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网警巡查执法🐾 白山网警
白山网安,保卫一方网络平安!
关注数: 4 粉丝数: 10,976 发帖数: 3,025 关注贴吧数: 10
防汛抗灾不容谣言添乱,4起涉汛网络谣言案被查处 防汛抗灾是一场争分夺秒的硬仗,宝贵的社会注意力与救援资源如果被谣言牵制,不仅容易引发公众焦虑恐慌,更可能干扰指挥决策与救援部署,影响防汛抗灾工作正常开展。近期,受持续强降雨影响,部分地方出现洪涝险情,面对肆虐的洪水,广大群众团结一心,多部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组织抢险力量,众志成城抗击自然灾害。然而,个别网民为博取流量,吸引眼球,散布汛情造成人员伤亡谣言,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公安机关已依法处理。 案例一:保山网警依法查处吴某编造“洪水冲走钓鱼爱好者”网络谣言案。近日,保山网警在工作中发现,有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河道河水汹涌视频称:“又一个拿鱼爱好者的生命没了”。经属地公安机关核实,该视频拍摄地点为昌宁县更戛乡某电站,近期,该地未发生人员失踪、溺亡等涉及人员伤亡的情况。保山公安机关依法对吴某给予行政处罚。案例二:昭通网警依法查处罗某某摆拍“两人被洪水冲走”网络谣言案。近日,昭通网警工作中发现,有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两男子在湍急河流中逆水前行的视频,并配文称:“哦吼一会儿就淹死两个,这就是胆子大的下场”。经属地公安机关核实,视频拍摄地点为昭通市盐津县,近期因持续暴雨致某路段河流水位猛涨,道路被淹没,罗某某为吸粉引流、博取关注,组织人员在该路段下水摆拍视频后发布至网络平台。昭通公安机关依法给予罗某成行政处罚。案例三:楚雄网警依法查处白某某编造“洪水冲走三个娃娃”网络谣言案。近日,楚雄网警工作发现,一网民在网络平台发布武定县公安局民警全力救援被山洪围困群众的视频。有网民在评论区询问事发地点和谁被冲走时,发布者回复“东坡”“三个小娃娃”。经属地公安机关核实,近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楚雄州武定县东坡乡部分路段出现积水淹没情况。6月26日,东坡派出所接到群众报警求助称“摩托车落水了,请求帮助”,民警迅速赶往现场将群众和落水摩托车转移到安全地带。期间,白某某为博取关注,在明知现场无人员伤亡,更没有儿童被洪水冲走的情况下,故意编造上述虚假信息,发布至网络平台。楚雄公安机关依法给予白某某行政处罚。案例四:王某凤编造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暴雨造成山体滑坡。7月22日,某网民在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配文称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暴雨造成山体滑坡,引发网民关注。经核实,庄河市并未发生山体滑坡,视频中图片为网络图片。在确认该信息为虚假信息后,大连网警联合属地派出所将视频发布者王某凤依法传唤至公安机关。经询问,王某凤承认自己为博取眼球、吸引流量,故意编造虚假汛情信息。目前,该王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在网络上发布信息、发表言论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防汛抗灾不容谣言添乱。对这种突破道德底线、挑战法律红线的造谣行为,必须持续加强打击整治,让造谣者付出沉重代价! 公安机关将及时曝光典型案例,震慑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守护清朗网络空间。
假扮熊猫“粉丝”造谣敛财——揭开“大熊猫被虐待”谣言背后的利 2025-07-28 07:30·公安部网安局 “大熊猫不该进行野化放归”“电击取精危害巨大”“大熊猫繁育机构进行‘活体实验’”……近年来,一些骇人言论在大熊猫“粉丝”群体中流传。记者调查发现,涉大熊猫谣言背后,活跃着一些标榜“为大熊猫发声”的网络“大V”,他们利用大熊猫炒作话题、煽动粉丝情绪,进而借机敛财。 近期,四川司法机关办理了多起涉“大熊猫被虐待”谣言案。这些谣言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链? 假“猫粉”造谣收割流量利益 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法院近期对一起散布大熊猫虚假信息的案件作出一审判决,被告人白某某、徐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图为白某某(图中)被警方从陕西抓捕归案。(受访单位供图) 白某某网名“大辽皇后”,是“猫粉”圈内较有影响力的一名“大V”。白某某最初加入各种“猫粉”群,表现十分活跃,待积累了一定知名度后,就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搞起直播。 办案民警介绍,白某某、徐某是夫妻,他们并非真正的“猫粉”,只是看到网上大熊猫相关话题关注度高,为博流量才假扮起“猫粉”。白某某在陕西某地直播时曾私自投喂大熊猫,引来众多批评之声,随后被景区公开通报。还有眼尖的网友发现,她“到处声称自己呼吁(保护)熊猫三年了,结果连熊猫都不认识,对着添添使劲喊美香”。 为了博取粉丝信任,白某某在直播间谎称丈夫徐某是公安民警,并拿出徐某曾经使用过的值勤证件展示。实际上,徐某曾于2020年在某地短暂当过辅警。因为谎称丈夫是警察,白某某于2024年被陕西咸阳警方给予行政处罚。 据悉,白某某和徐某先后在微信、快手、抖音等平台建有十多个群,粉丝总人数保持在3000至5000人。他们捕风捉影、添油加醋,频繁发布大量涉及大熊猫的谣言视频、开设直播,将自己包装成保护大熊猫的“发声者”。 法院判决书显示,白某某、徐某二人捏造、散布某科研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虐待大熊猫、利用大熊猫谋利等不实信息,相关虚假视频累计播放545054次、转发1245次、评论9521条。二人明知所散布的信息是虚假信息,但为获取直播流量收益,仍旧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转发扩散。办案机关介绍,案发后公安机关初步查明,他们通过直播获取收益3万余元、向粉丝募款14万余元,累计牟利17万余元。 利用“情绪操控”进行“流量变现” 据悉,白某某、徐某的获利方式主要有线上接受直播打赏和线下组织应援募捐两种。办案民警表示,从近期办理的这一批涉大熊猫谣言案来看,利用“情绪操控”进行“流量变现”,是这些“猫粉圈大V”的惯用手法,具体表现为三大特点: ——无中生有编造谣言。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有地下室,地下室里面的液氮用于电击取精、抽骨髓、打血洞、活取下丘脑”“出卖熊猫获利,熊猫专家在海外有豪宅”“某专家已经被抓起来了”……本案中的两名被告人炮制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谣言。 据警方介绍,这类案件中“大V”的话术,包括抹黑有关部门、保护研究中心等,诋毁诽谤相关专家及从业人员,煽动网民抵制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等。在谣言挑唆下,部分“猫粉”频繁对多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电话骚扰、短信谩骂、线下滋扰,还有极端“猫粉”不间断拨打报警电话、向政务邮箱发送海量邮件。 ——移花接木博取同情。 在近期办理的涉大熊猫谣言案中,民警发现一些“大V”故意剪辑大熊猫跌倒、趴着不动的视频,并配上极具煽动性的标题发布。“国宝被虐!令人心碎的视频曝光”“震惊!他们竟然对熊猫做出这种事”……这类视频往往能迅速吸引大量评论、点赞和转发,逐步培养起一批“死忠粉”。 据悉,进入“粉丝团”的成员每天都要“做任务”,如修图、“打榜”、与其他熊猫“粉丝团”“打架”等。这反过来又加强了这些“大V”的影响力,进而将“流量变现”。 ——不择手段制造事端。 为了炒作话题博取影响力,一些“大V”还时常制造事端,“碰瓷”相关单位。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公安局办理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周某长期捏造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是“大熊猫七三一实验室”,专门赴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门口发传单、开直播,其间两次被驱离。为了这次直播,她提前进行了周密安排,做好了被封号后随时换直播间、换账号、换平台的准备。 规范直播行为 爱需回归理性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白某某、徐某一案中,法院审理认为,二人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构成寻衅滋事罪,依法判决被告人白某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被告人徐某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二人当庭表示服判,不再上诉。该判决已于7月12日生效。图为都江堰市人民法院对本案进行公开审理的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四川省公安厅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网络上活跃的大熊猫“粉丝”数量逐年增加,年龄覆盖10岁至80岁。大多数“猫粉”客观理性、尊重科学,但有的“猫粉”缺乏理性认识,易被谣言“带节奏”。 “大熊猫作为国宝,容易激发公众情绪,但如果这种爱变得盲目、极端,就会变成伤害。”办案民警表示,办案中发现,不少“猫粉”把大熊猫作为拟人化的对象投射情感,并不愿意真正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也对国际合作等问题缺乏认知,情绪容易被带偏。 警方提示,“猫粉”应通过权威官方途径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和科学常识。大熊猫饲养和科研属于专业领域,偏听偏信可能沦为网络暴力、网络谣言的帮凶。 系列谣言的蔓延还暴露出网络直播平台对发布内容缺乏实质性审核的问题。“以弹幕发言为例,平台对侮辱性词汇能有效监管,但用谐音字、拼音字、图形来代替不当词汇的,难以及时有效处置。”一位业内人士说。 四川智慧社会智能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竹认为,随着AI技术等的发展,近年来直播行业生态快速迭代,颁布于2016年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需要与时俱进。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直播领域立法并加强执法,压实平台责任,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网警说·安全|闻“汛”而来的谣言   2025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如约而至,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侵袭。然而,当公众目光聚焦防汛一线时,一些谣言信息在网络上悄然传播,成为一股“隐形洪水”,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扰乱社会秩序。这类谣言我们通常称它们为“网络灾难谣言”。 不同类型的“网络灾难谣言” 到底是如何制造传播的呢? 今天蜀黍通过真实案例 为大家进行解析01 张冠李戴型 通过篡改视频定位、替换背景音等方式,将其他地区的灾害画面伪装成本地事件,制造“身边发生灾难”的错觉。 案例:一网民在网上发布某省特大暴雨后接孩子放学情景的视频。经核实该视频内容为国外洪水视频,是网民王某某为博眼球而自行配文故意编造的虚假信息。目前,王某某已主动删除视频并进行了辟谣澄清。公安机关依法对王某某予以行政处罚。02 旧闻翻炒型 将历史灾害图片或视频修改时间,伪装成新近发生的事件新闻,利用公众对汛情的关注度扩散转发。 案例:一网民在网上发布特大暴雨带来洪水,将村中车辆冲走的视频,并配文说明该视频为近期发生的事。经警方核查该信息为虚假信息,是网民李某为博流量未经核实发布的往年汛期视频。目前,网民李某依法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03 虚构数据型 通过捏造灾害造成的伤亡人数、受灾面积等公众关注度高的数据,增强谣言信息的“冲击力”。 案例:一网民在网上发布因汛期洪水灾害,导致数十人死亡上千人失踪的信息。经警方核实,该信息是网民孙某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造杜撰的虚假信息。目前,孙某已被公安机关依法予以行政处罚。04 伪造救援型 虚构“堤防决口”、“水库溃坝”等恐怖场景,冒用权威部门名义发布虚假信息,引发恐慌干扰正常救援秩序。 案例:一网民在网上发布接上级电话某水库塌了的视频。经警方核实,相关水库不存在倒塌情况。网民欧某某为博眼球,罔顾事实,在网上下载他人视频,故意编造的虚假信息。目前,欧某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将该视频删除,公安机关依法对欧某某予以行政处罚。05 夸大其词型 对确实发生的事件肆意“添油加醋”、将事实无限放大或捏造事件结果以博眼球、扰乱公众视听。 案例:一网民在聊天群发布“钢花路刚刚一个送外卖的被冲到下水道里淹死了”的信息。经向相关部门核实,实为某市外卖小哥赖某某因下暴雨骑电瓶车,撞到施工围挡后摔倒。摔倒后赖某某因身体无大碍已自行离开。警方已对造谣者依法调查处理。为快速识别此类谣言 蜀黍教你三招 做智慧网民破解谣言迷局 看来源,查身份 核查信息发布主体是否权威。优先关注政府机构、权威媒体的官方发布,警惕匿名账号、营销号、群聊截图等非官方渠道的消息。 看内容,找破绽 不轻信使用夸张标题、情绪煽动性语句、内容细节模糊,逻辑混乱的网络信息。如“独家爆料”、“内部消息”、“震惊”、“不转不是中国人”等。 懂技术,揭伪装 旧图新用、AI合成、视频剪辑拼接是制作谣言信息的常见手段。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反搜的方法,通过比对原始素材和发布时间就能轻松识别真假。 汛期谣言如同隐形的洪水 既扰乱防汛大局 又伤害公众信任 严重的还会触碰法律红线 法律依据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5条第一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法》第291条之一第二款的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网警提示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发布信息应遵守法律规定,对于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公安机关将坚决依法处理。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