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手麻袋 龙手麻袋
游戏八爪鱼"4不1没有":不与外挂妥协;不与打钱工作室妥协;不与盗号者买卖账号者妥协;不与线下交易妥协;没有特权人员存在!
关注数: 75 粉丝数: 76 发帖数: 616 关注贴吧数: 47
【水贴】对RICK所谓“怂”的理解 不说漫画,说连续剧。 RICK从第二次攻击尼根前哨站被反围剿,死了魂斗罗和快递哥之后,就很怂;弩哥被抓、吹牛大王被抓,胖妹死,他还送上了全部物资和武器给尼根。 正如尼根跟他说的:我把XX塞你嘴里,你还得感谢我。 但我很理解他的做法,他的行为模式很简单:先保本,再求益。 如果涉世未深,会觉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幼稚的想法;事实上,RICK做对了最核心的事情:保住大家的性命。 不是感情因素,也不是什么其他因素,所谓RICK团,核心是人;物资没了有人可以再找,武器没了有人可以再找。 和现实中创业团队一样,没有印着XXX股份有限公司的名片,没有强大的背景和品牌,只有几个人搞出的低收益产品,别人为什么要和你合作? 所以,该跪的时候,就得跪!把团队养活下来,就绝对有机会发展!活不下来,倒闭了,就出局了。 更何况末世的道德观和和平年代完全不同。 其次,我也理解他的想法,他其实是吃了亏,还没想清楚,但是明白保本为先,先按着这个目标做。 有人说他傻,把武器都交出去了还怎么反抗?也管不住人;也不和大家商量,诸如此类。 事实上,诚如第一点所说,他做的事情大方向是没错的。 而且,作为领袖,首先要十分容忍别人犯错。 对自己则是:既然犯了错误,就想清楚先,别着急动手。 没有肩负员工生存压力的人,不会明白“如履薄冰”这个词的意义,每天走进公司,百多人眼睛齐刷刷看着你,跟你说老板早,老板好,其实这是一个月百来万的人工成本,一年千把万的人工成本。他们看着你,其实心里在想:这个老板还有没有钱?下个月能不能发不出工资?如果发不出来了,是不是赶紧投简历换公司? 人越少,项目就越做不起来,客户就越留不住,收入就越低,就越请不起员工。 但是,工资100%得发,生意不是100%赚钱。 换到RICK身上,想不清楚就动手,结局远比和平年代严重得多,有可能团灭。那都是一条条命。 这就是RICK的压力,我很认同他的做法,大方向正确,格局也很大,是非常优秀的领袖!
中国经济网:360黑匣子之谜解析: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 中国经济网:360黑匣子之谜解析: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 作者:秦俑|出处:每日经济新闻| 2013-02-26 08:42 |阅读:15144次 责编:张琳 360现象,不仅对行业有巨大的破坏性,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每经记者 秦俑 昨日(2月25日),正是奇虎360所有APP产品被苹果全面下架一个月的日子。 就在此前,360的CFO亲赴美国“负荆请罪”,但360相关产品并未重新上架。 知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国家版权局内部已讨论确定,360搜索引擎严重违反Robots国际规则,目前正在拟定相关处罚决定,近期将在行政处罚会议上责令360停止侵权,进行整改。 据悉,有“两会”代表委员正在草拟严惩不正当恶性竞争破坏产业,以及“3·15”应该将隐私保护列入重点的议案提案。 《信息方略》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回答“拒绝安装360”的企业比例高达60%。 一家以声称安全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面临“不安全”的声讨…… 360到底怎么了?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带着这样的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数月调查,并在微博名人“独立调查员”等一批程序“猿”的帮助下,揭开了360的层层内幕。 360创始人周鸿祎一直对外宣称,360成功的秘诀是 “破坏性创新”。但记者调查发现,360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创新型破坏”:破坏才是目标。通过破坏,打破既有规则,从中获得市场与利益。 而这一破坏的基础,便是对互联网世界最基本的准则——最小特权原则的践踏。 为全面还原360的真实面目,“独立调查员”们以超人的技术能力与艰辛的劳动,剥茧抽丝般一层层揭开,将其内部机制破解成功。 360发家于 “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而这两款产品甫一面世,便携带了这家公司的癌性基因:以违反“最小特权原则”为基石而构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其庞大的以安全著称的“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软件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秘密内部机制。 最令人惊诧的,是即使在360内部也属高度机密的 “V3升级机制”。当360要发动一场讨伐竞品的战争时,其便启动“V3机制”——通过“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在用户电脑中私自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私自安装自己要推广的产品,从而以最便捷的方式一举占领市场,这就是360常胜不衰的真正秘诀。 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360表现出两个粗暴:粗暴侵犯网民的合法权益(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粗暴侵犯同行的基本权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从而实现其“一枝黄花”式的疯狂成长。 360现象,不仅对行业有巨大的破坏性,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这种“癌性浸润”,让原本的市场竞争转向了底层控制力的交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百度即将砸重金投向安全领域,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这与经历“3Q大战”的腾讯进驻安全领域如出一辙。 更为可悲的是,为了防御360的“癌性浸润”,从底层控制到应用层几大巨头均涉足其中,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中国互联网将变成一个腾讯、百度、阿里、360“四国顶立”的擎天柱式体系。而这将让一个个丰满、丰富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变成巨无霸们为生存而生灵涂炭的地方。 360会“立地成佛”么?这或许会是一场持久战…… 《每日经济新闻》将持续关注。 (出于保护记者人身安全的考虑,本组稿件记者署名均为化名)
360回应“黑匣子之谜”:将起诉《每日经济新闻》 360回应“黑匣子之谜”:将起诉《每日经济新闻》 2013年02月26日 17: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26日电《每日经济新闻》今日撰文称,360的成功不在于“破坏性创新”,而在于“创新型破坏”:通过破坏,打破既有规则,从中获得市场与利益。并称360在“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等产品中植入非法程序,用于窃取用户隐私以及打击竞争对手。  对此,360公司向中新网IT频道发来声明表示,《每日经济新闻》在未经采访360公司的情况下,以匿名记者引述匿名人士和360竞争对手言论的方式,污蔑360旗下多个产品的安全性,此虚假新闻严重损害了360公司和360产品的商誉。奇虎360公司决定起诉《每日经济新闻》报社,坚决追究虚假报道者的法律责任。   360公司声明全文如下:   1、该篇虚假报道,严重违背了新闻道德及媒体工作职业操守,给360冠以“莫须有”的罪名,用比喻和妄想代替事实,以匿名记者引述匿名人士和竞争对手的言论,汇总了历年来攻击360的各种谣言,并加以夸大传播。在长达近4个整版的篇幅中,该报道非但没有进行任何权威的技术论证,更无视于此前360就相关问题的多次澄清和说明,甚至未与360公司公司进行过任何的采访与求证;报道中通篇引述的不实言论,已经对360的商誉构成了严重的诋毁。   2、作为互联网安全公司,360公司通过了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测评,取得了国家信息安全测评证书(安全工程类一级)。同时,360的客户端产品也通过了国家信息安全产品分级评估测评,并被授予国家信息技术产品安全测评证书。360旗下的全线产品也均符合**部、工信部等国家机关制定的互联网终端软件服务行业规范,以及国内外网络安全软件的各项标准,360产品安全可信。  正是在360所倡导的“免费安全”理念的带动下,中国网民得到了基本的保护,安全软件的普及率从原来的10%提升到现在95%以上,360“免费安全”每年为中国互联网用户节省400亿至800亿元人民币的安全软件开支,全面促进了中国互联网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3、创业七年来,360在互联网行业一直处于舆论中心,不乏质疑之声,根本原因在于360的免费安全模式打破了原有的产业格局。360的高速发展,触动并打击了“流氓软件”、“木马病毒黑客”、“传统杀毒软件”和“以搜索为代表的垄断巨头”等互联网行业四大利益集团,引发了四大利益集团以联合的方式共同遏制和抹黑360。  应该说,各种抹黑、诋毁360的行为,不仅是对360公司正常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更是对中国互联网安全产业服务发展和网民公权的一种践踏和伤害。   4、我们坚信,竞争对手正是360发展的“磨刀石”,360产品经得起市场和历史的检验;每一次竞争对手的抹黑与质疑,也都是为360提供更多一次向用户介绍和推广360产品的机会。  同时,我们将对于编制、炮制、传播抹黑360公司谣言的行为,进行坚决的回击。360公司决不姑息,将依法追究黑公关虚假报道媒体以及其背后指使者的相关责任,以正视听。 因为媒体《每日经济新闻》发动机构和私人检测360,发现其“V3机制”以“癌浸润方式 ”侵犯用户私有权、其他IT公司正常收益权(简称“黑匣子”)的行为,360公关部门开始在网络上清除该新闻的转载!来吧,继续删除我吧!我坚信我的正义! ——支持正义媒体《每日经济新闻》! 去除中国IT业界的 癌浸润 —— 3 60!
【观点】360,节操与安全渐行渐远 产品观察家日报 [核心提示] 本文作者在微博上与 360 安全卫士客服进行了一次交流,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作者最后的疑问,也引发我们思考:在获取用户的同时,一家公司又应该奉行什么样的价值观? 360 一直是站在中国互联网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企业,无论是传奇般从流氓软件公司转型为安全软件公司,还是与百度、小米等公司的角力,都是互联网圈子内不可或缺的谈资。360 在桌面端发力很大,旗下安全卫士与 QQ 和搜狗输入法并称为“中国三大桌面客户端”,同样在移动端, 360 手机卫士也有着响亮的名头。可惜的是,总有一些人对 360 不买账。遗憾的是,我也是其中一员。 而这份自桌面时代开始的对 360 的不信任,终于变得更大了。起因缘于大陆版本的 LINE 在 3.5.0 版本起修改了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由之前 NHN 的版本换为了 360 的版本。鉴于之前有 Instragram 的事件,我便看了一下 360 “连我”的服务条款和隐私政策。条款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于是我便发了如下的微博: 看了看 360 版 LINE 「连我」的 TOS 和 POP,没感觉出什么问题…比较恶心的有个「4.1 用户向公司提供其个人信息时,应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并且应时常对这些信息加以更新。」,但这个只要不填就没问题,其他就是信息披露,这个微信也一样。只要不给我推荐360手机卫士就可以接受。 之后没想到 360 手机卫士的官方客服评论了我的微博,于是发生了如下的对话:可以看到,当我提出手机非越狱之后,客服向我介绍了非越狱版本的 360 手机卫士的功能。实际上,在非越狱的手机上, 360 手机卫士所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根据 360 的官网信息来看,非越狱的版本功能如下: 手机加速 流量监控 安全备份 省电管理 隐私保护 装机必备 系统信息 查询 事实上这些功能与“安全”毫无关系,空有“卫士”之名,而无保护之实。手机加速完全不能证明其有效,流量监控系统自带而且是个电老虎,安全备份有 iCloud ,省电管理做不到省电,隐私保护只不过是给应用内的照片加个密码(保护不了系统照片),装机必备就是个应用广告,系统信息不过是把“关于本机”里面的信息转换成图表显示出来。在非越狱的手机上,应用受到沙盒机制的限制,只能对极为有限的资源进行操作,或者是通过系统提供的 API 读取一些系统信息,既不能对其他应用的数据进行操作,更不能对系统进行操作。所以同样的,在非越狱的手机上, 360 手机卫士也不能超越系统所赋予的权限。 换句话说, 完全看不出来 360 手机卫士到底能够保护什么。 话又说回到微博的评论上,在我提出这些功能对于保护手机毫无意义之后, 360 客服向我介绍了越狱版的功能,而重点在于, 360 客服 建议我越狱之后安装越狱版的手机卫士。 这个建议究竟是什么概念呢?打个比方,就是把我家的防盗门卸了,然后换上 360 的木门。 不可否认的是,越狱版的 360 手机卫士确实有杀毒的功能,但这是有前提的。所谓病毒,大体上是指一小段程序在用户未批准的情况下运行,通常会造成数据的损坏从而令设备不能正常运行。非越狱的手机上,没有任何第三方程序可以在用户未批准的情况下运行,而沙盒机制则限定了程序不能修改沙盒之外的数据,从根本上消灭了病毒存在的环境。而在越狱之后,沙盒机制被破坏,给了病毒存在的空间,让病毒能够为所欲为。 360 的所谓“杀毒”,就是在沙盒机制被破坏的情况下,利用与病毒同样的原理去“杀毒”。 为了安装越狱版的 360 手机卫士而越狱,就好比是为了用治疗艾滋病的药让自己先感染艾滋病一样。 如是,我就有些诧异,一个“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和手机安全产品及服务供应商”,为什么会以“安全”的名义提出不安全的建议?如果 360 不知道越狱会造成手机的安全性下降,才推荐用户越狱,那就明显说明技术实力不行。技术实力不行的公司又如何保障用户的安全?如果 360 知道越狱会造成手机的安全性下降,仍然推荐用户越狱,那么这个公司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究竟抱着什么样的心理在做事、究竟如何对待用户、节操何在、安全何在,就是最最值得深思的问题了。
北京工商行政告诫360软件 流氓捆绑模式遭叫停 日期:2013-01-25 作者:新闻更新 出处:转载我来说两句(374) 1月24日,北京市工商局、西城工商分局相关业务部门共同约见了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其利用“360安全卫士”在浏览器领域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行政告诫。由此可见,奇虎360的流氓捆绑模式已经被国家主管部门明确叫停。 据了解,工商局这次行政告诫主要针对的是360利用安全卫士强行推广360浏览器,并打压竞争对手的行为。而这种行为的根源则是360“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和国际主流杀毒软件不同,360安全卫士本身免费,无法给公司带来直接收益,其变现方式主要来自于360浏览器上捆绑的360网址导航、360游戏等网络广告业务。 这种盈利方式本身没有问题,但360为了获取利益,利用360安全卫士其在个人电脑中系统级的控制优势和庞大的装机量,向360安全卫士的用户强制推广360安全浏览器及网址导航、360游戏等产品,并拦杀遨游、金山等软件,就如同拥有行政执法权的**,一方面查封其他歌厅,一方面却将客流引向自己开的歌厅。业界通行的三级火箭模式本无问题,但如果一个拥有系统控制优势的安全软件,不停地拦杀其他软件、推荐自己软件却要另当别论。这样的案例有很多。2012年8月,360安全卫士发布了一款名为KB360018的“高危漏洞补丁”,大量用户在安装后发现,KB360018并非微软发布,而是360安全浏览器强制升级安装包。用户按照提示进行升级后,即被强制安装360浏览器。 除了欺骗式安装之外,奇虎360公司还经常利用360安全卫士以“不安全”为名恐吓用户,打击竞争对手产品。2010年5月, 360安全卫士就以‘不安全’为名,拦截傲游浏览器的正常默认设置,并从各种渠道强制安装360浏览器,诱导用户将其设置为默认浏览器。遭遇360类似手段打击的浏览器还有firefox、opera、chrome、safari等等。 此外,360还动用安全卫士对导航网站进行拦截。有网友举证,在访问2345导航站时,360网盾会弹出拦截访问的提示框,称2345导航站“含有大量未经证实的信息,访问含有欺诈内容的网站可能会给您造成财产损失,请您谨慎访问”。 由此可见,工商部门依法对奇虎360公司的种种恶性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这次的“行政告诫”只是一个初步的警示,给奇虎360公司留出了足够的整改时间。 但对奇虎360来说,当“捆绑式营销”这一赖以生存的核心商业模式遭遇国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时,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也非常值得担忧。受此消息影响,周四美股早盘,奇虎股价跳水大跌,跌幅最重达4.4%。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