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四平 新华四平
关注数: 3 粉丝数: 230 发帖数: 2,624 关注贴吧数: 8
真的,少不看水浒还是有道理的。 央水改了原水浒的主题,没问题,毕竟有人秉承着的是忠义论。但你要说原著立意高于央水那就完全扯淡了。 首先,我们按照宋江是忠义的这个前提去讨论问题。作者给宋江安排的结局是什么?被奸臣毒死。至于身死之后,被立庙,护佑一方的说法,那是作者在赞扬宋江的忠义。但宋江的结局是悲剧的。借助悲剧结局,作者是对朝廷以及昏德君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为忠义之士鸣不平。 这已经是原著水浒能达到的最高立意了吧。但是对皇帝的批判并不代表要推翻帝制,稍微懂点历史的,也知道,骂皇帝的落点是希望皇帝能改邪归正,重正朝纲。 央水的落脚点是什么,对这种忠义进行反思。近现代的教育已经让广大民众明白,想要国家变得更好,不是更换一个朝廷就能变到的,而是需要更换其背后的帝制。所以反抗者要做的是彻底推翻帝制。在反抗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像帝制靠拢,就是投降派。 实话实说,用近现代思想去贬低水浒那是一种霸凌。就像我们知道了相对论,如果我们因为相对论去否定牛顿,并觉得自己比牛顿牛逼,那是纯**。 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 原著对阶级的认识肯定是不如近现代思想的。作为现代读者,我们可以去理解作者塑造角色的苦心,但不能认为作者的思想是高于一切的,然后全盘接受书中的三观。
说一下忠义人以及文学意义上的宋江。 【南宋时期,将金朝境内中原百姓组成的抗金团体,以及靠近宋金边界自组义军抗金的边民,称为“忠义人”。这些抗金团体与边民多居住在宋金边境,常为宋朝政令所不及,其行为也常超出宋朝的法令之外。】 忠义人虽然屡立战功,但也成为南宋朝廷眼中的包袱与隐患。 魏胜被围,朝廷见死不救,最终身死。 朱裕焚涟水县,因宋金和谈,朱裕被斩首示众平息金人愤怒。 李全因朝廷猜忌与南宋官员反目成仇,在北伐山东遭围困,朝廷依旧见死不救。反而趁机削弱李全的势力。但李全真的反叛之后,朝廷又以怀柔政策去安抚他。 文学意义上宋江的形成,与“忠义人”在南宋流传的背景分不开。虽然朝廷猜忌忠义人,但也在主动招安忠义人,利用他们对抗金、蒙。如,前边提到的魏胜被宋朝封为【海州兼山东路忠义军都统】。 宋江招安报国的事经过加工,广泛流传于南宋民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此时他的形象已经不是单纯的历史形象,而是融合了忠义人的特征【不假称王,而呼保义】。这和当时政治是相连的。 至于《宣和遗事》更是扩展了这个形象。其中包括宋江杀惜,遇九天玄女【护卫国家,殄灭奸邪】,三十六人反朝廷,朝廷出于无奈,派张叔夜招安;招安后参与征方腊,宋江被封节度使。似是在宣传招安的好处。但上文说到,部分忠义人被招安结局并不好。 因百回本的《水浒》宋江在最后一心为国但被朝廷迫害。部分学者认为《水浒》是发愤之作,痛恨朝廷不作为,为“忠义人”鸣不平。
飞云浦对于武松是必死之局吗? 水浒里我最喜欢武十回里的武松,阅读的次数最多。可能是年龄越发大了,越喜欢武松这种向上的青年人形象。 飞云浦对于武松惊险吗?我感觉是没有什么难度的。武松不是林冲和卢员外,早在被张都监陷害之后,武松已存逃跑报复之心。【此时武松得松宽了,已有越狱之心;听得施恩说罢,却放了那片心。】 他已经明了张都监是想置他于死地。对于押解他的公人,即使没有施恩的提醒,武松也早有防备【武松点头道:“不须分付,我已省得 了。再着两个来,也不惧他。你自回去将息。且请放心,我自有措置。”】 而且两个公人和另外两个杀手却是明目张胆的商量对付武松。他们已经默认武松是没有反抗能力的。【武松又见这两个公人,与那两个提朴刀的挤眉弄眼,打些暗号。武松早睃见,自瞧了八分尴尬,只安在肚里,却且只做不见。】 而到了飞云浦,是武松主动借着解手偷袭了两个公人,随后又干净利落的解决了另外两个。为什么选择飞云浦?武松在动手前就应该想着要团灭这四人,所以主动挑了这种地形。 飞云浦惊险吗?四个没有防备的杀手怎能敌得过拥有崩枷断锁,而且提前补充好体力,早就想要致他们于死地的天人武松。 这一小段情节中,武松心思缜密,江湖经验丰富的形象跃然于纸上,让读者心生佩服。用这一段去解析武松武力爆表或者去说这一段没有任何含金量都是浪费这么精彩的描写。
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