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工作队 ywgmy2016
关注数: 42 粉丝数: 184 发帖数: 12,724 关注贴吧数: 25
电子科技大学,诞生一支天才军团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首位入选者出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顺程获百万年薪。电子科大已走出 5 位“天才少年”,其中包括知名的“稚晖君”彭志辉。 此外,电子科大校友在创业领域表现出色,其专业度和硬科技精神备受认可,该校的电子信息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刘顺程成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获得百万年薪。 电子科大的“天才少年”们:电子科大已走出 5 位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包括知名的“稚晖君”彭志辉。 电子科大校友的创业成就:芯擎科技、奕成科技等多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获得融资,创业者的专业度和硬科技精神备受认可。 电子科大的学科优势:电子科大的电子信息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科技界和创投圈,电子科大学子的身影随处可见。电子科大校友会此前曾统计,国内IT界公司、企业、研究所等中层以上技术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毕业于电子科大。 成都985崛起一支硬核创业军团 为何投资人都盯上了电子科大校友?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与电子科大渊源颇深,在他的观察中,中科创星从2018年起,陆续投资了多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包括频苛微、空间矩阵等等。米磊表示,他所接触过的电子科大创业者的专业度都很高,在电子信息的细分方向上都有深厚的积累,做事也很扎实,都是很有硬科技精神的创业者。“我们也希望电子科大能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出来创业,在电子信息等领域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例如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网易创始人丁磊、中芯国际原董事长周子学、华为原董事长孙亚芳、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贝塔斯曼中国总部CEO龙宇、国光电气董事长张亚、振华风光半导体董事长张国荣……他们都是出身电子科大的学子。当然,这一份名单还很长很长。 此前在“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上,同样毕业于电子科大的长石资本管理合伙人胡可分享道,2020年至2022年,有10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上市,而成都一半的科创板企业也都是电子科大校友企业。令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深圳的一位领导曾讲过,电子科技大学支撑了两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一个是深圳,一个是成都。
电子科大,诞生一支天才军团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首位入选者出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顺程获百万年薪。电子科大已走出 5 位“天才少年”,其中包括知名的“稚晖君”彭志辉。此外,电子科大校友在创业领域表现出色,其专业度和硬科技精神备受认可,该校的电子信息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刘顺程成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获得百万年薪。 电子科大的“天才少年”们:电子科大已走出 5 位华为“天才少年”,其中包括知名的“稚晖君”彭志辉。 电子科大校友的创业成就:芯擎科技、奕成科技等多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获得融资,创业者的专业度和硬科技精神备受认可。 电子科大的学科优势:电子科大的电子信息学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中国电子信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在科技界和创投圈,电子科大学子的身影随处可见。电子科大校友会此前曾统计,国内IT界公司、企业、研究所等中层以上技术负责人和高层管理人员中,超过三分之一毕业于电子科大。 成都985崛起一支硬核创业军团 为何投资人都盯上了电子科大校友?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与电子科大渊源颇深,在他的观察中,中科创星从2018年起,陆续投资了多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包括频苛微、空间矩阵等等。米磊表示,他所接触过的电子科大创业者的专业度都很高,在电子信息的细分方向上都有深厚的积累,做事也很扎实,都是很有硬科技精神的创业者。“我们也希望电子科大能有越来越多的项目出来创业,在电子信息等领域为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 例如亿纬锂能创始人刘金成、网易创始人丁磊、中芯国际原董事长周子学、华为原董事长孙亚芳、极米科技创始人钟波、贝塔斯曼中国总部CEO龙宇、国光电气董事长张亚、振华风光半导体董事长张国荣……他们都是出身电子科大的学子。当然,这一份名单还很长很长。 此前在“2023中国(成都)产业基金生态大会”上,同样毕业于电子科大的长石资本管理合伙人胡可分享道,2020年至2022年,有10家电子科大校友企业上市,而成都一半的科创板企业也都是电子科大校友企业。令他印象更为深刻的是——深圳的一位领导曾讲过,电子科技大学支撑了两个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的城市,一个是深圳,一个是成都。
美国评出中国大学工科30强,清华第1,电子科技大学第10! 美国新闻杂志US news对世界各个高校的工科学科都有进行排名,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核心工科。 基于美国US news发布的2024年-2025年世界工科排名榜,中国有多所工科高校学科都已经位居全国前10%或者是前50%。 美国评出中国工科大学30强根据美国US. news评价机构显示,中国工科类高校里面的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高校的核心工科都能位居世界前列。 比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竟然都被排到并列世界第一。清华大学的工科在世界都已经能挺进前五名,表现得极为突出。 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排名世界第六,工程学位居世界第7,材料科学位居全球第10。此外,还有诸多学科都挺进世界50强。也体现出浙江大学强悍的科研实力,还有在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 上海交通大学则是有7个学科位居全球前十,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程学以及船舶等学科都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上海交大有38个学科挺进全球100强。 华中科技大学位居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退居第五。华科共计有4个学科挺进全球前10,比如工程学学科位居全球第8,机械学科位居全球第10,这些都是学校实力的体现。 而哈工大以前的工科实力是位居全国第2名,如今学校依然有五个学科位居全球前10,包括环境工程、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等学科都属于全国顶尖水平,传统优势明显。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名校,机械工程学科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还有学校的电气工程、工程学等学科都挺进全球前10,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排名第10位的电子科技大学,属于美国重点关注对象。学校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均位居世界前20,在全球新兴学科的竞争当中拥有较大优势。 当前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包括芯片设计工艺以及制造的设备等,都是未来突破的关键点。因此,电子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未来仍然有上升空间,国际知名度也会更高。
美国评出中国大学工科30强,清华大学第1,电子科大第10! 美国新闻杂志US news对世界各个高校的工科学科都有进行排名,包括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工程学等核心工科。 基于美国US news发布的2024年-2025年世界工科排名榜,中国有多所工科高校学科都已经位居全国前10%或者是前50%。 美国评出中国工科大学30强根据美国US. news评价机构显示,中国工科类高校里面的前三名,分别是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三所高校的核心工科都能位居世界前列。 比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学科竟然都被排到并列世界第一。清华大学的工科在世界都已经能挺进前五名,表现得极为突出。 浙江大学的计算机学科排名世界第六,工程学位居世界第7,材料科学位居全球第10。此外,还有诸多学科都挺进世界50强。也体现出浙江大学强悍的科研实力,还有在学术方面的杰出成就。 上海交通大学则是有7个学科位居全球前十,包括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工程学以及船舶等学科都达到全球顶尖水平。更为重要的是,上海交大有38个学科挺进全球100强。 华中科技大学位居第四,哈尔滨工业大学退居第五。华科共计有4个学科挺进全球前10,比如工程学学科位居全球第8,机械学科位居全球第10,这些都是学校实力的体现。 而哈工大以前的工科实力是位居全国第2名,如今学校依然有五个学科位居全球前10,包括环境工程、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等学科都属于全国顶尖水平,传统优势明显。 西安交通大学作为传统的工科名校,机械工程学科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成绩。还有学校的电气工程、工程学等学科都挺进全球前10,跻身世界一流行列。 排名第10位的电子科技大学,属于美国重点关注对象。学校的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均位居世界前20,在全球新兴学科的竞争当中拥有较大优势。 当前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包括芯片设计工艺以及制造的设备等,都是未来突破的关键点。因此,电子科技大学在这方面未来仍然有上升空间,国际知名度也会更高。
招生3000人!电子科大(深圳)开建,哈工大(深圳)面临挑战 深圳凭着雄厚的财力和优越地理位置,迅速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大学。从录取分数上看,深圳自建的高校中已经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3所能达到985/211级,明年规划招生的深圳海洋大学也会达到985/211级。除了大规模自建,深圳的优势就是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名校在深圳开设校区或合作办学,例如哈工大(深圳)、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等等。还有顶级的清华深圳研究生院、北大深圳研究生院等等。 近期,电子科技大学正式大规模进军深圳的消息已得到证实,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布《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建设工程项目一期施工总承包Ⅰ标段》的招标公告。这意味着,这所西南地区的电子信息强校不再是以前小打小闹的在深圳办学了,而是大规模办学。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是以高等研究院的形式出现的,但是规模却是一个校区的规模。根据招标公告,一期占地面积9.17万平方米(约136亩)。哈工大(深圳)占地面积15.91万平米(约合239亩)。既然本次成电深圳建设只是一期招标,那说明后面还有其他期建设。算下来,总规模可能不会小于哈工大深圳多少。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由深圳市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以“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研究院”为发展定位,将聚焦电子信息领域,搭建一流创新平台,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和联合技术攻关,培养和汇聚国际高端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建设工程项目一期位于深圳市龙华区大浪街道永乐路与新岭路交汇处东北侧,总建筑面积为21.41万平方米,规划在校生规模3000人。 那么深圳市为什么要扩大成电(深圳)高研院的规模呢? 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是计算机、电子信息产业最重要的生产、研发基地。深圳信息产业规模很早就是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拥有华为、大疆、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等等大批知名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更是电子信息产业云集,宽带网络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全国顶流,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国内电子信息领域的一流强校,毕业生在珠三角就业比例非常高,广东是成电在本省外的第一大就业地。 为什么选址龙华?南山、福田等深圳中心区已经没有了大面积建设校区的土地,而龙华则是深圳的副中心,储备用地足够深圳高研院的建设,最主要的是龙华是深圳电子信息产业高地,具备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两者高度匹配。华为总部就设在龙华。 《龙华区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示范区定制化培养卓越工程师工作方案》已经发布,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等高校资源,聚焦重点产业链,构建“2+3+6”联合培养体系,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例如建设校企定制培养特色班,如人工智能班、电力电子班、集成电路班等,定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目前已招收华为、中兴等重点企业定制培养班及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510余名。 电子科大(深圳)一期基地的建设,意味着成电大规模进军深圳。一期建设完毕之后,招生规模预计3000人。 目前深圳在大规模招生电子信息类的主要是哈工大(深圳),中大(深圳),其次是清华北大的深研院。成电深圳招生规模上来后,会对哈深、中大(深圳)造成不小的压力,学科实力上讲,跟哈深的交集会最大。当然对于深大、深技大等本土非211高校的压力更大。 当然成电(深圳)大规模招生之后,主要是研究生,这也为深圳本土的院校本科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深造去处。
天津2025年定向选调出来了!仅认可45所大学! 2025年面向大学生的选调已经开始,各省市发布公告的也已经过半。选调大热门地区的天津市2025年定向公告发布。招生人数400人。 第一档:选调高校(不限学科45所),即39所985、6所非985双一流。6所非985高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第二档:选调学科(40所),仅限市一流学科;天津市自己评选了本市的一流学科。里面包含了处于天津的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安全);河北工业大学(机械、材料、电气);天津科技大学(轻工、食品、海洋);天津工业大学(机械、材料、电气、纺织、环境);天津理工大学(材料、计算机、管科);天津农学院(水产);天津医科大学(基础、临床、公卫、药学);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中药);天津商业大学(动力);天津师范大学(政治、马理论、教育、心理、中文、世界史、化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天津外国语大学(外语);天津财经大学(应经、工商、管科);天津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天津美术学院(美术、设计);天津体育学院(体育);天津城建大学(土木)。 第三档:选调学科,市属高校3所,仅限市一流培育学科;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育);天津外国语大学(中文);天津城建大学(环境)。
不在江湖,江湖却永远流传着她的传说 视频自媒体顶流博主李子柒离开公众视野已经三年了。 “不在江湖,江湖却永远流传着她的传说。”这句俗语用在李子柒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李子柒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艺术家!现在最主流的艺术形式就是短视频艺术,最著名的短视频艺术家就是李子柒。 很多人不知道短视频是一种艺术形式,大家都只知道在上面玩梗耍宝搞怪搞流量。 但是有一个人,她把它正儿八经玩成一种艺术,这个人就是李子柒。 很多人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网红,这是大错特错的。 李子柒她其实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可以以一己之力硬刚整个西方艺术界,而且还不落下风的中国艺术家。 因为之前中国的这些艺术形式,艺术流派,比如国画也好,书法也好,民乐也好,都只是中国人自己玩。外国人他不玩的,他也不理解,他也不了解,他也不想来了解,而西方传过来的这些艺艺术形式,比如油画,比如西乐,比如钢琴这些东西,中国人你再怎么玩也是玩不过人家的,就像西方人写唐诗,再怎么写也不可能超过中国人。 唯独这个视频艺术,它是近几年才在这个全球范围内同步兴起,被全世界人民,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不管是城市里的人还是原始森林的人所共同接受共同接触,甚至同时接触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在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里面拔得头筹或者说具有开宗立派地位的就是李子柒。
太突然,博士大扩招! 时代变了,学历在缩水,博士却在拼命扩招。 你知道吗?从2017-2023年的短短6年间,中国博士生的招生数量几乎翻了一番: 从8.39万上升到15.33万,涨幅高达82.7%。 随着博士生大幅扩招,社交媒体上关于博士“就业难”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同样的学校和paper,去年还能拿到30万“安家费”,今年只有10万;一线城市高校的教职人满为患,东部发达省份连地方院校都开始“非升即走”;杭州市委党校招聘3名博士生,却吸引了150名博士前来报名。 中国的博士,真的已经过剩了吗? 就在前几天,一份重磅文件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传递出国家关于博士培养的最新战略考量,一锤定音。 由中办、国办联手就博士生培养专门发文,极为罕见,很可能是史上第一次。其规格,比2020年举办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还要高,显示出非同寻常的重视程度。 虽然还没看到全文,但其中一些最新提法极有“含金量”,可能影响无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进程,关系大国博弈,相当重要。 从高层文件措辞的紧迫感,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的博士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然而,从博士培养的数据对比来说,中国博士总体数量并不算多。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博士生仅仅占约0.8%;而美国高等教育中,博士生占比约为6%。每百万人口中,我国拥有博士学历的人数仅有600多人(2021年),而美国早已经超过1万人。 那么,美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约5万多人,为什么很少听到有人吐槽“博士过剩”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量的高学历人才,都进了科技创新企业。 事实上,学术圈早已不是美国博士生的就业首选。 2002年,美国有52%的博士毕业生选择进入学术界,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33%。 与此同时,美国博士生在工商企业就职的比例则翻了一番,从2002年的24%上升到2022年的48%。 美国很多顶尖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和UC伯克利,在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上已经非常成熟。据福布斯报道,至少有 35 位美国亿万富翁在投身商界之前获得了博士学位。 大国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这些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 随着中美战略博弈的加剧,必须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和超前储备高层次人才,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可见,在中国疯狂押注理工科的路上,博士人才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的未来除了高校、科研院所,还有大量人才的出路,应该在科技创新企业。 对于这一点,教育界的专家大拿们,其实早就形成了共识。
八大城市2035年规划获批,为何没有汉西苏杭等大城? 八大城市2035年规划获批,为何没有汉西苏杭等大城?最近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8座城市的2035年的规划都已经获批。然后这八座城市,大家也基本上认可的,但是细细来看的话,总感觉还少点什么?这个名单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国内主要城市。 如果我们按照经济实力来看的话,除了这8座城市之外,经济在南京、天津之前的城市中,经济排名第6的苏州、第8的杭州,以及第9的武汉没有入选。然后大区城市中,西北的西安和东北的沈阳,以及华中的武汉没有入选。由此我们会怀疑这8座城市,除了北上广深成渝之外,天津和南京是不是有点名不副实了?我们当然不否认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城市能够尽快获批2035年城市规划。但是目前获批的偏偏是这8个城市呢? 首先来说一下为什么北上广深成渝天南能够最早获批,我们都知道如果按照直辖市来看的话,那么肯定是北上津渝4城的地位是最高的。然后再引进经济实力的话,那么除了京沪之外,接下来就是广州和深圳这两座城市了。而这6座城市中,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城市群,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重庆在成渝城市群,广州和深圳在大湾区城市群。这四大城市群,带表了目前我国公认的前四大城市群,分别地处我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于是四大城市群就构成了我国主要城市群连线的最为主要框架。然后京津冀和大湾区都是双核,然后成渝城市群和长三角至少也应该有另外一个城市入选吧。于是乎在渝川盆地与重庆主城区并驾齐驱的成都就入选了;在长三角中,如果从经济上来说,最有资格给上海当副手的就是苏杭宁三城,但是为何是经济最弱的南京入选,而不是苏杭二州呢?第一个就是与上海地理远近的原因,苏杭二州离上海实在是太近了;第二个原因就是南京本来就是华东的大区中心城市,就类似于天津之与华北的地位一样。而杭州只是副省级城市和浙江省会,而苏州只是一个普通地市,也只是经济实力强。所以南京入选也就不难理解了! 那么武汉、西安、以及沈阳为何没有入选了,因为从地理上来说,武汉是华中大区城市,西安是西北大区城市,沈阳是东北大区城市。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这样想,在目前获批2035年规划的8个大城市中,京津不仅代表北方,还代表了具体的华北大区板块。华北板块的经济实力是远胜于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大区和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大区的。而且在具体城市的经济实力这块,北京实力排在国内大城第二,天津排在第11名。而西安排到20名开外,沈阳更是去到30名开外了。西安在北方经济实力都还不如青济郑等万亿大城,沈阳经济实力连省内的大连都不如。所以西安和沈阳的2035年规划获批肯定还需要等着;成渝而是不仅代表了西部经济中心,还代表了西南大区。成渝的经济实力是同处西部地区的西安经济实力的两倍;然后沪宁两城不仅代表了东部经济中心,还代表了华东大区板块;沪宁所在的长三角又是国内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然后广深二市在南方,代表的不仅是大湾区,而且还是华南大区板块,更是整个南方的经济中心。那么最后就要说到地处国内经济地理的天元中心的武汉了。武汉为何没有入选最早获批2035年的城市规划呢?说白了武汉即是国内经济地理的天元中心,同时又是草肚皮的位置。武汉周邻四大方向的国内顶级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实力,都比武汉所在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实力强。且国内目前的顶级城市群中,有包括成渝的四大之说,也有包括长江中游的五大之所。但是四大城市群的说法还是更多一些。那么目前国内获批2035年规划的8个城市中,没有武汉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凭借长江中游城市群排名国内第五的地位,武汉应该大概率会成为获批的第九城,毕竟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五极的地位在那里管着,如果在长江中游地区,或者中部地区选一个副手城市的话,长沙和郑州的入选概率也都会比较大的!
上海2025年选调大学生目标院校!共分5档,44所大学受优待 第一类院校: 全部39所985,本地5所211: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双一流政策下,985的含金量不但没有下跌,反而在升高。本地211能进入第一档,这是很多省市的官场做法,一般都会对本地院校拔高一档予以优待。这些院校的本科生是可以报考的。很多人平常说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学校分数虚高,只不过是地域加成等等,其实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地方的院校分数高是有原因的。 第二类院校:国科大、上科大、南科大三所新型研究生型高校研究生,这三所高校虽然建校时间都很短,但是科研实力极强,且都快速入选双一流,因此对于三校的研究生都允许报考。在文件中没有看到限定一流学科的描述。 第三类院校:“双一流”建设学科院校,包含23所211高校,7所非211双一流建设学科院校。注意:这些院校只要一流建设学科专业的学生,且是研究生才能报考。与第一档院校(非本地院校)的区别,其实就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建设学科的区别。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只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生才能报考。而且不是所有的一流建设学科高校都符合资格,只有30所入选。 第四类院校:针对留学生的。可直接落户上海的境外院校(世界前50名院校)。虽然文件中没有看到限定研究生的文字描述,但是四选一的限定条件(党员、学生干部、优秀荣誉、校级二等奖以上奖学金)使得好像只有研究生才能报考,境外院校似乎没有类似大陆院校这么多的评选活动。一般内地本科,境外读研的相对才能容易满足这些条件。 第五类院校:本地29所高校,包含了独立学院、民办高校。这些高校虽然在名单上,但限制条件太严格了,可能只有极个别的学生符合资格。
电子科技大学两项重大突破:实现光纤通信波段光子的时-频模式复用存储,成功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 电子科技大学在量子科技领域的两项重大突破,为全球科技界带来了震撼。这两项突破不仅彰显了我国科研实力的雄厚,也为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实现光纤通信波段光子的时-频模式复用存储,将光纤通信波段固态量子存储的容量提升至1650个模式数,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在量子通信领域,信息的传输和存储是关键环节。通过提高量子存储器的容量,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量子信息的完整性,为构建高效、安全的量子通信网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此外,这一突破还有望推动量子计算的发展,为处理复杂问题和实现更高效的计算提供了可能。 其次,成功研制出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使得此类光源的输出波长范围从25.6纳米增加到100纳米,并有望实现单片集成,这一成果同样令人瞩目。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的核心器件之一,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的研制成功,不仅拓展了量子光源的输出波长范围,提高了光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有望实现单片集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推动量子科技的商业化进程。 这两项突破的背后,是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长期以来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他们通过深入研究量子物理的基本原理,不断探索新的材料和工艺,最终实现了这些重大突破。这一成果的取得,不仅为电子科技大学赢得了荣誉,也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电子科技大学在量子科技领域的这些突破,对中国科技界具有深远的意义。首先,它们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在当前的国际科技竞争环境中,量子科技被视为下一代的颠覆性技术,对于信息安全、通信速度、计算能力等领域具有革命性的影响。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两项突破,展现了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强大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的影响力。其次,这些突破为中国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光纤通信波段光子的时-频模式复用存储,将极大地提升量子通信的效率和安全性,有望推动量子通信的商业化进程。而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的研制成功,则为量子计算的实现提供了更稳定、更可靠的量子光源,有望推动量子计算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 此外,这些突破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在量子科技领域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他们在研发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最后,这些突破对于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量子科技的研发和应用将催生出一系列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量子科技也将促进其他学科的发展,推动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的科技创新体系。综上所述,电子科技大学的这两项突破不仅是中国科技界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取得的重要胜利。它们将为中国在量子科技领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15位大咖,15所母校,中国教育光辉成就 清华、北大、浙大、武大、南开、中南、交大、复旦、人大、西工大、电子科大、重庆大学、西安交大、深大、杭师大,这15所名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校友,他们的名字,成为了各自行业的代表,彰显了中国教育的光辉成就。王兴、李彦宏、黄峥、雷军、张一鸣、王传福、曾毓群、陈天桥、刘强东、余承东、丁磊、任正非、周鸿祎、马化腾、马云,这些名字闪耀在商界、科技圈、互联网领域,他们是创业者、企业家、领袖,也是教育的骄傲。一个个名字,一个个传奇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教育。清华、北大、浙大,这些顶尖学府的校友,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潮流。教育背后的力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所学校的荣耀,更是整个国家教育的骄傲。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中国教育的成果,是中国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启示与建议。这些成功的校友们,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学校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成就未来。网友观点“这些校友们的成功,让我对中国教育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中国15所著名大学最有钱的校友一览: 1、清华大学——王兴(美团) 2、北京大学——李彦宏(百度) 3、浙江大学——黄峥(拼多多) 4、武汉大学——雷军(小米) 5、南开大学——张一鸣(字节跳动) 6、中南大学——王传福(比亚迪) 7、上海交通大学——曾毓群(宁德时代) 8、复旦大学——陈天桥(盛大网络) 9、中国人民大学——刘强东(京东) 10、西北工业大学———余承东(华为) 11、电子科技大学———丁磊(网易) 12、重庆大学———任正非(华为) 13、西安交通大学——周鸿惟(360) 14、深圳大学——马化腾(腾讯) 15、杭州师范大学——马云(阿里巴巴)
15位大咖,15所母校,中国教育光辉成就 清华、北大、浙大、武大、南开、中南、交大、复旦、人大、西工大、电子科大、重庆大学、西安交大、深大、杭师大,这15所名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校友,他们的名字,成为了各自行业的代表,彰显了中国教育的光辉成就。王兴、李彦宏、黄峥、雷军、张一鸣、王传福、曾毓群、陈天桥、刘强东、余承东、丁磊、任正非、周鸿祎、马化腾、马云,这些名字闪耀在商界、科技圈、互联网领域,他们是创业者、企业家、领袖,也是教育的骄傲。 一个个名字,一个个传奇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却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成功背后,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教育。清华、北大、浙大,这些顶尖学府的校友,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能力,引领着行业的发展潮流。教育背后的力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所学校的荣耀,更是整个国家教育的骄傲。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中国教育的成果,是中国教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启示与建议。 这些成功的校友们,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启示。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钥匙,只要努力学习,不断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学校的教育资源,努力学习,成就未来。网友观点“这些校友们的成功,让我对中国教育充满了信心,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
四川如何缔造首个亿万产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挺起共和国工业脊梁”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正轰轰烈烈地展开,红光、国光等一大批无线电工业的重点项目,落地当时被寄予厚望的西南地区。放眼如今的川蜀大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四川首个万亿级产业,四川第一支柱产业,规模居中西部省份第一。实力与雄心催促着四川省“万亿”竿头再上台阶,向着第二个万亿阔步向前,实现跨越式“升级”。 不足百年的发展变革,何以炼成万亿级产业的崛起,如何让人才集聚焕发勃勃生机?或许我们可以从一所闻名遐迩的学府——电子科技大学说起。 聚英才,汇天府,编织“凤凰飞天”1955年,在四川成都建立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决定一经批准,“迁不迁?”“怎么迁?”等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周恩来总理常与相关人员探讨迁校事宜,从午时到傍晚,再至深夜。在一次重要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力排众议,“必须支援”的响亮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祖国需要我们,大家义无反顾”,声声呼唤,声声有回应。抗日先驱吴立人担任成电的首任院长,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电讯工程有关专业的教师们辗转多地、向西疾驰。一路的跋山涉水,只为学校1956年9月1日开学的庄严承诺。 一到学校,主楼外墙的竹架子还高高耸立,到处都是敲打声,搅拌机也在轰隆轰隆作响。尽管学校条件艰苦,但成都地域这么大,楼也那么高,目睹这一切的老教授们构想着成电未来的发展远景,心潮澎湃。 当年的“拓荒者”,在成都的一片农田里筚路蓝缕,建起新中国第一所电子工业大学。凭着这股“志不求易、事不避难”的劲头,承载着为百废待兴的国家培养无线电专业技术干部人才重任的成电人,匍匐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精心灌溉着每一颗硕果,每个名字都是中国电讯界的惊鸿一章。 自广州西迁,“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至成电,接续育人与科研的使命,解开电磁学界的“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新中国50年具有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从金陵入川,“中国太赫兹之父”刘盛纲奔赴成电,以仅仅20余载的砥砺奋进,让我国太赫兹研究从“一张白纸”一跃成为世界领先; 离沪向西南,只带了两个箱子的李乐民院士赶往成电,这股乐于吃苦乐于创新的劲头,助他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载波话路用9600bit/s高速数传机; 一个个如雷贯耳的科学家们的名字,似乎只可“远观”。而对于成电学子来说,这群学术巨匠是他们行于科研迷雾中的引航星,是他们困顿时常常自勉的榜样,也是他们离校后每每想起仍受益匪浅的源泉力量。 “每次去办公室见先生都看不到人,先看到的是书,人埋在书堆里搞研究”这是电子科技大学1984级校友薛泉对林为干老先生的印象。师从林为干老先生,薛泉常用微波之子的角色自勉。薪火相传,他携着自电子科技大学的所得所学,成长为华南理工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而如薛泉一般承续老一辈成电人育人初心,高擎着电子信息教育火种,挺进国家所需之地的不在少数——师从林为干院士的1991级校友黄卡玛现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学术院长;师从李乐民院士的1993级校友张宏科,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电是他们探索电子信息世界的始发站,奠定了他们此后一生耕耘的道路。 时代的风云变幻,刷新着人才的标准,而蕴藏其中的内核历久弥新。“做一辈子研究生”是林为干老先生的赤诚誓言,也是引领着一代代成电学子的卓越发展的精神内核。 学校电子工程学院“林为干班”,招纳全院优秀人才,立足于领导力与科研能力的双向训练,致力于培养能够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纵观电子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笔触遒劲有力。 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实施校院两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包括“成电英才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1个校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壹系壹班”“林为干班”“雄鹰班”等18个院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持续发展能力,激发创新引领潜质,培育未来创新引领性人才。 “电子信息+”的培养特色,缔造这所巍巍高校培育电子类人才的佳话。实施面向“电子信息+行业产业”的“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双学位培养计划、机器人特色实验班、电动汽车创新创业复合实验班等特色计划; 面向“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的经济管理试验班(管理与电子工程双学位培养);面向“电子信息+现代医学”的临床医学、护理学“高精尖”复合型医学人才; 以电子信息为基底的交叉复合人才培养延伸向实验艺术、现代金融等“时代弄潮儿”的领域,一次次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宣告着成电的“严阵以待”。 岁月峥嵘,成电“开创者”傲然挺立,镌刻响彻中华的金字招牌——“电子类院校排头兵”“民族电子工业摇篮”。激流勇进,焦璐等卓越工程师校友肩扛国之重任,张帆等高科技创业企业家抢抓时代机遇,塑造着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成电形象。
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就业情况?成电2022年就业报告分析! 以2022年官方公布的研究生就业率为参考,就可以知道电子科大研究生就业率基本在98%以上,未就业原因包括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待就业(等待签约)。 根据学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研究生就业人数前十的单位如图1。 普联(TP-LINK)、阿里巴巴、海光(国产服务器CPU芯片龙头)首次进入前十,而21届前十之一的选调生则是掉到前十之外了。 电子科大几个核心专业——通信、电子、计算机,相关行业23届平均招聘月薪都在1W以上,较低的计算机软件也有11683,通信设备、人工智能则是1.5W以上,其中人工智能23届应届生招聘薪资远高于其他行业。 图2是00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1-2022年研究生毕业去向统计,可见华为和中兴可谓成电校友聚集地,而作为成电硕士毕业生,想拿到大厂offer也不是难事。 (一)001信息与通讯工程学院学院平均薪资 这里先罗列出具有代表性的00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21-2022年研究生毕业平均薪资数据。 如图3、图4。 (二)主要就业企业薪资体系 这里就以华为和腾讯为例,这两个企业近三年都是电子科大招聘人数前十的企业,每年都吸纳了大量电子科大毕业生。 腾讯的薪资体系,可以看下面这张表格,展示了薪酬和级别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应届生能拿到31.5W。 腾讯标准薪资是14薪,但是通常能拿到16-20薪。而且部门还有丰厚的年终奖。 福利待遇方面有五险一金、带薪年假,还有带薪病假和事假。工作满2年后可申请免息购房贷款。有团队旅游,体检也是每年都会有。如图6 华为员工级别分为13-22级,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当然是在13级,一般每一年2小级。 华为的员工收入,一般包括三部分,工资、奖金、分红,职位等级越高,分红占比越大。一般15级以上的华为员工年终奖就可以达到6-12个月工资。 下表是华为各级别薪酬,应届生的起薪为20-25W。 如图5 (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薪酬 由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不涉及具体薪资情况,也没有公布官方具体信息,学长收集了多位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情况,为大家做一分享。如图7、图8、图9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