不过考虑到奥匈的地位,可能会给一部分,奥匈捷是必须保留足够的实力的,新生的苏俄和德国都需要一个实力足够的次强(甚至一个虚弱的列强)来牵制。 保加利亚最悲惨的莫过于被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分割,考虑到英国的巴尔干战略,保加利亚或许会割让部分领土给塞尔维亚,或希腊 土耳其或许可以基本保持全貌,对于英法对中东的政策不太了解
关于Kiwi和NZ的一些事
有土鳖:奥地利后膛来复枪射击 Wänzel Extrakorpsgewer 1854/67 这款步枪是1854年洛伦茨前装来复枪改装Wanzl后装击发系统的结果,前膛到后膛的过渡产品(像是法国鼻烟盒步枪) 一共70000支洛伦茨被改装成为Wänzel,直到被M1867 Werndl-Holub取代 步枪弹为14MM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www.you&urlrefer=7042964aef339bb5ca4784393f453408 tube. com/wa tch?v=B03tq1AIFZk
啊,周末,美好的周末 我愿用一生节操换新西兰的周末永不完结,This Sweet!
新本带个i卡 犹如一坨吃进去吐不出来的翔
咲夜的奇妙冒险 av413128
威尼斯阴谋论 http://tieba.baidu.com/mo/q/checkurl?url=http%3A%2F%2Fpan.baidu.com%2Fshare%2Flink%3Fshareid%3D150961%26uk%3D369884080&urlrefer=9b353a9447a310dba85e9416c6a7ed1c 智商,不够用了
奥普战争部分资料 3L
大B吧万岁,小学生万岁! 做我的媳妇,是要吃苦的!
普法战争整理 3L~
有没有想要小吧的呢 ~
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关于奥匈的著作呢? 奥地利史:史蒂芬·贝莱尔 【世界帝国兴衰丛书】11、奥匈帝国 匈牙利史 捷克斯洛伐克史纲 夹缝中的六国:维也纳会议以来的中东欧历史 奥地利简史上、下册 奥地利史-从开端至现代 帝国的末日:奥匈帝国(公元1848-1918) 奥地利文化史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