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顷泊
千顷泊
关注数: 14
粉丝数: 81
发帖数: 1,695
关注贴吧数: 6
【村落】阜寨镇南马村 阜寨镇南马村卫星图
转贴:千佛乡当请进_兴平吧_百度贴吧 回忆家乡今昔变化. 千佛乡当请进_兴平吧_百度贴吧转自:http://tieba.baidu.com/p/1966620772#0-tieba-1-7834-7eff13ea8df1a334a227e1223f8d0dd3
【时讯】毛林秦腔帽须技艺成功列入兴平市非遗保护名录 日前,我会会员、市演艺公司人民剧团服装设计毛林同志申报的《秦腔戏装·帽须的制作技艺》成功列入兴平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其本人也被兴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秦腔帽须手工技艺》第二代传承人名誉称号。 毛林生于兴平市南位乡三余村,长于长安县,自幼家境贫寒,父母因无力抚养,幼时被送于长安县毛家,自幼乖巧聪慧,机灵过人,水灵灵的眼睛一闪一闪的透着戏气。一试腔,气足、音纯,声音浑厚,老师说她是块生角料,当下就收为咸阳戏校学生。毛林在戏校勤奋好学,苦练基本功,作念唱打,手眼身法一点就通,13岁就登台唱大戏,《五典坡》中的薛平贵、《放饭》中的朱春登之母等角色的唱段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她是正绪社黄正德老艺人的弟子,不幸的是,到了变声期,她的舞台生涯就此遗憾的画上了句号。尔后她做起了团里的箱管——管理剧团的道具及服装、鞋帽、胡须等。好学聪明的毛林一有空闲就蹲在老艺人景汉民(咸阳大众剧团)的身旁,学习帽须的手工制作,后正式拜师学艺,成了景汉民的亲弟子。走进手工艺,才知道帽须的制作工艺比学戏练武还要难上加难,看起来简单的一个胡须道具,可制作过程却一点也不简单,做成一个成品胡须,其艰辛和耗费功夫可想而知。 妙手慈心的毛林制作的帽须万里飘,千人戴,好多演员不远千里,慕名来求,她为人豪爽仗义,常常在感动中送须送帽,因此她结交了好多梨园朋友。她说,我这辈子最富有的就是朋友多。中飞剧团名角薛亚娟,甘肃省著名演员王志学、永寿剧团名角来新志、兴平剧团团长白杰的胡须,新疆著名演员赵宏杰、中飞剧团名角薛亚娟、杨凌剧团名角李雪娥的帽子、等都出自她的妙手。 在秦腔戏剧给人们带来娱乐和艺术享受的同时,帽须手工制作这项非物质文化的前景却令人堪忧,在陕西境内,帽须手工制作的人已寥若晨星。毛林说,帽须的手工制作机械无法替代,我自从事这个行当,就立志做好秦腔帽须制作的传承人。其实我也有过好多次改行赚钱改变现状的机会,但我始终牢记师傅的教诲,对帽须及饰品的手工制做艺术才如此失志不渝的执着。 如今,在市场经济时代,戏剧的帽须、道具及饰品艺术的制做费时费工,经济效益极低,所以无人有兴趣从事。在大力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秦腔帽须、道具、饰品手工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艺术则面临失传的可能,诚望爱好舞台手工制做艺术的仁人志士,能担当历史责任,传承非物质文化艺术,把我们的秦腔、帽须饰品制作这门宝贵的民族手工艺术发扬光大。
【现场】兴平东北塬十三村老王盛会大戏演出 古历10.15—20日,兴平东北塬十三村老王盛会在南位镇张里村盛大开幕。“老王会”有着5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朝末年,关中大旱饥荒。兴平旱塬地带的北乡(现在的南位)更是凄凉。百姓卖儿卖女、吃草根、剥树皮。然而,当时的官府催粮仍很紧。民为此苦不勘言。为此,当地有王姓兄弟五个人前往官府求缓征、免征。然而,官府以“聚众闹事”为由,对其五个人治以重罪。这个事迹感动了当地群众。为此,有留位村、南位村、于阡村、三余村、小一村、张马村、定都村、宇家庄、史村、(东)陈阡村、井王村(道张村)、策村、张里村共十三个村子的群众为了念其王氏五人的恩德,特立会纪念,古会共五天,由十三个村子轮流。会上有:戏曲、歌舞、武术、杂技等活动助兴。农历十五晚上起会,二十晚间结束。农历十月十七日,下一年的轮流村还会派锣鼓队前来助兴,又叫“搭火戏”。 农历10.17日午场演出《斩黄袍》,同时搭伙戏,下面是随拍古会盛况:
归还往届欠款 真正取信于民 日前,阜寨镇政府车镇长,田书记,高主任一行专程赶往西吴镇西一村,为该村边德文老人送来了乡基建队往届欠款,得到了老人的谅解,为本届政府赢得了尽责为民的良好形象,体现出了本镇新班子的新风貌。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