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圆 想当咸鱼想划水
进来了?看看你的
关注数: 15 粉丝数: 42 发帖数: 355 关注贴吧数: 28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危害大到难以想象 最伤眼睛的不是玩手机,而是你每天不知不觉在干的那6件事。 别再盯着手机背锅了,真凶另有其人 很多人来门诊,一开口就说:“医生,我眼睛最近老是干涩发胀,是不是看手机太多了?”我总得停下来解释半天。手机确实会影响视力,但它从来不是唯一的凶手,更不是伤眼的头号元凶。 有次来了个三十多岁的上班族,眼睛又干又胀,晚上看东西还发花。他自觉“每天手机都控制时间了”,可一问细节,问题全在别处。他白天坐办公室,长时间盯着电脑不眨眼,中午休息不出门,晚上回家开着灯刷短视频,睡前还躺着看平板,这些才是视力在偷偷溜走的罪魁祸首。 过度用眼只是表象,真正让眼睛受伤的,是你反复做的一些“看似无害”的小习惯。尤其下面这6件事,比玩手机还要伤眼。 这些日常习惯,比你想象的更伤眼 第一件事,就是长时间盯着一个东西不动眼。不管是看电脑、看书、还是看电视,如果你眼睛超过20分钟没动过焦点,眼睛的调节肌就会疲劳,睫状肌紧张得像拉满的橡皮筋,时间一长,视力下降就不是吓唬你了。 而且多数人看东西时还不自觉地减少眨眼频率,这导致泪膜不稳定,眼睛干涩、红血丝、刺痛,全都跟着来了。 第二件,是在光线不对的环境下用眼。这点特别多见。比如灯光太暗、光源直射眼睛、强光反射屏幕等等,都让眼睛在“恶劣工地”上干活。尤其不少人喜欢晚上关灯玩手机,这种“黑底白光”的刺激对视网膜损伤特别大。 视疲劳、眼压升高,都是可能的后果。时间久了,眼睛功能就像被反复操劳的机器,早晚出毛病。 第三件,是熬夜不睡觉。别说眼睛,整个人都撑不住。睡眠是眼组织修复的关键时间段,你不睡,它就没法“保养”。尤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是泪腺和眼睑腺体分泌活跃的时候,这个时候不睡觉,第二天眼睛干到睁不开都不稀奇。 第四件,是用眼不讲姿势。躺着看手机、趴着看书、斜着看电视,都是“眼睛不对劲”的来源。长时间不对称用眼,会让一只眼睛负担过重,导致视力不平衡,甚至出现调节紊乱。 有个中学生,成绩不错但视力越来越差,检查发现一只眼0.8,一只眼0.4,问下来他每天晚上在床上侧躺看书,一看就是一小时。你说这不是自个儿给自个儿找事儿嘛。 第五件,是饮食乱七八糟。眼睛也是“吃饭”的器官,需要充足的维生素A、叶黄素、锌等营养维持健康。可现在很多人外卖吃得多,蔬菜水果少,油炸重口味不断,营养失衡直接影响眼部组织代谢,黄斑区和视网膜细胞都可能受到损伤。 第六件,是从不做眼部休息和锻炼。你天天走路都知道得活动一下,可眼睛一用就是一天,连转都不转一下。眼球运动、远近交替调节、闭眼放松这些简单动作,能大幅缓解视疲劳,还不用花一分钱。 视力不是一夜变差,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很多人都误以为视力下降是突然发生的,其实多数情况是你几个月、甚至几年里一点点“透支”出来的。 有个五十多岁的阿姨,退休后在家带孙子,整天盯着手机看直播。她觉得自己“眼睛还行”,直到有天看书时发现字糊成一团,才发现问题严重了。 我们检查发现,她的眼底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变,部分视神经区域营养不足。她很懊悔,但为时已晚,很多伤害是不可逆的。 所以我常说,眼睛的问题不是你感觉到的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在你忽略它的时候已经发生了。 日常里不注意用眼卫生、不注重作息、吃得乱、用眼习惯差,再加上从不体检眼底,这些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耗光你眼睛的“寿命”。 真想护眼,就得从生活细节一点点改 第一,别盯着一个地方超过20分钟。哪怕你工作必须用电脑,也请记得“20-20-20”原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约6米)外的地方20秒,让眼睛放松。 第二,注意用眼环境的亮度。书桌灯光要柔和均匀,避免直射眼睛;使用电子设备时调低亮度,开启护眼模式。白天尽量用自然光,晚上别只开手机一个光源。 第三,坚持规律作息,别熬夜。睡够7小时,眼睛才能有时间“修复”。睡前1小时最好别再刷手机,尤其别关灯玩手机,伤眼指数飙升。 第四,吃对食物,眼睛才有“营养”。多吃胡萝卜、菠菜、蓝莓、鸡蛋、玉米、核桃这些富含护眼营养的食材。少吃油炸食品、甜食、重口味,别让你的眼睛“饿着”。 第五,学会给眼睛放个假。闭眼休息、热敷眼睛、做眼保健操、偶尔看看窗外的绿色,这些都能帮你缓解视疲劳,恢复眼部活力。 第六,记得定期检查视力和眼底。尤其是超过40岁的人,眼底健康直接影响整体视功能。年纪越大,越不能“等出问题再跑医院”。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我干这行几十年了,见过太多“早知道就听您的”才来后悔的。眼睛这东西,真不是你年轻时候怎么造都无所谓的。视力一旦出问题,恢复慢、代价大、效果差,真不是吃点药就能解决的。 我劝你啊,该改的习惯早点改,哪怕一点点调整,也比不管强。别把年轻当本钱,别拿视力做赌注。眼睛是你一辈子的事儿,不是几年能糊弄过去的。 日子慢慢过,眼睛慢慢用,别等它罢工了,你才知道它多重要。
口腔健康才会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很重要!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疾病也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不仅影响口腔咀嚼、发音等生理功能,还与脑卒中、心脏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全身疾病有密切关系。【什么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1、每天刷牙两次,每次两分钟 刷牙有助于清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如果食物残渣和牙菌斑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龋病和牙周病。 2、刷牙要面面俱到 使用手动牙刷或电动牙刷刷牙齿的内侧面、外侧面和咀嚼面。 3、使用含氟牙膏 氟化物在预防龋病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4、每三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磨损的旧牙刷无法有效清洁牙齿和口腔。 5、每天至少使用牙线一次 牙线和牙间隙刷有助于清洁牙齿之间难清理的区域。定期清洁有助于去除食物残渣,并通过去除牙龈缘附近的牙菌斑来减少牙周病和口臭。 6、在旅途中保护您的口腔 如果无法及时刷牙,可在饭后和吃零食后用含氟漱口水漱口或咀嚼无糖口香糖。 【了解口腔与全身的关系】 口腔健康对您的全身健康和幸福至关重要。不过,口腔健康可以通过避免危险因素来维持,包括不健康的高糖饮食、吸烟、大量饮酒和口腔卫生不良,并采取预防疾病的措施。 1、缺牙 不应将牙齿缺失视为衰老的自然过程。牙齿缺失使咀嚼更加困难,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2、口腔癌 通过不吸烟和限制饮酒来降低患口腔癌的风险。 3、心血管疾病 健康口腔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 4、呼吸系统疾病 口腔内的感染会导致患肺炎的风险升高。 5、糖尿病 保持口腔健康对糖尿病的管理有关键作用。 6、痴呆 牙周疾病相关的病原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有关。 无论是口腔疾病,还是口腔症状,都是可防可控的。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关注自己的健康,我们就能够预防疾病于未然之中。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看牙? 【舒适化治疗,孩子没痛苦】 孩子怕牙医,更怕那钻头在口里“吱吱”的响。尤其是遭遇一次“可怕”的治牙经历,可能对儿童心理产生心理阴影,以至于再也不敢看牙医。鉴于儿童对牙科的恐惧心理,儿童口腔专家建议,低龄的重度龋病儿童如果配合度差,可考虑选择口腔舒适化治疗龋齿。 舒适化治疗优势: 1、 避免患儿不配合而延误牙齿治疗。 2、 避免在束缚下治疗给患儿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害怕看牙。 3、 减轻患儿在牙齿治疗过程中的痛苦。 4、 避免束缚治疗时,因患儿剧烈挣扎带来意外伤害。 5、 可以一次治疗全口患牙,减轻家长和患儿多次就诊带来的各方面的负担。 【看牙前的“互动”不能少】 关键的环节——正确引导不能少! 家长一定要维护牙医在孩子心目中的健康友好的形象。切记不要把牙医“妖魔化”,更不要用牙医去威胁孩子。 其次,可以列出一些有场景感的画面,比如说一些动画片,还有一些看牙的绘本、故事书都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看牙的大概过程。 然后,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可以让孩子陪同家长去看牙,让孩子看到家长在看牙过程中一个比较舒适从容的状态。这样也会让孩子对于看牙不再恐惧,并有一个“榜样”。 孩子初次看牙,体感是非常重要的,而家长在之前的正确引导是成功的一半!
近视手术会反弹吗 近视手术可以帮助近视的朋友矫正视力,但是也有很多朋友会担心,做了近视手术之后还会不会再次近视?接下来,就好好看看这篇文章吧~ 你以为做完近视手术就完事儿了?还有这些事情很重要: 做了近视手术的朋友肯定都知道,手术过程其实是比较快的。好像刚进手术室躺下没一会儿就结束了。但你以为真的就没事儿了吗? 其实需要你格外注意的事情还在后面护士小姐姐讲解的那么多注意事项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哦! 术后会反弹吗? 从手术原理来说,近视手术前要做详细的术前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告诉您手术后可矫正的视力,随后再根据患者需要矫正的近视度数,在确保足够可靠的前提下进行手术。 术后一定要遵循医嘱,合理用眼,定期复查,避免不合理的用眼行为,基本上就不会出现再次近视的现象,术后1-3个月视力基本就能稳定了。 为什么要定期复查呢? 术后复查通过检查视力、眼压测量、裂隙灯检查等,医生会对术后用眼、用药进行指导与调整。通过多次的复查,形成一个详细的数据记录,以便于能够准确地反馈出术后的恢复状态,也能对异常及时给出科学的应对方案,是有利于术后恢复的。该如何保持一个良好稳定的视力呢? 先做好术前检查。手术要求近两年度数稳定,每年度数增长不超过50度,而且通常建议18岁以上的成年人做近视手术。其次,术后一定要科学用眼。遵医嘱用眼、按时复查,术后注意劳逸结合用眼,用眼半小时休息15分钟左右。
孩子想做近视手术 总能碰到拉着孩子来咨询的家长:“医生,孩子近期想做近视手术,我们就怕不安全……”“网上说做完会瞎,是真的吗?”“全飞秒和晶体植入选哪个更好?” 作为眼科医生,特别理解家长的纠结——孩子是掌上宝,眼睛更是“心灵的窗户”,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天就从实际出发,把许多家长关心的问题掰开了讲清楚,帮您理性决策。 做了手术,就能随便“作眼睛了? 很多孩子做完手术会想:“终于不用戴眼镜了,以后通宵打游戏、关灯刷手机也没事!”但真相是:近视手术是矫正,不是根治。术后仍需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过度用眼,否则视力仍有可能回退。 划重点:手术是“起点”,不是“终点”,术后护眼比手术本身更重要! 孩子过了18岁生日,是不是就能做近视手术了? 通常18岁后,近视度数才会逐渐稳定。如果孩子18岁前近视度数每年增长超过50度,说明还在“发展期”,这时候做手术,术后可能继续“涨度数”(也就是家长担心的“反弹”)。如果孩子已经18岁+,近2年度数稳定(每年增长不超过50度),检查也符合条件,是可以考虑摘镜的。 划重点:年龄不是唯一门槛,关键看度数是否稳定+术前检查是否通过。 近视手术失败眼睛会“瞎”吗? 无论是激光类手术(切削角膜)还是晶体植入术(植入虹膜和晶状体之间),都不会触及视网膜,更不会导致失明。 近视手术安全的关键在严格的术前检查。手术前要做20多项检查:角膜厚度、眼底健康、泪液分泌、眼压……任何一项不达标,医生都会直接拒绝手术。打个比方,这就像“挑运动员”--只有身体条件达标的人才能上赛场,否则强行参赛反而危险。 划重点:正规医院不会为了“赚快钱”给不适合的人做手术,这是对患者负责,更是底线。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