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o晓
tito晓
关注数: 0
粉丝数: 7
发帖数: 2,721
关注贴吧数: 14
不求感應,不求神通,不需要“消息”,這樣念佛還有何意義? 答曰:但你要深信愿切,念佛的心別無旁騖,心裡除了念佛沒有別的,就此一生這樣念佛才是一向專念,才是真正的念佛。因為心無雜念心無所求乃清淨,清淨心念佛則與佛相應,此乃才是念茲在茲,感應道交是也。求感應求神通是心有求是在搞外道,易墮魔道;需要“消息”是心在攀求,修行人要明白一個道理,無消息就是真消息,這是正行。《心經》上講:“...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心意識裡妄想執著於“消息”,不知道諸法空相麼?《金剛經》也講:“凡所有相皆虛妄”,念佛人不可不知!期盼消息是心有求的潛意識活動感招來的幻境,念佛人被幻境左右易走火出偏,這是心念不正知見不明念佛人要切記啊!念佛人一定要保持正知正見,清淨心念佛則是以佛心念佛,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也。
老诗人的手 发着烧你仍然在写作。 这只赤裸了的手 以最最细微的线条,叙说着善与恶。 有时候犹豫,有时候坚定或者温柔。 用的是顫动的光芒;最最乌黑的墨汁。 骨头几乎都显露。 只见你的皮肤,从来没有 这样细而薄,掩盖不住。 细微的颤抖,它适应。 它的脉博,几乎是虚空。 它有许多空洞,与空气 是邻居,几乎想接触。 只要有一个物或者 把骨头和空气分离的题材, 于是那里就有了诺言,几乎看得见。 题材的唯一的爱啊,或者你就是光明。 在这里,骨头增加了 集合了,抓住它,拿起来, 紧握住,划动着:写作吧。
每当我们的桑树开花 每当我们的桑树开花 它们的气味总是飘飞起来 飘进我的窗口…… 尤其在夜晚和雨后。 那些树就在拐弯的街角 离这儿只有几分钟的路。 夏天当我跑到 它们悬起的树梢下 吵闹的黑鸟已经摘去了 幽暗的果实。 当我站在那些树下并吮吸 它们丰富的气味 四周的生命仿佛突然塌下 一种奇异而奢侈的感觉 如同被女人的手所触摸 关于作者 【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84年作品《紫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十大佛教经典语句 一:一切皆为虚幻。 二:不可说。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学中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金刚经》,开启智慧必备! 佛学中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金刚经》,开启智慧必备! 1,《金刚经》与中国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澂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在被真常化、儒道化、甚至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2,《金刚经》蕴含的智慧 《金刚经》是彻底解放烦恼心灵的大智慧,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 金刚经的文字简洁,稍微有点文言文基础的人都可从文字上读懂此书,只是有时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术语及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佛教术语等。但由于该经思想深奥,一般人很难通过简单的文字全面透彻地理解其本来含义和价值指向。因此,历史上佛教各派祖师多为此经作注讲解。当代也有许多大师讲解和注解此经,其文字更便于当代人理解。但无论哪位大师的注解都会加入自己的思维和意识的成份,只能帮助理解,而不要机械地当做经的本意。只有真实修证的圣者,才能体悟和传授金刚经的真实思想。比较公认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因金刚经而开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坛经》中,处处闪耀着《金刚经》思想的光辉。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们学习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不论何种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从金刚经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思想与精神。这样才不会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让思想从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来,见到世界的真相。 3,《金刚经》的历史渊源 《金刚经》的译本主要有三种,其中通行的版本为鸠摩罗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其他还有唐玄奘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义净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般若”是梵文音译,意指“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圆融无碍,恰到好处,绝对完全的大智慧”。“波罗蜜”意指“到彼岸”。佛常以“筏喻”来直观说明修行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修行就像乘木筏渡河一样,离开此岸的世俗世界,到达彼岸的菩提妙境。一旦到达,那么木筏就当舍去。 关于“金刚”的含义,有两种说法。在鸠摩罗什译本中,“金刚”意指般若的力量像金刚一样强大和锋利。在玄奘的译本中作“能断金刚”,就是说阻碍修行的烦恼像金刚一样顽固,而《金刚经》中的般若智慧能够破解,所以般若智慧能断金刚。 佛教大乘经典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般若经系,法华经系,华严经系,净土经系,密教系。 第二期:涅槃经系解深密经系。 第三期:楞伽经系、密教系。 般若类经典约占大乘经典的三分之一,其中《心经》和《金刚经》是流传最广的般若经典,对中国佛教乃至中国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 结语——熟读《金刚经》,人生大不同! 有人说,佛教是一种迷信,看到信佛的就感觉不对劲,感到那是骗人的。其实有这种想法,是因为你对佛教和佛学不了解,真正的佛学都是开启智慧,让人向善积德的。至于迷不迷信,就要看你的智慧慧根是否明了,分辨是非曲直的能力是否刚正,以及你对人生和宗教的深刻理解了。
心经全文 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无所求时便是无所不有 命由天定,运由己生。 人生要无所求,便会无所不有。 佛渡有缘人。 人生这一场来过,迷惑、曲折、漂泊、思索,也许在悲观里飘零。放眼年华,又在期待里追寻,人生的苦中甜,甜中苦,甚至是许多苦滋味,许多故事在年华里终了,许多故事又绽放在岁月的枝头。人生是什么,烟火里的尘埃,冰雪后的盎然,不管历尽多少艰难总是向前。人生何滋味,何苦向谁说,笑一笑随它圆缺。这个世界,有太多精彩,也有太多无奈,有些事情,不是你努力,就能做好的;有些东西,不是你痴迷,就能得到的;有些地方,不是你执着,就能到达的。 做人如饮酒,半醉半醒最适宜;做事如执笔,半松半紧最自然。脚踏实地的走,顺其自然的活,把尘事看轻些;把人际看浅些;把得失看淡些;把成败看开些,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人世间有些事情,不需要看的太清,你努力的看清,其实是一场困惑、一场纠缠、一场烦恼,一场负累,看不清到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收获,一种轻松。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