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谐书生 诙谐书生
关注数: 54 粉丝数: 33 发帖数: 551 关注贴吧数: 3
卢氏论坛卢氏文学编辑部致春萌诗社的节日贺信 卢氏文学编辑部致春萌诗社的节日贺信 (2012年元旦) 尊敬的三叶社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光荣的《春萌》诗社的各位朋友: 大家好! 在全县人民欢度2012年元旦和农历腊八双节的喜庆气氛中,我受邀参加春萌诗社三十岁华诞的庆祝盛会,分享春萌诗社节日的快乐,有缘结识县内文坛的各位名人和朋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在此,我谨代表卢氏论坛卢氏文学总顾问李啸东老师和总编辑王生文老师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以及参加卢氏文学的所有文友,向《春萌》诗社致以节日的祝贺!道一声: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春萌诗社自成立以来的三十年中,虽经几番风雨,几多坎坷,但在已故木林森社长和现任三叶社长的带领下,在全体社员的细心呵护和努力坚持下,依然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诗社社员创作的以诗歌为主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诗歌质量犹如大河卷浪一样地逐年提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全县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很大的贡献。现在春萌诗社已成为开在我县文学园地上的一枚靓丽的奇葩,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卢氏文学编辑部特向你们的巨大进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贺!你们辛苦了,让我们一起感到自豪吧! 卢氏论坛自成立以来,在聂少波总经理的带领下,秉承支持家乡文学事业发展、树立卢氏文学靓丽窗口的前沿理念,对卢氏文学栏目高度重视,开创全国首家兑付稿费网站之先河,吸纳有实力的县内作家加入论坛编辑部,努力为广大文友精诚服务,开展精品评选活动,鼓励文友间的作品交流,截止目前该栏目已吸收30多个县内实力作者的文学作品共350多篇,其中优秀作品占到80%以上。卢氏文学已成为卢氏论坛亮眼的栏目,正越来越受到县内文坛的欢迎和关注。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在卢氏文学创办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春萌诗社的大力支持,三叶社长和作为主编的彩虹老师、雾中眠老师等率先垂范,共扩大发展了诗社的10多个社员加入论坛。截止目前,在卢氏论坛卢氏文学园地活跃着的春梦诗社的社员或者作品数量,都占到一半左右。可以说,春梦诗社为卢氏论坛卢氏文学的积极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了你们的倾情加入,卢氏文学栏目立时变得快乐无限、精彩不断!在这里,我代表卢氏文学编辑部,向您们表示衷心地感谢! 诗文历来崇尚高雅,来源于纯粹,追求灵魂的超越和精神的满足。不但教化于人,更在怡然自乐。所以,尽管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但你们为着那面深镌入心的理想的旗帜,一直在低调地努力和坚持着,鄙视污浊和庸俗,追求高雅和纯粹,从而真正筑成了 一枝独秀、此处独好的风景!这就使我们刮目相看,由衷地钦佩你们精神的纯粹和坚韧,钦佩你们文学上的一个个成就!可以说你们就是那可亲可敬、具有乡土气息的山菊花,你们就是乡土文学的丰碑和旗帜! 文学是架通心灵的桥梁,诗歌是最为真情的文字。我与春萌诗社具有着不浅的缘分。我虽然一直以来是做着与工作有关的应用体的写作,间或搞些半文学作品,在系统内刊物发表,但从中学和大学时代起,就一直爱好纯文学,那时所读过的经典作品以及上班以后读过的《诗刊》、《十月》、《收获》、《当代》、《小小说选刊》等纯文学刊物,一直是我闲暇时的首选和便餐,在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心灵品性和成长的道路。从1986年始,我就听说了春梦诗社。好几次去过木林森老先生河滩上的小屋,并很感兴趣地与他老人家攀谈过几次。虽然因生活匆匆,心思难静,而最终没有加入诗社,但在对文学信念的纯粹追求和渴盼上,我一直与你们的心灵息息相通,理解你们在诗文追求上的一切作为,并一直在关注着春萌,祝福着春萌,并在近年,通过地方论坛和其他网络,很自然地走近了春萌的朋友,更深地认识了春萌诗社,在诗文的化外之地一同成为情趣相投的园丁和忠实诚挚的朋友,从你们身上学得了很多文学的精神和知识。所以,我感谢你们,也祝我们的友谊万古长青,而至永恒的快乐! 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澎湃、网络电子风行席卷的大形势下,纯文学由于具有天生的滞后性,表现为周期性的回缩和式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当代文学呈现各霸一方的态势,并常常沦为市场的花边、经济的奴隶。但已经有不少文人在觉醒和奋起,在争相适应这一新的形势,满足网络时代的迫切需要。随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随后的由中央常委全体参加的全国文联大会的胜利召开,已经给我们发出了有力的动员令,传达了关于如何发展网络时代下的文学艺术的明确信号。时代作弄人的志向,幸运眷顾人中慧眼。就让我们驾乘时代的风帆,以一颗对文学的痴心,以足够的魄力和卓识,去迎接这一新的挑战,去开拓新的征程,去创造新的辉煌吧! 祝春萌的明天更美好!祝春萌的全体社员和今天在座的各位朋友们,节日快乐,新年吉祥,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中秋单位圆,圆在玉皇山(原创游记) 中秋单位圆,圆在玉皇山 (网络稿) 【中秋的变奏】中秋月儿圆,家家闹团圆。说的本是中华国度普通家庭在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饱含着普通百姓对美好和谐生活的衷心祈愿。随着开放与发展,中秋文化也不断得到发扬光大,中秋节早已突破了其传统的含义,“团圆”这一美好的字眼,也赋予了新的更高的内涵。 【单位团圆·辟新】这几年的中秋节前夕,单位领导都要心生个念想,那就是请全体同仁欢聚一下,美美地搓上一顿,唱唱歌、跳跳舞什么。确实,作为单位的一员,平日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单位度过。不记得哪儿曾有一个口号:“单位即是家,幸福靠大家”。在一个和谐活泼的集体中,成员的幸福指数自然会得到提高,相应会焕发积极向上的活力。对领导的好心,大家自然会一致响应,甚而欢呼雀跃。 局队本是一家,年年中秋节前夕,活动都要一块举行。 什么都在改革。今年的中秋欢聚,领导有了新的想法,竟然拍板,要组织大家去玉皇山!策划于农历八月十三出发,当天就在玉皇山下的农家乐欢聚,次日登山游览。 新鲜、欢动的定格 这天早上8:30时分,收拢一下能去的同志,共15名,乘包巴先行,局长因有事下午好去。 【欢乐出行】正值阴雨刚过的秋浓时节,车上坝路,即刻置身于葱绿的甬道、乳红的花巷。那嫩嫩鲜鲜的绿,自是希望和生机的象征;而两旁树头灿然开放、绵延十几里的“月月红”,彷如欢送着我们,预祝此行的顺利和欢乐。 许是平日在城区的喧闹中沉湎惯了,乍一进入中秋的野外,吮吸着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欣赏着无尽的绿色、盎然的绿意,顿觉六腑顺畅,大家的心情立时放浪了起来,有唱歌的,有说笑的,还有什么的——好像要把平时的不快,全都丢进逆流的洛河一样。 【一路掠影】车过黄村大桥、淤泥河口,很快便真正地扑入大山的怀抱。且不说柿子、核桃等野果累累然地挂满了树梢,给我们带来一幕幕盈盈的灿笑;单就我们穿梭于西安岭的崇山峻岭中,享受着“江河分水岭”更深邃、更高亢、更澎湃的绿,就给我们格外的震撼。 钻过西安岭,就逾越了一半的路程。俯冲而下,发现这里的山更秀气,这里的溪更清澈,这里的气候也更湿润了! 从狮子坪街转向,就进入了淇河流域。一路向下再右拐,直到柳树湾,我们一直伴着婉转流淌、清澈如镜的淇河及其支流明朗河,徜徉在葱茏而幽静的绿色画廊中。我在想,许是近十年实行了天保工程,加以这里的人烟纷纷外移,这里就保留或者说恢复了浓郁的原始生态。那小溪在浓绿的簇拥和滋润下,在各种或圆润或平整的硕石旁汩汩流过,聚起了串接不断的明珠似的深潭,激起了无数个灿烂靓丽的浪花,幽静中显动感,平缓中有激昂。就在山溪“哗哗”不绝、悦耳动听的吟哦中,我们竟不知不觉地到了第一个目的地——柳树湾16号“农家乐”。
感念篇:幸会漯河老同学 (原创诗歌) 感念篇:幸会漯河老同学 文\诙谐书生 二十余年前,学堂捧书卷。同窗无心机,情见笑骂间。共谋所学事,同展未来篇。曾记对弈风,君爽弟显敛。每每忆交肩,抚今叹稀罕。桑榆数载处,鲍钟千古传。为报桑梓心,泪别情难言。未想坎坷路,更兼千里山。此别多少年,君我未相见。个中难堪多,唯有情不闲。 己丑六月初,谷豆生尖尖。峡市鸣喜鹊,远友来卢探。急收眼前事,却疑在梦山。君从车门跳,惶惑不敢前。伫立瞅许久,终是认透穿。疾呼老同学,相拥作一团。捶胸加佯骂,泪花闪眼帘。拍君隆起腹,揪我泛白丝。环境蚀身力不够,岁月夺志不堪言。君来我引路,绕城美美转。向闻弟艰难,执意来家看。吾言已好多,量能翻过山。携礼拗不过,迎君进家园。妻女忙招呼,全家尽开颜。促膝谈笑间,句句透关念。王猛待杜甫,其情当这般。幸有薪水长,不致太凄惨。 不敢留家餐,送君大酒店。却是圆桌会,笑声满堂间。既食且叙更敬酒,觥筹交错意阑珊。唯推丰情满腹胸,不疑数杯已飘仙。搀扶且去敬同仁,同学情贵兼顾圆。话多终有暂歇时,明日奔波忍握散。 所憾未便陪君玩,曾叹异工不达显。龙湾归来却辞行,情急赶往饭桌间。借酒再敬兄数杯,但冀情谊比青山。祝君此去一路顺,一偿夙愿彩云间。临行且送土特产,略表心意不敢耽。目送轻驾山湾尽,情景悠悠驻山间。 (注:六月初一个周末,峡市一同学打来电话,言漯河市老同学长海兄欲来观瞻,顺便看望多年未见之鄙学弟,请即接洽……于是发生了如上的故事。过后感念不已,唯因同学情实属难得;但多日忙活,竟无有闲暇,推至今日,乃得敲键。情景积于胸田,话语流于键盘,一气而呵成,多年而惊见,于是自信之色漫溢。呜呼,人若有真情,更兼毅力,岂泰山不移乎!权且记之,以备感念;如宝珍藏,没齿难忘!) 作于2009年6月19日陋室中 发《江山文学》、《西部文苑》等
真服了老海(纪实短小说) 真服了老海 文\诙谐书生 老海,是我以前住处后边的煤球厂老板,回民,中等个,貌相偏黑,大概是被煤粉漂染的。 老海这人,和大多数回回一样,做生意精明得很,一天到晚老听他的机子“吭哧、吭哧”地响个不停,来拉煤的人络绎不绝,都说他发财着呢。不过,附近人似乎都爱和他拉呱,但凡稍微和他有点缘分,每次见面,他都会主动和你打招呼。用当地俗话说,这人一点“不盛”,意思是没架子、好搁人。 后来,我搬家,老海也因基建拆迁,人、厂全无了。多年没见,还以为他从此“消失”了。 那个周末,春光好着呢,心中的“游兴”被点燃起来,就想去县城北坡的高速公路工地上,瞧瞧热闹。 那个地方名唤“九龙洼”,离居家也就二公里吧。高速公路配套工程可真不少,这不,骑着摩托车,沿着刚修的简易公路,进沟爬坡,倒也不费啥劲儿。沿途的沟沟坎坎,都是巴掌大的黄坡地。记得十几年前,所有的机关单位在这个沟里,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地植树造林,这里还多是荆棘和茅草丛生的荒地,连庄稼都很少,而现在,都种满了核桃树。 到了一个陡坡前,只好把车放好,徒步而上。依稀听见上方一个平展处的机器轰鸣声,那是中铁十七局旗下,在此承包的一个高速公路的钻山隧道和跨沟大桥,大约成十台的吊车、卡车、推土机、挖掘机之类的庞然大物,巍然屹立,用它们的巨臂、巨轮,铲、挖、填、推、运,好不威风。隧洞周围的山坡还是一层层满种着核桃树的梯田,树的间距看样子是新翻耕的,大约要播些豆子、芋头和蔬菜什么,不由发些诸如道路通上山,则希望就上山之类的感慨。 沿着小径,正气喘吁吁、绕坡盘旋而上着,在凸梁的一个转弯处,竟然和一个肩扛着头物什的中年汉子,迎面撞上!我歇住脚步,向上方的他打量一下:满脸黝黑,头发蓬松,身着褴褛衣服,脚踏皮开肉绽的运动鞋,一个十足的农民,普通得或许一闪而过;可当仔细辨认,呵呵,这不是老海吗!而老海几乎也同时认出了我,彼此惊喜嘘唏一阵儿。是呀,在熙攘的城市人流中,我们时隔多年未能再见;而在此荒凉偏僻的高高山岗上,竟然不期而遇,真的是缘分造化!丢下物什,就势靠在旁边树上,递烟、递水,唠嗑起来。 “你怎么上这高处了?” “务弄核桃地呀!” “煤场呢?” “你嫂子弄呀!” “在这上面种了多少核桃树?” “这周围山坡约百十亩的核桃地,都是我一个人五六年来,接二连三,不拾闲儿地刨出来、种出来的!” 听老海说得如此豪迈,瞧这附近一层层欣欣向荣、平平整整的“核桃坡”,我不由钦敬万分,对老海的肩膀猛擂了一拳,由衷地赞叹: “你真能干很呀!” 老海咧开厚嘴,憨憨地一笑:“都是瞎糊弄的,算是个营生嘛!” 闲聊中才知道,原来老海从小就想着,如何在自家附近大片的黄土荒坡上,弄出个啥名堂,既打扮一下周围的景致,也给自己增加点收入,但因为没路缺水的缘故,硬是实现不了。后来,估测着居民烧煤会越来越少的前景,就干脆把煤厂丢给媳妇管着,自己则做起“山大王”的生意,从村组的手里狠心包下这九龙洼最后垴的山坡,天天上来“啃山、种山、修理山”。他为了运输和开垦方便,先沿着山坡塬地,修了一条盘桓而上的便道,把拖拉机开上来,耕地整地。瞅准很有市场前景的养生圣果——核桃项目,购置了几千棵树苗栽植上……,就这样不分酷暑严寒,除了孩子假期回来稍微帮一下手之外,基本是他独自一人苦干,虽然花钱不很多,但甩下的汗珠却不少,硬是弄成现在这样的规模。 听他说到这儿,我不由打趣儿:“怪不得咱县城的回民都看着白净,就你看着老是黑黑的,原来是这个呀!” 老海哈哈一笑:“咱又没闲心去灯红酒绿的地方,脸白有啥用!” 确实,老海是憋着一股心劲儿。去年高速公路恰好规划到他的“地界”,虽然被征去了几十亩坡地,但看到越来越方便的交通和利好的市场前景,老海的双眸亮起来了,劲头也卯足了。去年他的新、老品种核桃已经开始挂果,卖了五六千元,今年估计要翻几番,再有三五年,每年收入可稳定在10万元以上••••••老海的一席话,直说得我唏嘘艳羡不已! 老海侃完,把烟头一甩,扛起家伙什:“回家了!你转个够吧,将来高速修成通车,我这片山坡也正好茂盛葱绿起来,特别是到了秋季,核桃果子满树、满坡地结了,那才叫真正的好风景,不引人、不喜气才怪!” 说到这里,我不由地被他的激情所彻底“感染”了,替他兴奋。当然,我还是要交代他,将息着、别累着。老海也一边走、一边热情地招呼:“以后有空多来这坡上看看,咱好唠嗑唠嗑!” 老海沿着他自个修的盘山便道,一路裹挟着满身的风尘,逶迤而下。我打量着他扛着家什的肩膀,远去的背影,却发现他在我心中的影像,逐渐清晰、逐渐放大。 诙谐书生作于2011.4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