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灭等于拥有41
破灭等于拥有41
关注数: 13
粉丝数: 50
发帖数: 1,495
关注贴吧数: 35
华南师范大学马茂军老师主讲《大宋名臣范仲淹》
北京林业大学耿晓杰副教授主讲《古韵流芳说家具》第二部
海南师范大学隋丽娟教授主讲《苏轼的海南岁月》
云上的小店还有第3季吗 涵哥说这一季去云南
【节目预告】厦门大学李菁副教授主讲《诗词红楼》第三部
【百家预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晓娟副教授主讲《诗说唐朝》
[百家预告]中国人民大学蔡丹君副教授主讲《大唐诗旅》
即将播出:中国传世名画
即将播出:中国精神
即将播出:隋唐百姓的日常生活(下部)
即将播出:重温经典古诗文(第一部)
即将播出:我们的大学(第三季)
即将播出:国史通鉴.宋元时代
即将播出:科学公开课
即将播出:品读水浒人物 即将播出:品读水浒人物
即将播出:消失的宫殿(第二部) 即将播出:消失的宫殿(第二部)
即将播出:隋唐风云 即将播出:隋唐风云
即将播出:中华成语 即将播出:中华成语
节目预告:雍正十三年(下部) 节目预告:雍正十三年(下部)
三门峡哪里有考研机构啊 三门峡哪里有考研机构啊
有没有美术史论的小哥哥小姐姐 有没有美术史论的小哥哥小姐姐
即将播出:诗意新春 即将播出:诗意新春
即将播出:新春史话 即将播出:新春史话
《建军大业》预告(11月15日-11月28日)
即将播出:建军大业 即将播出:建军大业
大秦崛起(下部)节目预告(10月29日-11月14日)
《百家讲坛》节目预告(10月18日-10月19日)
《百家讲坛》节目预告(10月14日-10月17日)
《国宝迷踪》预告(9月14日-9月20日) 《国宝迷踪》(十五)《虢国夫人游春图》之谜 9月14日播出 大唐天宝年间,有一位女性登上了历史舞台,她就是赫赫有名的虢国夫人。仰仗着与杨贵妃的姊妹关系,虢国夫人受到了玄宗皇帝的青睐和宠幸,她个性张扬、飞扬跋扈,享尽大唐繁华,一时荣耀至极。 一千多年前,在一个花开芬芳的春日里,虢国夫人携眷从出游,这一场景被一位宫廷画师描绘下来,《虢国夫人游春图》就此诞生。世事变迁,马嵬兵变,一代佳人早已兵解身亡香消玉殒,只剩下一副图画仍然记载着物华天宝的盛世华彩。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而那幅享誉八方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也在动荡中难觅踪影。北宋平定割据建立政权,天下安宁,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极具艺术天赋的君王,他痴迷书画,喜爱收藏,尤其是唐代张萱的画更是令他朝思暮想!那么为了得到张萱的画,这位书画皇帝都想了什么办法?千古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能否重见天日呢? 这幅《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宋代摹本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之后,人们开始对它展开了进一步地研究。这幅图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致其板滞。全图共八骑九人,人物神态从容,乘骑步伐轻松自如。画的主题是“游春”,但整个画面即没有青草绿木、归燕鲜花,也没有春水微波,就在那悠闲欢愉的神情与骏马轻举缓行的英姿中,却使观者感受到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气息。那么在这幅画作中,究竟谁才是虢国夫人呢? 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登临《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国宝迷踪》第十五集《虢国夫人游春图》之谜。
《我们的大学》节目预告(9月10日-9月13日)
于赓哲老师新书《平衡的失败(下)》 第一讲天宝煌煌/001 兵强国富/003 公元742年,唐玄宗御兴庆宫勤政务本楼,改元天宝,大赦天下,举国欢庆。此时的唐王朝国富民强,高歌猛进,版图在天宝初年再次拓宽,相应的羁縻府州制度与节度使制度也应运而生;经济实力已然达到唐王朝的巅峰阶段。具体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御手调羹/005 盛唐文化一片繁荣。这不仅与兵强国富相关,更与唐玄宗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有关。玄宗惜才,曾亲自为大诗人李白“御手调羹”。除此之外,对其他有才华的文人,玄宗亦是赞赏有加,如贺知章、李季兰等。但也有虽然才华横溢,却最终没能得到玄宗赏识的诗人,他是谁呢? 第二讲玄宗的失误/007 喜欢谄媚/009 中年的玄宗,已然失去了当年意气风发的精进锐气,不仅罢了贤相张九龄,对谄媚之人有关天降祥瑞的谶语,也大加赞赏。相关事件都有那些呢? 喜欢敛财/010 生活日渐奢靡的玄宗,已经不满于国家经济繁荣、宫廷财政吃紧的现状。他亟需一个善敛财,能满足其奢侈生活用度与巨额军费开支的人,这些人都有谁,最终博得皇帝欢心的又是谁? 好大喜功/011 晚年的玄宗越来越喜欢追求边功:对南诏用兵,嘉奖安禄山所谓的边功,以及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为大唐王朝的倾覆埋下了哪些隐患? 平衡策略的失误/011 唐玄宗终其一生都在用平衡策略稳固其统治。在使用这种让各股势力既“吃不饱”又“饿不死”的制衡原则的过程中,制衡原则是否从根本上起到了制约与平衡的作用?这一原则究竟存在哪些疏漏? 第三讲草堂诗圣/017 两个落差/019 生活在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代诗圣杜甫,既亲身经历了国家从巅峰盛世到烽烟乱世的落差,又切身体会了家族由名门望族跌落为没落寒门的艰辛。虽然如此,但他依旧满怀爱国热情,名门“京兆杜氏”的良好门风也依旧在他身上有所彰显。通过“杜并事件”与“瘟疫事件”,我们便可对杜甫青少年时代的一点经历有所了解。 游历四方/024 古代文人墨客大多喜交游,既为丰富阅历,也为积攒名声,杜甫亦不例外。那么,在其交游的过程中,都遇见了哪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之间又留下了怎样的交谈与唱和? 长安不易/026 杜甫曾在长安生活过十年之久,但人届中年的他,依旧怀才不遇。而在长安的十年生活中,有两件事对他触动甚大,也就是这两件事,让他体会到了官场险恶与世态炎凉。那么,究竟是哪两件事呢? 第四讲杜甫看世界/031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033 虽然开元天宝年间是大唐王朝的鼎盛时期,但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甚至悬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这一现实的真实写照。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杜甫本人的生活状况。他一生经历了哪些颠沛流离?在其贫病交加的岁月里,又是如何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的呢?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038 中年后的玄宗,生活奢侈、任用奸臣,同时频繁对外用兵,不仅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痛苦,同时也反映出大唐王朝江河日下。那么,天宝年间的重大战役分别有哪些,结局如何?对唐朝又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043 唐王朝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战争泥淖——安史之乱将整个国家抛向了战乱的深渊,叛军一路南下西进,直捣长安。潼关失守,天下震惊,皇帝西逃,整个长安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杜甫也被裹挟在这浩浩的逃难队伍中,年迈体弱的他如何逃过了这一难?接下来又有怎样的命运等着他? 第五讲泣血的史诗/04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047 “从来爱国是草根”。安史之乱改变了大唐命运,却改变不了杜甫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在安顿好家小后,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其间,唐军与安史叛军的激战谁胜谁负?辗转再三的杜甫是否能成功逃往灵武?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050 逃得生天的杜甫来到凤翔,在底层社会待久了的他,并不谙熟上层政坛的险恶,仅待了三个月便离开了。而后辗转鄜州、华州、洛阳等地,在漂泊的旅 途中,他依旧心怀贫苦百姓,以“三吏”“三别”记录了动荡岁月里底层社会的悲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053 杜甫最终放弃了那个鸡肋般的官职,来到了成都,并在城外浣花溪的一块空地上建了座茅屋,于是便有了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因战乱缘故,他又被迫流亡到了东川梓州。在成都的好友严武去世后,杜甫也失去了凭仗,带领家人,乘舟顺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人生的又一段漂泊旅途。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055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里,杜甫创作了四百余首诗歌。诗歌不仅关怀下层人民,尤其刻画了底层女性生活的悲与苦:“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他不仅写,同时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她们…… 一代诗圣的陨落/056 大历三年,杜甫离开夔州,重新踏上旅途。此时的他,形容枯槁,耳聋臂麻。辗转荆州、岳州、潭州等处,所到之地叛乱不断。有人说杜甫溺于大水,有人说他因得到聂县令的白酒牛肉大吃一顿而死,一代诗圣究竟是如何陨落的呢? 第六讲乱世之人/059 雷海清/061 安史叛军最终攻陷长安,并在城内进行大肆的烧杀掳掠。各种奇珍异宝均被运往洛阳与河北,甚至包括舞象舞马、宫廷乐师等。宋末元初诗人郑思肖曾对唐代乐人雷海清有这样的称赞“谁举銮舆向蜀行,梨园弟子歇歌声。及知凝碧池头事,难得乐工雷海清。”在安史之乱的大唐王朝,郑思肖为何称赞一个小小的乐工雷海清呢? 王维/063 国难当头,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被裹挟于战乱的洪流中,名噪当时的大诗人王维也无法幸免——他被安史乱军俘虏了。洛阳光复后,作为变节官员的王维有着怎样的命运? 第七讲杨李之战/067 杨国忠的崛起/069 中年后的玄宗喜好谄媚,而杨国忠又特别会揣摩上意。善于帮皇帝敛财、不断迎合上意,很快便博得了皇帝欢心,玄宗越发信赖杨国忠,而这点,却被另外一个人看在眼里,恨在了心里。这个人是谁呢? 王鉷之死:杨李矛盾大爆发/071 李林甫当宰相十多年,是玄宗朝任职时间最长的宰相。其间,把持朝政,对政坛上略有才华、危及其相位的人皆采取“打地鼠”政策。而杨国忠的到来及其逐渐不受李林甫摆布的姿态,无疑是对李林甫相位最大的威胁。那么,杨与李之间都进行了哪些明争暗斗,最终结局又如何呢? 第八讲李林甫之死/079 裴宽事件/081 为保住相位,李林甫不惜采取一切手段。他因梦中被人追赶,便认为梦中之人会危及其相位,于是百般思索,并根据梦中之人的形象,锁定了朝中一位年轻有为、深孚众望的人,这个人是谁,李林甫是如何对其进行排挤打压的呢? 阿布思事件/083 李林甫与杨国忠的矛盾在王鉷一案上正式摊牌,而这两大恶人之间的决斗与胜负的分晓,则最终体现在阿布思事件上。那么,阿布思究竟是谁,此事件为何会牵扯到李林甫呢? 悲惨的下场/088 李林甫当宰相树敌无数,晚年的他更是心有惴惴。虽然已行将就木,但依旧紧随皇帝,寸步不离,生怕有人在皇帝面前对其做手脚。在其病入膏肓时,杨国忠来看望他,李林甫泪流满面,向杨国忠嘱托自己的后事,但他万万没料到的是,自己老谋深算的一生,却最终没能算出身后不得善终。那么,李林甫死后究竟得了个怎样的下场? 第九讲哥舒夜带刀/091 边将崛起/093 在被玄宗纳入平衡策略的几股势力当中,随着文学集团的衰落,又引入了一股新的势力——边将势力。而唐玄宗的平衡策略,最终栽在了边将这一环节。那么,天宝后期的唐王朝,内部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边将势力又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从胡人到胡将/094 被誉为大唐第一悍将的哥舒翰,年轻时候却是个只知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直到四十岁,才突然奋发图强,开始建立不世功勋。究竟是什么事让他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在其戎马生涯的一生中又经历了哪些惊涛骇浪呢? 影响朝政/100 随着边将势力的日渐崛起,手握重兵的胡将逐渐对朝政产生了多重影响,典型代表如哥舒翰。那么,哥舒翰对朝廷产生了哪些影响,分别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第十讲安禄山登场/103 出身复杂/105 将大唐盛世拖入战争泥淖的罪魁祸首安禄山,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胡人,发迹之前的他,都有着哪些人生经历? 贵人相助/107 一个小小的互市牙郎,如何能够成为身兼数职的大唐节度使?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分别是哪几个人对其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又体现在哪些事件当中呢? 第十一讲野心禄山/117 政治“押宝”/119 安禄山表面上一副憨态可鞠的样子,背后却极为狡猾奸诈。在其入朝之初,假装不知太子为何人,以此来表示其憨直与对皇帝的忠诚;同时,也间接讨好了李林甫。在后来的事件中,其又与利益一致的杨国忠站一起,共同构陷李林甫。在政治“押宝”上,安禄山可谓是个中高手。 谄媚帝妃/121 在专事谄媚上,安禄山也是极尽其能事。他不仅要讨得皇帝欢心,还要讨得皇帝身边人的欢心,杨国忠、杨贵妃都是其讨好的对象。尤其是杨贵妃,为讨贵妃欢心,安禄山都用了那些滑稽又呆萌的伎俩呢? 皇帝的心思/125 唐玄宗对安禄山极为宠信,不仅赏赐官职财物,赏赐“免死金牌”,还让安禄山与皇室联姻;同时,他又对自己的平衡策略极为自信:培养多股势力,并让各股势力既“吃不饱”又“饿不死”,他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启衅边境/127 作为身兼数职的边镇节度使,阴险狡诈的安禄山是如何替唐玄宗守卫边境安宁的呢? 第十二讲委屈太子/131 “推长而立”/133 安史之乱爆发不久,被立为太子的李亨在灵武登基,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那么,作为长子的李琮为何没被选中?十分优秀的李瑁为何也没被选中?倒是默默无闻的第三子李亨最终成为了太子? 化险为夷/137 虽然李亨被册封为太子,但是在太子位上的他却是临渊履冰,过着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的生活。究竟是哪些人和哪些事让太子如此委曲求全?太子又是如何将这些艰险一一化解了的呢? 忍气吞声/140 在数次的化险为夷后,人届中年的太子心力交瘁,早已鬓发花白。玄宗看到后不免大吃一惊。而后,通过高力士之口,才了解到太子多年来的忍辱负重与诸多艰辛。那么,太子经历的这些不易,是否可算作玄宗平衡策略下的产物?太子的诸多委屈,在日后能否得以弥补或偿还? 第十三讲山雨欲来/143 磨刀霍霍/145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野心勃勃的安禄山就已在暗地里进行着叛乱前的各种准备。他是如何招兵买马的,又是如何收买笼络人心的,在京城都布置了哪些眼线,又是如何躲过了玄宗一次又一次的试探? 二虎相争/151 安禄山的谋反之心早已有之,但其谋反之行却受到了一个人的刺激,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何要以此种方式来激化安禄山,好让其早日谋反?此时的唐玄宗又对安禄山抱持怎样的态度呢? 第十四讲安杨斗法/155 波谲云诡暗长安/157 唐玄宗始终不信安禄山会谋反,而其周围的人都已感觉到了安禄山的“司马昭之心”。举报安禄山谋反的有杨国忠、安思顺,以及太子李亨,但皇帝还是不信安禄山有不臣之心。在上述情形之下,唐玄宗又是如何试探安禄山的呢? 最后的较量/161 安禄山已在紧锣密鼓地排布谋反行动,唐玄宗对此却依旧持怀疑态度。在火烧眉毛的关头,玄宗采纳了杨国忠的建议,拟好制书打算分解安禄山的权势,同时又派人去刺探安禄山的言行,但历史已经不会再给他回旋的余地了。 第十五讲渔阳鼙鼓动地来/167 兵不厌诈/169 天宝十四载七月,秋高马肥。安禄山这边已率领叛军浩浩荡荡举兵南下,并在誓师大会上强调此乃“清君侧”之义举;唐玄宗这边却对安禄山的不臣之心依旧半信半疑。直到半个月后的确切消息传来,玄宗才确信,安禄山真的反了。 老将出马/172 叛军长驱直入,一路势如破竹,整个朝野为之震惊。关键时刻,唐玄宗派出了高仙芝与封常清等大将进行抵抗。那么,玄宗为何会派遣此二人迎战,高、封二人都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与过人之处呢? 败走洛阳/177 封常清率领六万大军迎战;同时,高仙芝率领五万士兵镇守陕州。但敌军皆是重甲骑兵,而封常清所率部队的战斗力,比起其在西北地区培养的边防军,差了太远。最终,败走洛阳,退守潼关天险。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对整个战局起到了致命的影响,他究竟是谁呢? 第十六讲长安稍安/179 自毁长城/181 唐朝后期,宦官监军的现象非常普遍。而这一现象的苗头,早在唐玄宗时就已出现。而其起到的消极影响,在安史之乱的战局上就已得到了体现——高仙芝与封常清缘何被斩杀于军中?为何又说这影响到了整个战局? 进退失据/184 高仙芝与封常清被斩,镇守潼关的重担将由谁来挑?在抵抗叛军的过程中,都涌现出了哪些英勇奋战的将领?此时,双方的战况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第十七讲长安失守/193 潼关失陷/195 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坐镇易守难攻的潼关。就在此时,急于平定叛乱的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出兵迎敌。最终,因轻敌冒进,进了敌人的圈套,兵败被俘的哥舒翰英雄一世,终究落了个晚节不保。那么,潼关究竟是如何失守的呢?为何又说哥舒翰晚节不保? 灵宝“西幸”/200 灵宝之战结束,平安火并未如期传到长安,此时慌了神的玄宗意识到非逃不可了。于是携太子、贵妃、皇子皇孙、后妃、公主,以及部分大臣、宦官等仓促西逃。在西逃的过程中,都遇见了哪些人,又发生了哪些事呢? 第十八讲马嵬兵变/205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207 玄宗一行仓皇西逃,其间不断有人逃离。一路上人困马乏,饥疲交加,军心逐渐开始涣散。就在此时,龙武将军陈玄礼发动了兵变,最终导致杨贵妃被缢死于佛堂。马嵬驿兵变的经过如何,最终又是怎样平息的呢?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211 杨贵妃虽死,但有关她的传说却广为流传。那么,分别有哪几个版本,具体又都是怎样描述的呢? 谁是马嵬驿兵变的幕后主谋/213 关于马嵬驿兵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兵变的幕后主谋都有谁,分别出于什么样的动机?兵变之后唐玄宗继续西行,还是另谋他路?自此,唐玄宗的命运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十九讲黯然下台/217 自立门户的太子/219 在西逃的路上,太子李亨最终选择与唐玄宗分道扬镳。那么,李亨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为其出谋划策的人分别有谁,他们又都是如何考虑的呢? 新皇登基/223 天宝十五载,太子李亨在灵武举行了登基大典,即为后来的唐肃宗。而此时,远在蜀地的唐玄宗,是如何面对这一既成事实的呢? 地狱般的长安/227 安史叛军进入长安后,烧杀掳掠,手段极为残忍。被激怒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抵抗叛军的暴行。虽然占领了长安,但安史叛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可这场叛乱还要持续到第八年。 第二十讲收复长安/229 房绾的危险/231 太子李亨灵武登基之后,开始四处募集兵马,同时分别从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进行锐意改革,并着手收复长安之事。但是,他却并未将收复长安的重任交给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那么,他将此重任委托给谁了呢?这样做的动机又是怎样的呢? 中兴名将/235 单靠纸上谈兵的房绾,终究无法挽救处于危难中的大唐命运。玄宗终究还是起用了后来被誉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功臣、唐朝再造之臣的名将郭子仪,以及外祖父与父亲皆为唐朝大将的李光弼。但此前,这两人之间却有着极大的隔阂;而面对共同的敌人,二人又成为了亲密无间的战友。那么,这两位大将战场上都有哪些过人之处?作战用兵有哪些特点? 安禄山之死/237 就在房绾战败,唐肃宗对其彻底失望之时,突然传来了一个令人欣喜又意外的消息:安史之乱的元凶安禄山死了。那么,正值安史叛军势头强盛之时,安禄山为何突然死了呢? 第二十一讲二帝矛盾/241 长安光复/243 郭子仪指挥唐军在长安城南香积寺以北,与安史叛军展开决战。在这场事关大唐命运的关键之战中,唐军如何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胜仗之后,主要矛盾得以解决,接下来,又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呢? 父子之隙/244 长安光复后,唐朝终于取得了平叛战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唐肃宗一边派使者前往成都向太上皇报捷,一边派宰相裴冕先期入京,为二圣入京做准备。就在此时,唐玄宗与唐肃宗父子两人之间掩藏已久的隔阂,也逐渐暴露出来了。唐玄宗对权力的失去并不完全甘心,这种心理可以通过其拟定的一则诏书表现出来,而他这则诏书也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那么,父子二人之间的矛盾最终是以怎样的形式爆发出来的呢? 永王璘之乱/247 永王璘是唐玄宗“十王宅”的产物,从小养尊处优,既不懂政治险恶,又没有军旅生涯,玄宗却派他出镇一方。更关键的是,永王璘的所作所为是否已经得到当朝天子唐肃宗的允许?一系列的混乱与矛盾,最终引发了永王璘的叛乱。这场叛乱结局如何?对玄宗个人的命运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帝还长安/251 至德二载,唐肃宗回到了长安。老百姓欢呼雀跃,夹道欢迎。就在这一天,玄宗也离开了成都,前往长安,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呢? 第二十二讲雨打风吹去/253 回到长安/255 回到了长安的唐玄宗,此时已经步入了他人生的最后阶段。在唐肃宗的极力劝说下回到长安,并不意味着父子二人的关系变得和睦起来,为什么这样说呢? 最后的时光/256 唐玄宗人生的最后时光,是凄凉而伤心的。与心爱的贵妃阴阳两隔;同时,因李辅国的撺掇与挑拨,与肃宗李亨之间又有诸多不睦;贴身老臣高力士与此前侍用之人也纷纷被调离身边,今夕相比,内心更为凄楚。宝应元年,唐玄宗李隆基走完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撒手人寰。 身后的泥潭/260 唐玄宗死后,安史之乱还要再持续一年。安史之乱平息之后,留给唐王朝的,并非是一个死而复生、继续辉煌的时代。那么,安史之乱都给唐王朝带来了哪些后患呢?这些问题在唐朝后期的发展中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 玄宗的一生/262 作为大唐王朝鼎盛时代的皇帝,唐玄宗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历代君王中都比较少见。他青年时代的英明果敢与中晚年时期的锐气尽失,他前半生的传奇经历与后半生的落寞失意,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这些反差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其人生的经验与教训。阅读一个时代,关注一个人物,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当下的时代与我们自己的人生。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四)大赵天王 【12月25日播出】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四) 12月25日播出 “八王之乱”以后,西晋王朝土崩瓦解,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乘虚进入中原,相继割据称霸,形成了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阶级之间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出现了十分复杂的局面。 但同时这也为豪杰之士,构筑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大舞台。石勒便是在这一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少数民族首领之一。那么,奴隶出身的他,究竟是如何一跃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帝王的呢? 《百家讲坛》邀请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篇第四集《大赵天王》。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三)匈奴情怀【12月24日播出】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年代,西晋统一天下,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呈现出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昌盛景象。然而短短几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胡乱华,十六国频繁交替、战火不断持续近百余年。让我们追寻历史的足迹,去探索西晋王朝与五胡乱华之间,都发生过哪些争权夺利的斗争? 而作为五胡十六国之首,前赵的君主刘渊,他与西晋的灭亡又有着哪些联系?身为匈奴后人的他,以及他的刘氏子女,还跟大汉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情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百家讲坛》邀请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篇第三集《匈奴情怀》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二)二世而亡【12月23日播出】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二) 12月23日播出 公元280年,司马炎统一天下,建立西晋,结束了八十余年三国鼎力的局面。在连年战火的形势下,西晋的崛起,犹如一匹黑马,闯进了人们的视野。司马家族也从曹魏政权的辅政大臣,到自立门户建立新的王朝,一时之间,司马家族可谓占尽了光灿与荣耀。 那么,西晋王朝究竟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月里,迅速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宏伟功绩?又为何在百姓安居乐业,民心所向的关键时期,极速的走向没落?从雄极一时到日渐衰落,这期间都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百家讲坛》邀请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篇第二集《二世而亡》。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一)太康时代【12月22日播出】 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一) 12月22日播出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著名的《西塞山怀古》,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有感于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所创作的。 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280年,在经历了八十余年的汉末乱世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后,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这是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中国古代历史上实现的第二个“大一统”。 但是西晋的统一却与秦始皇的统一有所不同,秦始皇开创的是持续四百年之久的秦汉大一统,而西晋开启的却是一个纷繁复杂、朝代更替频繁、民族大融合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那么由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从今天起,《百家讲坛》邀请江西师范大学方志远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国史通鉴》第三部《两晋南北朝》篇第一集《太康时代》。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