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之心0001 宇宙之心0001
关注数: 0 粉丝数: 93 发帖数: 4,771 关注贴吧数: 28
我不相信中医没有精细的解剖学:《庖丁解牛》告诉我们什么?! 《庖丁解牛》,我国古代成语,出自《庄子》,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为什么能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掌握了牛的机理。 牛与牛当然各不相同,但不管是什么牛,它们的机理都是一致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做事应处处小心,还要保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懂得利用规律的同时,更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本人看法】: 早在庄周之前,我国应该有解剖人的历史 ------ 解剖人的过程应该类似于《庖丁解牛》。
简说【五色】 在五行理论中,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 关于“五色”,本来没有多少话题来说,但是,纵观中医吧内多位网友的言行,发现许多人对于中国古人传统思想中的这一类颜色现象领悟得并不正确。甚至可以说 --- 很多人对五色领悟得相当肤浅或片面,有鉴于此,特发此贴。 首先指出:对五色领悟得不正确、肤浅或片面,都是因为对五行理论无法深刻掌握的结果。本帖无意深入探讨五行这一理论,只在于稍稍谈论五色中的某些玄机。。。。。。一言以蔽之,本帖只在于抛砖引玉。。。。。。 首先,试看五色之“明、暗”: (1)五色之中,进行“第一级阴阳划分”时:“黑、青”皆为“暗色”,属“寒、。。。、阴”;“赤、白”皆为“明色”,属“热、。。。、阳”; (2)“黑、青”相较,“青”比“黑”明,“黑”比“青”暗。故:进行“第二级阴阳划分”时,“黑”为“阴中之阴”,应“冬、北、。。。、少阴”;“青”为“阴中之阳”,应“春、东、。。。、少阳”。与“黑、青”相类,“赤、白”相较,“赤”比“白”明,“白”比“赤”暗。故:进行“第二级阴阳划分”时,“赤”为“阳中之阳”,应“夏、南、。。。、太阳”;“白”为“阳中之阴”,应“秋、西、。。。、太阴”。 (3)“黄”与“其他四色”相较,从“明-暗、。。。、阴-阳”角度来看,既属于“第一级阴阳划分”里的“中 色”,也属于两次的“第二级阴阳划分”里的“中 色”(“赤、黑”之“中色”,“白、青”之“中色”)。另外,“黄”有“至阴”之“意”(建议参看本人帖子:http://tieba.baidu.com/p/1426176798,了解本人对《内经》里“至阴”的理解)。 总结:五色者,(阴阳)五行理论在“颜色分类中”之运用也! 其次,现代人所讲的“五色入脏”问题 (此处略): 。。。。。。。。。。。。。。。。。。。。。。。。。。。。。。。。。。。。。。。。。
《腠 理》 ----- 徐小周文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的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 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意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和等等。腠用肉代替水做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从宏观上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的词汇。 理的本意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做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毛汗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毛汗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 毛汗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腠理做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地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之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灵枢 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地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经·天年》谓:“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灵枢 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作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 《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於夭折。” 做为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做为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做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腠 理》 ----- 徐小周文集 在中学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腠理一词,在《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后来扁鹊又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教科书的解释说腠理是皮肤纹理,让人感觉腠就是表皮的意思。 后来上大学学习《内经》,接触了更多的相关词汇,发现那种解释不太确切,有必要深入研究一下。腠发音同凑,含义也相近,有时也通假互用。凑的本意是水流汇聚的意思,引申为聚集,相关的词汇有凑集、拼凑、凑和等等。腠用肉代替水做偏旁,意思是皮肉聚集。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就是单个细胞簇拥在一起,从宏观上形成了覆盖全身的细腻的表皮,但是微观上看,每个细胞之间有细微的间隙,这些细胞和它们之间细微的缝隙就是腠。中医研究细致入微,常常涉及到肉眼不见的外部虚邪、体内真气,所以也研究到了人体微观结构,所以产生了皮腠、肌腠、腠理的词汇。 理的本意是顺着玉石的自然纹路治玉。《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做为名词的理,就是指玉石的自然纹理,也就是裂隙所在。人体不是天衣无缝,人的肉眼所见的表皮上有毛汗孔和纹理。这些纹理就是细胞之间的间隙、接缝连接、拼凑而成,纹理所在也就是间隙所在,也就是腠之所在。中医有粗理、细理、小理、膲理等词汇。 简单地说,腠是肉眼不可见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 有人把毛汗孔解释为腠理,是不确切的。 毛汗孔是孔,是水液、毛发出入生长之处,中医另有命名,如鬼门、玄府、汗空等等。腠理是隙,更加细微,是无形的邪气、正气出入之处。腠理做为人体组织的一部分,与体内脏腑气血有密切地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文理也。” 《医宗金鉴》注解为“腠者,一身之隙,血气往来之处,三焦通会真元之道路也;理者,皮肤脏腑内外井然不乱之条理也”。 《灵枢 论痛》指出人体“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腠理的疏密与三焦元气和主一身之表的足太阳膀胱有密切地关系,《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肾阳衰减,腠理也变得稀疏。《灵枢经·天年》谓:“年四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鬓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 腠理的开合则受卫气的控制,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灵枢·本藏》言卫气能“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还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灵枢 脉度》谓:“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分肉是肌肉间隙,腠理是表皮的缝隙,肥是饱满充盈的意思。如果把细胞比作山的话,腠就如同两山之间的山谷,理就是多个山谷连接成的沟壑。腠理肥,则间隙小;腠理疏,则间隙大。 外部环境寒热变化,影响腠理开合。《灵枢经·五癃津液别篇》谓:“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内部环境,特别是心境也会影响腠理开合。《素问·生气通天论》谓:“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腠理是体内真气外散之处,也是外邪入侵之处。 《灵枢·百病始生》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所谓虚邪就是无形的邪气,也就是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邪气。俗话说:眼见为实。肉眼能够看到的,包括借助显微镜能看得到的细菌、病毒都是实邪。虚邪能够从看似无缝致密的腠理侵入人体。 《素问·皮部论》说:“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新修本草》序:“几缠肤腠,莫知救止;渐固膏肓,其於夭折。” 做为防病而言,腠理致密,开合自如是关键因素。做为治病而言,疾在腠理,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成语防微杜渐,可以做为腠理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有人问曰: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 我的回复: -------------------------------------------------------------------------------- 本人浅见: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是“从天、地两面”论“五行之应”。故:此处的“风、热、湿、燥、寒”是从“五的分类”说“天气之变”,而不是从“六的分类”说“天气之变”(‘风、火、暑、湿、燥、寒 ’则是从 ‘六的分类’ 说‘天气之变’)。 五为阳,六为阴。同为天气,‘风、热、湿、燥、寒’是说‘五运 中 天气的逻辑分类变化’,‘风、火、暑、湿、燥、寒 ’是说‘六气 中 的 天气的逻辑分类变化’。 此处之“胜”,是指“天气(也可称为‘人体外界 之 五行邪气’) 作用于 人体时,邪气 战胜 正气”。既然“邪气战胜了正气”,则 “人会出现 一些不平的症状”。这里的“人的一些不平的症状”,就是“动、肿、濡泻、干、浮”。 这里的“动”,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风’之‘动象’”(自然之‘外风’胜,则生‘人体之风’,感应之故也);这里的“肿”,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肉体中满’之‘肿象’”(自然之‘外热’胜,则生‘人体之热’,感应之故也);这里的“濡泻”,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 ‘土崩水流’之‘湿象’ ”(自然之‘外湿’胜,则生‘人体之湿’,感应之故也);这里的“干”,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 ‘水分失去’之‘干象’”(自然之‘外干’胜,则生‘人体之干’,感应之故也);这里的“浮”,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如水漂木’之‘浮象’”(自然之‘外寒’胜,则生‘人体内部血气之浮’,也为感应之故也 ---- 伤于‘寒’首病‘太阳’则出现‘气血之浮’)。 这一段话中的“则”,是“前述条件具备时就会出现”的意思,相当于“一定”。只不过,这个“一定”,还有“程度”之分,轻者不明显,重者很明显。。。。。。 --------------------------------------------------------------------------------- 本人非医,所阅古今医书量甚少,本回复参考诸家之言处也少(几乎没有)。此处之回复,仅供各位吧友参考,也希望大家各抒己见。
回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问句】:“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 【答语】: -------------------------------------------------------------------------------- 本人浅见: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是“从天、地两面”论“五行之应”。故:此处的“风、热、湿、燥、寒”是从“五的分类”说“天气之变”,而不是从“六的分类”说“天气之变”(‘风、火、暑、湿、燥、寒 ’则是从 ‘六的分类’ 说‘天气之变’)。 五为阳,六为阴。同为天气,‘风、热、湿、燥、寒’是说‘五运 中 天气的逻辑分类变化’,‘风、火、暑、湿、燥、寒 ’是说‘六气 中 的 天气的逻辑分类变化’。 此处之“胜”,是指“天气(也可称为‘人体外界 之 五行邪气’) 作用于 人体时,邪气 战胜 正气”。既然“邪气战胜了正气”,则 “人会出现 一些不平的症状”。这里的“人的一些不平的症状”,就是“动、肿、濡泻、干、浮”。 这里的“动”,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风’之‘动象’”(自然之‘外风’胜,则生‘人体之风’,感应之故也);这里的“肿”,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肉体中满’之‘肿象’”(自然之‘外热’胜,则生‘人体之热’,感应之故也);这里的“濡泻”,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 ‘土崩水流’之‘湿象’ ”(自然之‘外湿’胜,则生‘人体之湿’,感应之故也);这里的“干”,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 ‘水分失去’之‘干象’”(自然之‘外干’胜,则生‘人体之干’,感应之故也);这里的“浮”,是指“人体出现 类于‘如水漂木’之‘浮象’”(自然之‘外寒’胜,则生‘人体内部血气之浮’,也为感应之故也 ---- 伤于‘寒’首病‘太阳’则出现‘气血之浮’)。 这一段话中的“则”,是“前述条件具备时就会出现”的意思,相当于“一定”。只不过,这个“一定”,还有“程度”之分,轻者不明显,重者很明显。。。。。。
(转帖)邵康节的中医藏象学新说——颠覆性的先天易学人体观 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阳之类圆,成形则方;阴之类方,成形则圆。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故变之与应,常反对也。 植物本静,春夏发生,得天之阳气而动。秋冬零落,得地之阴气而静。动物旦得天气动,夜得地气静。上变下应,故阳之类象天而圆。其成形,则象地而方。下变上应,故阴之类象地而方。其成形,则象天而圆。动物上首,本天亲上之类,植物下根,本地亲下之类。乾兑巽坎在上,坤艮震离在下,各卦反对,此变彼应,气交固然。左右亦如是观。 阳交於阴,而生蹄角之类也。刚交於柔,而生根荄之类也。阴交於阳,而生羽翼之类也。柔交於刚,而生枝干之类也。天交於地,地交於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腾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各以类而推之。则生物之类,不过是矣。走者便於下,飞者利於上,从其类也。 天阳交地阴,生有蹄角而无羽翼,走而不飞之类。主阴在内也。地刚交地柔,生有根荄而不能大为支干,草而非木之类。主柔在内也。地阴交天阳,生有羽翼而无蹄角,飞而不走之类。主阳在内也。地柔交地刚,有枝干而不能细为根荄,木而非草之类。主刚在内也。夫阴阳在内,天也,飞走以生。刚柔在内,地也,草木以生。此其正也。而又有变焉,天之阴阳,交地之刚柔,地之刚柔,交天之阴阳,羽者飞而兼走,足者走而兼腾,草荄而又枝干为木,木干而又根荄为草。由是类推之,走之毛深似草,骨修似木;飞之羽弱似草,翼劲似木;草之蔓延似走,草之浮寄似飞;木之根逸似走,木之根枭似飞;千诡百变。是不一类。而走者便下,飞者便上,各从其类,本天本地而已。 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要根。人寓形於走类者,何也?走类者,地之长子也,体必交而后生。 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阴与柔交而生肝胆,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阳交而生脾胃。心生目,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故乾为心,兑为脾,离为胆,震为肾,坤为血,艮为肉,坎为髓,巽为骨,泰为目,中孚为鼻,即济为耳,颐为口,大过为肺,未济为胃,小过为肝,否为膀胱。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心居肺,胆居肝,何也?言性者必归於天,言体者必归之地。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胆象之也。心胆之倒垂,何也?草木者,地之体也。人与草木皆反生,是以倒垂也。 走飞之生自首,故命在首。气从口,首之所在,即命也。草木之生自根,故命在根。气从甲,根之所在,即命也。人形亦寓於走类,物之动者。动属震,故地之长子。凡体之生由於交,阴阳不交,生机以息,岂惟人物,且无天地。故生则必交,交则必偶,偶而交焉,体乃生矣。乾巽最上,阳与刚交,维心及肺,居腑脏之上。兑坎次上,阴与柔交,维肝与胆,居心肺之次。坤震最下,柔与阴交,肾与膀胱,处脏腑之下。艮离次下,刚与阳交,维脾及胃,处最下之上。及心则生目,心上目亦上。胆则生耳,胆次心,耳亦次目。脾则生鼻,脾上则鼻亦上。肾则生口,肾下口亦下。肺则生骨,肺上骨亦上。肝则生肉,肝次肺,肉生亦次骨。胃生髓,胃次膀胱,髓亦次血。膀胱生血,膀胱下而血亦下。故乾为心,乾而上。坤为泰,则为目。兑为脾,兑而上巽为中孚,则为鼻。离为胆,离而上。坎为既济,则为耳。震是肾,震而上艮为颐,则为口。坤为血,坤而上乾为否,则为膀胱。艮为肉,艮而上震为小过,则为肝。坎为髓,坎而上离为未济,则为肾,巽为骨,巽而上兑为大过,则为肺。 口目横而鼻耳纵,何也?体必交也。故动者宜纵而反横,植者宜横而反纵,皆交也。 口目体之动,鼻耳体之静。动象动物,宜纵而反横。静象植物,宜横而反纵。盖本天而动者,体交於地。本地而静者,体交於天。不交不生,物禀天地之生。类皆以交而成体也。
怎么理解“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内经》原文】: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 (1)“生、长、藏”都还好 比类 理解。但是,为什么不用“收”代替这里的“杀”?《这里为什么要用 这个“杀”字呢?》,内经成书者在该文中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我相信:《内经》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 精雕细刻 了的。见笑了,我有时候喜欢 咬文嚼字。) (2)谁在“生”,谁在“长”,谁在“杀”,谁在“藏”?抽丝剥茧,需要一一理正。 (3)窃以为,一气周流时: “生、长” --- 是说“‘己之阳’带动‘己之阴’由内而外 运行”; “杀、藏” --- 是说“‘己之阳’带动‘己之阴’由外而内 运行”; 以上两种气化、成形现象的“变、化”运行,皆是逐渐的气化、逐渐的累积,如环无端,不断运行。在特定的情况下,这种气化、成形过程停止了,又当别论。。。。。。 我认为: 此处之“杀”,乃为“(被)杀”。 秋气劲急,天气由外而内“杀”万物 --- “万物 原来应春气的由内而外运行的气化 此时 应四时秋气方向 遂逆序运行”。 谁在“生”? “己之阳”在生。当然,没有天气的感应,也没有后天阳气的补充,己之阳 也是 生不起来的。 谁在“杀”? “己之阳”在“(被)杀”。当然,在这个“杀”与“被杀”的 同一过程 中,秋气是主动者,己之阳是被动者。 ------ 实际上,“己之阳 的 生与(被)杀,都是 应 天之气、应四时 的 表现。立论点 在 己,则 己生、己杀;立论点 在天,则又变为 天生、天杀”。 (4)原文中 不用“收”而用“杀”,还可以引导人们思考:“谁在杀”?,从而容易导致后人们思考,那个执行“杀”的主动者到底是谁? --- 想到了“天 之 气”,就容易想到“人应天”。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红楼梦》: 史湘云 说 阴阳 【第三十一回 】: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节选) -------------------------------------------------------------------------------- 。。。。。。。。。。。。。。。。。。。。。。。。。。。。。。。。。。。。。。。。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 --------------------------------------------------------------------------------- 大家不妨从自己所理解的角度来评一评这一段话!
【史湘云】 说 【阴阳】 【第三十一回 】: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节选) -------------------------------------------------------------------------------- 。。。。。。。。。。。。。。。。。。。。。。。。。。。。。。。。。。。。。。。。 史湘云道:“花草也是同人一样,气脉充足,长的就好。”翠缕把脸一扭,说道:“我不信这话。若说同人一样,我怎么不见头上又长出一个头来的人?”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湘云笑道:“糊涂东西,越说越放屁。什么‘都是些阴阳’,难道还有个阴阳不成!‘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湘云笑道:“阿弥陀佛!刚刚的明白了。”翠缕道:“这些大东西有阴阳也罢了,难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虫儿,花儿,草儿,瓦片儿,砖头儿也有阴阳不成?”湘云道:“怎么有没阴阳的呢?比如那一个树叶儿还分阴阳呢,那边向上朝阳的便是阳,这边背阴覆下的便是阴。”翠缕听了,点头笑道:“原来这样,我可明白了。只是咱们这手里的扇子,怎么是阳,怎么是阴呢?”湘云道:“这边正面就是阳,那边反面就为阴。”翠缕又点头笑了,还要拿几件东西问,因想不起个什么来,猛低头就看见湘云宫绦上系的金麒麟,便提起来问道:“姑娘,这个难道也有阴阳?”湘云道:“走兽飞禽,雄为阳,雌为阴,牝为阴,牡为阳。怎么没有呢!”翠缕道:“这是公的,到底是母的呢?”湘云道:“这连我也不知道。”翠缕道:“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翠缕笑道:“这有什么不告诉我的呢?我也知道了,不用难我。”湘云笑道:“你知道什么?”翠缕道:“姑娘是阳,我就是阴。”说着,湘云拿手帕子握着嘴,呵呵的笑起来。翠缕道:“说是了,就笑的这样了。”湘云道:“很是,很是。”翠缕道:“人规矩主子为阳,奴才为阴。我连这个大道理也不懂得?”湘云笑道:“你很懂得。” 一面说,一面走,刚到蔷薇架下,湘云道:“你瞧那是谁掉的首饰,金晃晃在那里。”翠缕听了,忙赶上拾在手里攥着,笑道:“可分出阴阳来了。”说着,先拿史湘云的麒麟...... --------------------------------------------------------------------------------- 大家不妨从自己所理解的角度来评一评这一段话!
介绍 治疗【梦游】的一个特效经方 说明:下文节选自《唐福舟医验选粹》 --------------------------------- 【病例一】周某,男31岁,怀远县码头城人。 1952年秋就诊。其脉左寸较弦,面色红润,谈笑自如。问其症状,笑而答曰:“我生奇病而不自知。”其妻介绍:“每夜家人睡熟后,辄整衣而起,点灯案头,整理书籍和衣物等件,井然有序。检点毕乃熄灯而眠。连续数夜均如此。日间无异常。问其所以,则愕然不知。如此病状,岂非奇症?”余曰:病也,非奇症也。此火灼神明之故。”以半夏泻心汤,两服而愈。 处方:半夏1 2克,黄芩6克,黄连3克,人参6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6克。二剂,水煎服。 【病例二】陈某,男,11岁,蚌埠市人。 l953年夏由其母携来就诊。问其病况,儿笑而不答。其母云:“儿生奇病,每夜窃起开灯,整理课本和文具。检查毕,仍将书包放原处,即关灯就寝。多夜若此,不改常度,日间读书,依然如故。问其所以,则愕然不信,岂非邪灵?”乃诊其脉,沉弦有力,关前尤甚。余告之曰:“非邪灵也,乃梦游病也。”与半夏泻心汤二剂而愈。 处方:半夏6克,黄芩5克,黄连2.4克,党参4.5克,干姜3克,甘草6克,大枣4.5克,二剂。水煎服。 【病倒三】何某,男32岁,怀远县码头城区某协会主任。 1953年,某日余至其家,其妻曰:“我家老何,近三日来,夜间起床点灯,整理药架,将大小数十个药瓶一一取下,弹净灰尘,并用水擦洗干净后,放回原处,再熄灯睡眠。夜夜如此,从不间断。问之不自知,老何亦不信。”余曰:“此梦游病也。书载日本名医东洞翁,名躁全国。一日中午,病人均已走完。唯剩某父女二人未走,其父曰:吾女近日要入赘,忽得一奇疾,不好明言,特求教于先生。”问生何病?其父曰:“女本好静喜学,羞于嘻闹。一日夜半,家人都已入睡,其突将灯点燃,打开箱柜,将自己最好衣服,取出穿上,并梳头擦粉,着意装扮之后,载歌载舞,均为吾等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吾思之,吾女从不愿唱歌跳舞,莫非学校要演节目,故而在家练习?遂未在意。歌舞毕,洗面叠衣,吹灯就寝。第二日,第三日仍是如此。始问之,其茫然不知,十分惊诧,且不知为何,故求治于东洞翁。”东洞翁云:此梦游病也,半夏泻心汤主之。提笔立开半夏泻心汤。一剂而愈。余试之于临床,效果十分显著。汝亦为此疾也。”乃予半夏泻心汤一剂。二日后,其妻来云:服药后,夜间已不再起床动作,病已痊愈。
从《晋景公之死》来看:“巫”与“医” 史料《左传·成公十年》记载: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 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 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译文 大意: 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室内,大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麦了。”时 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 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 神巫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 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 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也不能到达,不可得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名医!”。 到了六月 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桑田巫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桑田巫被处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突然觉得腹急想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而死。。。。。。
从《晋景公之死》看:“巫”与“医” 史料《左传·成公十年》记载: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 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 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译文 大意: 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室内,大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麦了。”时 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 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 神巫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 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 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也不能到达,不可得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名医!”。 到了六月 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桑田巫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桑田巫被处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突然觉得腹急想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而死。。。。。。
从“《晋景公之死》”来谈“巫师”与“医师” 史料《左传·成公十年》记载: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 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 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译文 大意: 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长高大,形状非常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上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室内,大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醒寤,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位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不得吃新麦了。”时 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 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 神巫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遣人往秦国求医。 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之上,膏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 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也不能到达,不可得治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名医!”。 到了六月 丙午日时,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令甸地方上的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桑田巫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桑田巫被处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突然觉得腹急想大便,急急起身上厕,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而死。。。。。。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