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天使王♋华榷 峰渊峙岳
城高千仭卫山川,虎踞龙盘王气全,车马往来云雾里,民生休戚在当前
关注数: 475 粉丝数: 186 发帖数: 13,491 关注贴吧数: 27
雅克萨之战真相 雅克萨据黑龙江上游左岸,地当水陆要冲,此地原来是达斡尔人首领阿尔巴西的驻地,附近一条支流就叫阿尔巴西河(现名额穆尔河)。在女真语中,雅克萨意思是“刷坍了的河湾子”。哥萨克人哈巴罗夫侵占后,以阿尔巴西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堡,取名阿尔巴津(城池多次被毁并重建)。17世纪八十年代,雅克萨成为中俄势力接触与冲突的前沿,1685-1686年间,一场大战降临这座小城,俄罗斯与大清帝国的武力对决终于爆发。 康熙的战前准备 1681年(康熙二十年),平定了西南“三藩之乱”的康熙帝,得以腾出手来强化东北边防,满洲进入备战状况。 平三藩后中原以及周边地区形势(1689年) 1682年5月12日,康熙借盛京谒陵之际出巡东北,视察盛京和吉林乌喇等地防务。9月,派副都统郎坦和一等公彭春率官兵往达呼尔索伦,以捕鹿为名,探察雅克萨、尼布楚周边情形,并调查自宁古塔到乌苏里江、黑龙江的水陆交通情况。康熙还特意提醒他们,如果俄人出战,不要与他们交锋。来年初,郎坦回报,说要攻取雅克萨诸城,非红衣大炮不可,建议先调用存放在奉天的二十尊大炮运至吉林江口备用,趁地面结冰时送到湖勒还河口(今牡丹江);从瑷珲到雅克萨马行需要二个半月,舟行逆水需要三个月,因此,粮草筹备运输最为关键,兵力则不需要太多,三千足够。 听取郎坦的报告后,康熙调整了基本方略,鉴于此前海色、明安达里出兵失利的教训,康熙主张暂不进攻,先在瑷珲等地建城,囤积粮草,做好充分准备。在郎坦回后不久,宁古塔将军巴海建议先修理战船,康熙下旨,说“宁古塔地方与罗刹甚近,战船关系紧要”,命户部尚书伊桑阿赴宁古塔督修;并命令巴海砍伐修建一百只战船的木料晒干备用(在此之前的1676年,康熙已经下令将宁古塔将军治所移到乌喇(吉林),“建木为城,倚江而立”。治所统满兵二千名,迁移数千户流人居住。修造战舰四十余艘,日习水战。1680年,康熙派遣二百五十艘运输船到辽河、伊通河和松花江,为当地军队运输粮食;还派了一百三十艘运输船到黑龙江)。 十七世纪的黑龙江地区图 为确保水路运粮,康熙令内务府营造司以瀛台与通州之间的运米船先行实验,再命令盛京刑部侍郎噶尔图等人,自巨流河至等色屯分段测量辽河深浅、流量,看可以运行多大的船只。为加速粮食运输,同时开通联接辽河与松花江之间的运河,在辽河上游设立粮仓四处。 1683年,哥萨克兵出掠,被清军截获,俘虏三十多人,其余逃散,清军趁机溯结雅河而上,生擒新结雅斯克堡俄军,并平毁德隆斯克堡和昔林斯克堡。到年底,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俄军势力基本肃清,仅剩雅克萨这一据点。 同年,筑瑷珲城以为后路大本营,调黑龙江将军至瑷珲,任命萨布素为将军。确定瑷珲为大本营之后,需要打通瑷珲和吉林之间的交通线,户部提出来年雪消之后派人勘探路线,准备设立十个驿站。1684年3月29日,勘探人员出发,康熙亲自召见并详加指示。经反复测量,瑷珲至吉林之间路程一千三百四十里,需要设立十九个驿站,康熙指示,每个驿站设壮丁并拨给什库三十名,马二十匹,牛三十头。这样,水旱两条交通线就建立起来了。1684年,在瑷珲实行军屯制度,并禁止满洲粮食外运。 萨布素画像 这一切准备妥当后,开始从科尔沁、锡伯、乌拉等官屯调运“可支三年”的军粮一万二千石;从各地征调军队:宁古塔征发3000人、北京调去旗兵170人,山东等省调去官105人、兵395人,此外还有福建的藤牌军300多,索伦兵约500名,总兵力在3000-5000人。为保证后路安全,清廷还联络了喀尔喀的车臣汗,敕令其断绝与俄罗斯人的贸易往来。 大清君主康熙亲自筹谋战略,运筹帷幄,点兵派将,谋而后动,这场战争对于大清来说,看来是意义非同小可。 雅克萨第一战 1684年,战前筹备基本停当,原计划于春季冰消之后乘船往雅克萨,先割取俄国人沿黑龙江岸种植的庄稼,迫使俄国人自行退却。但萨布素报告,军粮要直到六月十日才能启行,属于上水行船,加上正值雨季,江水泛滥,道路泥泞,即使急行军,也得一个月之久。如此,就算赶到雅克萨,俄国人的庄稼也已经收割,徒然劳师动众,不如推迟到来年。 康熙虽痛斥萨布素“坐失机宜”,但也无可奈何,只好派都统瓦山等前往黑龙江会同萨布素商议第二年出师事宜(康熙为此撤了萨布素将军之职,由瓦山代替,但瓦山不幸去世,由彭春出任统辖黑龙江军务大臣)。 第二年,康熙下达作战命令,四月,清军自瑷珲出发,于六月二十三日抵达雅克萨。分水陆两军列营布阵,布置火炮,驻扎在雅克萨下游。 当时据守雅克萨的是俄军将领阿列克赛·托尔布津(6月份出任督军之职),所辖哥萨克士兵连同商人、猎人、农民及哥萨克部民总数三百五十人,拥有三百支滑膛枪和三门小炮。得到清军进攻的消息后,托尔布津下令从附近各个村子撤出(当时哥萨克人在雅克萨城周边已经垦植了2700英亩土地),并把寨堡外的四十所房屋烧掉。清军屯兵城下时,托尔布津派人向尼布楚求援,尼布楚自身力量不够,故向叶尼塞斯克督军紧急报告军情且请求支援。7月5日,尼布楚派出一百人的增援部队前往雅克萨,留守尼布楚的只有二百二十一人,其中军役人员一百一十八人,分散驻扎在尼布楚所属各堡寨。 尼布楚 正式进攻前,彭春派人送达最后通牒。声言俄罗斯人不听劝阻,深入内地,掠侵民间子女,构乱不休,且盘踞雅克萨,因派遣大军进剿。敦劝俄军退回雅库,各自守护各自界限,不相侵夺,界上贸易也可以继续,彼此安居,兵戈不兴云云。托尔布津对通牒置若罔闻,并申明要誓死保卫雅克萨,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6月25日黎明,一队四十多人的俄军增援部队乘筏下行,被林兴珠率领的藤牌军拦截,藤牌军都赤身裸体入水,将藤牌举在头顶之上,俄军枪矢不能入。藤牌军各抄长刀,从水中横扫俄军脚胫,俄军纷纷落水,“格杀三十余人,掠其子女十五人,牵筏而还”(《八旗通志·郎谈传》)。当晚,清军开始列阵,于城南进兵,施放弓箭;于城北设红衣大炮轰击,两翼则以神威将军炮夹攻。城东南的江面上也密布战舰,以防俄国从水路逃走。26日黎明,清军集中火力发炮,炮火持续到“次日日落”,城不下。 鉴于久攻不下,郎坦决定采用火攻,于是下令在城下三面堆积柴草,准备焚城。据清方报告,俄国一看到清军准备焚城,就出城投降。郎坦等鉴于皇上有好生之心,欲以德服人,遂受降。 二十五名哥萨克士兵留下投效清廷(清实录记载为四十五人,但依据户部档案,应该为四十人,被归入上三旗),托尔布津则带着其他人撤离,清军收复雅克萨城。 托尔布津的家族徽章 接到捷报的康熙,喜形于色,对大臣说,“今收复雅克萨,得遂初心。至于抚绥外国,在使之心服,不在震之以威”,“以我兵马精强,器械坚利,罗刹势不能敌,必献地归城”。7月15日,康熙下令大学士等,商议在雅克萨等地驻兵弹压等事宜。 不过,前方的将领却有自己的处置办法,当俄国人撤出雅克萨时,彭春率部尾随并监视其行踪,直到额尔古纳河。返回雅克萨后,将城内房屋与军事要塞全部烧毁,城外四乡的禾苗却没有割去,就“班师”回瑷珲去了,留下一座雅克萨废墟,即不设防,也没有布置哨所。回到瑷珲后,又把原来在黑龙江左岸(北岸)的瑷珲城迁移到右岸下游三里处的托尔加村,留下两千多驻军和五百名军屯人员,主力撤往松花江,依康熙指示暂驻乌喇(吉林);还准备将黑龙江将军衙门迁往墨尔根(嫩江),在此大兴土木,将领们也回北京了,萨布素则到卜奎(齐齐哈尔)。这样,从雅克萨到瑷珲,沿黑龙江左岸就全部空置,黑龙江上流区域又恢复到战前的无主状态。 雅克萨第二战 在撤回尼布楚的路上,托尔布津碰上俄陆军大佐伯伊顿(Afanei Beiton)率领的哥萨克兵先遣队,因雅克萨已失,他们一起折回尼布楚,时间在7月20日。 7月25日,尼布楚督军弗拉索夫派人前往雅克萨侦探,得到情报说清军在焚烧雅克萨之后,沿黑龙江河匆匆而下,只瑷珲留下500名士兵防守。弗拉索夫十分高兴,立即派伯伊顿带领先遣部队轻装前往。1685年9月6日,哥萨克重新占领雅克萨,托尔布津再次出任督军。 涅尔琴斯克即尼布楚 此时进驻雅克萨的俄方军役、耕农及各色人等共669人,拥有五尊铜炮、三尊铁炮和充足的军备(100支火枪、850支燧石枪)。托尔布津一面下令收割四乡的粮食,一面重修防御工事。这次防御工事接受上次的教训,土墙加高增厚,底座四俄丈高一俄丈半,上面架设大炮;土墙四面修筑了突出的堡垒,墙外掘出壕沟;堡内还修筑了粮仓、火药库、军需库和近十所居民房,城防工事历时半年,于1686年完成。 俄军重占雅克萨半年之后,清廷才得到消息,决定再次征讨。康熙下令王大臣及先前参与战争的彭春、郎坦等人会商对策;3月6日,萨布素传来雅克萨的侦探报告,康熙派人查证确实后,乃决定再次发动雅克萨之战。他下令萨布素“止率所部二千人,攻取雅克萨城”,福建藤牌兵四百人也“令建义侯林兴珠率往”。又令郎坦、班达尔善、马喇等赴前线辅助萨布素。临行,康熙告诫郎坦,此行宜慎,如俄军不降,则尽行诛杀。得雅克萨后,即在那里过冬,“勿毁其城,亦勿损其田禾。俟禾熟,收为我饷”。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1685-1687) 7月17日,萨布素率所辖兵马进逼雅克萨,在其对面设置指挥所,河右岸的制高点上设置炮台,下方河口也构筑了工事,将雅克萨三面包围起来。7月18日,清军攻城,遭俄军猛烈炮火还击,未能成功。城内守军组织反击,杀伤清军多人(此时城内聚集736人,连同周围城寨一共826人,有大炮11门,火药112普特,炮弹和榴弹175发。《历史文献补编》)。 7月20日,郎坦进军西岸,令水师占据上游;23日,郎坦在城北以红衣大炮轰击城内,班达尔善则从南城组织强攻,多次击退俄国的冲锋,但自夜至旦,城不能下。两军相抗,你进我退,战争呈拉锯胶着状态。8月26日,城内守兵不再出城应战,清军乃水陆合围,又在城南城北两处垒筑高台,上架大炮,直指城内。 清军攻城期间,俄军死亡110多人,托尔布津在塔楼视察时,一发炮弹击中腿部,将右腿齐膝打断,四天后死去,俄军归伯伊顿指挥。至十月,哥萨克军仅剩一百五十人。时已隆冬,萨布素乃决定长期围困,迫其降服。城内守兵因穴居在冰雪之中,饱患湿气之苦,仍不投降。其时,守城俄军因战死、饿死和病死(坏血病),只剩下残兵六十六人,“已经根本谈不上继续实施抵抗”,城池旦夕可破。他们三次派人向尼布楚求援,但清军已严密封锁雅克萨,尼布楚援军无法接近,“无论用什么办法都难以偷袭”,只好返回尼布楚。在加上尼布楚正遭到蒙古各部落的围攻,自顾不暇,就更不可能增援雅克萨了。 一场歼灭战看来是指日可待了。此时的雅克萨,处在清军的重重包围中,清军在其东南北三面都筑有壕沟土垒,外设木桩鹿角,西边临小河,清军水师船只在此停泊把守,雅克萨城对面的岛上也筑起了清军的指挥部和过冬营寨,离城六、七里的黑龙江上游港湾成了清军的过冬船坞。清军甚至还把一些羸弱的马匹送回瑷珲和墨尔根,又调来在墨尔根服役的二百名筑城士兵,由副都统博定率来增援。
为什么说康熙中期手工业有一次发展,原因为何? 为什么说康熙中期手工业有一次发展,原因为何? 康熙中期(康熙二十三年)手工业拥有一次高潮式发展,至于原因,在下有几点看法 原因一,开海,康熙帝的开海使东南沿海的手工业有了一起较高潮发展,距记载“康熙时期,苏州、杭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苏州、厦门的造船业,福建、广东的制糖业,佛山的冶铁和制锅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的发展,都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康熙帝曾说:”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此因之一也。 其二,《天工开物》的清版刑行,也许大家提到《天工开物》都得骂满清,没错,但是骂,也应该骂对人,禁刊的并非康熙,是乾隆。大家应当骂乾隆,不应骂康熙。 第二版在清初顺治年刊刻发行后,《天工开物》在南北各地流通,而且成为向国外出口的书籍之一。康熙、雍正年间出版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大型农书《授时通考》中,大量转引《天工开物》各章的内容。清代著名科学家吴其的著作《滇南矿厂图略》和《植物名实图考》、付野山房刊刻的兵书《祝融佐治真诠》、岑毓英主编的《云南通志·矿政》篇、卫杰的《蚕桑萃编》中多次引证《天工开物》。刘岳云发表的《格物中法》一书中,几乎把《天工开物》所有主要内容都逐条摘出,再加以分类,写出按语,作出补充说明和注释。 言尽于此,愿诸君思之
又经过那座古桥,依旧是斑驳的石狮子,依旧是无声的细流,桥上已 又经过那座古桥, 依旧是斑驳的石狮子, 依旧是无声的细流, 桥上已不见行人车马, 一如往常。 它废弃了, 仅仅作为一处存在, 躺在行将干涸的河床上。 若不是旁立的车站, 人们也许早已忘了它, 连同它的名字, 那段它所见证的往事...... 但在那一天的午后, 以及在那天之后, 它还作为桥的功用而存在的 最后日子, 如果它有魂, 它会像现在的我一样 无声哭泣...... 那群小伙子, 长着被太阳神眷顾的脸庞, 拥有能驯儿马子的勇力, 他们也许不会读写, 但一定会歌唱, 因为歌声教他们知道了, 自己是谁,从哪里来, 如今又为何来到这里...... 庄严的殿宇即将成为曾经的奴仆 肆虐的厅堂, 弓箭刀矛已是老朽的家什, 小伙子们面对的, 是用枪弹武装的匪帮。 可他们还是来了, 在“忠勇王”的旗帜下, 那位满头银发的老王爷, 与他们站在一起, 成为身后那千年的大都 最后的屏障。 为了什么呢? 为的是 一城并不相识的百姓不受涂炭, 为的是 国人靠双手砌筑的辉煌。 如今,空余着一座桥, 不见碑文让人们追思, 那战马的悲鸣, 那用被炸断的残肢撑起的王旗, 那些连敌人都敬重的英雄。 不! 不需要碑文! 这座桥就是一座纪念碑, 每一个记得那往事的人, 心中都会有如下一段铭文: “1860年, 在这里——八里桥—— 与敌死战, 全部阵亡。” 成吉思汗出征歌, 如今还在传唱。 唱这歌的人, 回去吧, 还有等待你们的爹娘。 你们应飞到 民族神圣的苍天之上。 谨以此纪念,成吉思汗最后的子孙们,受满洲人所累,为了尊严战殁于八里桥的草原勇士们
不一样的康熙帝 一,开海 清初闭关锁国的目的主要在于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以后则着重防禁“民夷交错”,针对外国商人,以条规立法形式,严加限制对外贸易。 顺治初年,清廷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船,沿袭明朝成规,不许进入广州,只准于澳门交易。随后,由于东南海上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愈严出海之禁。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请于沿海省份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于是清政府下令禁止官民人等擅自出海贸易,如有“将违禁货物出洋贩往番国,并潜通海贼(指郑成功)”,“或造大船,图利卖与番国,或将大船赁与出洋之人,分取番人货物者,皆交刑部治罪”。但仍有人暗通线索,贪图厚利,继续与郑氏贸易往来。顺治帝认为此乃立法不严所致,于十三年,下达“禁海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违者不论官民,俱行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文武各官失查或不追缉,从重治罪;保甲不行首告,论死。沿海可泊船舟处,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口,如有登岸者,防守官即以军法从事,督抚议罪。顺治十七年,清廷进一步下达“迁海令”,以保证“禁海令”的施行。强迫海岛和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设界不得逾越。又在法律上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缎匹、绸绢、丝棉出境贸易及下海者,杖一百;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因而走泄事情者斩。官吏庇纵者同罪。“禁海令”和“迁海令”使沿海居民流离失所,谋生无路,并严重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致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满目荒凉。 清朝禁海期间,沿海官民仍在进行走私贸易。康熙帝曾说:”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据统计,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赴日商船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三藩战后,1681年春,福建巡抚吴兴祚,即奏请”应定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以便收税“。当时派往广东处理三藩善后事宜的刑部侍郎宜昌阿,奏请留用原来为尚之信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沈尚达、周文远等130人。但在廷议时,满洲大学士明珠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均持异议,以为”海舡不宜入大海“,”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何用奸人重为地方之累“。康熙帝因”海寇未靖“,台湾郑氏尚未降附,暂停此议。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对奉差福建广东回京后的内阁学士席柱说:”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所何待?“又说:”凡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圣祖实录》卷一一六)九月,康熙帝在给大学士等的诏谕中,曾对开海的目的有所说明。他说:”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圣祖实录》卷一一六)。 当时海外贸易发展到日本、东南亚,远至欧洲。东洋即日本,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居于首位。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记载,清朝沿海城镇,包括上海、宁波、南京,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潮州、高州、广州等地,先后都有商船前往贸易。日本在长崎设”唐人馆“,专供中国商人居住。到长崎贸易的华人商船,康熙二十三年为24艘,次年增为85艘,康熙二十七年多达192艘,商人船夫共一万余人。日本政府为了限制白银外流,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颁布”亨贞令“,对中国商船的数量与商品额进行限制,因而此后略有减少。每艘商船到长崎后都要写一份简要报告,后来被辑为《华夷变态》一书。据该书统计,从1685年至1714年的30年间,赴日本长崎的”唐船“共计2500多艘,平均每年85艘多(包括部分南洋商船,大部分是华侨商人)。比前此每年平均30艘左右增加二倍多。 东南亚包括巴达维亚(雅加达)、暹罗、吕宋、柬埔寨、越南、爪哇、麻六甲等国。明末清初有大批华侨来到这里垦荒经商。清朝开海后,沿海商人及东南亚的华侨商人,不仅往返交易,而且在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从事海上贩运,转手买卖。其中以雅加达的贸易最为发达。1685年,从福州、厦门开赴雅加达的商船”十余艘“,1703年增加到二十艘。到其它国家的商船,每年为三、四艘或五、六艘不等。总计每年赴东南亚的商船,大约为三十艘到四十艘左右。 顺治至康熙初年,欧洲国家,首先是荷兰,接着是英、法、葡萄牙等国,相继与清朝建立贡市贸易关系。1656年,准荷兰”八年一次来朝“,1663年,”着二年来贸易一次“,1666年又定,”其二年贸易,永着停止“。英法等国的贡市贸易,1668年题准,”船不许过三只,每船不许过百人“,但无时间限制。1685年废止海禁后,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次年议定:荷兰”应准五年一次,贸易处所止许在广东福建两省“。1684年,在厦门设立”洋行“,1686年在广州设立十三行,实有四、五十家。分别经营进出口贸易,并代纳税银。英法等国商船,除以澳门为居留地外,1688年又在”定海(舟山)城外道头街西,建红毛馆一区“,作为商船停泊与中转贸易之地。 清朝的海外贸易,输出品主要是生丝和丝织品,其次是茶叶、瓷器、药材、皮革、白糖、纸张、书籍等。《华夷变态》载有1686年一份赴日商船载运的货物清单,计有”白丝三百担,重绸五百捆零(每捆一百尺),人参六百零斤,中绸纱二百捆,红绡五十捆,剪绒二百八十笼,什物不数,白糖四千担,冰糖二千担,药材二百零担,毛边纸三百捆“。其中白丝三百担,丝织品六百五十捆,合六万五千匹。同年,有四艘荷兰商船,在福州购买白丝五万斤,以及大量丝织品。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每年输出红糖二万担,鹿皮九万张,在海外贸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输入商品,日本主要是铜,是清朝铸钱必需的原料,1685年,海关共办铜二百九十六万九千二百二十八斤,动支税银二十九万六千九百二十二两八钱。后来不断增加。铜一向是日本对中国的主要输出品。其次是海产品,包括海参、鲍鱼、鱼翅、统称”表物“。从东南亚输入的商品,除海产外,主要是胡椒、香料、牛角等。西欧商船带来了一些工艺品,还贩运南洋海产,并载运大量白银,到中国购买生丝、绸缎、茶叶、瓷器等特产。据广东巡抚杨琳奏报:1716年到广州的法兰西船六只、英国船二只,俱系载银来广置货。全年统共到有外国洋船11只,共载银约有一百余万两。广东货物不能买足,系各铺户代往江浙买货。可见其贸易也有相当规模。 清朝在海外贸易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据佚名《东倭考》记述,”大抵内地价一,至倭(日本)可易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南各省手工制造业与沿海城镇的兴起。厦门是对南洋的主要港口,广州是对西洋贸易的主要港口,宁波是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康熙时期,苏州、杭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苏州、厦门的造船业,福建、广东的制糖业,佛山的冶铁和制锅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的发展,都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康熙帝曾说:”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康熙时任明史馆编修的姜宸英曾对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暹罗、真腊、满剌加、悖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积泽汪 ,耄倪欢悦,喜见太平,可谓极一时之盛。”
《御制纪非录》 太祖朱元璋对儿子们恶行的无情揭露 潭王朱梓 一、用铁骨朵打死典仗。 一、用皮鞭一千下打死典簿。 一、令丁指挥男将伊父行打。 一、将护卫指挥并纪善共四人用绳缚足,倒悬井中。 一、用铁鞭打长史常曾。 一、打折火者臂膊。 一、以火灸拳火者手。 一、以丸弹火者。 一、用砖砌墙,四面纵虎于其中,令军士于内搏杀。 一、命宫人、老妇将大便丸成弹丸,令其吞服之,吞服后复谓曰:美乎?众老妇以秽应,但云好耳。才云美好,令复吞之,如此为非。 一、于宫中造淫亵器具,授之于宫中老妇,非礼百端。 秦王朱樉 一、假厮儿王婆子系元朝宫里使唤的,取来在宫住歇,听其教诱为非,以致王婆子常引其子王二、王六出入宫内。 一、容纵范师婆出入宫内,以致其子范保保如常假装内官在宫内宿歇。 一、差刘镇抚同火者等前去苏杭等府节次买取人家女子,其各女子父母兄弟亲戚一同带来。母则入宫住过又加重赏妄费民财。其兄弟亲戚具各在外寄住,岁趋使人无处寻觅时常引入宫内。 一、差陈婆同火者吴泰又去苏杭等府要似纸上画的一般模样女子买来,本人无处寻买,二次差人催取,将火者吴泰剜了膝盖,将陈婆就于杭州打死。(秦王对美女的要求还真清晰,,要和画里的美人一样) 一、容留待诏赵虎儿出入宫内为非。 一、于蒲城、渭南二县取到娼妓彭女伴姑等六名,节次在宫歌唱荒淫。 一、买到杭州女子王官奴,在宫凡有事务便与商量他说,可行便行,不可行便不行。 一、嫌本处女子脚大,又差人于苏杭收买女子。 一、打扫宫殿搜出男子一人,在龙床上睡着,不行穷究,止着号令死了。 一、容留医人赵小儿、刘锁儿,杜虎儿在宫夜宿看病以至为非。 一、容留二仪人观音堂尼姑,在宫看病住了十日以致为非。 一、唤瞎眼男子在宫门上唱词。 一、于军民家抬取寡妇入宫。 一、唤林通山华先生入宫,于各宫门上画门神,又于正宫门上画符。 一、唤唱琵琶词人汪德亨在宫内唱词,过夜方出。
康熙时代,蒙汉通商(史贴/辟谣) 清代蒙古民族仍是以物易物,蒙古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贸易多以砖茶为一般等价物,这种贸易又可分为官方贸易和民间交换两种。 官方贸易又可分为两种不同形式,一种是“通贡”即蒙古封建主们每年带着许多牲畜、猎物和各种手工品向清政府“朝贡”。而清政府则通过赏赐丝织品、农产品或银钱等作为回报的一种形式。另一种是“官市”也就是清政府开放的一些集市贸易。它又可分为京师互市和边口互市两种。京师一方面是蒙古的台吉们每年的二次的进贡,另一方面是来自漠西蒙古的卫拉特各部的贡使和商队,边口互市是清政府承袭历代王朝“马市”贸易的传统设立的贸易形式,内外蒙古进行贸易的主要边口有张家口、古北口、杀虎口、八沟、归化城等,其中归化城在康熙年间已成为中外通商贸易的扼要要地。 除官方贸易外,还有一种形式是民间贸易,即定期的集市。这种集市是以寺庙和兵营为中心定期进行的交易活动,比较有名的集市有:甘珠尔庙、贝子庙、百灵庙、额尔德尼召、准噶尔庙等。每到集市开放之时,这里都热闹非凡,许多的牧民驱赶着牲畜,带着自己的货物到此与商人进行贸易。 17世纪末,18世纪初,许多内地人到蒙古地区经商,这些人被称为“旅蒙商”。他们其实是伴随着清军进军西北而兴起的。康熙中叶,清军行兵卫拉特蒙古,由于军需所以允许一些小商贩随军贸易,事实上这些小商贩沿途也与蒙古人进行交易,这样一来旅蒙商贸就得以发展。康熙帝对这些“旅蒙商人”提供了鼓励和保护的政策,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商人相继来到蒙古草原经商。 常听吧友们说,康熙年间蒙汉不通商,查了一下(详见上文)特发之辟谣,请各位手下留情,在下在此谢过!
大帝之智政开海 清朝禁海期间,沿海官民仍在进行走私贸易。康熙帝曾说:”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据统计,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赴日商船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三藩战后,1681年春,福建巡抚吴兴祚,即奏请”应定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以便收税“。当时派往广东处理三藩善后事宜的刑部侍郎宜昌阿,奏请留用原来为尚之信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沈尚达、周文远等130人。但在廷议时,满洲大学士明珠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均持异议,以为”海舡不宜入大海“,”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何用奸人重为地方之累“。康熙帝因”海寇未靖“,台湾郑氏尚未降附,暂停此议。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对奉差福建广东回京后的内阁学士席柱说:”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所何待?“又说:”凡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圣祖实录》卷一一六)九月,康熙帝在给大学士等的诏谕中,曾对开海的目的有所说明。他说:”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圣祖实录》卷一一六)。 当时海外贸易发展到日本、东南亚,远至欧洲。东洋即日本,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居于首位。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记载,清朝沿海城镇,包括上海、宁波、南京,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潮州、高州、广州等地,先后都有商船前往贸易。日本在长崎设”唐人馆“,专供中国商人居住。到长崎贸易的华人商船,康熙二十三年为24艘,次年增为85艘,康熙二十七年多达192艘,商人船夫共一万余人。日本政府为了限制白银外流,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颁布”亨贞令“,对中国商船的数量与商品额进行限制,因而此后略有减少。每艘商船到长崎后都要写一份简要报告,后来被辑为《华夷变态》一书。据该书统计,从1685年至1714年的30年间,赴日本长崎的”唐船“共计2500多艘,平均每年85艘多(包括部分南洋商船,大部分是华侨商人)。比前此每年平均30艘左右增加二倍多。 东南亚包括巴达维亚(雅加达)、暹罗、吕宋、柬埔寨、越南、爪哇、麻六甲等国。明末清初有大批华侨来到这里垦荒经商。清朝开海后,沿海商人及东南亚的华侨商人,不仅往返交易,而且在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从事海上贩运,转手买卖。其中以雅加达的贸易最为发达。1685年,从福州、厦门开赴雅加达的商船”十余艘“,1703年增加到二十艘。到其它国家的商船,每年为三、四艘或五、六艘不等。总计每年赴东南亚的商船,大约为三十艘到四十艘左右。 顺治至康熙初年,欧洲国家,首先是荷兰,接着是英、法、葡萄牙等国,相继与清朝建立贡市贸易关系。1656年,准荷兰”八年一次来朝“,1663年,”着二年来贸易一次“,1666年又定,”其二年贸易,永着停止“。英法等国的贡市贸易,1668年题准,”船不许过三只,每船不许过百人“,但无时间限制。1685年废止海禁后,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次年议定:荷兰”应准五年一次,贸易处所止许在广东福建两省“。1684年,在厦门设立”洋行“,1686年在广州设立十三行,实有四、五十家。分别经营进出口贸易,并代纳税银。英法等国商船,除以澳门为居留地外,1688年又在”定海(舟山)城外道头街西,建红毛馆一区“,作为商船停泊与中转贸易之地。 清朝的海外贸易,输出品主要是生丝和丝织品,其次是茶叶、瓷器、药材、皮革、白糖、纸张、书籍等。《华夷变态》载有1686年一份赴日商船载运的货物清单,计有”白丝三百担,重绸五百捆零(每捆一百尺),人参六百零斤,中绸纱二百捆,红绡五十捆,剪绒二百八十笼,什物不数,白糖四千担,冰糖二千担,药材二百零担,毛边纸三百捆“。其中白丝三百担,丝织品六百五十捆,合六万五千匹。同年,有四艘荷兰商船,在福州购买白丝五万斤,以及大量丝织品。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每年输出红糖二万担,鹿皮九万张,在海外贸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输入商品,日本主要是铜,是清朝铸钱必需的原料,1685年,海关共办铜二百九十六万九千二百二十八斤,动支税银二十九万六千九百二十二两八钱。后来不断增加。铜一向是日本对中国的主要输出品。其次是海产品,包括海参、鲍鱼、鱼翅、统称”表物“。从东南亚输入的商品,除海产外,主要是胡椒、香料、牛角等。西欧商船带来了一些工艺品,还贩运南洋海产,并载运大量白银,到中国购买生丝、绸缎、茶叶、瓷器等特产。据广东巡抚杨琳奏报:1716年到广州的法兰西船六只、英国船二只,俱系载银来广置货。全年统共到有外国洋船11只,共载银约有一百余万两。广东货物不能买足,系各铺户代往江浙买货。可见其贸易也有相当规模。 清朝在海外贸易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据佚名《东倭考》记述,”大抵内地价一,至倭(日本)可易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南各省手工制造业与沿海城镇的兴起。厦门是对南洋的主要港口,广州是对西洋贸易的主要港口,宁波是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康熙时期,苏州、杭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苏州、厦门的造船业,福建、广东的制糖业,佛山的冶铁和制锅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的发展,都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康熙帝曾说:”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康熙时任明史馆编修的姜宸英曾对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暹罗、真腊、满剌加、悖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积泽汪 ,耄倪欢悦,喜见太平,可谓极一时之盛。“(《姜先生全集》卷一)姜宸英的描述,显见有意歌颂升平,但清朝开海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则是事实。
满清开海 清朝禁海期间,沿海官民仍在进行走私贸易。康熙帝曾说:”向虽严海禁,其走私贸易,何尝断绝“。据统计,康熙元年至二十三年间,赴日商船每年平均有三十艘左右。三藩战后,1681年春,福建巡抚吴兴祚,即奏请”应定西洋、东洋日本等国出洋贸易,以便收税“。当时派往广东处理三藩善后事宜的刑部侍郎宜昌阿,奏请留用原来为尚之信经营海外贸易的商人沈尚达、周文远等130人。但在廷议时,满洲大学士明珠与内阁学士李光地等均持异议,以为”海舡不宜入大海“,”皇上富有四海,宁少此项银两,何用奸人重为地方之累“。康熙帝因”海寇未靖“,台湾郑氏尚未降附,暂停此议。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对奉差福建广东回京后的内阁学士席柱说:”先因海寇,故海禁不开为是。今海氛廓清,更所何待?“又说:”凡议海上贸易不行者,皆总督巡抚自图射利故也。“(《圣祖实录》卷一一六)九月,康熙帝在给大学士等的诏谕中,曾对开海的目的有所说明。他说:”向令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民生有益,各省俱有裨益。且出海贸易,非贫民所能,富商大贾,懋迁有无,薄征其税,不致累民,可充闽粤兵饷,以免腹里省分转输协济之劳。腹里省分钱粮有余,小民又获安养,故令开海贸易“(《圣祖实录》卷一一六)。 当时海外贸易发展到日本、东南亚,远至欧洲。东洋即日本,在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居于首位。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记载,清朝沿海城镇,包括上海、宁波、南京,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潮州、高州、广州等地,先后都有商船前往贸易。日本在长崎设”唐人馆“,专供中国商人居住。到长崎贸易的华人商船,康熙二十三年为24艘,次年增为85艘,康熙二十七年多达192艘,商人船夫共一万余人。日本政府为了限制白银外流,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颁布”亨贞令“,对中国商船的数量与商品额进行限制,因而此后略有减少。每艘商船到长崎后都要写一份简要报告,后来被辑为《华夷变态》一书。据该书统计,从1685年至1714年的30年间,赴日本长崎的”唐船“共计2500多艘,平均每年85艘多(包括部分南洋商船,大部分是华侨商人)。比前此每年平均30艘左右增加二倍多。 东南亚包括巴达维亚(雅加达)、暹罗、吕宋、柬埔寨、越南、爪哇、麻六甲等国。明末清初有大批华侨来到这里垦荒经商。清朝开海后,沿海商人及东南亚的华侨商人,不仅往返交易,而且在中国——东南亚——日本之间,从事海上贩运,转手买卖。其中以雅加达的贸易最为发达。1685年,从福州、厦门开赴雅加达的商船”十余艘“,1703年增加到二十艘。到其它国家的商船,每年为三、四艘或五、六艘不等。总计每年赴东南亚的商船,大约为三十艘到四十艘左右。 顺治至康熙初年,欧洲国家,首先是荷兰,接着是英、法、葡萄牙等国,相继与清朝建立贡市贸易关系。1656年,准荷兰”八年一次来朝“,1663年,”着二年来贸易一次“,1666年又定,”其二年贸易,永着停止“。英法等国的贡市贸易,1668年题准,”船不许过三只,每船不许过百人“,但无时间限制。1685年废止海禁后,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次年议定:荷兰”应准五年一次,贸易处所止许在广东福建两省“。1684年,在厦门设立”洋行“,1686年在广州设立十三行,实有四、五十家。分别经营进出口贸易,并代纳税银。英法等国商船,除以澳门为居留地外,1688年又在”定海(舟山)城外道头街西,建红毛馆一区“,作为商船停泊与中转贸易之地。 清朝的海外贸易,输出品主要是生丝和丝织品,其次是茶叶、瓷器、药材、皮革、白糖、纸张、书籍等。《华夷变态》载有1686年一份赴日商船载运的货物清单,计有”白丝三百担,重绸五百捆零(每捆一百尺),人参六百零斤,中绸纱二百捆,红绡五十捆,剪绒二百八十笼,什物不数,白糖四千担,冰糖二千担,药材二百零担,毛边纸三百捆“。其中白丝三百担,丝织品六百五十捆,合六万五千匹。同年,有四艘荷兰商船,在福州购买白丝五万斤,以及大量丝织品。福建省管辖的台湾府,每年输出红糖二万担,鹿皮九万张,在海外贸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输入商品,日本主要是铜,是清朝铸钱必需的原料,1685年,海关共办铜二百九十六万九千二百二十八斤,动支税银二十九万六千九百二十二两八钱。后来不断增加。铜一向是日本对中国的主要输出品。其次是海产品,包括海参、鲍鱼、鱼翅、统称”表物“。从东南亚输入的商品,除海产外,主要是胡椒、香料、牛角等。西欧商船带来了一些工艺品,还贩运南洋海产,并载运大量白银,到中国购买生丝、绸缎、茶叶、瓷器等特产。据广东巡抚杨琳奏报:1716年到广州的法兰西船六只、英国船二只,俱系载银来广置货。全年统共到有外国洋船11只,共载银约有一百余万两。广东货物不能买足,系各铺户代往江浙买货。可见其贸易也有相当规模。 清朝在海外贸易中一直处于有利的地位。据佚名《东倭考》记述,”大抵内地价一,至倭(日本)可易得五,及回货,则又以一得二“。据日本长崎交易所的统计,从顺治五年到康熙四十七年间,日本外流金额为二百余万两,银额为三千七百多万两,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流入清朝。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南各省手工制造业与沿海城镇的兴起。厦门是对南洋的主要港口,广州是对西洋贸易的主要港口,宁波是对日贸易的主要港口。康熙时期,苏州、杭州、南京、广州的丝织业,苏州、厦门的造船业,福建、广东的制糖业,佛山的冶铁和制锅业,景德镇的制瓷业等的发展,都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康熙帝曾说:”朕南巡时,见船厂问及,咸云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康熙时任明史馆编修的姜宸英曾对康熙二十三年开海后的情景有过一段生动的描述:”民内有耕桑之乐,外有鱼盐之资,商舶交于四省,遍于占城、暹罗、真腊、满剌加、悖泥、荷兰、吕宋、日本、苏禄、琉球诸国。凡藏山隐谷方物、镶宝可效之珍,毕至阙下,积输入于内府,于是恩贷之诏日下,积泽汪 ,耄倪欢悦,喜见太平,可谓极一时之盛。“(《姜先生全集》卷一)姜宸英的描述,显见有意歌颂升平,但清朝开海后,海外贸易日渐发展,则是事实。 注:我发这个帖子,只不过是说出一段历史,不是吹清,我求您各位,手下留情行吗,多谢各位了!
康熙末年国库八百万? 本帖内容来自《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史志宏著)、《军机大臣遵旨查明康雍乾年间户部银库存银数目奏片》(后被《陶庐杂录》参考)以及《雍正朝汉文朱批》。 ========================== 首先是: 军机大臣遵旨查明康雍乾年间户部银库存银数目奏片 乾隆四十年正月二十九日 臣等遵旨将自康熙年间起,至乾隆三十九年止,户部银库每年实存银数,俱按年查明,开单进呈。所有康熙年间档册【年】久霉烂不全,未能按年开载之处,合并声明。谨奏。 自康熙年间起,至乾隆三十九年止,户部银库每年积存银数,按年查明进呈。至康熙年间档册霉烂不全,未能按年开载。 康熙六年实在银二百四十八万八千四百九十二两 十一年实在银一千八百九万六千八百五十两 十二年实在银二千一百三十五万八千六两 十六年实在银五百三十万七千二百十六两 十七年实在银三百三十三万九千九百二十两 二十五年实在银二千六百五万二千七百三十五两 二十六年实在银二千八百九十六万四千四百九十九两 三十年实在银三千一百八十四万九千七百一十九两 三十一年实在银三千四百二十五万五千二百八十五两 三十二年实在银二千七百六十万六百六十三两 三十三年实在银四千一百万七千七百九十两 三十四年实在银四千二百二十六万三千五百一十六两 三十五年实在银四千二百六十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九两 康熙三十六年实在银四千六十三万九千九百二十两 三十七年实在银四千五十四万二千九百六十六两 四十二年实在银三千八百三十六万八千一百五两 四十三年实在银三千九百九十八万五千三百六两 四十七年实在银四千七百十八万四千七百八十八两 四十八年实在银四千三百七十六万七千九十四两 四十九年实在银四千五百八十八万一千七十二两 五十二年实在银四千三百九万四千二百三十九两 五十三年实在银四千七十三万四千八百二十五两 五十七年实在银四千四百三十一万九千三十三两 五十八年实在银四千七百三十六万八千六百四十五两 五十九年实在银三千九百三十一万七千一百三两 六十年实在银三千二百六十二万二千四百二十一两。 下面再请看《清代户部银库收支和库存统计》的总结: 康熙朝六年:银2488492 两 十一年:银18096850两 十二年:银21358006 两 十六年:银5307216 两 十七年:银3339920 两 二十五年:银26052735 两 二十六年:银2****499两 三十年:银31849719 两 三十一年:银34255285 两 三十二年:银37600663 两 三十三年:银41007790 两 三十四年:银42263516 两 三十五年:银42628989 两 三十六年:银40639920 两 三十七年:银40542966 两 四十二年:银38368105 两 四十三年:银39985306 两 四十七年:银47184788 两 四十八年:银43767094 两 四十九年:银45881072 两 五十二年:银43094239 两 五十三年:银40734825 两 五十七年:银44319033 两 五十八年:银47368645 两 五十九年:银39317103 两 六十年:银32622421 两 六十一年:银27155088 两,钱138598串 康熙末年的国库真不是八百万
鸦片战争时清军的几次真正胜利 台湾抗英之战(1840~1842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台湾军民先后5次粉碎英军舰船的袭扰和进犯,取得了显著战绩。 第1次战斗 1840年7月16日,1艘英船闯到台湾鹿耳门外马鬃隙海面游弋。台湾总兵达洪阿、兵备道姚莹立即传令沿海水师加强戒备,并派出大哨船和巡辑师船10艘、兵船及武装渔舟20艘出海巡逻。7月17日晨,台湾水师船队在安平协副将江奕喜率领下主动向英船出击,枪炮互射后,英船向西南方向逃去。水师船队追至茭丁仔海面后收兵返航。 第2次战斗 1841年9月,英军从厦门北犯定海时,派遣3艘舰船前往台湾,企图伺机占领那里的海港。但因台湾海峡风浪很大,仅有英军的武装运输舰“纳尔不大”号(乘号274人)于9月30日到达鸡笼(今基隆)万人滩海面,向岸上二沙湾炮台开炮,击毁守军营房一处。守军艋舺营参将邱镇功指挥发炮还击,英舰中弹,桅折索断,仓皇退出港口。由于航道不熟,英舰触礁破裂,舱室进水,舰体下沉。台湾水陆兵勇立即操快船追捕,擒133人,斩32人。淹毙和逃到荒岛上饿死的75人,仅有34人划小舢舨得以逃去。英舰上的10门火炮和海图等也被守军缴获。 第3次战斗 1841年10月19日,英军的1艘三桅大船又闯入鸡笼港口,初挂红旗,后改白旗。守军见状,立加防范。英船放下舢舨两只进口侦察,并向居民声言要求释放被俘人员。居民无人回答,守军按兵不动。10月27日,这艘英船冲入口内,直扑三沙湾炮台,并开炮轰击,派兵登陆。守军立即还击,射杀已上岸的2名敌兵,其余敌军被击退。但二沙湾、三沙湾的炮台和营房均遭破坏,5个炮阵地受损,口内1只哨船也被焚烧。台湾官员调集壮勇数百人前往鸡笼增援,迫使敌船于28日退去。 第4次战斗 1842年3月11日,英船“阿纳”号携带舢舨4只从舟山南下,驶至台湾大安港(今大甲溪北大甲街附近),该船乘员57人,专程去台湾收买汉奸作内应,为进攻台湾作准备。广东籍渔民周梓奉命侦探,见到英船后与船上广东汉奸搭上了腔,巧妙地把英船引诱到大安港以北的土地公港入口。这里暗礁丛生,水文复杂。结果,英船撞到暗礁上搁浅,船体倾斜进水。埋伏在附近的中国兵勇立刻开火,枪炮齐发,将英船击毁。英兵纷纷落水,未死者爬上舢舨顽抗,又遭中国兵勇合力围歼。除亡命的外,共有54名敌人(内汉奸5人)被擒,并缴获火炮2门。 第5次战斗 1842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英军收买的一批海匪,驾驶草鸟船窜入台湾打鼓洋、四草湖、树芩湖等海口探测航路,侦察海防军情。而英军的大船则停泊在海口之外,以作掩护和接应。台湾水师发现敌人入侵后立即出击,击沉海匪草鸟船10只,毙俘海匪数十人。英国侵略者见其利用海匪开路的阴谋破产,只好开船返航。 英国侵略军在鸦片战争中多次入侵中国台湾的行动,均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满人也有好人,满汉如果团结一致,也能胜利!
满清火炮概论(转载) 清王朝自造的著名精锐火炮主要出现于清早期,型号非常杂,在型制方面很多明显是仿制的西方火炮。制造方面,一般御制火炮或原型炮装饰繁复,往往仅仅建造一门或数门,量产型则减去了装饰,但在用料、威力方面往往也有减弱。根据乾隆朝的统计,著名的火炮大致有下面的一些。而从乾隆朝开始,清王朝自制的火炮就裹足不前了,虽然在其后的嘉庆、咸丰、道光年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火炮型号名目,但总体上并没有脱离康乾时代火炮的形式窠臼。 “浑铜炮” 清初平定三藩之乱时缴获的吴三桂部的火炮,存于北京宫中作为炮式。 “御制金龙炮” 康熙二十年造,铜质,前膛,带有木质炮车,造型和缴获的吴三桂军所用的浑铜炮相仿。炮弹铁制、重0.48公斤。 “龙炮” 属于御制金龙炮的缩小、量产型,铜制前膛,炮弹铁制、重0.2公斤。 “御制制胜将军炮” 康熙三十四年造,铜质,前膛,带有木质炮车。炮弹铁制、重1.8公斤。 “严威炮” 本型类似制胜将军炮的量产型,没有多余的装饰,属于铜制前膛炮。炮弹铁制,重0.75公斤。 “御制威远将军炮” 康熙年间造,铜质,属于西式前膛臼炮。炮弹铁质、重18公斤。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御制威远将军炮原物) “冲天炮” 本型类似于是威远将军炮的量产版,属于铜质前膛臼炮,造型、构造和威远将军炮相似,只是没有繁复的装饰。炮弹为生铁,重12公斤。 “神威大将军炮” 清皇太极时代铸造,铜质,前膛,带有木质四轮炮车。炮弹生铁制、重6公斤。比较好玩的是炮车末端有类似驻锄的设计。 “铁心铜炮” 本型类似于是神威大将军炮的量产型,材质为铜铁复合,外套铜制,内管铁制,以节省工料。炮弹铁质、重0.2公斤。 “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清康熙十五年造,铜制,配木质三轮炮车,前膛。炮弹铁制,弹重4.8公斤。原炮在近代法国军队入侵时被掳掠,现在法国巴黎荣军院收藏展出。 (收藏在法国巴黎荣军院的康熙十五年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原物。拍摄:陈悦) “红衣炮” 造型类似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量产型火炮,没有多余的装饰,铜制前膛。大小尺寸变化很多。 “神威将军炮” 清康熙二十年造,属于一种小型的神威炮,铜质,前膛,用双轮木炮车。炮弹铅质、重0.67公斤。 (北京故宫博物馆收藏的神威将军炮原物) “台湾炮” 清康熙平定台湾时缴获的郑氏集团装备的欧洲造火炮(可能是荷兰或西班牙炮),存于武库作为炮式。属于铜制前膛炮。 “武成永固大将军炮” 清康熙二十八年南怀仁监造,铜制,前膛,配四轮木炮车,造型和在台湾缴获的郑氏集团火炮相似。炮弹生铁制、重12公斤。 “神功将军炮” 清康熙二十八年造,造型和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相似,铜质,前膛。炮弹生铁制、重2.1公斤。 “得胜炮” 和上述火炮不同,本型属于量产的随军行营火炮,铜质,前膛,配双轮木炮车。炮弹生铁制、重0.45公斤。 “九节十成炮” 本型属于量产火炮,铜制,前膛,形式类似于山炮。炮弹生铁、重1.5公斤。火炮共分为10段(从炮口向后前9节每节直径大小相同,最后1节为炮尾,较前9节造型不一样),每段都有螺纹,可以分段拆卸、组合,便于运输。这种火炮可以配四轮木炮车,比较有特点的是中间承托炮管部分的结构,用的是半月状夹板,用螺轮旋转调整紧固。 “子母炮” 即明代所称的佛郎机,属于量产型火炮,有大小各种,结构原理相同。即炮管和盛子药的子药筒分装式。
首页 1 2 下一页