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缘香堂主 泰山缘香堂
手相面相,看事解事泰山缘香堂。
关注数: 2,137 粉丝数: 3,564 发帖数: 28,372 关注贴吧数: 175
感恩泰山奶奶恩赐 宽容永远是一片晴天 为什么世间人修学佛道不得力?因为妄想重,内心没有般若智慧。妄想重就是执著性重。例如说,自尊心太强或过于敏感,芝麻小事就放不下。旁人说一句重话,他就烦恼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三年五载仍放不下,甚至一辈子都会牢牢记着。 如此,再怎样修也无济于事。对于讨厌的人,连看都不想看,一辈子都恨这个人。你说,这要如何修行呢?他无法去消化,每每坚持己见,自以为是,认为别人不对,自己有修行,别人没修行,这种强烈轻视别人的念头,只会害了自己。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 所以有智者说: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有的人竟日是非、烦恼不断,在这个道场说得不过瘾,又跑去那个道场说。来到这里,要遵守这里的规矩。从外面听来的是非,不可在这里讲,要将它消化。有人说:‘不说,简直会要我的命!’那么,你应该到荒郊野外喊一喊:‘我何以如此倒楣,竟会听到这些是非?’这的确够倒楣,何以人家都听到正法,而自己总是听到是非?这样怎么有办法修行?广钦老和尚常常说:“听到是非是我们的业障。” 所以听到是非该到荒郊野外好好忏悔。若有人要破坏我们的清净心,就告诉他:“不要浪费我的时间,妨碍我的修行。不要告诉我那些是非,以免破坏我的清净心。” 说实在的,气“善变凡夫”,不如用心念“佛”。 如果把和凡夫相争的力量,拿来供养永不变心的“佛”。那就是“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对比” 至于要选择什么?就看我们自己的智慧了。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 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学会宽容,是处世所必需的。事实上,宽容并不代表无能,却恰恰是一个人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的体现,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反过来说:“不给别人机会,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不给别人留有余地,就是不给自己留有后路。” 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喜悦”空间。 就是因为有了宽容,我们身边的朋友才会越来越多。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朋友请记住,“宽容”永远都是一片晴天。而且“宽容”永远都不会迟到。 俗语说:“泰山不辞土壤,所以泰山才会高大;大海不捡细流,所以大海才更宽广。如果您能拥有宽容,那么我们的人格才会更加崇高。 宽容,意味着你有良好的心田。 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患得患失。 宽容,意味着你不会再为他人的错误而惩罚自己。 宽容,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 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学生、对领导、对同事、对顾客、对病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 宽容,它往往折射出人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良好的涵养。 一个没有宽容心的人,犹如一个缺乏现代文明阳光照射的乞丐,当被人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感恩泰山奶奶 三世因果经 善男信女至诚听,听念三世因果经。 三世因果非小可,佛言真语实非轻。 今生做官为何因,前世黄金装佛身。 前世修来今世受,紫袍玉带佛前求。 黄金装佛装自己,遮盖如来盖自身。 莫说做官皆容易,前世不修何处来。 骑马坐轿为何因,前世修桥补路人。 穿绸穿缎为何因,前世施衣济穷人。 有吃有穿为何因,前世茶饭施贫人。 无食无穿为何因,前世不舍半分文。 高楼大厦为何因,前世造庵起凉亭。 福禄俱足为何因,前世施米寺庵门。 相貌端严为何因,前世花果供佛前。 聪明智慧为何因,前世诵经念佛人。 贤妻美妇为何因,前世佛门多结缘。 夫妻长寿为何因,前世幢幡供佛前。 父母双全为何因,前世敬重孤独人。 无父无母为何因,前世都是打鸟人。 多子多孙为何因,前世开笼放鸟人。 养子不成为何因,前世皆因溺婴身。 今生无子为何因,前世填穴覆巢人。 今生长寿为何因,前世买物放生灵。 今生短命为何因,前世宰杀众生命。 今生无妻为何因,前世偷奸谋人妻。 今生守寡为何因,前世轻贱丈夫身。 今生奴婢为何因,前世忘恩负义人。 今生眼明为何因,前世舍油点佛灯。 今生瞎眼为何因,前世指路不分明。 今生缺口为何因,前世吹灭佛前灯。 今生聋哑为何因,前世恶口骂双亲。 今生驼背为何因,前世耻笑拜佛人。 今生拙手为何因,前世造孽害旁人。 今生跛脚为何因,前世拦路打劫人。 今生牛马为何因,前世欠债不还人。 今生猪狗为何因,前世皆因骗害人。 今生多病为何因,前世杀生害命人。 今生无病为何因,前世施药救病人。 今生囚牢为何因,前世作恶害别人。 今生饿死为何因,前世糟塌五谷人。 毒药死者为何因,前世药物毒众生。 伶仃孤苦为何因,前世恶心侵算人。 眷属欢笑为何因,前世扶助孤独人。 今生疯癫为何因,前世酒**僧人。 今生吊死为何因,前世劫索在山林。 鳏寡孤独为何因,前世狠心嫉妒人。 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 蛇咬虎伤为何因,前世冤家对头人。 万般自作还自受,地狱受苦怨何人。 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 不信吃斋多修积,但看眼前受福人。 前世修善今享福,今生作恶后沉沦。 有人毁谤因果经,后世堕落失人身。 有人受持因果经,诸神菩萨作证明。 有人书写因果经,世代儿孙家道兴。 有人顶带因果经,凶灾横祸不临身。 有人讲说因果经,生生世世得聪明。 有人高唱因果经,来生为人受恭敬。 有人印送因果经,富贵荣华报来生。 有人顶礼因果经,事事件件皆称心。 有人深信因果经,同生西方极乐人。 三世因果说不尽,苍天不亏善心人。 大众发心广劝化,印送此经吉星临。 一人传十十传百,明因识果做善人。
泰山奶奶福地 碧霞元君保寿真经 凡人最重要的是生命,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 地上本没有人,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类生命的奥秘又是什么呢?人的生命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除了物质元素还有其它元素吗?生命之元又该如何维系才健全呢? 关于人类的起源,东方和西方的说法迥然不同,但是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承认最初的大地上没有人,人是后来的衍生物。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关于人类的起源的学说和流派都各抒己见,而真正深入民心和影响深远的不外乎就是道教里的泰山圣母捻泥化人的故事。 世界上作为文明古国的东西方文化起源之地,无论是泱泱炎黄子孙的发源地中国,还是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对于人类起源的说法都是惊人的相似:是上天的神灵创造了人类!人类是神灵的创造物,神灵是人类的创造者、引导者、保护者。三界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千百年文化的考证和发展也无法抹杀人类的起源点,时间是考验真实的最严酷的法则,学说可以左右人类的思想,但人类内心骨骼里一脉相承的返祖、恋祖的倾向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那就像磁铁吸引铁屑一样,真正确凿的事实才能触动灵魂的最深处,引发最强烈的感情共鸣。 人类秉承着大地的造化和灵性,遵循着内心最真实的颤动和激情,不仅影响着改造着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化 的核心紧密围绕着人类的本性,缔造了有着鲜明色彩的流派和学说,宗教就是其中最能代表地域特色和人性本质的文化流派。作为泱泱大国的炎黄子民,秉承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这条长河的汹涌波浪里,不知道诞生过多少宗教流派,而最终能体现宏德天下、能造福人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顺民心得民意的、土生土长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就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派:道教。而最能体现道教宗旨、发扬光大道教精髓、为芸芸众生所接受而深入人心并虔诚崇拜的代表是:泰山圣母——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是五岳之首的泰山帝王,是天仙玉女,是大罗三宝天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之一的道德天尊所亲封的泰山帝王天尊,掌管人间善恶,福佑人间苍生,是天界地位尊崇的神仙,她的威名和恩泽遍及全人类,她的大慈大悲千百年来深入人心,而且影响深远,人们亲切地称呼为“泰山老奶奶”。她为人间消灾灭难的程序得到了道教的高度推崇,她老人家济世佑民的宏德宗旨更极大地提升了道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挟泰山之巍峨,秉天尊之神圣,怀慈母之祥和,碧霞元君已经成为了泰山的代名词。 山高遮不住太阳。寻着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脉络,追根求源,道教的精髓可以说无处不在,它千百年来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作为道教里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泰山圣母,更是像日月一样照耀着芸芸众生,济世救人,化灾消难,护国佑民。在这个神奇和伟大的世界里,人类能够寻觅到最真实、最确凿的依据,从而解答人类发展之迷。 生命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来源于元皇祖始浑浊雾气的精华。那雾气的无边应化,产生了精气,是精气的无边应化,衍生了动植物的形貌、体态和动态,应化了器官,有了生理知觉,繁衍了无限美丽的大自然。 在最初的原野上,荒凉无际的大地上只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江河海域、高山峻岭……没有人烟。雾蒙蒙天地一体,海茫茫一望无际。一轮火红的太阳就像金灿灿的明珠,从东海的浩淼水面上冉冉升起,依偎着泰山雄伟苍翠的怀抱缓缓上升,霎时间,绚丽的朝霞布满天空,金色的阳光普照了人间,大地无限地温暖和光明。雄伟高大的泰山延绵起伏,迤逦千里,像一条苍劲的巨龙横亘在辽阔的大地上,气势磅礴,傲然于世。美丽而又安详的“祥和宫”就巍然坐落在泰山的山巅,霞光万丈,祥云飘渺,金光冲天。庄严肃穆、宽大明亮的“祥和宫”里到处是准备送到大地上去的、成千上亿的蕴涵着生命精元的小泥人,他们的眼睛、皮肤和头发的颜色都迥然不同。大面积大面积的黄土捏成的小泥人分布到了广大的亚洲地区,创造了黄种人;大面积大面积的黑土捏成的小泥人分布到了广大的非洲地区,创造了黑种人;大面积大面积的山石花瓣和着泥土捏成的小泥人分布到了广大的欧洲地区,创造了白种人;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泥土捏成的颜色不同的小泥人,分布到了大自然的各个地区,天南地北,五湖四海……这一批批蕴涵生命精元和天界仙气的小泥人被分送到大地上,就变成了凡人,他们生存、劳动、婚嫁、繁衍,创造了不
泰山奶奶福地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东岳泰山“天仙圣母碧霞元君”,民间俗称“泰山老母”、“泰山奶奶”、“泰山娘娘”等。 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据道教经典记载,碧霞元君乃上古时代之女神。《太上老君说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妙经》云 : 元君乃“西天斗母精运元气发现,金莲化生吾身。归隐岱岳,修炼年久,意如初兴,幸逢正果,功成道合。感蒙保奏,受敕‘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永镇泰山,助国裕民,济厄救险,赏功伐罪。” 碧霞元君又是中国民间最受尊崇的两位女神之一。民间史料中,王思任《泰山记》载:“考元君之始,黄帝封岱,遣七女云冠羽衣,迎昆仑真人。元君其一也。”又王之纲《玉女传》称 : “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现。” 因笃信西王母,于汉明帝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今泰山后石坞)修炼,越三年丹成升仙,遂依于泰山,以此成为泰山女神,永镇泰山,济民救苦,普度群生。民间认为,碧霞元君神通广大,“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祷之即灵,无求不应。 碧霞元君信仰源远流长,据碧霞祠山门前东侧立于清道光十五年的《重修泰山碧霞祠记碑》记载:“山之巅故有碧霞元君神祠,相传为唐时建”由此可见,元君信仰最早可溯于唐代。至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封禅泰山,登岱顶玉女池发现玉女神像,即下诏易像以玉,于旧所奉祠。后又敕建昭真祠以奉之,令人致祭。元中统年间扩建后改额“昭真观”,“明洪武中重修,号碧霞元君,成、弘、嘉靖间拓建,额曰:碧霞灵佑宫”。经累代增葺,庙制扩大,荐献加厚,奉祠者益众,明清时达到鼎盛,影响遍及全国。清韩锡胙在《元君记》中记载,“通古今天下神祗,首东岳。而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阶下。” 由此可见,碧霞元君香火之极盛,百姓对元君信仰崇拜之至。 社会发展到新时代的今天,碧霞元君信仰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每年,仍有不计其数的信众香客不辞劳苦地登上泰山之顶虔诚的朝拜碧霞元君。尤其在每年的新春庙会和农历三月元君圣诞之期,虔诚的香客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泰山,人们前赴后继、摩肩接踵,日夜不止,就为了能来到碧霞元君圣前虔诚朝拜,或许愿还愿,或为元君庆寿,其络绎不绝的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感恩泰山奶奶 泰山神 泰山神 又称东岳大帝、东岳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泰山神源于原始社会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道教产生后,纳入道教神祇系列。晋张华《博物志》:“泰山一曰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道教认为,泰山神“主管人间贵贱尊卑之数,生死修短之权”,“东岳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生主死,百鬼之主帅也”。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封禅泰山,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东封泰山时,封“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封“天齐仁圣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封“天齐大生仁圣帝”。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均先在岱庙礼拜泰山神,泰山神地位越来越高。清康熙帝、乾隆帝礼泰山神时,行三献典礼。元代之后,祭祀泰山神多由皇帝遣官致祭。辛亥革命后,此制遂废。 泰山神对佛教发展也有一定影响。佛教密宗称泰山神为深沙大将,是阎魔王的太子。在地府十王之说中,泰山神主第七殿,专司热脑地狱等。明清后,较为流行的泰山神来历传说有《封神演义》中的黄飞虎,《神异经》中的金虹氏,后说载入《道经》。 建国前,祭祀泰山神的东岳庙遍及全国各地,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为祭祀日。泰山以外,北京东岳庙最为著名,是元明清朝廷举行祭岱仪式的场所。 历代对岱庙泰山神像均十分重视。开皇十四年(594年),隋文帝杨坚诏令立石像于岱庙。唐代更为玉像。金代重雕玉像。明更为铜胎泥塑像。
泰山奶奶福地 醉心石 北出红门宫门洞后,山色为之豁然,山路右侧中溪内水声叮咚,泰山“小洞天”就隐在溪谷中。由盘道右转,沿小径去东北方向不远即是小洞天,这里幽草如茵,翠柏如盖,流水潺潺。下到谷底,有一方巨大的石坪,片石如几,广12平方米,厚1.5米,南侧有明代知 泰安州事甘应甲题、范广书“小洞天”左侧是一石涧,涧内奇石嶙峋,形态各异,谷底断崖层叠,横瀑飞流,每值雨季,清澈的中溪水便会从石缝中流出,年深日久,冲出了三个水湾:柳条湾、饮马湾、石峡湾。每当水盈月圆之夜,月亮映在湾中,留下三个倒影,很有些诗情画意。   在这里还有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醉心石”。醉心石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是许多呈东西向,大小不一横卧在谷底的圆术体。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醉心石的成因至今尚无明确定论,它每年都引着众多的游人与学者前来观览与考察。此处一壑曲绕,清溪碧潭,山林涧草,森森蔓蔓,别有洞天 ��
泰山奶奶福地 感恩泰山 泰山名胜风景区,位于山东中部,跨越泰安,济南两市,总面积426平方公里。泰山,古时称岱宗,春秋时改为泰山,被称为东岳,位居五岳之首。泰山,不但在地质学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研究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泰山地区在太古时代经历了剧烈的地壳抬升和沉降,终于在3000万年前形成了今天的泰山。泰山地区的寒武纪片麻岩群是华北台地的基底,地层剖面出露齐全,化石丰富,保存完好。泰山杂岩形成于太古代,年龄在20亿年左右。泰山有丰富的地壳运动遗迹,在地质方面有丰富的研究成果,并设有著名的地质研究基地,具有世界意义的地质科学研究价值。 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突起于华北平原,凌驾于齐鲁丘陵,相对高差达1300米,视觉效果格外高大,具有通天拔地之势,形成"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泰山绵亘200余公里,盘卧方圆426平方公里,形体集中,产生厚重安稳之感,正如"稳如泰山"一词所述。泰山岩性坚硬,节理发育。古松与巨石相互衬托,云烟和朝日彼此辉映,突兀峻拔,耀眼磅礴。 泰山人文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从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期,泰山周围地区都出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些经过考古挖掘科学鉴定的远古文化遗寸,说明泰山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泰山被尊为华夏神山。大约五、六万年前,人们已经开始了对泰山的崇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的山岳崇拜,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对泰山的崇拜。根据古文献记载,先秦时代曾经有七十二君到过泰山,祭告天地。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也都到此举行封禅大典。经唐、宋到明清,尤其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泰山的地位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封禅祭祀活动在泰山延续了数千年,并贯穿了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封建社会。随着"五行"学说的流行,泰山又被封为东岳,被尊为五岳之首。泰山吸引了历代大批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道教人物早在汉魏时起就活跃于泰山地区。在唐、宋、元、清四个朝代,道教在泰山都有重大发展,逐步走向辉煌。公元4世纪中叶,佛教传入泰山。公元351年,有人在泰山创建寺庙。北齐有人在经石峪刻下石经《金刚经》。
泰山奶奶福地 雄伟壮丽的泰山 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亦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封建帝王的封禅活动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禅是一种祭祀性的礼仪活动,“封”是在泰山上堆土为坛,在坛上祭祀天神,报答上苍的功绩;“禅”是在泰山下扫除一片净土,在净土上祭祀土神,报答后土的功绩。古人认为“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祈愿“天地交泰”。于是,凡所谓“受命于天”的帝王,为答谢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巅,积土为坛,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归于天;然后,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设坛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广恩厚以报地。这就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泰山封禅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视为国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征,皇帝本人也俨然成为“奉天承运”的“真龙天子”了。 历代帝王封禅泰山活动,有其开始和发展的过程。封禅泰山,大约可溯源于原始人群对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引《管子·封禅》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东汉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书虚》中也说:“为王太平,开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纷湮灭者,不可胜数。”司马迁从《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们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颛顼氏、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较强大的部落首领,是传说中的人物。《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所谓“巡狩”是指游牧民的巡行狩猎。“柴”,烧柴火。“望”,是一种祭祀形式。这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崇拜,与后世有目的的神道设教,告成功于天,以强调帝王统治权力的礼仪活动,有明显区别。 封禅和朝拜泰山,载入史册的是从秦始皇开始,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圣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记功。其中汉武帝七次东巡登封。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封禅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后改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顶。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其统治,而泰山又因封禅告祭被抬到与天相齐的神圣高度。一座自然山岳,受到文明大国的历代最高统治者亲临封禅祭祀,并延续数千年之久,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
泰山奶奶福地 泰山山脉的形成 泰山的形成,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古泰山形成阶段、海陆演变阶段、今日泰山形成阶段。 古泰山形成阶段 太古代时期,整个鲁西包括泰山地区在内,是一个巨大的地壳沉降带,有上万米厚的各种砂质、泥砂质及酸性、基性和超基性火山物质堆积。距今24亿年前后,鲁西发生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即泰山运动,使该沉降带原先堆积的岩层褶皱隆起,成为巨大的山系,古泰山是其中的一部分,耸立在海平面之上。同时伴随岩层的褶皱,产生一系列断裂。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使原先沉积的岩石变质,随后经历多次强烈的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成为今日在泰山上所看到的各种变质岩和混合岩 海陆演变阶段 耸立在海平面上的古泰山,经过约19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地势渐趋平缓。古生代初期,华北广大地区大幅度下降,古泰山随之沉没至海平面以下,整个华北成为一片海洋,于是在泰山的老变质岩剥蚀面上,沉积一层近2000米厚的海相地层,即寒武—奥陶系的石灰岩和页岩。 中奥陶世末,在加里东运动影响下,鲁西和整个华北又缓慢上升为陆地,缺失了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炭世的沉积。及至中石炭世初,华北地区发生短暂的升降交替,鲁西地区时陆时海,在中奥陶纪地层的剥蚀面上,沉积中、晚石炭世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尔后又持续上升,进入大陆发展阶段。期间,泰山地区地势高差不大,基本上属丘陵地形 今日泰山形成阶段 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中生代后期,受燕山运动影响,山南麓产生数条北东东向高角度正断层,其中最南一条,就是泰前断裂。处于断裂北盘的古泰山,一方面抬升隆起,另一方面经历风化剥蚀,原覆盖在古老变质岩上的近2000米厚的沉积盖层全被剥蚀,20多亿年前形成的变质岩重新出露地表,从而开始形成今日泰山的雏形。至距今6千万年至7千万年的新生代,受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泰山沿泰前断裂继续大幅度抬升;至距今3千万年的新生代中期,今日泰山轮廓基本形成。尔后,经长期风化剥蚀,以及其他外力地质作用的加工塑造,逐渐形成今日泰山的地貌景观
首页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