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芗😜 长英公主
……
关注数: 220 粉丝数: 460 发帖数: 21,839 关注贴吧数: 6
日本皇宫与大奥的后宫制度 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后宫位号的设置很简单,只有; 皇后一人 妃二人 夫人三人 嫔四人 妃、夫人、嫔这三位号在平安时代中期变的名存实亡,而原本为嫔之代称的女御一词,成为一个独立的位号且仅次于中宫和皇后;原为低阶女官的更衣则升等,取代了消失的位号空缺,且和女御同样的并无限制人数。 在一条天皇时期,由于权臣之间相争的结果,将原本代称皇后的中宫 一词,强改为地位等同于皇后之号,开了一帝二后的先例,详细解释请参考中宫。因此后宫位阶改为; 皇后一人 中宫一人 女御不限人数 更衣不限人数 由于日本后宫中没有宦官服侍,是以大量的女官和宫女来替代,其中后宫十二司中的内侍司(又称尚侍所)之女官职位有; 尚侍二人,为内侍司之最高长官 典侍四人,为内侍司之次官 掌侍正官四人、权官二人,共六人,为内侍司之三次官 命妇数人 女嬬,为内侍司最低阶的女官,定员百人 其他还有大量的无职名的女官及宫女。 尚侍、典侍因经常服侍于天皇身边,故常有侍妾化的情形出现,之后便收编为天皇嫔妃的位号。 后妃出身限制 不论位号是否经过增减,对于后妃的出身依然都有著规定; 皇后需出自皇族,但在平安时代的桓武天皇时,由于他首开先例的册立非皇族出身的——藤原乙牟漏为皇后,打破此规定,也成为后世所依循的成例。 妃;需为四品以上的内亲王。 夫人;需为三位以上太政官之女。 嫔;需为五位以上贵族之女。 尚侍;多由摄关家之女或重臣之妻选出。 典侍;需为正三品以上太政官之女。 由于天皇后宫并未详细规定如何选定后妃及女官,只对出身有所限制,因此后妃的入宫(日本称为入内或参内),都是经由各家大臣于天皇面前毛遂自荐,才有可能入宫(官位越高,女儿入宫的机会越大),但也有权臣逼使天皇立后封妃的例子出现。 后妃在入宫之后,由于当时女性地位之低下,和当时贵族人家之女、都将自己的名字视为私密之故,因此在宫中除对亲信之外,甚少对外人透露真名,而在当时为了称呼众后妃,便冠之以其所居的宫室名,例如居住在弘徽殿的女御,便称为弘徽殿女御,或是冠之以该后妃的籍贯或出生地,例如高仓女御,也有少数曾任斋王的皇女入宫成为后妃,此时将之称为斋院○○或斋宫○○(○○为该皇女的位号)
仁粹大妃生平 仁粹大妃[1437 ~ 1504]-,谥号昭惠,소혜왕후(昭惠王后) 父亲-한확韩确[1403 ~ 1456] 死前官爵明朝宣授光禄寺少卿,本朝左议政西原府院君襄节公 仁粹大妃本籍清州,谥号襄节.其姑姑为明国明成祖后宫丽妃 当年德宗(仁粹的老公)被册封世子不久后病世,原本应该是世子嫔的她(当时封为粹嫔),生月山大君与者山大君(即成宗)以及明淑公主 仁粹大妃当时丈夫早逝,儿子女儿又小,抚养原本应该是世子的儿子长大,大儿子月山大君有文学造诣,小儿子者山大君聪慧孝顺,可惜丈夫早死,想必年轻时因为由尊贵的世子妃变成只是生下元子的女人,毕竟尝尽人间冷暖,心中之苦与宫廷争斗可想是很了解~ 世祖(仁粹的公公)死后,由德宗的弟弟睿宗继位,不到一年就死去,睿宗也有二子, 仁城大君早亡,齐安大君行事放荡,所以轮到她的儿子者山大君继位,就是成宗,她也就从世子嫔粹嫔,升为大妃...就是仁粹大妃的名称由来 成宗对於仁粹大妃很孝顺,由成宗实录中可以看到成宗经常因为母亲的礼佛很虔诚,要求建庙度僧一事,而和儒臣们闹得很不愉快..但最后仍是孝顺的成宗胜利 燕山君继位后,由於生母废妃尹氏在成宗的时候,以『骄肆忌妒』之罪被罢除赐死,所以燕山君后得知生母之事后,大肆扑杀当时告状的成宗之妾严淑仪与郑淑仪,同时还把亲祖母仁粹大妃气得病死,是朝鲜史上的一次士人劫难-『甲子士祸』 仁粹大妃笃信佛教,对於佛经造诣很深,可以以梵文,汉文以及谚文(韩文)三种字体书写佛经,其饱读诗书,甚至写出『女训』(就是女人天下里文定皇后刚进宫时 叫敬嫔他们被的『内训』)一书,说明宫中妇人应有的伦理与规范,成为之后宫嫔妃必读的书籍 ~
中国兽医史 内容目录:起源 早期发展 奠基时期 学术体系形成时期 衰落时期 20世纪以来   中国兽医学在历史上曾对保障畜牧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对一些国家兽医学的发展产生过影响。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起源  中国兽医学的起源可追溯到野生动物被驯化为家畜的时期。约在1万年以前,人类在开始发展畜牧业的同时,便开始了对家畜疾病的斗争。火和石器、骨器被应用于战胜人畜的疾病,导致了温热疗法、针灸术以及其他外治法的起源。内蒙古多伦县头道洼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砭石,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当时的条件下,经鉴定就具有切割脓疡和针刺两种性能。中国最早的药物以植物为主。兽医药物一般认为是在人体用药的基础上,加上对动物的直接观察而开始被应用的。1936年成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1935年起先后有《中国畜牧兽医季刊》、《兽医月刊》的创办等。中国在原始社会已出现家畜圈养。如陕西半坡和姜寨遗址(属仰韶文化)都发现有用细木柱围成的圈栏,抗日战争后方各地又有各种兽医防疫机构的设立。其中堆积有很厚的畜粪。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的畜牧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且说明当时也已有了一定的关于家畜卫生防护的知识。   早期发展   中国兽医技术的早期发展与马以及猪、羊等家畜的用途日受重视有关。殷商时因马已用于拉车和骑射而开始注意马病。如甲骨文中便有“贞多马亚,在当时条件下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僫(有)”等字句,其中“亚”读为“恶”,是马有疫病的卜辞;同时还有人畜通用的病名,如(体内寄生虫)、(齿病)等。当时猪圈、羊牢、马厩的出现,反映了对家畜护养的进步。以及兰州兽医学院(1946)等。此外,甲骨文中还发现有“”等牡猪的象形字,北京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前身)、上海兽医专科学校(1931)、江西兽医专科学校(1936)、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畜牧兽医系(1936,其字形中象征生殖器的笔画是断离的,许多学者释为去势的公猪,说明当时已有原始的阉割术。   从西周到春秋,又陆续出现了一批兽医科系和专门学校,中国兽医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周礼·天官》记载,继马医学堂(1907年改为陆军马医学堂,西周时已设有专职兽医诊治“兽病”和“兽疡”,从西兽医学的发展看,并已采用灌药、手术及护养等综合医疗措施。在家畜去势术方面,有关文献记载的有“豮”(指去势的公猪)和“攻特”(即之,传统兽医学尤其受到歧视而甚少进展。指马去势)等。在严重为害家畜的疾病方面,随着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有“瘈狗”(指狂犬)、“瘯蠡”(指家畜疥癣)、“玄黄”(指马黄病极而变色)、“瘏”(指马疲不能行进之病)等。但总的说来,《周礼》中还有“内饔……辨(肉)腥、臊、膻、香之不可食者”等记载,可认为是肉品检验的开始。   
首页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